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媒体语境下电视新闻评论节目如何打造“爆款”

2021-11-12朱丹丹

声屏世界 2021年8期
关键词:爆款电视新闻

□ 朱丹丹

伴随着“互联网+”不断拓展边际,媒体融合的由浅入深,5G技术的逐步推广,“全媒体”概念有了长足进步。在这个人类信息交互“无处不在、无所不及、无人不用”的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和全效媒体时代,曾经红极一时的电视新闻评论节目如何老树发新芽,如何持续吸引关注,如何触及心灵掷地有声?

视角敏锐,选题尖锐,立意新锐

评论是有情绪的言论。试观近年来的“爆款”新闻,哪一个又不是与社会情绪息息相关?2020年1月20日晚上9点半,CCTV-13的老牌新闻评论节目《新闻1+1》关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进展情况。当晚,评论员白岩松现场连线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组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呼吸系统疾病临床研究专家钟南山,回答了包括新型冠状病毒“人传人”在内的市民关心的八大问题。节目播出后,各大视频网站转载、社交媒体转发,引发重大舆论关注和社会反响。此例也体现了《新闻1+1》一贯的“从时事政策、公共话题、突发事件等大型选题中选取当天最新、最热、最快的新闻话题,还原新闻全貌、解读事件真相,力求以精度、纯度和锐度为新闻导向”的原则。

事实上,人作为社会关系的总和,从一出生就能体验到情绪,成长过程中的社会环境、文化规范和道德信念等渗透到喜怒哀乐悲恐惊等基本情绪中,形成社会化的情绪。而如何捕捉这种社会情绪,在如今的交互条件下,不应该是一种难事。从每天的微博热搜、话题广场、网站热门、朋友圈爆款文章,很容易捕捉到大众在意、看得懂、有代入感的情绪爆点。此外,在选题上,电视媒体作为曾经最有主导权和话语权的媒体,有着擅长新闻策划的优势。重大时政新闻的民众化切入,主题宣传报道的实用化演绎,正能量新闻的催泪化操作,社会新闻的本土化阐述,都有利于新闻评论节目“沉下心、俯下身、融入情”。只有直指人心和人性,带有温度的评论作品,才能引起共鸣,具有爆款潜质。比如,2021年春节,“就地过年”突然就成了热词,“还回家吗”取代“吃了吗”,成为岁末年初最心照不宣的问候语。《焦点访谈》2021年1月29日就推出《就地过年过好年》,从国家层面再到各个地方,从政策到办法,从理到情再走心,反映了特殊时期“此心安处是吾乡”的情怀。

跨媒介传播环境下舆情演变愈发碎片化,舆论撕裂现象增多。移动短视频和网络社群为代表的新兴传播方式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信息的碎片化,个体的分散化也导致传播过程中受众视野有限,容易盲从。电视新闻评论节目就要发挥信息获取和分析的优势,让“子弹飞一会儿”,不推波助澜,不盲目冒进,反而应该报道客观、评论中立,解读权威,立得了,稳得住。

包装精美,形式创新,语态多样

画面语言是电视的基础。电视新闻传播画面直观易懂,形象生动,传播覆盖面广,受众不受文化层次限制。电视新闻评论节目是经过编辑、剪辑、包装而成型的,通过新闻摄影的镜头语言、工整的画面信息传达、同期声的强烈刺激,向观众展现新闻背后的人文情怀;通过演播室的框架、光电,栏目版头、片花、字幕等包装手法,带给观众一种“老友重逢”的熟悉感和期待感。比之互联网上广泛传播的小视频,传统的电视新闻在形式上仍有制作精美、画面精良、结构完整的优势。

在媒介融合驶入深水区的今天,视网微端百花齐放,文图音视争奇斗艳,只有第一眼抓住观众的注意力,才能吸引观众往下看、守着看、盼着看。以全国省级卫视首档军事类栏目——深圳卫视《军情直播间》为例,采用了目前中国电视界最先进的视频技术,打造全三维虚拟演播室,以现代包装手段达到酷炫震撼的视觉效果。栏目围绕热点话题展开分析解读的过程中,利用“实时渲染”技术,大量动态展示武器装备、作战地图等三维模型,用极致的3D视觉体验夺人眼球,增加“军迷”观众的黏着力。

值得一提的还有2016年3月20日亮相于央视中文国际频道的《中国舆论场》,作为国内首档“融媒体”新闻评论节目,首次将“大数据”应用于分析全媒体平台的舆论热点,并通过融媒体模式带动全民参与话题讨论。央视网上推出“中国舆论场指数”,实时关注全网新闻的热点舆情,盘点每日每周舆情最热TOP10。节目还创造性地引入“在线观众席”,全球网友可以通过手机进行实时抢票,成为当期节目现场参与者,直接分享观点,向嘉宾提问,全程互动。这种将电视、互联网、移动新媒体深度结合的融媒体即时传播与互动方式,既增强节目的趣味性和新鲜感,也让一向“高冷”的新闻评论类节目更加亲民、更接地气。

媒体在经费预算不足、人手匮乏的情况下,仍可以做有益探索。以笔者就职的省级电视台地面频道为例,每周日在日常新闻栏目中尝试推出《夜线·热点周刊》板块,选择一周关注度高的国内或者本地热点事件进行评述,引入嘉宾锐评。嘉宾选择资深媒体人、时事评论员等,由其自录评说新闻事实、发表观点的视频片段,发回给栏目编辑进行后期剪辑加工包装。不受时间空间限制,观点新锐,敢说敢拼,一样可以先声夺人。

语态方面,最关键是主持人。央视《新闻1+1》开创了一种以主持人加观察员为主要形式的“二人转”式的新样态。主持人不仅是一个提问者和串联者,还要对嘉宾观点进行有益的补充和平衡,在每个“关节点”发出疑问,将观众引进来,又可以让他们顺畅地走出去。《新闻1+1》开播之初就选定了白岩松和董倩这两个在新闻领域驾轻就熟并且极富个人特色的主持人。白岩松的评论是讽刺中夹带幽默、犀利中夹带思考,董倩则是条理清晰、不疾不徐、感性与理性相结合,两人相得益彰。江苏台《评新而论》的主持人金思辰也让人耳目一新。节目本身脱胎于江苏公共·新闻频道备受好评的节目《思辰有道》。它是国内首档日播新闻脱口秀栏目,著名主持人金思辰结合当下热点新闻事件和时下热门话题,重新演绎和评述,新颖的方式、独特的视角,再加上主持人或唱或演的表达,也让这档新闻脱口秀节目脱颖而出,拥有广泛的观众基础和良好的收视反应。

外部力量加持,节目周边延伸

电视从来都不是单打独斗的艺术。电视新闻评论节目“谁来评,怎么评”则是两个基本点。因此,节目的性质就要求嘉宾必须具有令人信服的身份和影响力,过硬的业务素质和水平,较强的表达能力和一定的形象气质。央视中文国际频道著名的深度时事评论新闻栏目《今日关注》,就邀请国内外专家和高级官员来梳理新闻的来龙去脉,分析新闻背后的新闻,评论新闻事件的影响和发展趋势。栏目常设嘉宾就有著名军事专家尹卓、军事问题研究员杜文龙、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教授李莉、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研究员滕建群等大家耳熟能详的专家,权威性、专业性毋庸置疑。与此同时,各类时事评论类节目常有杨禹、梁宏达、王志安等“名嘴”现身,财经类评论也有吴晓波、叶檀,马光远、王冠等人。这些嘉宾给节目带来的是更辩证的观点、更理性的思考和对问题更透彻的理解,为节目的内容和质量添砖加瓦,辅助升华。

2019年7月25日,央视新闻在微博上发送了《究竟谁在全球到处欺侮恫吓他人?》的评论短视频。当康辉带着亲切的笑容“吐槽”着美国说一套做一套的行径“令人喷饭”时,这条33秒的短视频一下子就井喷了,收获数千万的播放量。一个月后,《新闻联播》入驻抖音、快手,“主播说联播”系列锐评一经推出,已经43岁的《新闻联播》一下子重新焕发了青春活力,一次又一次登陆了社交软件热搜榜。严肃紧张、轻松活泼并举的风格,俘获了年轻一代的心,短视频上看“联播”成了年轻人“跟潮流”的一件事。这无疑也趟出了一条新路,平台受欢迎,评论接地气,受众还可通过点赞、弹幕等方式进行即时反馈,也可通过转发等方式实现人际交互传播。这些都可以成为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发酵器”,观点的碰撞可以产生新的火花,节目周边的延伸可以不断扩大评论节目的覆盖面和影响力。

结语

电视日均开机率从三年前的70%降到今天的30%,甚至还要低。近年来,电视人每每都会问自己同一个问题:“年轻人不看电视了怎么办?”其实,年轻人并不是不看电视,而是不看没营养的电视。2020年上半年数据显示,《新闻联播》收视份额高达35.52%,为近五年新高。其中,《新闻联播》中心城市青年观众的收视增长最为惊人,同比增幅达139%。《天气预报》《焦点访谈》收视也均创下新高。与此同时,收视结构进一步优化,年轻观众收视占比提升最为明显。新闻节目观众粘性增加,大学以上高学历观众平均忠实度提升更多。年轻人用实际行动告诉全社会,他们不只关注明星、娱乐、美妆、游戏……他们更关心这个国家。当每一份青春的力量,都朝着梦想汇流,当每个年轻人“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也正是每一个电视新闻人迎接挑战,努力向上,“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之时。

猜你喜欢

爆款电视新闻
金城“爆款”动漫能走多远,由艺术性决定
图书众筹报告
5月男女童鞋爆版一览
电视新闻中的图片应用
论电视新闻编辑的创新之路
中国最难懂的温州话居然这么好听——点击量超百万的爆款产品带来的启示及其他
论好老公的“爆款”潜质
爆款名字
同期声在电视新闻报道中的作用
关于电视新闻报道平民化的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