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议微刻技艺的推陈出新

2021-11-12

名家名作 2021年12期
关键词:微雕技艺书法

方 宜

微刻艺术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精粹之一,是一门以“微”和“精”为特征的艺术,是一门“小中见大,微中观艺”的传统手工技艺。它从上古时期的微刻细字,到近古时期的立体雕刻,已有三千多年的演变历程。随着时代的发展,科学技术不断进步,技术革新日新月异,加上显微镜的出现,让微刻的精度和微度进一步缩小,同时也提升了人们对微刻作品的审美要求,在工具的革新为手工技艺带来益处的同时,决不能忽略艺术的追求,决不能忽略微刻手工技艺的推陈出新。

一、提高审美情趣,将观赏性视为微刻艺术不变的精神内核

微刻艺术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文化中非常神秘和珍贵的艺术品种之一,其“字体小如芥籽,笔画细若秋毫”,微刻意指平面线刻,刻后需在平面刻画上进行着色,此类技艺被称之为绝技。正因其难,所以历代留下来的微刻作品极少。清王士祯《池北偶记》中记载:“今江都于肃轩,于经寸间刻千字,索值一二百金,东西洋人竟求之。肃轩曾官知县,国朝变,弃官卖艺都中。其刻法无所授,以意为之,每字每行第一笔刻成,既即不寻行,黑暗中摩娑成之,人竭目力始辩,井然成行,无一败笔,其神技也。”微刻作品中的书法与绘画表现出深厚的文化艺术内涵,可谓窥其微探其精,也是微刻艺术的独特魅力所在。

观赏性反映了微刻艺术的精神内核,因为所有实用艺术都是将实用性与审美性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的艺术,它具有物质生产与艺术创作相统一的特征,实用的特点与装饰的、美化的、观赏的特点交融在一起,既具有物质的实用功能,又具有精神的愉悦功能。任何艺术都离不开市场的检验,微刻艺术只有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之上增加实用性,在观赏性上下功夫,才能更好地服务于社会,才能跟得上时代。古老的艺术不但需要传承和发扬光大,更需要创新和与时俱进,但不能离开其本身的艺术符号。传统的雕工精微,令世人叹为观止,收藏价值很高。印章边款篆刻艺术自明清以来,不少文人雅士在印章的方寸之中,用铁笔题书作画,寄托情趣,自娱自乐,促进了微刻艺术的发展。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欣赏角度在改变,逐渐对微雕有了更高的要求,精美的微刻作品一直受文人雅士青睐。近年来,因材质雕刻的不可复制,兼具欣赏性和收藏价值于一体的微刻作品的身价在藏友的追捧中快速提高。珍珠项链又是一种新的微刻载体,在珍珠项链和其他挂件上,刻上赠言祝语、姓名、生肖图案,在旅游景区是游客喜爱的旅游纪念品。笔者因长期练习书法,书法的架构笔意早已烂熟于胸,能以盲刻形式将诗词手体微刻于石上,在一厘米见方的印石之上惟妙惟肖地微缩再现了诗词《沁园春·雪》的书法神韵,成为人们竞相珍藏的热门物品。

二、讲究构图布局,追求微刻作品中“形”与“意”的完美结合

微刻作品是十分讲究画面和章法的艺术,必须“意在先”。虽然微雕细微到无法用肉眼辨认,但在放大镜下观察仍然十分精美,布局讲究,宛如大幅的书画精品。生于笔者家乡安庆市的清代碑学书家邓石如,号完白山人,少好篆刻,尽摹所藏秦汉以来金石善本,遂工四体书,有《完白山人篆刻偶存》存世。邓石如篆刻成为笔者学习的主要范本,邓家大屋和邓石如纪念馆——“铁砚山房”成为笔者经常去拜访的地方,邓石如在书法理论上的颇多创见,以及“计白当黑”之论中 “疏处可以走马,密处不使透风”虚实对比的艺术理论,对作者研究作品布局产生了极大影响,在印章边款、珍珠、葫芦等材质上刻画古今名著时能因石随形来巧夺天工,笔者以浅浮雕和白描手法与微刻书法配合使作品相得益彰,取自然有形之物,所显内容不需笔笔窥见之工,讲究空灵虚幽,方寸间尽显天地宽,力求“显”与“隐”浑然天成,“形”与“意”的结合体现出中国微雕艺术的宏观与微观哲学思想的辩证与统一,彰显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艺术表现。笔者在一块二厘米见方的寿山五彩冻石上,利用石质天然的纹理和色彩,雕刻出繁复的缠枝牡丹做装饰,下用隶书字体刻上唐诗七律《牡丹》,典雅的古诗、飘逸的微雕文字和浓艳的牡丹相互映衬,诗、书、画浑然天成;一块废弃昌化小石片,经磨制后刻上了书圣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被文人墨客视为珍宝;在一片片厘米见方的青田石胸坠上刻出《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引来佛教人士纷纷趋而求之;在一颗如米粒大小的牙骨上刻下了十九首唐诗,材料虽小却成了工作室最夺目的藏品;作品《福寿康宁》在印章四面边款用正草隶篆书体,微刻出以康宁为体裁的诗词绝句,福、寿、康、宁四字还用祝福健康长寿诗词围成;巧雕作品《沙暖睡鸳鸯》运用石材色差,巧雕了两只在沙滩礁石上比翼嬉戏的鸳鸯,以杜甫名诗“沙暖睡鸳鸯”为主题,配以描写自然和美好河山为意境的百首唐诗,极具诗情画意,这些作品都是对“形”与“意”完美结合的具体实践。

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无限掌中置,刹那成永恒。微雕之美,美在方寸之间,即呈千里之势。在中国传统艺术审美创作中的“形”,大都追求神似的意象表达,其“形”作为意象表达的载体,体现了非写实的艺术超然,故有“美在似与不似之间”一说,所谓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而中国微雕艺术之“形”,却另辟蹊径,追求精微之极致,技艺之神绝。安格尔在《谈艺术的美》中说道:“世界上不存在第二种艺术,只有一种算艺术,其基础是:永恒的美和自然。”这句话便是对“形”与“意”完美结合的完美诠释。

三、讲究技法运用,在微刻作品中彰显出中国传统书画艺术风格

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微雕针具一般都是自制并鲜有外传,要想打磨好一把称心的微雕刀具,首先是选择合适的材质,合金钢太硬,容易断;铁丝、钢丝太软,容易卷起。通过实践,轴承钢和高速工具钢是自制针具比较理想的材质,在打磨过程中要运用好蘸火技术,一般通过选用500 号以内油石粗磨后,再在高标号的油石上细磨,最后选用精细砂纸进行精磨,同时要在高倍放大镜下将刀尖打磨,直到达到需要的细度,甚至细磨到头发丝的一半。笔者还潜心揣摩名家刀法,力求将书法艺术与金石效果相融合,自己磨制棱形刀尖,突破传统圆形刀尖的局限,并尝试用刀尖和刀刃仿效毛笔的中锋和侧锋,使“铁笔”刻写达到刀笔一体的境地。

但仅有称手的工具是远远不够的,微刻是在载体上细微处创作出彰显微雕风格的艺术形式,因为在微刻时肉眼看不见,凭感觉运刀,又可称“盲刻”,主要靠经验完成创作,因而人们又把微雕称之为“神刻意雕”,历来被称为“绝技”,又称秘雕、细刻或平刻。平刻微雕,是以刀代笔在一个平面上微缩书法、绘画等,是以小见大的手工艺,书法绘画是其基本功,在微刻时掌握好力度尤其重要,特别是在雕刻书法字体的时候,讲究一气呵成,在行笔、运笔过程中不能反复去填修,正如书法写字时将描涂视为最忌讳的方式,如果一个字笔画反复填改,其最初的笔画韵味便会荡然无存,所以雕刻者必须做到下笔前对字体的间架结构要心中有数,雕刻时通过对刻刀的轻重缓急的把握来达到笔墨效果。在画面雕刻时,技法运用也是尤其重要,要求更为烦琐,这种操作包括微雕与阴刻阳雕结合,阴刻大多是用白描勾勒,但很难体现画面的浓淡虚实变化,需通过局部打磨或抛光处理等手法,通过光影折射出凹凸来体现物体的质感。同时,创作过程中还要做到“静”和“悟”,也是微刻技法必不可少的条件,创作之前,必须先打腹稿,打腹稿好比战前布阵设局,须巧妙,一旦进入创作状态,内心须一片寂静,只有屏息凝神、心无旁骛,下笔才能稳、准、狠,才能在肉眼无法看清笔画的情况下,靠腕力和手指的触感一气呵成。

纵观中国工艺美术发展的历史,微刻技艺是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时代的发展,必须推陈出新、大胆创新。微刻艺术的繁荣发展离不开文化传统及技艺传承,创新就是在传统的基础上整合与再造,传承与创新离不开人才的培养,离不开这一门类艺术品市场的开发,离不开融入社会大环境,我们微雕人任重而道远。

猜你喜欢

微雕技艺书法
金属抬凿和錾刻技艺绽放苏州
书法
书法
泥灰雕塑:青砖黛瓦上的技艺传承
书法欣赏
琉璃灯工技艺的魅力与传承
书法
精微至极虚实相宜
传授技艺
微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