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民间舞蹈的传承
——通过白明庆《莲湘》教材学习与录制
2021-11-12徐少卿
徐少卿
一、从古朴中追忆民间舞蹈的纯美情怀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其中很多引人入目的民间舞蹈,一般都是在特定节奏的配合下,并通过几个并不烦琐的动作,就能使人触碰到这个民族的灵魂。湖北民间舞莲湘饱含丰富的生活特点和浓郁的乡塾气息。打莲湘又称“霸王鞭”。莲湘的道具是约为三尺的竹竿,竹竿两头各镶嵌小铜钱十枚,用以击节,并击打身体及腿脚各部分,不断打出异常清脆的声音,故称“打莲湘”。
(一)以民间传说弘扬民族情怀
关于“莲湘”的起源可谓是众说纷纭。终究都是因为旧社会天灾人祸,导致百姓只能拿一根竹竿行乞卖艺得以饱腹。而伴随着有节奏的击打,莲湘雏形由此而来。表演过程中,表演者手中挥舞着莲湘,通过对身体各部位以及对地面的敲打,使莲湘上的小铜钱撞击,同时又会发出响亮的“刷啦刷啦”声,络绎不绝。“莲湘缠绕舞者身体,有时盘旋、有时敲击,上下飞舞,让人眼花缭乱。传统艺人将歌唱、舞蹈、音乐、莲湘跳动的声音相结合,给观众带来多层次的视听感官享受”。经过几代人的改进和创新,逐渐形成了具有少数民族传统特色的歌舞形式,逐渐走进了人们的视野和民间生活。
(二)从形象仪态中的境土诉求
服装本是一个民族文化的结晶,代表着每个民族不同的文化特征。因此,服装也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分辨一个民族不仅要从它的舞姿动作来看,还要从服装带来的视觉冲击来划分这个民族的特点。湖北地区的民间舞蹈与其他地区的民间舞蹈一样,有着自己独特的舞蹈形式和丰富的舞蹈内容,但其表演服饰却淡雅朴素,他们常以日常的着装为表演服饰,男性舞者着中式传统对襟上衣与直筒裤,系纯色绸布腰带,有时还会另着坎肩。表演时卷起袖口和裤腿以便于舞蹈动作的流动,鞋子为传统布鞋。女性舞者身穿中式斜襟上衣和扩版直筒裤,有时也着百褶及膝裙着黑色绣花布鞋。
二、从感怀中宣照民间舞蹈的生命情调
莲湘是集歌、舞、乐的表演形式于一体,也在一代代民间艺人的传承及演变下形成了各自的不同风格,流传区域甚广。《湖北民间舞“莲湘”》是由白明庆教授深入民间、搜集、记录、为每一套动作制作专门的音乐并赋予形象的名称,由中南民族大学整理而创制成的一套教材,该教材成了目前唯一一本整理出的较为系统和规范的并应用于高校教学的湖北民间舞教材,对湖北民间舞蹈的传承和发展具有典范性意义。
(一)把控形态动势,凝汇真实情感
笔者因在中南民族大学就读期间,有幸参加白明庆教授的莲湘特色教学课程,并参与此次教材的录制,莲湘舞蹈的民族特色、风格韵律及白老师的教学风格使我对这个民族的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白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要点训练及舞姿要求无不体现他对自己教材规训性的要求,而我又很幸运地接触到这一切。莲湘将身体视为不可分割的整体,针对原生态民间舞蹈的纯粹性和舞台表演的灵动性,上下飞舞的道具,左右开弓,令人眼花缭乱。同时还伴随着表演者有节奏的敲打声,让观看者惊呼过瘾,莲湘包含了丰富的湖北地域性民间舞蹈风格性元素动律,训练了该民间舞蹈的表演能力与道具的协调配合能力。其诙谐生动的舞蹈形象、幽默俏皮的表演风格,灵动活泼的民间舞蹈动律训练、回归本真的风格特点,都能帮助解放学生的表演天性。
(二)教授民族味道,给灵魂意象留白
该教材总共分为五讲,内容从简到繁,涵盖了理论与实践各方面的要求。遵照循规蹈矩的教学原则,抓准莲湘的生活形态,舞蹈是以身体为表现手段,其最终传达的却是民族的灵魂,因此教学中在对学生身体训练的同时还要注重民族文化的传递,让学生做出来的动作更具有民族气质。此教材的教学训练组合分别为《凤凰点头》《蜻蜓点水》《玉女穿梭》等几个传统组合,根据抛——丢——转——以及敲打关节等一列动作,使舞蹈动作在充满技艺性的同时又不失灵巧和优美。“以组合《凤凰点头》为例,它是一个女子训练组合,其‘凤凰点头’的动作是由右手握笔式将莲湘握在手中,棍头朝上,棍尾朝下,用手腕叩击将棍尾部击打右肘部的动作,组合运用了鄂中地区的横打、分手棍花、平原绕花以及跳踢动步伐,还加入了荆州地区的颤步会让小摆手为主体,配合身体的扭拧动作的灵活运用,加上用棍花击打身体各部位而组成的组合,动律欢快,组合层次分明,无不体现教学组合的优越性”。
三、从根土中萌发民间舞蹈的勃勃生机
民族舞蹈的起源大多都是从“原古”舞蹈生活中继承发展而来,其传承的形式主要依靠于人本体而存在,因此,对于其过程来说,人的传承就显得至关重要。舞蹈的传承也应了解每个舞蹈自身的舞蹈文化以及传统习俗,使其更好地把握内在精华。
(一)守正教学出发点,培养多样化“民族味道”
当今的各大高校都在集中学习五大民族的舞蹈内容, 分别为汉、藏、蒙、维、朝、傣形成了单一的舞蹈类型和风格。而民间舞的教学是为了强化民间舞的风格和节奏,普及多民族文化知识,递延民间舞的传承,而不只是几个单一的民间舞教学。在20世纪苏联专家将俄罗斯古典芭蕾学派带入中国,致使舞蹈发展偏向于西方美学和外来文化的审美倾向,外来文化的融入导致后来各大高校除了民间舞的教学外,主要还包括芭蕾基本功教学。导致学生不习惯于表达情绪,盲目收紧四肢,不会使身体处于松弛有力的情况,让民间舞缺失了原有的“民族味道”。因此要正确的审视传统文化,在灵活运用肢体的基础上,更要强调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而不是简单的重技巧轻表演。因此各高校都需要根据自身的教学需求和地域特点,增加不同特色的民间舞蹈。
(二)把技法用对地方,让教学不再空调
高等院校作为舞蹈文化发展与递延的重要阵地之一,对于舞蹈这种需要亲身实践的艺术,虽然可以在动作的表面动态下了解其中的动律元素,但其深厚的文化内涵还需要口头传授以及内心领会来启发和传达。在启发式的现代化教学模式中,“口传”和“心授”成为教师营造教学情景、传承场景的重要手段,因此教师应具备较好的语言传达能力以及较强的舞蹈教学能力,多方面开导学生进入忘我的情感境地。舞蹈又作为一种视听觉的综合性艺术形式,其教学不止仅限于环境氛围而带来的教学传播,更多的可以通过播放相关影片、传统音乐和舞蹈作品来加强学生对于这个民族的深入了解,对本民族的文化深入内心。“不局限于‘形’更局限于‘神’。让民族传统文化深入学生的内心,让民族传统舞蹈文化能够得到更好地参与传承”。
(三)开发创新意识,贯穿传承始终
在高校的教学体系中,莲湘除了口传心授的方式以及通过视听觉的综合性刺激外,还可以被高校经过教学训练的学生一届届的继续传承下去,在带入社会的同时又将莲湘传统文化传播到各个舞蹈文化领域,使莲湘民间舞蹈文化充分发挥民族文化的意义。其次,莲湘又作为一种群众所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此形式除了可以调节人的身心健康和提高审美尺度外,更可以通过民众之间的情感传递从而达到更好的交流和传播。再次,可以通过各大网络平台,舞蹈杂志等,将莲湘舞蹈的民族风格带入更多人的视野当中,也能帮助吸引更多的编导和研究人员,以“莲湘”的体态、动律、节奏、服饰、音乐以及背后的文化因素等为素材进行艺术创作或理论研究。
四、从热忱中传承民间舞蹈的个体本真
(一)“民间”之舞——深渊源,无定式
少数民族舞蹈流传甚久,根深叶繁,它深深地扎根于传统民族的知识土壤,具有浓烈的民族特色和生活气息,独特的舞蹈语汇,鲜明的民族风格。而两个看似不同地域、风格、习俗的民族,其舞蹈渊源中却具有一定的相似性,“莲湘”最初的形式是手拿竹棍,以敲地,绕身的动作形式说唱,以讨主人欢心。这种乞讨的形式散布开来,最后形成打莲湘的基本雏形。经过几代人的改进和创新,逐渐形成了具有少数民族传统特色的歌舞形式。而这与我从小接触的地域民族又很大相像之处——藏族“热巴”最初既是一种藏族表演的形式,也是以卖艺为生的热巴艺人的称呼。其以铃鼓为主,辅以说唱、戏剧、杂技为一体的综合性表演形式。这两个民族虽然生存环境和地域特色有很大不同,但其最初的表演形式都是从流浪艺人转变为专业艺人,并且带有象征性的道具,去诉说本民族的文化。就好似看起来是两条毫无交集的平行线,它们却在对方身上寻找到了熟悉的身影。无数的文化 它们各自都具有其特点,却又互相渗透。也就是说,舞蹈最初的形态样式都有一定的渊源关系,后因时间空间的变化,以及人们的多元需求,使舞蹈的种类越多样化。
(二)“足蹈”之舞——与民共存,与时俱进
“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是舞蹈文化随时间变化而改变的最好的表达,舞蹈跟随时代的发展而变化和进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但如果跟随大众的审美而去改变舞蹈自身的特点、那么舞蹈也会失去原有的色彩。所以最值得人思考的一个问题是民族文化的传承在不能失去自身特点的同时,又要适应时代发展和大众视野审美,那么它是以什么的方式走向今天的呢?其一不再故步自封,舞蹈文化的发展需适应“适者生存”的原则,我国少数民间舞蹈之所以能发展如此之快,其原因少不了我国舞蹈工作者的采风工作,将原生态的民间文化,收集、整理、加工、最后展现在大众视野里,但在这过程当中,少不了民间艺人的配合,以及民间文化的适应程度。为稀有民族乐舞素材打开通往时代之门。因此,民间舞蹈的传承必须有传输者和收集者的共同努力才能使民间舞蹈的传承不断线。其二降低审美的门槛,舞蹈最初的形态只是这个民族的文化象征,是他们平时用来欢庆,娱乐、祭祀的舞蹈手段,但将这种形态样式展现在人们眼前,恐怕难以折服观众的审美,就好比今年东京奥运的日本“舞踏”他展现的是一个国家的文化,是一种象征,但这并不能代表大众也能从这种文化中感受到文化美,所以舞蹈文化的发展在不失自身文化的同时,也要适当融合大众的审美,才将传统与现今的文化趋势相结合,提高舞蹈界对这一民族的关注度,去发挥本民族该有的民族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