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华民国时期(1912-1949)小提琴在中国的发展

2021-11-12董周昀晗

戏剧之家 2021年25期
关键词:小提琴创作音乐

董周昀晗

(河南大学 音乐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0)

一、中华民国时期中国的音乐发展状况

1912 年1 月1 日,中华民国在南京正式成立,中华民国时期中国音乐形成了独有的色彩。20 世纪中国打破了原有的传统音乐,逐步建立了“新音乐”。初期著名音乐家沈心工、曾志忞、李叔同,开启了中国学堂乐歌的先河。这一时期的音乐创作与传统音乐有着很大的不同,歌词与旋律都借鉴了欧洲与日本的歌曲。五四运动那一年,专业的音乐教育机构——“音乐研究会”在北京大学成立。萧友梅在早期的中国音乐教育上有着巨大贡献,他创作了大量的音乐作品,例如弦乐四重奏《D 大调弦乐四重奏》、钢琴曲《哀悼进行曲》、管弦乐曲《新霓裳羽衣舞》。同时期新音乐家黎锦晖创作了大量的儿童音乐,为中国儿童歌舞领域的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20 世纪30 到40 年代,黄自、陈洪等人创作《抗敌歌》《冲锋号》等爱国歌曲,聂耳创作的《毕业歌》《义勇军进行曲》等既具有战斗风格又具有民族特色的群众歌曲备受欢迎。30 年代,冼星海、张曙等人组织了“抗日救亡歌咏活动”,鼓舞了中国人民的斗志,也对今后中国的音乐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这个时期中国的大型歌唱音乐创作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例如冼星海《黄河大合唱》、马思聪《祖国大合唱》、黄自《长恨歌》等。在器乐创作方面,以贺绿汀钢琴曲《牧童短笛》,马思聪小提琴曲《内蒙组曲》《西藏音诗》《牧歌》,冼星海管弦乐《中国狂想曲》,以及聂耳合奏曲《金蛇狂舞》等尤为突出。

20 世纪40 年代初期,中国掀起了“秧歌运动”,为新型歌剧积累了经验。中后期,管弦乐作品较为活跃,例如贺绿汀《森吉德玛》、马可《陕北组歌》等,对后世影响深远。

二、中华民国时期小提琴的发展

鸦片战争后,小提琴才真正进入中国百姓的生活,随着西方音乐的不断熏陶,国人感受到了西方音乐之美以及西方音乐对中国传统音乐的积极作用。

1919 年,国人学习小提琴仅仅是演奏一些西方作品,并没有进行自己的创作,直到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编写的小提琴独奏曲《行路难》出现,国人的小提琴作曲之路才打开。随后,1919 年12 月,萧友梅创作的《D 大调弦乐四重奏》问世,这首曲子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批以西方作曲技法创作的器乐作品之一。1934 年,冼星海的《d 小调小提琴奏鸣曲》问世,这部作品是中国早期小提琴创作较成熟的作品。虽然这几部著名的作品相继问世,但无人演奏,因此对中国小提琴艺术的发展影响较小。中国第一批演奏小提琴并对后世产生重要影响的演奏家有司徒梦岩,对后世中国小提琴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小提琴教育机构方面,起初是北京大学,北京大学在当时虽未成立音乐系,但在中国近代音乐史上依旧有着重要的影响,北京大学学生1916 年组织了“北京大学音乐团”,在此基础上1919 年建立了“北京大学音乐研究会”,小提琴艺术也涉及其中。后来萧友梅的加入更加促进了西方艺术在中国的发展,他创办了更加正规的音乐教育机构,后命名为“音乐传习所”(1922 年),“音乐传习所”不仅教学生如何演奏乐器,还教给学生关于音乐方面的理论知识,这个时期出现了一些著名的小提琴教师:赵年魁、全树荫、甘文廉等。后来上海专科师范学校、上海美专、中央大学教育学院艺术科都先后开设了小提琴课程。

1927 年在上海,第一个独立的音乐学院——国立音乐学院成立,国立音乐学院小提琴专业的师资力量雄厚,有陈承弼、安多保、历士特奇、富华等人。在教学期间,国立音乐学院会开展音乐会,小提琴专业的学生演奏风格多种多样。在教师与学生的努力下,上海国立音乐学院为中国小提琴艺术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37 年“七七事变”,中国进入了全面抗战时期。从事音乐的爱国艺术家们,通过开展群众歌咏运动,鼓舞人民的斗志。与钢琴相比小提琴更加便携,因此小提琴更受欢迎,在运动中充当着重要角色。同时在这一年国立音乐学院的丁善德、劳景贤、陈又新在上海创立了“上海音乐馆”,设小提琴、钢琴、声乐三个专业,“上海音乐馆”没有局限于只招收国外留学的艺术家们,而是面向社会,招收热爱音乐的学者。因教学过程严格,所以在当时“上海音乐馆”取得了辉煌的成绩,同时培养出杰出的音乐家周文中、张宁等。

1938 年“鲁艺”音乐系在延安成立,当时的条件非常艰辛,乐器短缺,但并没有阻碍小提琴艺术的发展,在吕骥、向隅的带领下,青年们学习到了扎实的小提琴知识以及演奏技巧。同年,陶行知在育才学校创立了音乐组,黎国荃担任小提琴教师,带领小提琴学者举行独奏会、演奏室内乐等,培养了一批小提琴艺术家,为小提琴艺术在中国的发展增强了动力。

1940 年福建音专成立,国内的章彦、司徒兴城和保加利亚籍尼哥罗夫等人担任小提琴教师,并培养了郑石生等小提琴人才。

1947 年,中华音乐院成立,马思聪担任院长,并开办了小提琴班,广收人才,培养了一批优秀的学生,中华音乐院的出现对小提琴艺术在中国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1912-1949 年各大艺术家为小提琴艺术在中国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从而推动了后期小提琴艺术在国内的蓬勃发展。

三、中华民国时期国内重要的小提琴艺术家以及作品

马思聪(1912-1987),中国著名小提琴家、作曲家、音乐教育家,少年时期的马思聪在法国学习小提琴,回到祖国后陆续创作了《降B 大调钢琴四重奏》《G 大调第一小提琴钢琴奏鸣曲》《摇篮曲》《f 小调第二小提琴钢琴奏鸣曲》等作品,其中《摇篮曲》(1935 年)将中国小提琴创作推上了第一个高峰。马思聪的演奏风格就如他本人一样,简洁又淳朴,线条优美,他的音乐向往自由,不以炫技为主,他对西方音乐有着深刻的理解,用自己的方式演奏音乐。在中国当时局面的影响下,马思聪的演奏风格有所改变,他在创作中加入中国元素,更加民族化、群众化。1937 年-1949 年期间,马思聪先后创作了《第一回旋曲》(1937 年)《内蒙组曲》(1937 年)《西藏音诗》(1941 年)《牧歌》(1944 年)《F 大调小提琴协奏曲》(1944 年)等作品,这些作品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小提琴曲在中国终于有了自己的风格。1937 年马思聪的《内蒙组曲》问世(又名《绥远组曲》),马思聪善于把中国元素加入到创作中,他采用民族音乐的音调,使曲子带有浓浓的中国风味,让听众在欣赏音乐的同时,脑海里能自然而然地浮现出中国的大好风光。《内蒙组曲》有三个乐章,分别是《史诗》《思乡曲》《塞外舞曲》。《史诗》的旋律朴素而又庄重,刻画出草原辽阔的风光、淳朴的人民;《思乡曲》旋律悠长,带着哀伤,表达了背井离乡、思念故土之情,作者在个别之处添加了装饰音,使乐句更加连贯,情绪更加优美动人;相比前两乐章,第三乐章《塞外舞曲》明显更为活泼,跳跃的音符刻画出人民的热情和载歌载舞的场景。1940年-1941 年,马思聪创作的小提琴组曲《西藏音诗》问世,第一乐章《述异》采用“连环扣”的作曲手法,像是一位老人在讲述一段神秘的故事,让听者不断地去体会西藏的神秘感。第二乐章《喇嘛寺院》具有西藏民歌的特色,当听到慢板的地方,仿佛看到藏民虔诚纯净的内心,仿佛也加入了庞大的朝拜队伍中,向往着心中的那一片净土。中部带有倾诉的特点。再现部,仿佛身在西藏的草原上,一眼望不到边。第三乐章《剑舞》,速度为急板,曲子风格热情,有大量快速短弓、泛音等演奏技巧,刻画出了藏族人民在草原上的策马奔腾,在篝火旁跳着藏族特色的舞蹈,展现出剑客的豪情。马思聪的小提琴作品有着鲜明的艺术特征,对后世的小提琴创作有着启迪作用,同时也标志着中国小提琴创作高峰的到来。

冼星海(1905-1945),中国著名音乐家,1934 年在法国巴黎留学时创作他人生中第一首小提琴曲《d 小调小提琴奏鸣曲》,这首小提琴曲也是中国早期小提琴创作较为成熟的作品之一。留学后冼星海回到祖国,投入小提琴音乐创作,《红麦子》就是其中一首对后世产生重要影响的小提琴曲,《红麦子》有着哈萨克民族的风格,并带有牧歌的特色,旋律优美流畅,突出小提琴的歌唱性。

桑桐(1923-2011),中国著名音乐家。1947 年桑桐创作的小提琴与钢琴曲《夜景》问世,这首作品的特点是采用无调性的创作手法,作品中小提琴主旋律声部高度半音化,不存在五声音调,因此桑桐在钢琴声部进行了处理,增加了五声性色彩和弦,使作品有着独特的韵味,形象地刻画了湖边夜晚的景色以及夜莺哀鸣的场景。

四、结语

中华民国时期,中国音乐艺术在各位艺术家的带领下有着自己特有的色彩,西方音乐在国内大受欢迎,音乐家们将中西音乐相结合,使西方音乐不仅保留了原有的特色,还注入了中国传统音乐的风格,使中国音乐走进“新时代”。随着中国音乐艺术的进步,也大大推动了小提琴艺术在中国的发展,在音乐家的努力创作下,一些中国小提琴曲相继问世,使演奏家在演奏时不仅仅局限于外国作品。民国时期小提琴艺术的成功发展,为后期小提琴艺术在中国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猜你喜欢

小提琴创作音乐
延河晨晓(小提琴独奏)
Hey Diddle, Diddle
《一墙之隔》创作谈
创作随笔
小提琴与钢琴奏鸣
音乐
秋夜的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