坪田让治文学中的童心主义
2021-11-12吴函哲周晓靓
吴函哲 周晓靓
一、日本大正时期的童心主义
明治维新之后,日本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开始向西方学习,全盘西化的日本迅速走上了现代化之路。日本在中日甲午战争(1894—1895)和日俄战争(1904—1905)中均取得胜利,战争的胜利使其获得巨额的战争赔款,同时提升了日本人的民族自信心。赔款用于发展本国国力,使日本迅速跻身于世界一流国家行列。经济的空前繁荣进一步激发了思想与文化的繁荣,日本迎来了民主主义风潮高涨的大正时期,形成了主张确立近代自我、宣扬个人和理性的大正文化基调。在教育领域,西方的教育学著作先后传到日本,例如蒙台梭利(1870—1952)的教育学著作在日本翻译出版,欧美的现代教育思想中倡导的儿童中心主义的新教育思想也在日本教育界流行起来。这种西方的儿童中心主义思想为大正时期的童心主义提供了理论基础。
日本儿童文学作家铃木三重吉(1882—1936)于1918年创办《赤鸟》杂志并担任主编。《赤鸟》创刊的主要目的是在否认以往的低级趣味的作品基础之上,提倡纯粹艺术性的、有价值的、纯美的创作。在创刊词中,铃木三重吉这样写道:“为世上的儿童创作真正有价值的、优美的童话和童谣,我们得到当今文坛的主要作家、一流文人、权威人士的赞同,决定首先发起运动,主办周刊《赤鸟》。”自此,日本的儿童文学界开始了大规模的童心主义文学创作活动。应邀为《赤鸟》撰文的作家包括森鸥外(1862—1922)、岛崎藤村(1872—1943)、泉镜花(1873—1939)、谷崎润一郎(1886—1965)、佐藤春夫(1892—1964)和小川未明(1882—1961)等文坛大家。《赤鸟》的创刊激发了广大作家的创作热情,至此日本结束了改编民间故事的时代,步入了创作童话的新时期。
在日本,“儿童文学”这种叫法并非古已有之,直到昭和(1926—1989)初期这一名称才正式出现。在明治时期(1868—1912)将写给儿童的读物称之为“故事”,大正时期称之为“童话”。大正时期出现的“童心主义”文学运动是日本儿童文学史上不容忽视的存在。“自童话和童谣被称为童心的文学以来,其文艺精神以及创作态度和方法就被称为童心主义,这一运动被称为童心文学运动。‘童心’正如其字面意思,即孩子的心,但并不是只强调儿童心理的特殊性,而是与思想、文学立场的主张相结合。”明治时期的日本还未真正“发现儿童”,随着大正时期民主主义的发展,儿童的独特性即“童心”才被发觉。此时的“童心”与中文字面上指代儿童心灵的“童心”不同,是指儿童是不同于成人独特的存在。没有受到现实社会污染的儿童是像天使一样纯洁无瑕的存在。宫川健郎(1955年—至今)在《日本现代儿童文学》(三民书局,2001)一书中提道:“所谓童心主义,是一种将儿童理想化、视其为纯真无无瑕的想法。”所以当时的“童心”并非是现实生活中儿童的心灵,而是理想状态下的纯洁儿童。同时,大正时期的“童心主义”提倡尊重儿童的人格,承认儿童心灵的特殊性。作为“日本安徒生”“日本儿童文学之父”的小川未明是童心主义的支持者和践行者。小川未明认为童心是自由纯洁的,成人也有不泯的童心。他的童心主义反映了孩子的内心。继铃木三重吉、小川未明等作家之后,大正时期又一“童心主义”思潮的践行者——坪田让治登上了历史舞台。
二、坪田让治的童心主义
坪田让治出生于日本冈山县御野郡(今冈山市),其生涯横跨日本明治、大正、昭和三个时代。他与小川未明、浜田广介(1893—1973)并称为日本儿童文学界的“三大神器”。坪田让治既是儿童小说家,又是童话作家,这在日本儿童文学史上是少见的。他的童话主题鲜明,内容充实,人物形象突出,情节上富有生活气息,在日本儿童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作为大正时期童心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坪田让治的童心主义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坪田让治认为孩童的心中存在着永恒
自然是永恒的,孩童的内心也是永恒的。因此,他主张将童心与自然融合在一起。童心作为宇宙大生命体的一部分,并非孤立的存在。坪田让治发表的童话《小河的芦苇》中几个孩子把爷爷存放在仓库中的芦苇拿出来射箭玩,爷爷惩罚他们去河塘中割芦苇,将浪费掉的芦苇补回。小伙伴们都不愿意去,只有太一一人去了。最后,村民在小河的下游找到了许久未归已经去世的太一。为纪念太一,这片芦苇地被很好地保留下来,仿佛守护着太一,寓意着太一回到了自然界,他也在守护着这片茂密的芦苇地。另一部童话作品《正太围着大树走》中主人公正太突然有一天消失了,过了很久之后妈妈看到围着村口大松树转圈的正太的身影。故事没有直接言明正太去了哪里,是否已经去世。按照作者的想法,正太也回到了自然界,盘桓在村口大松树下。无论是《小河的芦苇》中的太一,还是《正太围着大树走》中的正太,都消失在自然界之中,但是又在自然中得到了永生。坪田让治笔下的孩子并非死亡,而是用消失的方式回归了自然。此外,坪田让治的作品中涉及儿童死亡题材的作品还有很多,例如《善太的四季》中善太的弟弟三平感到寂寞孤独,善太为了哄弟弟开心,在木板桥上失足掉进了河里被河水冲走了。就如《风中的孩子》中,作者认为风属于自然界,风中的孩子也是自然的一部分,像风一样消逝的儿童其实是回归了自然。孩子与草木一般消逝归于自然,达到了与自然共生的永恒状态。值得一提的是,在童心与自然的关系上,同时期的童谣作家北原白秋(1885—1942)的观点与坪田让治有共通之处,他们都认为童心与自然密切相关,不过在对于自然的态度上又存在差异。北原白秋认为只有思想到了真正无邪的程度,童心才会贯彻到底。在恍惚忘我的一瞬间才会与真正的自然融为一体。坪田让治认为与自然同化是将自己与自然联结在一起,通过回归自然达到永恒。
(二)坪田让治的创作风格是“回顾式”的
坪田让治的童心主义以“家”为中心,作品多体现对童年往事和故乡风景的回忆。早年的坪田让治对人生问题非常苦恼,当时正在学校任职的他选择了辞职,其后也在不停地思考有关生与死的问题。辞职回乡再次返京之后,他寄宿于基督教青年会。每日祷告之时故乡的风景就会浮上心头,所以在其文学创作中体现出了对幸福时代的追忆。《魔法》中的哥哥善太和弟弟三平就是很好的代表。善太告诉三平自己会变魔术,三平在哥哥一次又一次施展“成功”之后开始相信哥哥真的会魔法。直到最后哥哥说自己原本是风,现在变成了人,弟弟才意识到自己被哥哥骗了。故事中穿插着大量对乡村风景的描写,例如橡树林、柏树林、院子、篱笆墙、芥子花与蝴蝶等元素。作品意象的选择离不开作家的童年体验,描述的情节也尽显以往的生活经历。再如《蜗牛》中妈妈需要出门,让哥哥正太照顾生病的妹妹美代。小伙伴们叫正太去捕鱼,正太非常想去玩可又担心妹妹没人照顾,于是捉来蜗牛让妹妹和蜗牛玩耍。正在捕鱼的正太仿佛听到家中妹妹在哭,万般纠结之下还是选择回到家中陪妹妹。文中将正太既想玩耍又想照顾妹妹的矛盾心理描写得淋漓尽致。同时,文中对蜗牛的描写也很是细致,比如哥哥轻轻摸一下蜗牛的外壳,蜗牛就会收起触角,哥哥唱歌蜗牛就会在盘子里爬,以及后来蜗牛竖着触角爬向妹妹把她吓哭。这样细致的描写得益于作家童年时候可以近距离地接触到自然界小动物的经历,作品中对孩童生活的描述也可以反映出作家对童年生活的追忆。
(三)坪田让治作品中塑造的儿童形象多具有现实感
《妖怪的世界》描写的是因为公司纠纷使得亲人分离的故事。故事中的父亲想一死了之,不再拖累家人,懂事的善太和三平十分理解父亲当时的处境,为此他们建立起来一个游戏世界,通过游戏的方法给予了父亲战胜困难、继续生活的勇气和信心。《风中的孩子》中的父亲因公司内部纠纷受人诬陷被警察抓走,儿子善太找到了化解危机的妙计救出父亲,最终使冤案得到昭雪。《孩子的四季》选材与这两篇大致相同,也是以工厂为背景,工厂因为利益纠纷开始无休止的内斗,自己的家庭成员受到牵连。这些故事的创作背景都与作家的童年经历密不可分。早年间坪田让治的父亲创办了一家生产煤油灯芯的制造厂,但是在他7岁时父亲就去世了,制造厂也陷入了纠纷。此外,哥哥自杀、母亲去世的经历也对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坪田让治笔下童话作品的选材包括亲人离世、企业纠纷等现实且充满争斗的情节,儿童作为故事的主角,参与经历着这一切,并在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作家笔下的儿童经历着苦难,面临着挑战和选择,体现出了童话创作的“现实感”。值得一提的是,现实中的作者失去了亲人,童话故事中的情节虽与作家的经历相似,但结局却是美好的,这正体现出坪田让治作为童话作家对儿童的关怀,圆满的结局在儿童的心中埋下了希望的种子。
三、坪田让治的童心主义中的现实主义特质
从发现儿童、尊重儿童,到为儿童创作均体现出坪田让治对近代儿童文学观的认同。坪田让治响应大正时期的“童心主义”文学活动走上儿童文学的创作道路,与小川未明有不容忽视的关联。1908年,19岁的坪田让治寄宿在基督教会青年会宿舍,通过同学田蝶介的介绍,初次拜访了小川未明。之后师从小川未明的坪田让治在作品中也开始体现小川未明的文学主张。此时的小川未明在抵制自然主义的同时,主张浪漫主义,浪漫主义思想下的“童心主义”创作出的儿童形象多是理想化的。虽说坪田让治与小川未明描写儿童的方式有所不同,但是在把儿童看成是天使这一童心主义的立场上,二者之间仍然具有共通之处。
当时大部分童心主义的作品仅停留在儿童的心灵层面,不去探寻儿童的实态。坪田让治作品中体现的童心主义与此有所区分,他在《儿童文学的早春》一文中对“童心”做了如下阐述:他们把童心当作不知道污秽的神之子耶稣一样对待。就这样,童话就像母亲给孩子讲故事一样被讲述。然而,这种看法下的童心是成人感情的影子,与真实的童心相差甚远。从以上的阐述之中,我们可以看出坪田让治认为童心并非不知污秽的,同时童心与成人世界有着较大的区别。当时多是故乡田园式的背景,可以引发读者对自己童年的回想,推崇纯洁无瑕的儿童形象,仅仅是发现了理念上的“儿童的心”,而坪田让治笔下的主人公多是具有现实感的儿童形象。他通过对儿童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等方面的描写,塑造了“善太”和“三平”等儿童形象。在童话故事中引入了死亡话题,以及工厂内斗、家庭纠纷等具有争议性的故事情节,增加了文学创作的现实感。除此之外,文中设定的故事场景能引起读者的共鸣。
坪田让治的童心主义出现现实主义的转变并非偶然。其一,现实主义是近代文学的主张,儿童文学也是近代文学的一部分。铃木三重吉通过儿童文学杂志《赤鸟》将“御伽噺”提升到原创文学高度的转变,也实现了从民间故事、神话传说到创作童话的转变。在铃木三重吉的影响下,儿童文学开始向近代文学靠拢,逐渐走上现实主义创作的轨道。据《坪田让治集》记录,1934年1月1日,坪田让治拜访《赤鸟》杂志的创办者铃木三重吉,铃木三重吉与坪田让治约定,每个月都会帮他修改原稿。坪田让治说他的目标是使文章更素朴,经过铃木三重吉修改的文章会变得很出色。由此可见,坪田让治的文学创作与铃木三重吉不无关系,坪田让治响应了铃木三重吉引导儿童文学走上现实主义创作的倡导。可见,铃木三重吉的现实主义手法影响了坪田让治的创作风格。其后,坪田让治通过杂志《赤鸟》发表了大量的儿童文学作品,为他在文坛大放异彩奠定了基础。
再者,坪田让治现实主义创作手法的形成也包括其自身拥有接受现实主义创作手法的特质。早年亲人离世、家族企业内斗让坪田让治过早地体验到了什么是死亡。1910年,坪田让治就读于早稻田大学,开始阅读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和屠格涅夫(1818—1883)等人的作品。他十分喜爱被称为“现实主义艺术大师”的屠格涅夫的作品,例如其成名作《猎人日记》等对坪田让治的思考方式、写作风格产生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他开始思考人活着的意义是什么、死亡是什么等具有现实色彩的问题。由于不知道该选择怎样的人生道路,他反复入学退学,最后在文学创作中找到了平衡,开始了现实主义儿童文学的创作。因此在近代文学发展潮流以及铃木三重吉的影响下,坪田让治在文学创作中偏向了“现实性”的描写,加之自身阅读和写作的喜好,促使他走上了现实主义儿童文学创作道路。
四、结语
1926年(大正十五年)《赤鸟》宣布休刊,持续了近十年的童心主义运动开始衰落,随之而来的是对童心主义的反省和批判,具有现实主义特质的儿童文学作品开始成为新的潮流。发现儿童、尊重儿童、为儿童创作体现了坪田让治对日本近代儿童文学观的认同和对大正时期童心主义思潮的响应。坪田让治通过“回顾式”的创作风格描写出现实生活的真实感,利用现实主义的手法创作出“善太”和“三平”等具有现实感的儿童形象,作品的主题在向儿童揭示社会现实的同时,又展现了人生的光明。其无论是创作风格还是创作手法以及作品主题都是对大正时期童心主义的发展和超越。坪田让治现实主义的创作特点响应了时代的发展趋势,随着“小说三部曲”的发表,他逐渐走上了现实主义儿童文学创作道路,促进了日本现实主义儿童文学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