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钢琴作品《百鸟朝凤》看中国民间音乐传承

2021-11-12张雪梅

名家名作 2021年8期
关键词:均分百鸟朝凤织体

张雪梅

中国地大物博,拥有56个民族,民间音乐更是丰富多彩。中国人在历史的长河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欣赏喜好、理论体系和创作手法。在弘扬民族文化、传承民间音乐的今天,我们应该将民间音乐的创作与传承作为己任,学习和创新民间音乐。钢琴独奏作品《百鸟朝凤》是由王建中先生1973年改编自同名唢呐曲的一首作品,广受大众喜爱,并且成为音乐会上经常演奏的曲目之一。它独特的民族韵味也是吸引学习者和听众的重要因素之一,这也为如何更好地传承中国民间音乐提供了良好的借鉴。

一、“闻”出民族韵味

在钢琴上艺术性地再现我国民间音乐作品,准确“闻”出民族韵味是关键。钢琴作品《百鸟朝凤》原为唢呐独奏作品,主要表述百鸟朝凤的神话故事,由流传于山东、安徽、河南、河北等地的民间乐曲加工演变而来,民乐伴奏具有中国北方吹打乐紧凑明快的特点,旋律热情奔放、热烈欢腾,表达了人们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唢呐声音嘹亮、富有表现力,善于模仿虫叫、鸟鸣及展示各种华彩乐段技巧,特别善于表现喧闹的气氛。作曲家王建中先生于1973年将其改编为钢琴作品。这首作品在创作技法上将民间音调与特定的和声语言相结合,织体处理精致,具有浓郁的中国韵味,也符合现代音乐审美。结构为带前奏和尾声的多段体结构,不同于西洋音乐的奏鸣曲式或回旋曲式。作品共分五段,在第二、第三、第四段后分别有鸟鸣声和蝉鸣声作为插部,自然紧密,逻辑性强。鸟鸣声穿插其乐曲段落中,运用颤音的手法表现蝉鸣,多次同音反复模仿民族打击乐轮奏的特点将作品推向高潮。在乐曲的第二乐段(第29—87小节) 也是作品中最长的段落,作曲家把传统戏曲豫剧、民间传统音乐文化和民族乐器唢呐、笙等写入钢琴这一西洋乐器,是对我国传统音乐文化的继承与发展的大胆创新与尝试。而事实证明,艺术效果也是出奇的令人赞叹。

《百鸟朝凤》是一首主调作品,整曲由主音E贯穿起到统一调性调式的作用,属于中国传统民族器乐曲的手法。旋律方面继承了中国传统音乐中线性旋律的特点,在钢琴的高、中、低音区用不同的力度模仿展现不同的百鸟鸣叫方式,通过多种装饰音、不协和音、半音等进行,配合运用钢琴技法如倚音、颤音、琶音、震音等模仿唢呐及一些中国传统乐器的演奏技巧,为我们展现出了小鸟从独唱到合唱、百鸟争鸣的自然界音响效果。和声采用五声音阶为骨干的七声音阶旋律和三音列旋律相结合,以四、五度叠置和声及其平行和弦为主,并且充分发挥钢琴这一“乐器之王”的特点,大量运用丰满的和声、织体,使线性旋律更加和谐、充实,仿佛一个庞大的交响乐团在演奏。这种民间音乐钢琴化的创作手法使钢琴音乐风格中西合璧,呈现多元文化的特征。节奏是音乐的灵魂,直接决定音乐的基本性格,统领整曲的旋律、和声、织体,并以直观的形式展现。西方音乐节奏多为方整性结构,钢琴作品《百鸟朝凤》大量采用戏曲多用的散板等一些长短不一的自由节奏、弹性节奏,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音乐的节奏特点,保留了传统戏剧和民间音乐的独特韵律。

二、“品”出民族韵味

“品”出民族韵味、吸收民族精华、充分发挥想象和联想异常重要。我们在听到音乐的瞬间,大脑听觉中枢可以把这个信息与记忆库中的信号相比较而感觉出这个信号的特征与美丑,从而进行多层次的感知,如对乐曲轻重缓急与节拍律动周期的感受,与自己内心节律迎合则会产生同步效应,就会感觉愉悦舒服。各个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风土人情、独特的音乐韵味、独特的音乐特点。钢琴作品《百鸟朝凤》如中国水墨画中随意泼洒但气聚神凝的风格,带着浓浓的中国韵味,成功诠释了中国传统音乐。其乐曲结构、旋律走向、和声织体、调式调性、音乐发展等都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作曲家在钢琴作品《百鸟朝凤》中充分发挥钢琴特点,使用很多平行四、五度丰富和声,插部高声部加入小二度倚音的不谐和音响色彩模拟鸟鸣声和蝉鸣声,同时低声部采用大量四、五度和声的平行进行制造出森林空灵的音响效果,仿佛静谧的森林中不时传出小鸟啼鸣声。第二次用音乐表现鸟鸣时,延续了第一次表现鸟鸣时用的织体——用倚音配合八分音符进行,但与之前不同的是,第二次鸟鸣在保留了之前织体的同时,还添加了五拍的长音与之配合。之后在高声部运用连续不断的十六分音符快速跑动并且速度逐渐加快,节奏逐渐紧凑,力度逐渐变强,将音乐推向本段的最高音结束。这一段音乐律动虚实相应,表现了百鸟齐鸣的热闹、沸腾与欢悦,使旋律具有拟人化的表现力,十分动人。在第四段中,作者在旋律中着重以主音E来写作,功能以I级、V级和弦为主,最后旋律趋于中音区逐渐引向这段结束。在蝉鸣声之后,全曲进入最后一段,这段织体主要以八度和弦与五度音程交替为主,和声主要以I级为主,强调主音。最后在利用十六分音符作旋律下行至音区稳定在中音区后,和声开始强调I级与V级,逐渐进入终止式V7-I。结尾补充终止时,以音程上行四、五度暗含属到主的进行,织体呈左右手二度快速交替,音高跨越四个八度在sff的力度中将热烈欢腾的气氛推向高潮,结束全曲。

中国音乐如同中国文化,更注重深远的意境和内涵。作曲家借用钢琴这一普及性很强的西方乐器,运用钢琴的创作手法、演奏方式创作出极具中国民间音乐风格的钢琴作品,作品结尾部分的急板部分运用了中国戏曲中板眼和紧拉慢唱的特殊节奏,也是中国传统戏剧和民间音乐独特的手法,表现了中华民族音乐的神韵和魅力。作品中运用强弱记号、不同的音域变化、平行四五度的和声特点等,都需要我们仔细研究不同的弹奏方法、不同的踏板踩法,深刻、准确、细致地体验其情感内涵,不同音色产生的联想都需要我们细品。作为学习者、演奏者和欣赏者,在用心品听的过程中要把各种心理因素处于积极主动的状态,使自己的审美情感得到调动和激发,加之想象和联想,在我们脑海呈现百鸟争鸣的形象和丰富的画面,细品音乐中的审美趣味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奇观,无形中也是我们民族音乐审美得到提高与传扬的最佳途径。

三、“现”出民族韵味

“现”出民族韵味的首要条件是了解掌握中华传统音乐文化。钢琴作品《百鸟朝凤》融合了中西音乐文化,更具我国传统音乐的创作特征,音乐语言带有强烈的民族色彩性,具有中国特色的审美特征。深入了解中华传统音乐文化,遵循东方音乐的审美观念来阐释才能良好地体现中华文化中“形散而神聚”的独特艺术风格。中国作品强调“虚”“实”“动”“静”相结合,形神兼备,浓妆淡抹总相宜。为了更好地表现音乐的意境,作曲家运用了大量的装饰音,如大量的倚音、颤音、波音等,用来模仿布谷鸟、杜鹃、黄鹂等鸣叫的声音,演奏时根据情景或结实有力,或轻巧精致,长颤音tr表现小鸟婉转动听的歌唱,要柔和触键,声音均匀,轻盈、透亮,有渐强、渐弱的感觉,几处八度加倚音的弹奏要果断有力,又不失轻巧活泼,表现百鸟各展其技、大自然生机勃勃。作曲家充分发挥钢琴自身特点编配了丰富多样的钢琴织体,弹奏技术也充分展示了钢琴各种弹奏技巧,如高潮部分力度由p逐渐达到f,sf,再从sf,f逐渐降到p,ppp,结合自有节奏的散拍子,充分在钢琴上展示了传统音乐独特的魅力。

准确把握中国传统民乐的“rubato”节奏也是“现”出民族韵味的必要条件。中国传统音乐的节拍有均分律动和非均分律动两种。均分律动指毎拍时值相同或基本相同,即为“有板”;非均分律动指时值不同,有长有短,称为“散板”。其中,均分律动又分为两种:功能性的均分律动和非功能性的均分律动。功能性的均分律动拍值不变,强弱拍有规律地按小节线的划分循环进行;非功能性的均分律动拍值可以变化,强拍不一定按小节线的划分循环进行。《百鸟朝凤》在节奏和节拍方面大量运用非功能性的均分律动和非均分律动,体现出热烈喧嚣、灵活多变的“rubato”节奏特点,仔细分析乐段乐句,设计好每个自由节奏的伸缩度,以气入韵,使自己的呼吸与音乐的呼吸融为一体,带领手指、身心达到“人、琴、音乐合一”,一气呵成,将作品演绎得淋漓尽致。

钢琴目前在中国普及面相当广,但中国钢琴作品较少,相对于外国钢琴作品来说,我们会更乐于接受自己本民族的音乐。著名钢琴教育家周广仁先生曾多次强调我们有责任来发展我们民族的艺术,重视中国本民族的钢琴音乐。《百鸟朝凤》是一首融合了中西方音乐创作手法且非常成功的钢琴化民间音乐作品,王建中先生是我国钢琴作品创作的里程碑人物,希望我国作曲家们学习吸收我国民间音乐的精华,综合运用我国独特的民族和声语汇、织体特点、多变的节奏等具有中国民族韵味的音乐元素,创作出属于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钢琴作品,完成我国民间音乐的传承,也让世界感受我国民间音乐的魅力。

猜你喜欢

均分百鸟朝凤织体
蝴蝶标本(外一首)
凝而不固 层层铺进
面积均分线的推广
钢琴伴奏织体在不同作品中的运用
钢琴曲《乌苏里船歌》的民族性解读
威尼斯水乡诗画——肖邦《升F大调船歌》的音乐语言分析
《百鸟朝凤》的前世今生
《百鸟朝凤》对“西部电影”风格的坚守
莫让《百鸟朝凤》下跪重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