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党史与现实“联”起来“通”起来
2021-11-12杨宏斌
◎杨宏斌
如果从时态上看历史与新闻的关系,历史是“过去完成时”,新闻是“现在进行时”。作为新闻人,运用什么手法来展现历史、启迪后人,是党史报道中需要思考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历史是凝固的、静态的存在,而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博物馆中的文物资料档案、教材上的历史,昨天去看它、今天去看它,它一直是它。历史讲解员总是讲着基本重复的故事。从这一意义上说,假如我们的报道只是把历史故事简单地重复传播,则不能叫新闻,只能叫资料的复制。
今年是建党百年,在湖北日报的组织策划下,本人和同事们在党史报道中积极探索、大胆创新,运用一些新的手法和技巧,使党史与现实“联”起来、“通”起来,从而实现“让历史照进现实”的目的。
加入“后人”因素——让历史与现实“联”起来
与一些媒体在党史报道中运用“记者来到某某红色遗迹…据讲解员说…讲解员介绍…”之类的简单、老套、陈旧的报道手法不同,湖北日报在今年的党史报道中创新加入“后人”这一重要因素,让历史与现实“联”起来。
湖北日报今年2月起推出的“初心百年 荆楚大地的追寻”建党百年系列报道,邀请了来自武汉大学、湖南大学、重庆大学等全国30余所高校的百余名“00后”大学生参与采访团,奔赴红色遗址,听党史专家、居民群众、革命先烈后人讲述红色故事,通过大学生与革命先辈跨越百年的心灵对话,追寻红色记忆,在展现百年大党风华的同时,为年青一代上了一堂震撼心灵的现场党史思政课。
此次报道中,本人带着湖南大学“00后”学生党员耿梦琪等一批大学生探访中共五大会址。见报稿件中,我们以大学生的所见所闻、所问所悟为一条主线来串起中共五大的珍贵历史,从而引领读者聆听历史的回响,感受初心的力量。
报道中加入“00后”大学生这一重要元素之后,报道就有了行进式、互动性、揭秘性、内容多纵深等特点。
在湖北日报系列报道“走近开国将军”中,也加入“后人”这一重要因素。如我的同事王际凯采写的报道《开国大将王树声——三支半枪闹革命 九死一生向苏区》结尾写道:
2021年5月24日下午,在石槽冲村,王树声的侄孙王远荣正在打扫院子。
79岁的王远荣回忆,自己没考上高中就回乡务农,几个孩子也都在外打工,没有沾将军的光。王远荣说:“‘五爹’(王树声)处处为公家着想,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读者读至此处,会高兴地发现稿件不是党史资料的重复,而是有一种精神在传承至现在。这样就让珍贵的党史“活”起来。
写出党史守护者的故事--让现实把历史“带”出来
在党史报道中,湖北日报注意挖掘一批党史守护者的故事,让现实把历史“带”出来。
今年4月,本人采写了湖北日报客户端报道(配短视频)《202级台阶见证深情,老党员吴启安守护红军纪念碑23年》。这是一篇人物故事报道,讲述了黄梅县大河镇吴祥村78岁的吴启安老人坚持23年如一日义务守护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五军成立纪念碑的感人故事。
这个报道,表面上是写当代的一个人,但却是以当代的人带出“1930年10月,鄂东南红八军第四、五纵队在黄梅县考田镇(现大河镇)吴祥村牛头山正式合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五军。红十五军浴血奋战,在红军史上留下光辉一页……”的难忘历史。
采用这一手法,使这段感人的历史对读者和网友的教育作用比简单复制报道历史资料来得更大。
此外,有少数长寿健在的老人从历史走到现在,则是这类报道手法运用的绝佳素材。
今年7月,本人采制了湖北日报抖音短视频产品《八旬老兵“重见”昔日战友,一个军礼泪满眶——“祖国小康了,你们没有白白牺牲!”》,记录了宜昌市伍家岗区86岁的抗美援朝老战士、荣获“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的田德才老人,收看了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盛况后,非常激动,有很多话想给牺牲的战友说,便请当地干部修复、放大自己与3名战友在朝鲜战场上拍的一张合影,对着照片向战友深情说话、向战友敬军礼的感人镜头。
这一报道,能自然引出抗美援朝中的故事,催人泪下。显然,这比简单复制抗美援朝的资料包括影像资料来得更加生动、感人。
从现在“穿越”到当年——让历史在现实中“演”起来
有时,历史需要以生动活泼的形式进行重新演绎,才能达到让读者或网友喜闻乐见的效果。而新媒体在方面带给了我们很多便利。
在湖北日报今年2月推出的“初心百年 荆楚大地的追寻”建党百年系列报道中,本人带着几名“00后”大学生探访中共五大会址。本人在中共五大开幕式会场旧址发现一只铜铃铛,讲解员说,“据考证,这个铜铃铛是中共五大时用来提醒代表发言不要超时、倡导他们讲短话发短言的。这也说明了早在上世纪20年代,我们党就注重改进会风、改进作风。”
如何把这一“新鲜事”(指的是很多人不知此事)宣传报道出来?本人大胆创新,决定来一次“穿越”,请两名“00后”大学生穿上上世纪20年代的长袍马褂,扮演中共五大一名发言者和一名书记员,演出一次“情景剧”,本人的想法得到武汉革命博物馆馆长高万娥的支持。在她的指导下,本人的组织两名大学生表演了当时一名发言人不小心超时、书记员摇铜铃铛:“发言时间到!”的生动场景。此“情景剧”被制作成湖北日报短视频产品,反响强烈。
这一“穿越剧”,拉近了党史与受众的时空距离,起到了较好的传播效果。
省域协同共绘“活地图”——让历史与现实“通”起来
有些党史事件,不仅仅发生在湖北,而是同时发生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省份。为此,湖北日报创新策划了“红色地图梦幻联动”报道方式,通过跨地域的联动报道,既回顾历史、又关照现实,让历史与现实“通”起来。
我的同事王馨就参与了这一报道。
1923年爆发了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武汉和郑州两座铁路沿线的重要节点城市因这一历史事件而紧密相连。如今,两座国家中心城市的二七纪念场所,稳守城市发展的中心,延续城市的历史与灵魂,续写长江黄河的精神与传奇。河南日报和湖北日报的两支融媒报道小分队,以互访形式探寻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这段历史,缅怀先烈、致敬英雄。
这次报道,不仅推出了报纸稿件《武汉二七烈士纪念碑、郑州二七纪念塔遥相呼应 “二七精神”流淌进热干面胡辣汤》,还推出了视频产品《红色地图 梦幻联动》,运用漫画、视频等多种表现形式,让读者跟着一趟列车沿着红色地图重温大罢工的难忘历史。最可贵的是,列车不仅游历了过去,也游历到现在,展现了湖北、河南两地在当代传承“二七精神”、奋力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崭新精神面貌。
以上这些创新的手法,意在让静态的历史“动”起来,真正让读者、网友来一趟重温历史的心灵之旅,让党史如明灯照亮前行之路,让党史如清泉洗涤心灵之尘,让党史如号角激发奋进之力。
只有创新表达方式,历史才能成为最好的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