APP下载

CT和磁共振成像在纵隔型肺癌诊断中的应用及影像学特征分析

2021-11-12高永昌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1年19期
关键词:磁共振肿块影像学

高永昌

(石河子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CT磁共振室 新疆 石河子 832000)

纵隔型肺癌是一种特殊类型的肺癌,中老年为疾病高发群体,肿瘤病灶靠近纵隔,对纵隔产生压迫,从而引发一系列临床表现,因其症状同纵隔类疾病相似,因此在临床诊断的过程中很容易相互混淆,造成误诊或漏诊等情况的发生,从而错失最佳治疗时机,影响患者预后,因此选择一种诊断准确率高的检查方式对患者的健康具有重要意义[1]。影像学检查是诊断纵隔型肺癌的必不可缺的手段,常见的检查方法有胸部CT、磁共振检查、X线、放射性核素骨扫描等,其中CT扫描和磁共振扫描因具有操作简单、价格低廉、无创伤性、诊断准确率高等优势,在临床得到广泛应用,诊断效果为患者和医生所认可青睐[2]。基于此,本研究将以62例纵隔型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进一步分析CT、磁共振检查影像学特征以及临床应用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1月—2020年12月我院诊治的62例纵隔型肺癌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其中包括男性患者34例,女性患者28例,最小年龄40岁,最大年龄78岁,平均为(58.52±5.49)岁;最短病程3个月,最长病程4年,平均病程为(2.12±0.31)年,经问诊伴有高热症状患者35例(56.45%),伴有胸痛症状患者54例(87.10%),合并上腔静脉综合征患者30例(48.39%),伴有痰中带血症状患者46例(74.19%),所有患者均存在咳嗽、咳痰等呼吸道不适症状。纳入标准:①全部患者均经病理检查确诊为纵隔型肺癌患者;②患者年龄≥40岁且≤78岁;③经医护人员沟通,自愿参与本次研究,签写研究同意书者;④影像学和临床资料完整者。排除标准:①伴有心理、精神、认知障碍或无法配合研究者;②伴有肝、肾、脑等严重功能障碍者;③伴有凝血功能异常、传染性疾病者;④伴有严重脑血管疾病者;⑤合并其他肺部严重病变者。

1.2 方法

62例纵隔型肺癌患者均接受CT和磁共振检查,具体方法如下所示:CT扫描:检查所用仪器设备为飞利浦16排螺旋CT机,指导患者呈仰卧姿势于检查台,对患者的肺尖-肺底进行平扫,结束后开展增强CT扫描,运用高压注射器在患者前臂静脉注入100 mL造影剂,保持注射速率在2.0 mL/s,注射1 min后开始增强扫描。

磁共振成像:检查所用仪器设备为GE1.5T核磁共振检查仪,以横断面、冠状面扫描为主,得到SE序列T2WI成像、横切面T2WI成像和矢状面SE序列T1WI成像。

1.3 观察指标

整理手术病理检查结果,由两名临床经验丰富的影像科医师对CT扫描和核磁共振检查所得图像进行阅片,总结病灶影像学表现,观察记录两种检查方式漏诊例数,比较两组诊断诊断率。为患者发放满意度调查表,了解患者对两种检查方法的直观感受。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4.0统计学软件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行χ2检验,P<0.05说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病理学检查结果

经手术病理检查62例纵隔型肺癌患者有中央型肺癌患者35例(56.45%),周围型肺癌患者27例(43.55%);依据肺癌类型划分:鳞癌41例(66.13%),小细胞癌12例(19.35%),腺癌9例(14.52%);依据发病位置划分:右肺上叶20例(32.26%),右肺下叶13例(20.97%),左肺上叶18例(29.03%),左肺下叶11例(17.74%)。

2.2 影像学检查特征分析

CT扫描可见肺门处有结节状肿块,肿块同纵隔胸膜粘连,分界不清晰,组织边缘不规则,呈毛刺状、分叶状,纵隔淋巴结肿大,并伴有肺不张紧贴于纵隔,在病灶远端可见点片状阻塞性肺炎。磁共振成像可观察到同CT扫描相同图像,同时还可以了解肿瘤累及范围,如入侵胸膜、胸壁、胸椎等。

2.3 诊断准确性

CT扫描漏诊周围型肺癌1例,漏诊中央型肺癌3例,诊断准确率为93.55%;磁共振成像漏诊周围性肺癌1例,漏诊中央型肺癌2例,诊断准确率为95.16%,两种检查方法诊断准确率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1所示。

表1 两种检查方法诊断准确性比较[n(%)]

2.4 检查满意度

62例患者对两种检查方法的满意度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如表2所示。

表2 两组检查方法满意度比较[n(%)]

3 讨论

随着我国环境污染问题的加剧,肺癌患病率呈明显升高趋势,成为影响人们身体健康的一大重要因素,纵隔型肺癌作为一种少见类型,其原发于肺部,病灶主要存在于纵隔部位,在患病的初期患者往往无明显临床症状,随着疾病的进一步发展,病灶会与纵隔内肿大淋巴结相互融合,形成肺部肿块,当肿块生长到一定程度会影响周围组织器官,使得患者出现咳嗽、胸痛、气短、咯血等呼吸道不适症状,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3]。

对纵隔型肺癌的病理机制进行分析,肺部肿块会阻塞患者的支气管,使得肺上叶完全不张,同纵隔紧贴在一起,导致纵隔增宽,并将肺门肿块或纵隔肿大淋巴结包裹形成纵隔肿块,从纵隔影像中观察其形态,同纵隔肿瘤比较相似,从而存在较高的误诊率,会影响患者的正确治疗,因此如何有效诊断纵隔型肺癌对患者的临床治疗和预后效果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4]。纵隔型肺癌患者在就医时医生会全面了解患者的病史,并进行体征检查,依据临床症状和体征进行初步的鉴别诊断,但其对诊断肺癌是远远不够的,还需配合影像学检查来进行更为确切的诊断。从组织学角度去看可将纵隔型肺癌归属为小细胞癌,在早期诊断中很难将癌症病灶检测出来,容易将其误认为恶性淋巴瘤,医疗工作者可针对疾病影像学特征进行分析,来确保疾病诊断准确率[5]。CT扫描是一种高效的诊断方法,影像可以清晰显示病变组织位置、大小、形态、密度、边缘状态等相关信息,直观了解支气管受累情况,有效鉴别诊断肺部结节,通过增强CT扫描还可以了解周围组织血液供应,确定肿块面积,判断是否出现淋巴结转移,从而为手术治疗提供准确依据,提高手术治疗效果。在本次研究中对我院纵隔型肺癌患者予以CT扫描,检查可见肺门处有结节状肿块,组织边缘不规则,呈毛刺状、分叶状,纵隔淋巴结肿大,并伴有肺不张、阻塞性肺炎等表现,诊断准确率高达93.55%,对于纵隔型肺癌有良好的诊断效果,但此种方式存在放射性,会对身体造成一定程度的损伤,因此在临床应用时应合理化选择[6]。磁共振成像通过多方位、多序列成像,对纵隔型肺癌患者的具体情况予以全面观察,清晰看到肿块累及纵隔、胸椎、胸膜影像学改变,评估纵隔血管和肿瘤之间的关系,了解淋巴结转移情况,从而大大提高临床诊断准确性[7]。在本次研究中对我院纵隔型肺癌分别采用两种检查方法进行诊断,两种检查方法诊断准确率比较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CT扫描和磁共振成像对纵隔型肺癌诊断灵敏度均为100.00%,两者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表明两种检查方法对纵隔型肺癌诊断效果相差不大,且各有其优缺点,临床可将CT扫描作为首选,若对检查结果存疑,可将磁共振成像作为互补手段,来准确检出纵隔型肺癌[8]。

综上所述,CT、磁共振成像对于纵隔型肺癌均具有较高灵敏度,可显示不同的诊断影像,可为患者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猜你喜欢

磁共振肿块影像学
超声造影在周围型肺肿块穿刺活检中作用
GM1神经节苷脂贮积症影像学表现及随访研究
64排CT在脑梗死早期诊断中的应用及影像学特征分析
特殊部位结核影像学表现
磁共振有核辐射吗
颅内原发性Rosai-Dorfman病1例影像学诊断
乳房有肿块、隐隐作痛,怎么办
磁共振有核辐射吗
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对急性脑梗死的诊断作用探讨
慢性肿块型胰腺炎诊断和外科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