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扫描诊断胸部肿瘤的临床价值分析
2021-11-12袁张强路志凯通讯作者
袁张强,路志凯(通讯作者)
(太原钢铁<集团>有限公司总医院CT室 山西 太原 030008)
胸部肿瘤是高发的肿瘤疾病,种类多,危害较大,临床多采用影像学方式诊断,其中CT扫描诊断最常用,具有较高的诊断准确率,误诊率与漏诊率较低,可有效指导后续临床医师的诊疗工作[1-2]。本文将2019年3月—2020年3月确诊的57例胸部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观察CT扫描的诊断情况,判断CT在胸部肿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现开展如下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9年3月—2020年3月初诊为胸部肿瘤的患者共计57例入组,其中男性病例21例,女性病例36例,最小年龄为35岁,最大年龄68岁,平均年龄(46.85±4.82)岁。
纳入标准:患者均接受胸部螺旋CT扫描,接受手术治疗,术后开展病理学检查确诊为胸部肿瘤;患者均知情本研究并签署同意书。
排除标准:存在呼吸衰竭、严重感染、其他部位肿瘤患者以及对碘对比剂过敏者。
1.2 方法
采用GE公司生产的64排螺旋CT扫描仪,以Volume Wizard工作站处理扫描获取CT图像,对比剂选择碘普罗胺非离子对比剂,碘浓度为300 mgI/mL。
参数设定:管电压设定为120 kV,管电流设定为100 mAs,螺距1.375,矩阵设定为512×512;图像重建时,层厚为1.25 mm,间距为0.625 mm。
扫描方法:提前指导患者将佩戴的金属饰品、假牙等取下,扫描前30 min要保持休息状态,不可进行剧烈活动,保持平静状态下进行扫描,扫描时患者取平卧位,告知患者扫描时屏住呼吸,平扫范围从胸廓入口至肋膈角尖端水平位置。扫描确定肿瘤病灶位置,经肘前静脉注入非离子对比剂,注射速率为4.0 mL/s,开展增强扫描。将扫描获取的图像上传至工作站,通过容积再现、多平面重建等方式处理。
评价图像质量优劣标准:图像无斑点与伪影,解剖结构与边界清晰评价为优;图像存在轻微斑点或伪影,解剖结构较清晰,对比度良好评价为良;图像斑点明显,存在明显伪影,解剖结构欠佳,对比度较差评价为差[3-4]。图像质量为优良者可进行阅片,图像质量为差者需要重新拍摄,以保证获取图像清晰。由两名具有丰富经验的影像科医师阅片,调整窗宽、窗位,观察CT图像,对患者的疾病情况进行评估。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3.0统计分析本文数据,计数资料表示为率(%),行χ2检验,P<0.05则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病理结果及螺旋CT扫描正确检出结果见表1,螺旋CT扫描检测准确率为91.23%,螺旋CT扫描有较高的检出率。
表1 患者检出结果比较 [n(%)](n=57)
3 讨论
3.1 胸部肿瘤疾病的类型与特点
近年来,我国胸部肿瘤的罹患率呈现逐年升高趋势,疾病一旦发展到中晚期,治疗及预后效果极差,也会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5]。因此,早期诊断,及时开展针对性治疗,对于改善胸部肿瘤患者预后,延长患者的生存周期,提升患者的生活及生存质量均具有着重要意义。胸部肿瘤主要包括胸壁肿瘤、肺肿瘤、纵隔肿瘤、食管肿瘤、乳腺肿瘤等。
胸壁肿瘤是指胸廓深部软组织、骨骼与肌肉等处的肿瘤,分为原发性、转移性两类,原发性胸壁肿瘤又可划分为良性、恶性两种。原发胸壁肿瘤多见于骨组织者,多发生于肋骨,也发生于前胸壁、侧胸壁,转移性肿瘤也可从其他恶性肿瘤转移至肋骨多见。胸壁肿瘤早期无明显症状,多数伴发不同程度的疼痛、压痛,生长迅速,边缘不清,表面存在扩张血管,多存在恶性肿瘤表现。
肺肿瘤是常见恶性肿瘤,多见于原发性恶性肿瘤,多发于40岁以上人群。吸烟、空气污染、电离辐射、职业致癌因子、机体免疫弱、内分泌失调、病菌感染、家族遗传等均可诱发肺癌发生。原发性肺癌早期症状以咳嗽为主,部分患者也会出现咯血、喘鸣、胸闷气急、发热、体重降低等症状,肿瘤出现局部扩展后也会引起胸痛、咽下困难、声音嘶哑、呼吸困难等表现。肺癌类型主要划分为小细胞肺癌与非小细胞肺癌。小细胞肺癌约占肺癌的20%,具有较高的恶性程度,发病后恶化速度快,转移早且可大范围转移。小细胞肺癌对于放化疗具有较高的敏感性,早期治愈率较高,但是长期治疗复发率较高。非小细胞肺癌占肺癌的80%,又可划分为腺癌、鳞状细胞癌、大细胞未分化癌三类,对传统放化疗的敏感性差。对疾病早期诊断,及时开展有效的治疗方式,对于患者预后康复具有极大意义。
纵隔肿瘤可划分为原发性与转移性肿瘤,其中原发性肿瘤主要位于纵隔各组织结构内;转移性肿瘤多为淋巴结转移、纵隔淋巴结转移等。纵隔肿瘤多无明显症状,肿瘤体积较大者压迫纵隔内重要脏器,进而引起相应表现症状。例如,压迫气管时,会出干咳、气促;压迫神经也会出现膈肌麻痹、声音嘶哑等症状。
食管肿瘤多为良性肿瘤,其中以平滑肌瘤常见,恶性肿瘤则以鳞状上皮癌、腺癌常见。食管肿瘤早期无症状,一旦肿瘤扩大,导致食管管腔小于14mm时,患者会出现吞咽困难症状,随着病情恶化,也会出现胸痛及背部放射性疼痛。
乳腺肿瘤是女性常见恶性肿瘤,早期无知觉症状,多是无意发生,少数患者会感觉到乳头溢液、乳头触痛、刺激,肿瘤生长速度快,可侵及周围组织,导致乳房外形改变,例如肿瘤表面皮肤凹陷、乳头内陷;肿瘤瘤体较大者也会导致乳房收缩,肿块凸出。乳腺肿瘤主要与女性内分泌失调、乳腺发育异常、遗传因素有关。病理分型可划分为非浸润性与浸润性。非浸润性包括小叶原位癌、导管内癌两类;浸润性则包括九种类型,以小叶浸润性癌、乳头状癌、鳞状细胞癌、腺样囊性癌等最为常见。
3.2 CT扫描在胸部肿瘤诊断要点分析
CT全程为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主要是通过X线束、超声波、γ射线等精确准直的射线,与高灵敏度的探测器对机体某一区域进行断层扫描,具有扫描时间快,获取图像清晰等优势[6],在多种疾病检查诊断中均具有较高优势。CT诊断在不同胸部肿瘤诊断中也需要明确不同的诊断要点,方可有效提升检出结果的准确性。针对胸壁肿瘤患者开展CT诊断时,胸壁是由骨性胸廓、表面软组织两部分组成,良性肿瘤患者会出现膨胀性,边界清晰可见,软组织无肿胀表现,皮质多为连续性[7];恶性肿瘤的边界粗糙,可见病理性骨折、骨皮质缺损情况,以溶骨性破坏为主,软组织附近也可见明显肿瘤。肺肿瘤CT扫描时,肿瘤表面光滑,边缘呈圆形,密度均匀则为良性;肿瘤边缘不均匀,有毛刺分叶,密度不均,可观察到纵隔内淋巴结转移则为恶性肿瘤。纵隔肿瘤CT扫描诊断时,肿块多位于前纵隔,有出血、囊变、钙化等表现,易侵犯邻近组织;乳腺肿瘤患者CT诊断时多表现为浸润性、结节性两种类型[8]。食管肿瘤CT诊断时,可观察到食管壁呈偏侧性或环形增厚,病灶周围脂肪间隙也可观察到异常病变,少数患者也可见病灶转移、食管扩张等表现。
本组研究结果显示,以术后病理诊断结果作为金标准,CT在胸部肿瘤患者临床诊断中应用,诊断准确率为91.23%,漏诊率为8.77%。结果证实,采用螺旋CT扫描,可对胸部肿瘤患者的病灶范围、位置进行观察,了解是否存在病灶周围淋巴结转移情况,可有效检出不同胸部肿瘤类型,且检查结果与病理检测趋于一致,可作为首选诊断方式,有利于临床医师借助影像学方式进行判断,提升临床诊断准确性,对于临床诊疗工作也具有指导作用。
综上所述,CT扫描可清晰显示肿瘤所在位置、肿瘤大小及肿瘤转移情况,根据CT值变化,也可对肿瘤密度进行测定,因此,CT可有效检出胸部肿瘤,对肿瘤类型进行有效诊断,更好指导临床诊疗工作开展,促进患者早日预后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