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艺术在汉语国际教育中的应用:以黄梅戏为例
2021-11-12
(江西理工大学 外国语学院,江西 赣州 341000)
汉语国际教育的重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语言是思维的载体,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因素。文化教学和语言教学相辅相成,特别是在汉语国际教育初级阶段,文化教学可用渗透性的方式来为语言教学服务。在各种中华文化教学课程中,戏曲获得了广泛应用。中国戏曲是一门综合性艺术,国粹京剧和地方戏交相辉映。黄梅戏是极具代表性的地方戏,2006 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民间艺术气息浓厚,唱腔优美,在新加坡、日本等国深受欢迎。黄梅戏选材来源于生活,无论是语言教学还是文化教学,在汉语国际教育中都有实施和探讨的价值。
一、黄梅戏艺术简介
黄梅戏也称黄梅调,起源于湖北省黄梅县的采茶调,这是每年采茶时节当地男女边采茶边歌唱的一种民间小调。后来出于各种原因,当地人外迁并将黄梅调以演出等形式带到安庆,继而流传开来,发展成为中国著名的地方戏。黄梅戏吸收了花鼓戏、采茶戏、罗汉桩等民间艺术的特点,融合了青阳调、徽调等民歌民调的特色,容纳了皖西南地区的祭奠等风俗文化。黄梅戏的内容来自于民间生活和历史传说,包含了皖、鄂、赣三省乃至长江流域的众多民歌小调,形成了以说唱为主、花灯歌舞为辅的独特形式,体现出民间风土人情,反映了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代表性剧目有《梁山伯与祝英台》《天仙配》《牛郎织女》《白蛇传》《女驸马》《闹花灯》等。黄梅戏具有很高的文艺价值,代表了区域地方文化特色,具有较强的包容性和雅俗共赏性,形式种类较多,可用话剧、歌剧、影视剧等多种方式呈现,也可顺应观众的喜好以及时代风气去创作剧目。
黄梅戏唱腔委婉清新,主要有花腔和平词。花腔多演小戏,富有生活气息;平词是正本戏中的主要唱腔,常以叙述、抒情的方式呈现。黄梅戏语言具有民间口头文学特色,通俗易懂,甚至有的略显“土气”,但其民间民俗文化内蕴丰富,表演风格淳朴、自然、活泼,从生活出发,反映生活情趣,易于引起观众共鸣。如《女驸马》中小姐和丫鬟的台词,两人语言风格相差较大。小姐文雅贤淑,丫鬟直白粗俗,这正是黄梅戏雅俗共赏的特性,也反映出中国不同身份的人在不同场合的语言文化。随着时代的发展,黄梅戏也在改革创新,如演绎当代故事、加强文学色彩的渲染和戏剧性表现等。黄梅戏戏文中含有较多俗语,是文化交际中的重要语料。
二、黄梅戏进入国际汉语课堂的意义和优越性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在汉语国际教育课堂中开展文化教学,除了绘画、武术、书法等具有通识性的课程外,也应该让国际学生接触丰富的地域文化,从而使其更为全面地了解中国的风土人情。黄梅戏作为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是比较适合在汉语国际教育中开展文化教学的项目,整体难度适中,具有故事性和艺术性,文化涉及面也较广。如《闹花灯》反映了中国民俗节庆文化,《女驸马》反映了古代教育、婚姻文化,《天仙配》反映了中国文学中的神话特征。黄梅戏进入国际汉语课堂具有较大的审美艺术教育和语言文化传播意义。
(一)营造课堂氛围方面
教师如何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一直是教学过程中的重点话题。在汉语国际教育的课堂上,文化差异性使得学生缺少“同理心”,产生枯燥、厌倦情绪。这需要教师不仅要重视教学活动的呈现,还要在教学内容的选取上花精力。一般来说,教学内容具有故事性则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提高其学习主动性,师生配合度也会提升。黄梅戏故事性强,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师在教学中不用花过多心思就可以取得较好的效果。将黄梅戏这一文化项目引入课堂,在教学取材和教学活动的多样化方面具有优越性。
(二)教学效果方面
1.激发学习兴趣
情感因素在语言习得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内在学习动机也需要重视。教学活动丰富多样才更能激发学习兴趣,从而取得满意的教学效果。黄梅戏应用于汉语国际教育课堂,在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方面的实践性较强。黄梅戏可以从听觉、视觉、动觉等方面让国际学生直观体验,在戏曲中掌握语言和文化知识。发音认字、学唱戏文、领会情境、练习动作等多种任务活动都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使得学生能够持续学习获得更大进步。
2.提升语言运用能力
在文化教学过程中,以书法、绘画为代表的文化项目重在体验和欣赏,在语言输出方面具有短板,对文化教学要为语言教学服务这一原则的贯彻不够充分。戏曲具有语言艺术的特点,黄梅戏的内容来自于生活,语言较为实用,也方便实现教学中交际的目标,国际学生在具体的学唱过程中便能够掌握一定的交际用语。黄梅戏中也含有较多俗语,在戏曲情境中进行理解可以帮助学生减少真实交际中的语言偏差,提高其语言运用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3.培养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
黄梅戏艺术具有虚拟性和综合性特点,需要营造良好的戏曲环境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人物性格特征、拿捏人物形象,教师在黄梅戏教学中要让国际学生沉浸其中。如《女驸马》,在演唱中要注意每句台词的走位以及肢体动作、精神神韵,想象当时人物所处的环境,让自己与戏曲中的角色相契合。这需要学生多观察想象,把握好人物心态才能表现出生动的形象。黄梅戏表演的程式性没有京剧强,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对戏文的理解在原来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演绎。
4.加强人文修养
黄梅戏剧目有明确的主题,推崇忠孝节义等中华传统美德,有助于加强人文修养。国际学生通过学习和感受,可以了解中国的伦理道德文化,并受到真善美的艺术熏陶,对中华文化产生认同感。如《罗帕记》中姜雄盗去陈赛金的嫁妆罗帕,使得陈赛金被夫家赶出家门,后来遇到好心的店姐收留了她并将她的儿子抚养成人,儿子成年中举后报答了店姐和母亲。此戏中的同情和感恩都可以作为美德加以弘扬。
三、黄梅戏在汉语国际教育课堂中的应用
随着汉语国际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教学和研究界一致认同要将文化教学在语言教学中体现出来。国际汉语课堂以语言教学为主,文化教学可以逐渐从为其服务转变为独立开展。在黄梅戏教学中,国际学生要学习戏文中的字词、语法,进行唱腔、身段等文化体验,并可开展表演比赛。
(一)教学阶段
1.语言课上的黄梅戏教学
语言课的教学目标就是要使学生掌握词汇、语音、语法等语言要素和听、说等语言技能,同时注重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在黄梅戏语言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让国际学生掌握好戏文中字词的发音、意思以及词汇背后的文化内涵,并让其学会在模拟情景中应用,还可以比较黄梅戏和学生本国戏剧的异同,以此练习口语表达和思维能力。以《天仙配》选段为例,教师可以先播放视频或亲自演唱,随后将戏文作为语料来学习,注意纠正学生的普通话发音,对于比较难的古今异义词可以用媒介语来辅助;对于戏文中的俗语,教师要简明讲解,让学生增加词汇量并通过讨论等来加强语言交流。
2.文化课上的黄梅戏教学
文化课的教学目标是要让学生欣赏与体验文化。对于黄梅戏艺术来说,可以通过妆容、服饰、身段等让学生沉浸其中。在黄梅戏教学的过程中,应该让学生站着,这样更有利于发音,有条件的话教室里最好配备大镜子。以《女驸马》选段为例,教学适合女生较多的班级,让学生发挥各自的嗓音优势。在之前黄梅戏语言教学的基础上,教师应先带领学生再次熟悉戏文,自己放配乐范唱,让学生近距离感受黄梅戏韵味,然后进行哼鸣练习、分句教学和唱段教学。在掌握了基本唱法要领后进行舞台走位和表演教学,教师指导学生分组练习,最后可通过比赛的形式进行展示。有条件的话教师还可以用二胡等民族乐器伴奏。对于胜出的小组,可以给予一定的奖励。
(二)教学注意事项
将黄梅戏艺术引入汉语国际教育课堂,对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都有促进作用,但实践中难免出现困难,对于语言水平有限的国际学生,教师有以下几方面要注意:
1.戏曲选材
不同国家的学生由于母文化的差异,对中国文化的接受程度不同,所以黄梅戏的剧目选取要求也就不同。此外,不同汉语水平的学生对剧目、唱段的把握情况也不同,要根据教学对象的文化背景以及汉语水平对黄梅戏进行选择。例如《哪吒闹海》适合初级汉语水平且低龄段的学生,《天仙配》适合中级汉语水平且最好接触过戏曲的中龄段学生。就教学内容来说,黄梅戏剧目的选取要贴近生活,在语言交际方面予以关注。世界通行性主题较为可取,如爱情题材的《女驸马》等。
2.教学方法
汉语是较难掌握的语言,中华文化也博大精深,这使得在汉语国际教育课堂中学生持续进步有一定的难度。国际学生的汉语学习过了“保鲜期”后,兴趣可能不再浓厚,注意力会转向文化体验,如果教学方法运用不好,容易造成课堂“娱乐化”。学生不但掌握不牢语言知识,还容易加深汉语难学的刻板印象。将黄梅戏作为文化教学项目进行教学时,教师要在语言教学中加入文化体验,包括妆容、服饰、道具等,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提升其参与度。
3.戏曲素养
相对于京剧、昆曲、秦腔等剧种,黄梅戏有易学易唱易演的优势,这对教师来说在戏曲专业素养提升方面压力适中。教师应该积极参加专业培训,认真学练,提升自身专业素养,在唱腔、体态、动作、文学、美学等多方面进行打磨,这也是解决汉语国际教育师资缺口问题的重要途径。作为综合性艺术,教师也要适时地将黄梅戏融入中华文化展演中,让学生获得自我展示的机会,当然这同时也是对教师戏曲素养的检验。
综上所述,在汉语国际教育事业蓬勃发展的今天,中华文化也越来越被国际学生认可,文化教学的开展需要丰富多样。在中华梨园艺术中,国粹京剧已经被广泛地应用于国际汉语教学中,黄梅戏作为地方戏的代表,其教学实践也具有可行性和优越性。黄梅戏选材贴近生活,内容交际性强,受众面广,在汉语国际教育中的应用会取得良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