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用新闻思维打造“声入人心”的广播医学科普节目

2021-11-12吴海燕

声屏世界 2021年5期
关键词:听众髋关节科普

□ 吴海燕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和疫情阶段性控制过程中,大众对“健康”的关注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疫情期间,人们之所以主动采取个人卫生防护措施,主要来自卫生部门、专业权威媒体和公众人物的宣传。

传播学者罗杰斯将健康传播定义为:“是一种将医学研究成果转化为大众的健康知识,并通过态度和行为的转变,以降低疾病的患病率和死亡率,有效提高一个社区或国家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准为目的的行为。”“一位好的外科大夫,一天从早到晚不停地做手术,只能救几个人,而一场有价值、有意思的科普却可以惠及万千民众。”广播的医学科普服务节目借由一条热线,一头连着听众,一头连着进直播间的医生,让听众通过电波,获悉实用的医学知识,第一时间知而能用,用而获益。这种便捷高效的传播手段,让广播在众多媒体中脱颖而出,成为医学科普的最佳媒介之一。

广播作为宣传战线的轻骑兵,通过兴办健康教育类栏目服务大众,满足大众对健康知识的渴望是职责所在。在节目的设计过程中,江苏省启东融媒FM106.3《健康情报站》节目,尝试运用新闻思维,让每一档节目都做到“声入人心”,为听众喜爱,使听众获益。

以“热新闻”捕捉医学话题,为医学科普聚人心

新闻热点是医学科普选题的“源头活水”。热点新闻是某一时间内被广泛关注、争论、议论的新闻事件、话题或者信息。在这个信息过载的时代,把握住当下的新闻热点就等同于把握住了一份先机。对普通人来说,关注和了解热点事件更是一种本能的需求,把新闻热点融入医学科普节目中能有效增强节目的关注度。

我国已步入老龄化社会,全国每年因急性心肌梗死的死亡患者超过60万,大多数人都因为错过了最佳救治时间而失去生命。由于信息不对称,面对此类重大疾病,在县级城市很多患者第一时间想到的是去北京、上海大医院进行治疗,可一路颠簸反而错过了120分钟的黄金抢救时间。在了解到江苏省启东市人民医院通过国家级胸痛中心认证后,记者策划了一档《家门口的国家级胸痛中心》医学科普访谈节目,邀请胸痛中心骨干医师走进直播间,透彻地讲述胸痛中心的绿色抢救通道、先进的医疗设备和标准化的救治模式,通过案例和数据告诉听众,家门口医院的急性心肌梗死救治时间从原来的国家标准120分钟,成功接轨至国际标准90分钟,甚至出现多例60分钟救治成功的病例,让听众对家门口的“国家级胸痛中心”有一个全新的认识,对县级医院的救治能力树立信心。当身体危险信号来临的时候,不要把宝贵的时间浪费在跨城送医的路上,而应该第一时间将患者送到就近的、有能力抢救的医院。记者在节目中反复宣传这个观点,帮助医生和患者争分夺秒,以此提高救治成功率。

类似抢抓新闻热点,融入医学科普教育的节目还有很多。媒体报道,湖南郴州二胎妈妈怀孕时由于羊水栓塞抢救无效,与胎儿双双离世。“高死亡率,与死神赛跑”这样一条令人扼腕的新闻把“羊水栓塞”的话题推到大众的视线中,也让很多准妈妈心生恐慌。如何预防羊水栓塞,提高母婴安全,记者马上联系妇产科的专家,走进直播间,就羊水栓塞的起因和预防进行深入浅出的讲解,消除准妈妈的焦虑,给予准妈妈科学的指导。

从“热点新闻”中挖掘医学科普节目的选题,能够有效避免节目反复唱“四季歌”“炒冷饭”。嘉宾所讲述的医学科普话题也不再局限于理论,而是有源头活水,能句句从病例出发,言之有物,让科普的内容直抵人心,也为医学科普节目聚集更多的听众。

以“在现场”分享救治过程,让医学科普强信心

现场报道能体现出广播特色、发挥广播优势,是提升节目质量的重要法宝之一。广播医学科普节目的采制过程应该发扬“我在现场”的现场报道模式,记者走进救治现场,用现场的声音,让听众在第一时间了解医学救治过程,通过“声临其境”的现场感,增加医学科普节目的真实性、权威性。

都说伤筋动骨一百天。在人们以往的印象中,换髋关节不是小手术,很多患者都做好了要在术后花大把时间躺在医院病床恢复的心理准备。在江苏启东市人民医院,骨科团队的医师们为一位74岁的老人进行了“直接前入路微创髋关节置换手术”,患者术后第二天便可下地行走。

这样一则医疗信息,使髋关节置换术“立竿见影”的功效让人痴迷,但是否真的这么神奇,竟然能够让病患一夜之间从瘫痪在床变下地走路?是虚假炒作还是科技之光?

节目主持人在第一时间与医院进行了联系,从患者入院开始,直接进入采访状态,用话筒记录了患者被推进手术室前和走出手术室后下床走路的感受。患者陈亚芳在接受现场采访时说:“我就在想着怎么开完刀就可以走了。(记者:那你走起来感觉痛吗?)一点也不痛,我就在想,这次真的挺好的,我以为开完刀,起码得半个月才能走路。这次怎么能这么早就可以走了,所以我挺开心的。”这个过程中,记者现场采访了主刀医生,让他向听众介绍了髋关节置换术的手术过程:直接前入路微创髋关节置换手术是目前微创髋关节置换领域最具优势的技术,其利用缝匠肌、股直肌与阔筋膜张肌之间的肌肉间隙进行人工关节置换手术。该手术不切断任何肌肉和肌腱组织,对髋关节周围软组织的损伤程度极小。因此手术出血少、疼痛轻,术后人工关节的稳定性大大提高,可达到快速康复的目的。

为了再次证明现代医学的效能,记者还把话筒交给见证人——患者陈亚芳儿子施海兵:“我当初也没想到她开刀第二天就能下来走路。(可能在你的概念中是觉得需要卧床的吧?)我想着肯定要半个月以后,但是这次的确恢复得很快,这么快就能下来走路了,这是想不到的。”

如此生动详实的记录,借由现场报道形式,作为医学科普的案例由头,推出“神奇的髋关节置换术”这样一档访谈类的医学科普节目,有新闻事实,有成功案例,有专家团队在直播间宣传科普髋关节置换术的具体内容。如此安排节目流程让听众由点到面,对髋关节置换由听见到了解,由质疑到充满信心,借用新闻采制中常用的“现场报道”方式,使医学科普节目震撼人心,也让听众对现代医学信心倍增。

以“接地气”化解医学难点,让医学科普暖人心

“走转改”活动提倡新闻记者要深入基层,转变作风,改变文风,要创作“接地气”的新闻作品。在普及医学知识,提高大众对常见病、多发病的预防保健意识的医学科普节目中,难免会遇到专业性很强的医学术语,这就需要主持人用“接地气”的新闻思维,让“硬名词”软着陆。

如何做到这一点,“医学影像检查包括哪些内容”题目一看就很直白,使读者从题目中便可知道作者想展现的是什么内容。“您适合做MRI检查吗”把问题亮出吸引听众的兴趣,让病人自己辨别是否适合做磁共振检查。

节目标题卖个关子,这只是寻求互动的方式之一。“接地气”更要求新闻工作者在日常工作生活中广泛接触普通群众,了解他们的生活,真正与群众打成一片,并且在采写新闻时,能够真正地站在普通群众的角度去考虑问题。

在医学科普节目中,同样要求主持人除了在平时多和医生病人打交道,不断从近期的各类报刊、杂志上汲取知识,积极参加各类学术会议与交流活动,还要站在病人的角度,充分挖掘病人所关心的问题,再用新闻朴实直白生动的语言给医生做翻译,说病患能听懂的、用得上的医学知识。

在2020年防控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一位听众来电反映学校教室经常开窗通风,初三的女儿可能着了凉,已经出现了3个星期的感冒症状,鼻塞、流鼻涕,感冒药吃了好几盒,拖拖拉拉总不见好,严重影响学习和生活。她问医生是否有更好的感冒药推荐。在节目中,医生却建议听众带患儿去医院做一个血常规,看看“嗜酸性粒细胞”的指标是否出现了异常,再做判断和治疗。

本来这是一个普通的电话连线环节,听众和嘉宾不经意地一问一答结束,挂了电话就轮到下一个问题了。但有经验的主持人在这个环节切入进来,就在听众的电话还没挂断前,主持人代替听众问医生,感冒为什么要做血常规,嗜酸性粒细胞是什么。在主持人的追问下,嘉宾也把他的医学知识和盘托出。在医生看来,“嗜酸性粒细胞”偏高与否能判断患者有没有出现身体过敏症状,鼻塞、流鼻涕不一定是感冒,还有可能是慢性鼻炎的症状。

这是一个非常实用的医疗知识。主持人正是因为能站在普通患者的角度考虑问题,才能追问到这个答案。经过如此接地气的科普,在后期的节目追踪过程中,记者了解到这名听众根据节目的指导,给女儿用了两天鼻炎药,症状马上消失了。

综上,用心用情巧妙地运用新闻思维能让节目聚人心、强信心、暖人心,有效打造“声入人心”的广播医学科普节目。

猜你喜欢

听众髋关节科普
髋关节活动范围
冰球守门员髋关节损伤与治疗
科普达人养成记
让听众“秒睡”的有声书
好太太都是好听众
成人型髋关节发育不良的分型与治疗
科普连连看
科普连连看
老年听众需要电台长篇连播
3D打印人工髋关节获批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