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民族声乐与京剧的异同

2021-11-12张可为

戏剧之家 2021年25期
关键词:京剧声乐民族

张可为

(中国传媒大学 音乐与录音艺术学院,北京 100024)

一、民族声乐的发展和演唱特征

民族声乐的形成与发展受京剧等多种戏曲剧种影响。因此,民族声乐咬字、归韵、运腔等各个方面都是以京剧等戏曲剧种为依托而形成的。京剧作为民族声乐的重要元素,为之不断地提供发展源泉。正是因为有了京剧的充足养分,民族声乐才有今天的发展成就。

民族声乐的发展得益于时代变迁。牛顿曾说:“如果我看得比别人更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京剧与民族声乐的关系也是这样。正是因为有了京剧深厚的艺术底蕴作为民族声乐的重要根基,民族声乐才能在此基础上兼收并蓄,取中西之精粹,形成独有的中国声乐特质。

与京剧相比,民族声乐在一些方面更符合时代特性,更完善。20 世纪初,学堂乐歌兴起之时,中国的声乐就不断与西方音乐接轨。从李叔同根据美国约翰·庞德·奥特威的“艺人歌曲”《梦见家和母亲》改编而成的《送别》,到《梅娘曲》《春思曲》等一大批优秀的艺术歌曲,都体现了当时的中国音乐家不断求新求变,渴望与西方音乐不断融合的创作意愿。20 世纪初,在相对封闭的国内环境和动荡的时局中,声乐学习者很难去国外学习深造。因此,西方美声唱法的技术对于当时的声乐学习者来说,无疑是弥足珍贵的。而改革开放以来,越来越多的声乐学习者获得了出国学习的机会,他们可以更加全面地接触美声唱法的各个方面,从而结合中国民族声乐的实际情况,使民族唱法更具有成熟性、广泛性和规范性。

在当今众多的民族声乐作品中,有许多以京剧为题材创作的作品,如《故乡是北京》《千古绝唱》《梅兰芳》等。许多演唱者在演绎作品时,往往会为了注重技术上的气息、位置等,而削弱演唱风格上的吐字发音和韵味,这就使作品难以突出京腔京韵的特点,失了神韵。因此,民族声乐学习者在平时的训练过程中,应回归最本质的京剧传统,逐字逐句研习京剧念白和唱腔,同时加强动作表演学习,从手眼身法步各个方面继承好京剧艺术特征,并运用到民族声乐作品表演中,使演绎更加丰满。

二、京剧的发展历程及演唱特征

京剧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被视为中国的“国粹”。它集百戏之长于一身,以程式化的表演形式为特征,通过唱念做打、手眼身法步等各项技艺,展现中国特色的艺术意象。京剧是中国戏曲剧种中的一种,相比昆曲等更悠久的戏曲剧种,京剧始于清朝,其发源距当今更近。这也是京剧能够更好地吸收众多剧种的特点,成为中国戏曲集大成者的原因之一。

清朝时,在安徽一带,许多富甲一方的商人开始培养自己的戏班,并逐渐形成风气,成为了“徽班”。适逢乾隆皇帝八十大寿,在当地赫赫有名的徽班“三庆”“四喜”“春台”“和春”等陆续进京献艺,又不断与汉剧、昆曲、秦腔等剧种以及民间小调交流融合,在各个剧种的相互学习和碰撞之下,渐渐形成了京剧。

经过“徽班进京”“徽汉合流”的京剧孕育时期,凭借丰富的曲调板式与独具一格的唱腔声腔特点,很快京剧在京城就得到了迅速发展,并受到大众喜爱,造就了“同光十三绝”这样一批优秀的京剧表演艺术家。

20 世纪早期,京剧进入前所未有的繁盛阶段,成为了百姓们最平常的娱乐文艺活动。前有“伶界大王”谭鑫培,后有“四大名旦”梅兰芳、尚小云、程砚秋、荀慧生,京剧界人才辈出。生旦净丑,每个行当都有其独到之处。京剧展现出流派纷呈,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繁荣景象。

三、民族声乐与京剧演唱的异同

(一)演唱技术

京剧与民族声乐都追求明亮靠前、积极集中的音色特征。因此,从追求声音的角度来看,二者都强调声音的科学性,从不同的思维模式和艺术层面上,印证了正确的声音是其共同追求的方向,二者具有同一性。民族声乐将清晰咬字,传递情感视为关键。京剧则讲求每个字都要送到观众耳朵里,哪怕是最后一排观众,也要听得真真切切。京剧这种送出去的效果与民族声乐中的声音“送出去”的感觉是类似的,都需要达到“余音绕梁而三日不绝”的效果。由于二者属于不同的艺术门类,其形成过程也具有一定差异性。

由于文化上的差异,二者在许多方面都有不同特征。例如,在音色和共鸣方面,民族声乐偏重于混声演唱,通过调整真声与假声之间的比例进行演唱,在中低音区,真声占比较大,在向高音区进行的过程中,不断掺假声,即声带边缘不断震动。根据不同的音区,共鸣的侧重也有所不同。随着音高不断上升,共鸣也逐渐从胸腔共鸣到口腔共鸣,再到头腔共鸣。而在京剧中,声音的使用主要分为大嗓和小嗓,大嗓即真声、本音,一般以男性角色为主,小生除外,也包括老年女性角色,以浑厚宽广为特色。小嗓是假声,要求从高位置上发出尖、细、亮的声音。在京剧舞台上往往是旦行使用小嗓,特点是明亮靠前。

在吐字归韵方面,京剧强调让字头咬住,字腹圆润饱满,字尾松劲,气息依然绵延。因此,京剧强调字的过程,让唱腔听起来具有字的美感,也使观众享受吐字的韵味,突出字的特色;而民族声乐则着重强调字腹,甚至将字头、字尾一带而过,这是由于声乐的母音是建立在意大利母音“a”“e”“i”“o”“u”之上的,需要让每一个字都往这五个母音上靠,让韵母尽可能圆润饱满,并统一在一个通畅的声音管道当中,强调声音的整体统一。

(二)感情表达

京剧和民族声乐归根结底都需要表达思想,向观众传递精神,抒发内心。这两种艺术形式的情感表达是共通的,能唤醒每一个中国人内心深处的赤子之情,无论采取怎样的形式,观众都能感受到。所以,只有在舞台上将这种情感通过表演传递给观众,才能达到很好的艺术呈现效果。京剧和民族声乐只有相互吸收借鉴,将可取之处相互运用,这种交融才可以让两种艺术都有更多的发展空间。

民族声乐从戏剧层面来看,在许多方面与京剧都有共通的地方。在京剧与民族歌剧中,固定人物与剧情桥段的设置,具有很高的相似性。但在人物情感表达和戏剧张力的体现上,有许多不同之处。京剧表演以程式化为主要特征,“四功五法”是围绕人物展开的。除此之外,一个手势,一句念白或是一段唱腔,包括舞台行头,乐队呈现,都是规定好的。例如,在《三堂会审》中,苏三需身着囚服,但由于其妓女身份的特殊性,则需要通过头面的“水钻”等,体现她与其他罪犯的不同之处。这充分说明京剧对于情感的表达更加具象化。这也让演员在舞台上的一举一动有一定的局限,情感表达更含蓄,不能超出规定的范围。而民族歌剧中人物的塑造则更加自由,只要能够符合角色的性格特点,演员可以有更大的发挥空间。同时,民族歌剧从剧情选材到演唱风格,吸收了许多内容,具有丰富性与多样性。

京剧与民族声乐作为我国所独有的艺术形式,都体现了民族性和艺术价值。二者情绪的抒发也独具特色,正是因为中国人骨子里的情感细腻丰富,才会有如此纷繁复杂的情感走向,而又因为中国人儒雅含蓄的气质,在表达中往往采用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方法,由意象表达情感,用具体化呈现抽象内容。

(三)民族声乐可借鉴京剧吐字归韵

京剧表演讲求“千斤念白四两唱”,足见念白在京剧表演中占据了极为重要的地位。念白看似戏剧当中的台词,但其所包含的技巧、韵味等远不止于台词。

京剧的念白以“十三辙”为基础,既需要保证唱腔念白古朴雅致,又要便于传唱,朗朗上口。因此,在古典诗词的基础上,京剧形成了具有特色的“十三辙”。在这十三道辙口当中,既有明亮靠前的如“江阳”“言前”这样的宽音,也有低回婉转的如“乜斜”这样的窄辙。

在日常的练声中,为规范演员的吐字发音,需将十三辙中每一个辙口都进行声母韵母的分解练习,通过速度变化等方式,强化演员对于合辙押韵的重视,使之产生肌肉记忆,在此基础上不断在舞台上演出打磨,使念白充满神韵。同时,十三辙的运用还体现在京剧的唱腔中,在京剧的声腔中,需将句尾的字归到相应的辙口上,从而达到合辙押韵的效果。因此,十三辙的训练是极为重要的。

(四)京剧与民族声乐的教学方式

在教学方式上,京剧的授课方式仍沿用着传统戏班的授课方式:在一个大排练厅里,老师带着一群学生,一个一个指导剧目片段。在教授的过程中,往往是老师将锣鼓点和过门等伴奏哼唱出来,并没有琴师鼓师给出规范的节奏和音准。只有在专业考核、汇报演出等重要场合,学员才有机会与乐队合作。因而,这不利于京剧规范化学习,也造成许多学生不认识乐谱,对音高、节奏等基本乐理没有清晰认知,进而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京剧的发展。除此之外,在戏曲学院中,除了京剧表演专业的学生外,其他各个专业的学生对于京剧知之甚少,甚至很少走进剧场去看戏听戏。这也暴露了京剧与其他学科的跨学科发展存在一定的问题。

而相较之下,音乐学院的教学模式更具有规模性。除了开设一系列视唱练耳、乐理、和声、曲式分析等基础课程外,还保证学生能一对一接受专业老师授课。这使声乐的学习更加全面,有利于学生全方位掌握音乐知识。同时,在日常训练中,音乐学院的学生可以在独立的琴房中进行训练,通过钢琴进行校音,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音乐素养。在学科协同发展中,民族声乐也十分注重与其他专业的合作,开展了一系列的民族声乐与美声唱法、民族器乐、西洋器乐等多个专业的实践探究合作。

由此不难看出,在传承的过程中,京剧缺乏系统性教学。而在这一方面,京剧可以借鉴声乐的学习模式:开设一系列基础课程,让学生通过各个方面的学习训练,增长相关技能,增强基础知识掌握;安排规范化、可实现的伴奏方式,强化学生对于旋律、节奏等基本内容的掌握,通过增加学生与琴师、鼓师、乐队的共同练习,在与伴奏乐器的磨合中提升学生表演能力;给予学生独立的学习空间,如琴房等,从硬件设施上进行调整,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安排老师与学生一对一的授课模式,使学生学习更有针对性;开展与多专业的交流合作,在实践中,研究探讨京剧新的教学模式和发展方向;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形成多种教学方式共同发展的模式,推动京剧传承教学不断发展。

三、结论

京剧与民族声乐是传播主流价值观,丰富人民精神生活的重要途径。二者在情感的抒发中道尽了几千年中华文明所传承的价值品质和情感取向。这些情绪的抒发是独具特色的,体现了中国传统美学的具体意象。中国人骨子里的情感细腻丰富,在表达中以内敛为主,但京剧与民族声乐演唱的字字句句都凝练了几千年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这种共同的情感,只要源于演员、创作者的用心创作,无论采取哪种艺术形式,都能为人们所理解和体悟。流淌在血液里,注入在灵魂里的情感是不会改变的,无论时间地点怎样变换,共情是永恒的。

从传承发展的角度来看,京剧和民族声乐只有兼收并蓄,紧跟时代的步伐,做到与时俱进,才能更好地发扬光大。如今的时代是互联网的时代,网络发展的日新月异超乎了人们想象。从传统媒体的报纸、杂志、电视、广播,到如今的微博、微信、抖音、快手,人们获取信息资源和娱乐的方式在短短几年内仿佛脱胎换骨。面对如此飞速的发展,想让京剧和民族声乐这种传统艺术跟上时代的步伐,必须坚持和当今的“网络”“融媒体”进行结合,以最前沿的科学技术,搭载民族的、传统的艺术。这样既能使新科技有中国传统艺术的主题和情感作为依托,也能让京剧和民族声乐以全新的面貌焕发出新的活力。在发展的同时,也需注意拿捏尺寸,不能将原有的风格和核心内容舍弃,而是要以艺术特点为核心,再融合网络时代。相信在一代代艺术创作者的努力之下,传统艺术将不断焕发新的生机。

猜你喜欢

京剧声乐民族
我们的民族
京剧表演开始了
多元民族
我的京剧之路
创办少儿京剧班
她眼里只有京剧一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