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与中国文艺学的转向
2021-11-12
(太原学院 山西 太原 03003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文艺研究逐渐走向繁荣,时至今日已经达到一个鼎盛时期,与此同时,文艺学无论是作为一种知识生产、学理构建,还是作为一种理论观念,都与新媒体语境有着密切的关系。现阶段,国内的文艺学转型已经到了一个关键时期,但是人们缺乏对转型过程的深入了解,对文艺学转型的认识还停留于表面,无法有效地推动社会发展。在现如今这个新媒体应用非常广泛的时代,我们需要认清新媒体与文艺学转向的关系。
一、媒介革命与文艺学版图的新定义
(一)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互联网成为大众所喜爱的传播媒介,各行业相继进入到互联网领域,以寻求更好的发展。新型数字媒介的出现,使得新媒体时代的文艺背景发生变化,文艺学以一种直观的方式深入到人们的生活中,促使人们增加对其的关注。通过审视媒介革命之下的文学艺术变化,我们得以重新定义文艺学的学科范围,虽然新媒体的作用是呈现在整个文化范围之中,并且具备一定的复杂性与抽象性的,但不可否认的是,新媒体在文艺学版图转变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传统观念中人们对于文艺学的印象较为死板,认为其缺乏创新与活力,在这种环境中,人们对文艺学的关注程度也比较低。随着数字时代的到来,新媒体进入到文艺学的领域。从20 世纪90 年代中期开始,互联网上就逐渐出现网络文学创作,数字化文艺的出现,为文艺学转向进行了铺垫。据统计,2013 年国内的网民数量已经达到5.64 亿,互联网的普及率也达到了42.1%。在网民群体之中,手机用户高达4.2 亿,成为移动端媒体的主要组成部分。在这种背景下,许多文学作者加入到网络文学的创作之中,不同类别的文学网站也相继成立,为新型文学的构架奠定了基础。庞大的作者阵容与阅读群体对传统文学体系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以往死板、萧条的文艺学环境发生转变,新媒体背景下的文学体系、发展模式得到改变。随着文艺学版图的转变,传统文学的影响力开始逐渐下降,新媒体文学开始占据发展鳌头,一方面与传统文学进行竞争,另一方面积极探索经济效益的提升,促进新式文学体系的发展。因此,未来文艺学发展还是要依靠新媒体展开,目前仅仅是一个开始,文艺学与新媒体的结合会更加的深入,从而彻底改变文学领域的运行模式。
(三)随着人们观念的转变,文艺理论与文化研究的视域有所重合,学者对于文艺理论的研究内容发生转变,新媒体的出现又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促进了文艺理论的变化。相关研究主要涉及了社会学、人类文化学、文学理论、传播媒介与大众消费,通过细致的研究,分析文化和意识形态、种族、社会之间的关系,在国内,我们关注的重点则是文化娱乐、信息传媒、图像文化、消费观念、文化产业以及审美。无论是文艺学研究的转变还是文化研究对文艺学的渗透,都是媒介技术与信息传播在起着推动作用。媒介技术的创新对文艺学的演化已经从根本上消解了人们对于审美与生活的划分。
大众在媒体平台上从事的不仅局限于艺术创作,文化创作、影视欣赏等都可以通过此平台来进行,而且现阶段信息通讯、旅游休闲、美容健身和城市规划都在新媒体技术的服务范围之内。文化与科技互相结合成为当下文化研究的重要方向,而理论本身的特性也需要我们加深对当代文艺学的认知,完善自身的体系建设,找到新的发展目标,增强理论与生活的贴合性,符合当下的社会实情。正如拉曼·塞尔登的观点:理论是需要使用的、批评的,而不是为了理论自身而抽象地研究。媒介对于理论的创新不仅在于拓宽了文艺学领域的版图,还在于给予了理论实践与应用的机会。
二、新媒体与时代文学场的转变
(一)文艺学研究者的任务是化解数字化媒体引发理论改革所带来的学科焦虑问题,在困境之中找到问题的关键,稳定理论转变的过程。一直以来文学与文学理论的有效性和其自身的意义存在较大的争议。在当下信息时代,文学的发展受到冲击,人们的生活被各类科技产品所占据,移动设备与网络的便捷使得我们不断向着更高的领域进发,随着文化理论的时代终结,我们翻开了新的篇章。
(二)纵观文艺学发展史,虽然由于信息时代的到来使得传统模式有所转变,但也正是由于信息时代的到来,才促使文学理论研究到达新的境界。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人们对文学模式的转变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自从新媒体技术出现以来,文学发展就一直处于高速前进状态,文学的发展进入了数字化模式,并由此衍生出了新的文学生产模式。在当下的环境中,文学有了更加优秀的表现形式,文学研究经过批评主义、结构主义、女性主义、后结构主义、后现代主义、后殖民主义、新马克思主义以及性别种族等理论影响之后,与信息技术共同开启了“后理论”时期,扛起了主流大旗,依托网络信息的全面覆盖,打造新型理论结构。虽然当下的新媒体文论与传统文论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差别,但是对于文学的展现,依旧秉承着所有文学者的思想。
(三)在后理论时代这一新局势之中,又出现了传媒语境和文化生态。在新媒体时代所开展的文艺学改革,更为突出地体现了原有文学场的改变。米勒也曾说过:文学的转变其实就是文学场的转化,它构成了我们时代文艺学转变的背景。对于“场”的理解,我们可以将其认为是一系列可能性位置空间的动态集合,或者具有自主逻辑与必然性的客观关系空间。对于文学来说,文学场更像是一个限制区域,所谓的文学行为都需要在这个场所之内进行,并对文学的存在方式进行控制。现阶段国内的文学场转变是中国国情与世界交替的文艺变化共同推动所导致的,具有一定的必然性。
随着经济行业对艺术领域的侵入,一些固有的文论内容被非语境化,从而形成了当下消费社会中人与社会生产、人与物质消费、人与大众传媒、人与精神存在的全新场域。我们要清楚地认识到,推动这些变化的基础就是新媒体技术。数字媒体的出现迫使传统文学场快速转变,数字媒体的渗透力迅速打破固有市场,赋予文学场新的元素。有关文学场的理论转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文学场的转变改变了文学研究的语境规则,自从20 世纪90 年代诞生了汉语网络文学后,国内的文学场就出现了较大范围的变动,人们纷纷开展新媒体平台的文学研究。
其次,进入21 世纪,网络写作进入顶峰时期,大量的优秀文学作品呈现在新媒体平台之上,文学存在场的空间关系开始急速更迭。虽然传统纸、笔模式的文学表现方式依旧存在,但是通过屏幕、鼠标、键盘来开展的新式文学所占的比重逐渐增加。中国新媒体文学逐渐走向国际化的道路,文艺理论与研究对象也存在一定的变化。此时的文学研究不仅要深入了解传统文学的精髓,还要完善对新媒体文学的认知,打破传统文学思维的局限,不仅要勇于面对挑战,同时对于自身的建设也需要不断加强。我们对文学语境的重建也要做出相应的调整,文学自身进入到虚拟阶段,文学作品也逐渐从物质性存在转化为数字化显示,在这个转变过程中所呈现的并不仅仅是媒介与载体的更新,同时还有文学场转变所延伸出的语境关系。
最后,新媒体文学的产生场所相较以前发生了变化,由传统手工作业转变为数字信息模式,从大众的角度来看这呈现出一种科技感,虽然写作设备较之前有一定的优化,但是与传统文学写作一样,要想生产出高质量的作品,需要作者拥有大量的人生阅历、对于美的欣赏能力,以及自身的人格魅力,从这点来看,传统文学与新媒体文学两者之间存在共同的特点。但是由于载体不同,两种方式的作者在写作过程中所产生的情感与态度就会出现一定的差别,不仅如此,作者在身份选择与目标指向上也存在一定的变化,导致新媒体文学创作与传统文字写作在情感表达上出现较大的差别。
三、总结
随着经济的发展,传统文学创作已然无法满足当下的需求,以新媒体为基础的新型文学创作已成为将来发展的方向,对比二者的创作方式可知,新媒体平台有效地提升了大众对于文学创作的认知,促进了文学的不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