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儒家东方美学范式在中国当代摄影艺术中的应用研究*

2021-11-12夏洪波

大众文艺 2021年20期
关键词:摄影艺术艺术作品范式

夏洪波

[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艺术设计学院,山东济南 250353]

一、儒家东方美学范式的内涵及特征

中国古代美学多彩而绚丽,曾在先秦时期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直至今日仍然对当代艺术产生积极影响。儒家东方美学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同时形成了自己的理论体系,奠定了中国古代美学的基础,它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美学范式对艺术的各个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指引着绘画、摄影、书法、设计等传统艺术形式形成了各自独特的审美价值。

儒家东方美学是以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提出的主要观点为基础所形成的理论体系,它的思想核心是孔子提出的“仁”,同时孔子又借助“礼”对“仁”进行了系统化的解释。孟子进一步对孔子的美学理论做了深化,在其基础上阐述了个性与共性相统一的观点。荀子则以孔孟美学为主导,分析了人与自然的差别和联系。在孔子“仁”“礼”观念的指引下,儒家东方美学派生出了“尽善尽美”“中和为美”“兴观群怨”等诸多具有东方特色的美学范式,这些美学思想为中国当代摄影艺术以及其他艺术门类提供了指引作用,引领着艺术家创作和表现出更加具有审美和文化价值的艺术作品。

二、中国当代摄影艺术的界定及发展

在艺术史的发展过程中,中国当代艺术经过大量艺术家的不断探索,逐步形成了多元化发展的局面,走向了成熟阶段。中国当代摄影艺术作为当代艺术的主要分支,在世界摄影的大舞台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顾铮在《世界摄影史》中把当今的,具有新颖的视觉表现形式和内在情感流露的作品定义为当代摄影。如今中国的当代摄影更加注重创作者主观观念的融入,作品更加关注当下社会问题的讨论,表现创作者思想的深度,旨在通过摄影这一媒介,传递出作者的情感和观念,对审美产生一定的批判价值,从而激发观者对社会现实的再思考。

中国当代摄影的起源可以追溯至20世纪七十年代,它的成长过程大体上可以概括为四个阶段:一是1976年至1979年民间摄影团体和展览的兴起;二是1980至1989年产生的“摄影新潮”;三是1990至2006年对摄影的实验性探索;四是2007发展至今的摄影实验机构。经过这一系列发展,中国当代摄影艺术开始从稚嫩走向成熟,呈现出更加多元化特点。它开始在传统中寻求创新,在矛盾中找到平衡,逐渐与其他艺术形式、美学思想、审美价值产生碰撞,通过图像呈现出摄影独有的美学思想和社会价值。

三、儒家东方美学范式在中国当代摄影艺术中的应用表现

(一)尽善尽美——追求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儒家东方美学把尽善尽美看作艺术的最高境界,它主张“善”与“美”要相辅相成、互为一体。所谓“善”,是指人们在社会中所要遵循的道德标准,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内在美;所谓“美”,是一种外在的形式美感,它的呈现是借助内在的“善”表现出来的。《论语•八佾》中记载:“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孔子在这一记载中表达了他对古代乐曲《韶》乐和《武》乐的看法,他认为韶乐既有形式,又能给人道德的启发,武乐虽然有外在形式美,却不能给人带来内在价值。可以看出,孔子强调艺术作品既要讲究外在美又要注重内在美,只有二者相互统一,才能达到艺术的理想境界。当代摄影艺术也应如此,只有达到内善外美的和谐状态,才能引起观者共鸣。摄影师魏壁拍摄的作品《梦溪》就是将内容与形式完美结合的典范。他将镜头对准故乡,拍摄了家里熟悉的老人、房屋、树木,通过真实画面的呈现,表达了自己对家乡的怀念。同时在作品中使用了大量的留白,并加入了书法元素,在表现形式上吸引了足够多的观众。魏壁将儒家东方美学中的“善”与“美”通过作品表现得淋漓尽致,提升了摄影的审美价值。

(二)中和为美——注重共性与个性的兼容

“中和”是在中庸的思想上所延伸出来的一种哲学观,它是指做事时要把握一个适度原则,顾全大局。《论语•八佾》中曾讲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强调的便是“度”的重要性,主张人们应控制自己的行为,注重情感的适度表达。将“中和”的观念从审美的意识形态进行讨论,便可以称之为“中和之美”。“中和之美”是一种辩证统一的美学观,它强调艺术作品要兼并共性与个性、感性与理性的统一,达到一种刚柔并济的审美状态,使人产生中正和谐的视觉美感。中国当代摄影艺术在“中和之美”的影响下,产生了大量优秀作品。摄影师杨泳梁拍摄的《蜃市山水》,将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井盖、电线杆等元素作为创作素材与传统中国画元素中的水墨结合起来,呈现出优雅和谐的摄影风格,表达了人类现代化进程的发展与对自然的破坏之间的冲突。他的作品不仅体现出个人独特的创作风格,而且流露出具有普遍道德标准的社会价值,表现了个性与共性统一的中和之美。

(三)兴观群怨——强调审美的社会价值

儒家东方美学中的“兴观群怨”是孔子对于诗歌艺术特征的整体描述,它强调在欣赏艺术作品时,要注重作品的社会价值。当代摄影艺术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将这一美学范式运用到摄影艺术中,可以加强摄影的社会功能,使人们通过摄影作品更好的交流互动,更加全面的认识这个世界,促进中国当代摄影艺术繁荣发展。

“兴”是指艺术作品具有激发人们情感的作用,使人通过作品产生联想,引发人们对相关情景的回忆,从而获得强烈的审美感受。孔子从审美价值的角度阐述了诗歌的作用,他认为诗歌能够洗涤人的心灵,可以激发人的精神,让人通过对艺术作品的欣赏焕发出新的活力。当代摄影艺术同样也具有这样的功能,摄影艺术家耿洪杰拍摄的《东北念想》,对东北传统老物件进行客观表现,并加入传统的中国画元素,使观众看到作品就想到了东北的地域特色,引起了人们的共鸣。

“观”可以理解为艺术作品所具有的对社会的认识功能,它是指通过艺术作品,可以使人们更加形象的了解社会面貌和风俗习惯。孔子认为,诗词和歌赋等艺术形式可以借助自己的表现方式向人们反映出一段时期内社会的发展状态,这一观点将艺术创作与社会活动密切联系在一起,通过艺术反映出人们真实的生活状态。刘铮的作品《国人》拍摄的是中国各个阶层人们不同的形象,他通过客观的记录描述了当时国人的生活状态,通过具体丰富的国人形象刻画了一个时代的面孔。刘铮将当时的社会情景反映到了自己的艺术作品中,植入自己的感情,表现出强烈的社会意义。

“群”实际上体现的是一种社会属性,孔子主张“诗可以群”,他认为诗歌可以促进人们之间的互动,使人们相互尊重,从而达到社会和谐的目的。孔子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揭示了艺术的美学价值,他将艺术活动看作是培养人的情感、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手段。当代摄影艺术风格迥异,不同风格的摄影艺术家聚集在一起相互交流,不仅促进了当代摄影艺术的发展,而且增强了相互之间的感情。

“怨”是指艺术作品所体现出的评价功能,它强调的是人们通过艺术作品对社会现实中的问题进行讽刺和批评,希望通过直击心灵的艺术形式,从侧面宣泄自己的情感,进而表达自己的道德观念和创作情感。艺术家只有用“怨”的态度去审视这个世界,才能将自己的情感体现在艺术作品中,从而引发观众共鸣。王庆松的作品《跟我学》,搭建了宏大的教学场面,真实还原了中学的上课场景,通过荒诞的气氛讽刺了中国的教育现状。王庆松将情感融入作品之中,作品中每一个元素都经过他精心安排,体现了他对社会问题的“怨”,引起了观众深思。

四、儒家东方美学范式对中国当代摄影艺术的影响

儒家东方美学对中国当代艺术,尤其是对当代摄影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它的一系列美学范式指引着中国当代摄影更好的发展。儒家东方美学范式对中国当代摄影艺术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内容、形式和题材三个方面:首先在内容上,儒家东方美学中“尽善尽美”的思想使中国当代摄影师更加注重“善”的表达,在作品中融入自己的主观创作思想,而不仅仅过于寻求外在美感的表达。其次在形式上,儒家东方美学提倡“和而不同”,承认个体差异,这就使得中国当代摄影作品在形式上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孕育出属于当代摄影的独特审美价值和创作体系,促进摄影艺术的多样发展。最后在题材方面,受儒家东方美学中“兴观群怨”的影响,越来越多的当代摄影师开始关注当下,通过摄影参与当下社会问题的讨论,在作品中体现出社会价值。受到这三个方面的影响,使得中国当代摄影艺术不仅表现出时代共性,而且还显露出具有中国传统特色的个性特征。

五、结语

儒家东方美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美学范式深刻影响着艺术层面的各个领域。中国当代摄影随着时代的发展也越来越倾向于与其他艺术形式、美学思想产生碰撞,呈现出创新发展的新态势。将儒家东方美学范式与中国当代摄影艺术相结合,能够使中国当代摄影吸收其中优秀的美学观念,提升当代摄影的审美价值和社会意义。中国当代摄影艺术的发展,正是需要与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相交融,才能创作出体现民族自信的艺术作品。

猜你喜欢

摄影艺术艺术作品范式
中小学安全教育的学科融合创新实践范式
从教师视角谈“读思达”课堂范式——以“百分数的认识”为例
中国传统哲学研究中的认知范式转移
管窥西方“诗辩”发展史的四次范式转换
五彩缤纷的艺术作品
第26届全国摄影艺术展览入选名单
第26届全国摄影艺术展览福建入选作品
论摄影艺术
何晋渭艺术作品
张杰艺术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