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的电影字幕分析
——以《我不是药神》为例
2021-11-12张楠马岩峰
□张楠 马岩峰
《我不是药神》于2018年7月5日在中国上映,该片主要讲述了主人公程勇经营一家神油店,但是父亲的疾病让他本就拮据的生活更加不易。一天,店里来了一位病人请求程勇从印度带回一些白血病特效药,程勇为给父亲治病决定帮助这些白血病人并且以很低的价格售卖这些药。后来程勇卖的药被其他病人知晓,许多病人不去购买国内代理商的特效药转而来程勇这里买,就这样程勇成了他们口中的“药神”,但国内代理商很快发现程勇从印度进口特效药的事情并且报警,最后程勇在犯罪和情分之间选择了帮助那些白血病人。
理论背景
字幕翻译。在一些电视节目或者电影里,为了方便观众观看字幕通常是以文字的形式出现在屏幕下方,在电影字幕中需要格外注意字幕的翻译。由于受到技术和画面的限制,电影的字幕没有太多的时间和空间可以发挥,这就要求译者在表达上要简洁,不能有累赘之感。又因为电影的字幕几乎与画面同时出现,观众接收的信息较多,如果字幕晦涩难懂,那么字幕反而会成为观众观影的阻碍。在字幕翻译的过程中要与原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风格相一致,传递好原作的意思。
奈达动态对等理论。为了使源语言和目的语在翻译的过程中有一个准则,消除误解,奈达根据语言学的知识并且依据翻译的本质提出了两个对等理论即——“形式对等理论”和“功能对等理论”。动态对等是指源语言读者接收信息的程度与本土读者接收到信息的程度一致,并且根据“动态理论”译者对字幕进行翻译时着重强调信息的重要性。由于各国人对于同一事物的理解和反映很难达到一致,所以在进行字幕翻译时应该尽量达到这一要求。
奈达功能对等理论。奈达在“动态对等”的基础上继续发展出了“功能对等”理论,虽然功能对等与他之前提出的动态对等理论差别甚微,但“功能对等”在强调内容对等的基础上还强调形式对等。功能对等理论强调三个原则即对等、自然、贴切。这就要求译者在翻译字幕的时候原文能够和译文相对应,译文流畅连贯能够使读者理解起来没有障碍并且原文和译文的内容和形式上高度相似。
功能对等视角下《我不是药神》的字幕分析
语言方面的功能对等。首先,语言修辞构成的功能对等。在电影的字幕翻译中,字幕通常是以描写人物对白的形式出现,在某些特殊情景下会采用比喻、拟人等修辞。在电影中出现了不少带有修辞手法的翻译,如“一根绳上的蚂蚱”。电影中药贩张长林勒索程勇20万元,并说“咱俩是一根绳上的蚂蚱”,译者将这句话译为“We are in the same boat”,对这句话翻译时就用了明喻的修辞手法。目的语读者并不了解“蚂蚱”这种修辞手法,因此译者用“在同一条船上”来表达程两人处在同一种境遇,谁也逃不了。这种翻译策略可以让目的语读者明白两人同样处在危机之中。
其次,语言增译构成的功能对等。在电影的字幕翻译中,字幕会出现表述不完整的情况让观众不知所云,并且在观影的过程中缺乏衔接度,采用增译可以帮助观众理解字幕的含义。如吕受益的妻子在吕受益病危时来到程勇的工厂乞求程勇后,程勇没能够及时挽救吕受益的生命时,吕受益的妻子说“你走吧”,译者将这句话译为“It's too late.Leave here”,这句增译了“太晚了”这句话。这种增译策略不仅与之前程勇没来得及帮助吕受益相呼应,而且也表达了吕受益妻子的心痛和惋惜之情。
文化方面的功能对等。首先,文化减译构成的功能对等。译者在翻译字幕的时候除了注意语言的翻译外还应该注意文化方面的翻译,电影字幕的翻译不仅只传递电影情节,更是传播文化的过程。在电影中程勇要将在印度神药运回国内时,印度人想要更高的价格,程勇说:“印度阿三,你学坏了”,译者并没有将这句话直译出来,而是用了第二人称“you”来指代印度人。这种省译是在不影响观众观看的前提下经常用于电影字幕中的,由于电影是视觉和听觉同步进行的,观众早已经通过前面的剧情了解到这位老板是印度人。
其次,文化增译构成的功能对等。由于不同国家的文化不同,所以在沟通交流中仍然存在文化差异,有时需要借助增译来帮助观众理解电影,使源语言观众能够获得与本地观众相同的感受,并且这种增译也体现在电影名的翻译上,好的翻译会让电影焕然一新并且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如《我不是药神》的英文译文是Dying to Survive,没有看过影片的人很难理解“我不是药神”与“Dying to Survive”有什么联系。而电影内容描述的是被病情折磨的患者们的“自救”。英文中的句型“be dying to do something”有“特别渴望做某事,拼命要做某事”的含义。单词“survive”表示“生存”,是一种舒适度最低的存活方式。对于一个没有买药钱的病人来说最大的愿望就是活着。电影中文字幕的译文Dying to Survive正是体现了底层患者卑微的愿望:只要有一线希望就要活下去,有一种向死而生的意愿。译者的翻译准确地把握电影的主题,并将观众带入“dying to survive”的感觉中,让观众站在底层患者的角度思考那种经历病痛之后依然热爱这个世界的感觉,依然为自己一线生机而不断努力的感觉。
最后,文化转译构成的功能对等。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一方面需要注意到语言的翻译方法;另一方面还需要注意文化层面的翻译。为了使观众在观影过程中获得较好的观影体验,译者需要对两国文化之间有障碍的地方进行处理。《我不是药神》的背景是在上海,因此在电影中出现了许多方言。如电影的开头,程勇在电话中说道的“小赤佬”,译者将这句话翻译为“Nasty”,目的语观众并不清楚上海话的小赤佬是什么意思。译者采用直译不能表达出电影本身所要表达的含义,因此采用转译的方法能够让观众明白《我不是药神》这部电影是发生在上海的,结合电影中程勇的语气更加能够让源语言观众明白“小赤佬”带有贬义的意味,并且“小赤佬”能够反映出程勇的人物特点,并且这句话和程勇的处境相匹配,能够体现出程勇的态度。
语用方面的功能对等。在电影的字幕翻译中,同一句话在不同的语境中有不同的内涵,为方便人们交流和避免歧义,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增加了指称代词的运用。《我不是药神》中着重翻译了亲属之间的称谓。中国和外国在亲属的称谓上存在着差异,在影片中出现了很多表示亲属称呼的词语。在中国,亲属分为直系和旁系,父系的亲属如“爷爷”“奶奶”称为直系,母系的亲属如“外公”“外婆”称为旁系。而在国外无直系、旁系之分,统一称为“grandfather”“grandmother”。电影中译者将外公译为“maternal grandpa”,这样便于目的语读者准确理解电影中的人物关系。电影中对人物称谓所做的处理能够让目的语读者准确了解人物关系,只有这样源语言的观众才能获得与本土观众相同的感受。
艺术效果的功能对等。电影本质是一种视听结合的艺术,为了使观众获得较好的观影体验,译者在翻译电影字幕的过程中除了将原作的内容精准表达出来之外还需要兼顾字幕的艺术形式。本文多处采用了缩略词如“ASAP”,译者采取这种缩写词能够更加贴合目的语读者的实际应用,并且这种英文译文显示在电影屏幕上时能够节省观众观看字幕的时间,并且字幕显示在电影屏幕上也比较美观。电影中还出现了两处大写,如“I THANKYOU”,“Then they Are counterfeit drugs”。这部分的大写起到加强语气的效果,能够提示目的语观看者体会电影中人物的真实感情。
结语
文章以《我不是药神》为例,以奈达功能对等理论为基础,从语言、文化、语用和艺术效果的角度分析了字幕翻译。其中对语言角度的描述主要是从修辞手法和转译入手帮助观众消除不同文化之间存在的差异;对文化层面的描述主要是从对文化词语的增译、减译和转译入手,从而使得观众在观影的过程中获得与本土观众相同的感受。由于同一句话在不同的语境下有不同的含义,因此从语用角度分析字幕翻译有主语,帮助观众准确理解原作所表达的意思。最后,由于电影本身就是一种艺术形式,所以译者在翻译电影字幕时除了将原作表达的内容准确表达出来以外还需要兼顾电影字幕的艺术效果,从而给观众带来较好的观看效果。语言、文化、语用以及艺术效果在电影字幕中的应用有时不是以单一的形式出现,这四个方面的相互交织才使得电影的字幕更加饱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