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睦邻·缅甸》浅析跨文化纪录片特点

2021-11-12

戏剧之家 2021年2期
关键词:睦邻缅甸纪录片

(云南广播电视台 云南 昆明 650000)

纪录片作为一种能够较深度解读民族文化、社会现象、新兴科技、历史、自然等选题并实现文化交流方式的载体,它的文化传播功能与影响力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跨文化纪录片也逐渐成为促进国际间文化外交的新方式。

一、跨文化拍摄国际传播的纪录片概况

随着国际间交流方式的多样化,跨文化拍摄的纪录片越来越多,“全球化”不再是经济领域的专属名词,纪录片的“全球化”传播与拍摄正在兴起。世界在关注中国,中国也在关注世界。

(一)世界“眼里”的中国

跨文化纪录片的拍摄由来已久,关于中国题材的跨文化纪录片可以追溯到20 世纪30 年代,尤里斯·伊文思第一次将镜头对准中国。作为较早关注中国的纪录片导演,尤里斯·伊文思拍摄的作品至今仍然是很多纪录片研究者乐于分析的对象,从《四万万人民》到《愚公移山》再到《风的故事》,他的作品记录下了中国人民不同时期的各种状态。来自法国、意大利、美国、日本等国家的纪录片导演相继也对中国产生了兴趣,便有了《从毛泽东到莫扎特》、《云之南》、《中国》等一些关于中国的作品。

21 世纪,世界的目光再次聚焦中国。境外纪录片导演们从中国文化、自然生态、经济发展等不同角度解读中国。韩国KBS 与日本NHK 合作拍摄的《茶马古道》,探寻了中国的古老商道;英国BBC 与中国合作拍摄的《美丽中国》揭秘了中国的山水地理;日本NHK 与中国合作拍摄《敦煌》,用另一种视角阐释中国的佛教文化、雕塑和壁画艺术;美国Discovery 探索频道与中国合拍《神奇的中国》,记录了现代中国的发展……在他们的作品里,中国的姿态各式各样,或是深沉,或是灵动,或是古老深邃,或又朝气蓬勃……

(二)中国“眼里”的世界

相比欧洲国家,中国的纪录片起步较晚,但同样也不妨碍中国人对于世界的好奇。中方跨境拍摄的纪录片不在少数,如金融主题纪录片《华尔街》,以互联网信息技术为主题的《互联网时代》,以世界大国的历史为主题的《大国崛起》,以中国人在世界的生存状态为主题的《中国人在非洲》,以靖国神社为主题的《靖国神社》等。

随着多边贸易和交流的深入,尤其在中国建设“一带一路”的背景下,关于周边国家及地区的纪录片逐渐增多:央视《魅力世界》栏目创作了《魅力柬埔寨》、《魅力阿根廷》等魅力系列纪录片;北京电视台通过与多个国家合作,拍摄制作《嗨!东盟》、《家在青山绿水间》等一系列作品。由云南广播电视台与缅甸国家卫星电视台合拍的纪录片《睦邻·缅甸》同样也是比较典型的案例。

二、纪录片《睦邻·缅甸》

(一)影片简介

《睦邻·缅甸》是一部以缅甸人文自然为主题的纪录片,英文片名译作The Beautiful Myanmar,由云南广播电视台周卫平导演执导。影片以探寻邻邦的角度出发,聚焦缅甸的山水及人文地理,用平民化的视角记录缅甸普通老百姓的生活。

影片分四集讲述,分别是《生生不息》、《水梦山魂》、《诗意栖息》和《天赐国度》。其中,《生生不息》通过讲述在仰光开包子铺的缅籍华人、在中国工厂工作的缅甸夫妻及缅甸工人、留学清华大学后归国的创业大学生等人物故事,呈现了中国与缅甸老百姓之间互通有无、互利共生的生活状态,体现中缅胞波情谊;《水梦山魂》则以茵莱湖上的水上人家为主要拍摄对象,通过记录缅甸一年一度的民俗活动迎佛节及水上番茄种植、藕织工艺等日常生活,讲述茵莱湖上的老百姓依水而居的生活智慧;《诗意栖息》侧重于展示缅甸的民间工艺,影片以意大利文物修复师为线索切入,通过修复古老皇宫这一件事,呈现缅甸的古老文化和自然资源;《天赐国度》将视角转向曼德勒热闹的街头,通过一场聚集善男信女的民俗仪式传递缅甸人民的精神信仰。

(二)传播情况及反响

2018 年12 月,纪录片《睦邻·缅甸》拍摄完成,2019年6 月于云南广播电视台卫视频道首播,后相继在旅游卫视等国内电视频道播出。同时影片也上载于各类视频网站,包括腾讯视频、凤凰网、云视网等国内视频平台以及Facebook、YouTube 等国外社交媒体。2020 年,《睦邻·缅甸》缅语版在缅甸国家电视台及缅甸YTV 电视台播出。

影片播出后反响强烈:网络端的有些观众留言评论画面太美,难以相信这是他们想象中的缅甸;有些缅甸观众也在社交媒体留言,表示第一次看见这个角度的缅甸;同时也有质疑的声音,认为缅甸内战不断,影片所呈现的祥和画面与现实的缅甸不相符,认为纪录片中的缅甸不真实。

三、从《睦邻·缅甸》分析跨文化纪录片的特点

从《睦邻·缅甸》播出后的反响情况可以看出,跨文化拍摄的纪录片有自己独特的魅力,异文化带来的新鲜感容易引起观众的兴趣。但它也容易引起争议,鉴于笔者全程参与本纪录片录制的经历,就跨文化纪录片的一些特点做一些探讨和分析。

(一)国际传播

与本土纪录片相比,跨文化纪录片其中一个典型的特点就是国际传播。《中国广播电视国际传播策略研究》一书对国际传播(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有这样的定义:广义的国际传播包括跨越国界的各种形式的传播及传播形态,前者包括新闻传播、影视传播、网络传播等,后者如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等,国际传播是伴随着国家的产生而产生的。狭义的国际传播是指以国家、社会为基本单位,“以大众传播为支柱的国与国之间的传播”。

跨文化纪录片在组织阶段就已经有国际传播中的跨国界“人际传播”形态,影片的策划及执行都需要来自不同国家的人员进行协调与沟通,入境拍摄需要征得主体国的同意。影片制作完成后,纪录片通过大众传播媒介及其他各类渠道进行国际传播。与本土纪录片的国际传播不同,跨国拍摄的纪录片在文化传播中具有双向性,一方面被拍摄国文化通过影像向拍摄国及其他国家传播;另一方面拍摄主体秉承的价值理念也通过影片向被拍摄国及其他国家传播。以《睦邻·缅甸》为例,在国内播出时,影片将缅甸的传统文化、人文地理带到中国,而在缅甸及其他国家播出时,影片同样也传递了中国人的价值观念及人文关怀。

国际传播的政治性在《睦邻·缅甸》的传播中也有体现,2020 年1 月,《睦邻·缅甸》缅语版开播仪式在缅甸内比都举行,此时正值庆祝中缅建交70 周年,习近平总书记还在此期间对缅甸进行了国事访问,《睦邻·缅甸》作为中缅合作成果在缅甸发布,一定程度上拉近了两国之间的距离。

(二)主题选择多元化但极少涉及敏感话题

主题多元化是跨文化纪录片的特点之一,从目前正在传播的跨文化纪录片来看,选题内容囊括民间工艺、传统习俗、人文地理、经济、工业、农业、医药、科技等,如以金融为主题的《华尔街》,以互联网信息技术为主题的《互联网时代》,以欧洲国家的历史为主题的《大国崛起》,以中国的山水地理为主题的《美丽中国》,以东盟各国文化为主题的《嗨!东盟》,主题多元丰富。

但值得注意的是,除了伊文思在特殊历史时期拍摄了一些战争题材的纪录片,如《四万万人民》、《西班牙土地》、《印度尼西亚在呼唤》外,现阶段关于战争等敏感问题的跨文化纪录片少之又少。

为什么跨文化纪录片鲜少涉及敏感问题呢?首先,敏感话题本身具有争议性,容易引发矛盾、激化矛盾,不便于国际传播。其次,从纪录片的属性出发,敏感问题例如战争、政治的拍摄不利于客观表达,伊文思在《摄影机和我》一书中表达了这样的体会:“当你置身于一场战争中,你要从作战的一方到达另一方,你会被枪杀或者被抓进囚犯集中营——无论你是一名战士还是作为一名电影导演,你不能同时站在交战双方的立场上。”再次,纪录片的内容与影片的选题有关,内容为主题服务,一部人文类的纪录片里没有必要去牵涉国家内部的敏感问题。美国的《电影术语汇编》中对纪录片有这样的定义:“纪录片是一种非虚构的影片,它具有一种有说服力的主题或观点,但它取材于现实生活,并且运用编辑和音响来增进其观念的发展。”不难看出,主题就是纪录片的灵魂,影片的所有的视听呈现都必须服务于主题。《睦邻·缅甸》(The Beautiful Myanmar)以“探索睦邻、友好的邻邦”为主题,所以呈现的是缅甸的风土人情与人文地理,而非人民内部斗争或者是落后的经济现状,契合主题要求,并不影响影片的真实性。

保罗·罗莎在《纪录电影》一书中有过这样的归纳:“没有一部纪录片可以是完全真实的,这样的纪录片是不存在的,因为社会的发展总是自相矛盾的。”在纪录片《睦邻·缅甸》中,镜头呈现的只是一个视角下的缅甸,而非全域视角下的缅甸。因此一方面受主题限制,另一方面摄影镜头本身也有局限性,不可能面面俱到,在一个片子里把所有东西都完完全全地呈现出来。

(三)叙事立场中立性

从叙事立场的角度来讲,若非有意为之,大部分国际传播的跨境纪录片在叙事立场上都保持一种中立的态度。叙事立场关系着导演的情感方向、价值认同,在国际传播的跨文化纪录片中甚至代表着一个国家的国际态度,叙事立场的中立性是保证纪录片客观真实的前提。

跨文化纪录片保持客观公正的叙事立场尤为重要,在纪录片拍摄中,虽然异文化的视角很容易发掘本土文化的亮点,但因拍摄者与被拍摄对象之间存在的文化差异,对很多行为或文化的理解存在偏差,很容易造成对文化的误读,不利于跨国间的合作,同时也不利于国际传播。

解决这一问题其实并不太难,国际间合拍、跨国合作是一种选择。一来解决了拍摄者与被拍摄对象之间的语言沟通问题,同时有了被拍摄国团队成员的加入,对于文化的解读的准确率就更高,促进不同文化间的深度交流。更高效的办法就是寻求当地华侨的帮助,华侨一方面熟悉本国语言,对本国文化有一定的了解,同时对本地的文化也有深入的掌握。利用华侨作为沟通的桥梁往往可以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当然最主要的因素还是要依靠摄制人员自身,他们除了要保持异文化的新鲜感外,也要有换位思考的能力,这样才能在他人的协助下保持正确的叙事立场。

(四)平民化视角

在四集各三十分钟的体量里,《睦邻·缅甸》不乏恢弘大气的画面,这也是很多观众为之震撼的原因,但就影片的叙事视角而言,平民化是该片的特点。

无独有偶,国内拍摄的很多跨文化纪录片都会采用平民化的视角叙事,从《美丽中国》、《同饮一江水》到《睦邻·缅甸》等都采用了这样的叙事视角,驯象师、果农、牧民……他们是各国普通老百姓的缩影,以小人物的生存状态为切入点,从平民化的视角讲述故事更容易接近观众,容易使观众在情感上产生共鸣,并最终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情感表达。

四、结论

国际间的交流日益密切,跨文化纪录片的拍摄大有常态化发展的趋势,除了呈现作品本身表达的意义,跨文化纪录片背负更多的使命与责任。因此与本土拍摄的纪录片相比,跨文化纪录片在制作和传播方面有一些自己的特点。《睦邻·缅甸》作为云南广播电视台拍摄的第一部跨文化纪录片,从内容上呈现了缅甸的风土人情、山水地理,为世界展现了一个不一样的缅甸,从功能上实现了跨文化传播,促进了两国间的文化交流。

见微知著,通过对《睦邻·缅甸》的特征分析,不难看出,跨文化纪录片的拍摄具有一定的政治性,纪录片的叙事立场一定程度上会折射出国家间的政治立场,因此叙事立场保持客观公正是维护双方国家形象的必然前提;比较国内外跨文化纪录片拍摄情况发现,人文、历史、自然类主题备受拍摄者青睐。然而,跨文化拍摄的主题选择不仅局限于人文地理,还有更多元的选择,但对于敏感话题,例如战争,无论是内战还是国际战争都不大适宜选取。

总之,跨文化纪录片的拍摄建立在彼此尊重的前提下,国际传播是跨文化纪录片的重要属性,因此无论是叙事立场还是主题选择都应该以国际传播为导向,在做好优秀内容的同时也需要维护好国家的形象。

猜你喜欢

睦邻缅甸纪录片
岚皋“睦邻之家”破解“搬迁之问”
纪录片之页
纪录片拍一部火一部,也就他了!
纪录片之页
社区睦邻点的“宜人温度”
缅甸总统吴廷觉访华
缅甸非常之旅
论纪录片中的“真实再现”
创建社区睦邻文化,促进社区和谐建设
回忆缅甸作战中的史迪威将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