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民生调解帮忙类节目生存之道
2021-11-12李婷
□李婷
电视调解帮忙类节目以百姓日常生活中的矛盾纠纷为内容,通过展现调解帮忙过程,给当事人提供帮助的同时,向观众传达道德观念及法律意识。然而具体运作过程中,很多节目出现同质化、常规化现象,观众也出现了审美疲劳。
选题视角窄,难让受众保持持久兴趣
选题民生个案,内容大同小异是目前很多民生调解帮忙类节目的通病。民生调解帮忙类节目有着优秀的采编团队,而有些节目选题选取的却是民生个体的案例,比如“新买的油烟机,噪声过大”“饭店吃了三文鱼,腹泻”等。这些个案往往内容相同或相近,关注民生视角比较窄。
形式雷同,讲述平铺直叙,没有情节
北京卫视《向前一步》、河北电视台农民频道的《非常帮助》等节目由于接地气,十分受欢迎。但是有些民生调解类节目却很平淡,不会讲故事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很多调解帮忙类节目形式雷同,缺少令观众心理起伏的叙事节奏。这样的模式多了,观众也就不喜欢看了。
帮忙导向存在问题
很多调解帮扶类节目的口号类似,都是“有事找XX”,节目倡导群众有困难的时候找媒体、找记者。很多调解帮忙类节目模式都是接到群众热线,记者赶赴现场,记者带着当事人去各个部门寻求解决。更有甚者,出了交通事故,首先想到的不是报警,而是拨打节目热线。
2019年9月5日,河北农民频道《非常帮助》节目头条报道一位老人被撞骨折,摩托车逃逸寻求节目帮助。节目中老人躺在自家的床上,整个报道中也没有提到报警一事。被撞了首先想到的应该是报警,而不是啥事都找记者。农民的法制意识淡薄,出事了不知道报警,但记者是应该知道的。而节目中记者介入此事之后,作为普通公民的自己身先士卒去办案,去调查,去调取监控记录,搜寻肇事者。一方面,群众需要帮忙的难事、烦心事很多,只凭媒体记者肯定是帮不过来,也解决不完的;另一方面,政府是为人民服务的,群众有困难首先想到的是政府相应的对口部门才对。
负能量过多、缺少与受众的互动
有些调解帮忙类节目的负能量太多,节目中都是一个个烦恼、一件件困难,有些即便记者介入找了相关部门也没有看出能有什么结果。这样的节目看了让人压抑、气愤,甚至舆论导向出现问题。
调解帮忙类节目存在诸多问题,但是这类节目是民生所需,有着深厚的生存土壤。只要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加以改进,掌握调解帮忙类节目的生存之道,就会赢得受众欢迎。
选题“大民生”或“小民生”,从两端取胜
民生调解帮忙节目要持续发展,首先在选题理念上就要有所改变。要么选题大民生、大帮忙,关注更多典型的、社会意义突出的事件。要么就小到极致,做一些关系到百姓针头线脑的点滴小事。
浙江教育科技频道《小强热线》选题注意舆论监督,山东齐鲁频道《小溪办事》选材典型性突出,大多涉及较复杂的社会背景和较多职能部门。媒体通过梳理事件,查找原因,分析问题所在,从而推动问题的解决。
注意选取一些具有共性的或具有公益性的问题和社会热点,报道出来,引起更多人的共鸣,给大家一些警示或启示;也可以将市政、环保方面的问题,报道出来督促相关部门落实解决,起到媒体的社会监督作用。这样的民生节目视角宏大,会有很强大的生命力。
另外,关注事关百姓的一些琐粹小事,这类节目也会大受欢迎。二手物品交换、婚介服务以及职场供求都是老百姓需要帮助的点滴小事。而这些点滴小事做好了,也会使节目产生很大的影响力,推动节目更好地发展。河南民生频道《小莉帮忙》常搞一些线下活动,帮助市民将家中闲置、无用的物品进行交换,得到广大市民的广泛赞誉。一些调解民生帮忙类电视节目可以搞线下活动,也可以在节目中设立二手交易小板块,在屏幕下方的滚动字幕发布交易信息,更可以发布在微信公众号或相关网站,从点滴做起,节目尽力为群众提供互帮互助的平台。
讲好帮忙故事,通过故事打动受众
调解帮忙类节目应注意选取具有故事性的素材,进行故事性的塑造,在不违背新闻真实性的前提下,展示矛盾,刻画冲突,突出细节,设置悬念,打动受众,引发大家广泛共鸣,给受众留下深刻的印象。讲好调解帮忙故事,让爱心传递,节目才有长久的生命力。
黑龙江公共频道《帮忙》以讲故事的口吻带观众走进一个个困难纠纷之中,探寻事件的起因,呈现不同的利益冲突,事件发展一波三折,主持人的评论也是画龙点睛,观众在收看过程中得到极大的心理满足,同时能够感觉到节目浓浓的人文情怀。这样的节目让观众入眼入心。
河北农民频道《非常帮助》牢牢地抓住了节目的受众群体——农民。每一期节目讲述两三个发生在本地农村的故事,以原生态的方式展现农村的一些矛盾纠葛。节目接地气,故事性强,农民朋友很喜欢,节目收视率很高。
2019年5月2日,山东齐鲁频道《小溪办事》节目“天天315”板块对泰山旅游区出租车司机欺骗游客事件进行了报道,多路记者亲自乘车体验,设置悬疑波澜,节目有看头、有意思。
注意帮忙导向,教人自助、互助
调解帮忙类节目调解帮忙的同时要注意引导。首先,要引导群众遇事积极寻求政府部门的帮助。记者要调动起各相关政府部门,要让他们发挥出应有的作用,让群众看到政府的力量。培养群众对政府的信任,提高政府的公信力,从而推动整个社会发展,这也是主流媒体的职责和使命。前几年很多帮忙类节目是帮助农民工讨薪,现在很少了。因为政府部门出手了,使用国家法律的手段,使欠薪企业没有生存市场。调解帮忙类节目可以和12345政府服务热线建立联动机制,比如江苏南通台《晓露帮你忙》就实现了和政府服务热线的无障碍沟通,许多百姓诉求通过12345政府服务热线的牵线迎刃而解。其次,调解帮忙类节目要注意引导群众学会怎样解决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路径和手段。比如节目把需要帮忙的问题进行分类,然后邀请有关部门的负责人、律师等权威人士在电视台或者在现场讲解,让更多的人知道这类问题怎样去解决,找哪些部门去解决。节目帮忙是手段,解决问题是目的,也就是推动社会和谐,让群众学会自己帮助自己,大家帮助大家。
弘扬社会正能量,温暖观众
帮忙本身就是正能量,一定要让正能量在节目中展示出来,一期节目中几个案例至少要有一件得到了圆满解决。节目也要有一些社会上见义勇为、无私奉献的好人好事的报道。浙江教育科技频道《小强热线》、山东齐鲁频道《小溪办事》节目报道过见义勇为的中学生崔译文以及地铁检修工,河北公共频道原节目《热心帮帮团》片尾播放公益歌曲收效较好。把握节目的主旋律,展现积极、向上和阳光,让受众看到希望和温暖,才会长久拥有受众。
通过各种网络平台,密切联系受众
现今社会是一个互联网的世界,网络互动也成为传媒与受众沟通的良好手段,网站、微信、微博、直播平台一个也不能少。观众可以参与直播过程中的即时性互动,也可以在节目以外的时间内参与和节目的互动,及时与节目沟通。群众有啥难事、烦心事都可以在平台上留言,节目组24小时有人值守,随时解答受众的问题。浙江教育科技频道《小强热线》设有观众给小强热线发来的图片展示的板块。河北经济生活频道《小吴来了》节目中设立“小吴的朋友圈”板块,节目中律师回答受众疑问,具有权威性和可信度。采取多种方式保持和观众、网民的联系,增加节目的用户粘性,观众会锁定节目,成为节目的忠实观众。
开展社区行、下基层活动,变被动为主动
目前,很多调解帮忙类节目都会开展社区行、下基层多种活动,为群众送温暖,活跃群众生活,拉近和群众的距离。比如河南民生频道《小莉帮忙》广场活动中,“小莉”头次出场,就帮助现场“换客”将市民家中闲置、无用的物品进行交换,并且在“义拍”现场,“小莉”还将拍卖家电的所得资金全部捐献给河南省红十字会。《小莉帮忙》栏目还利用广播电视媒体的互动优势,与郑州市红十字会搭建了爱心平台。栏目在每天的节目中都对价值500元以上的家庭日用商品进行公益拍卖,所筹款项都直接汇入郑州市红十字会指定帐户,用于救助弱势群众,服务社会公益事业。河北网络广播电视台《非常帮助》节目中的“帮大哥”“帮大姐”,逢年过节都会去曾经帮忙的农民家中回访和慰问。
笔者这里强调的是调解帮忙类节目要改变等候受众求助为主动去发现群众困难,防患于未然,避免群众受害或损失。
调解帮忙类节目是对民生新闻节目服务性职能的深化,也是体现新闻媒体社会责任的重要方式。媒体人心系群众,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以开放的思想和开拓创新的精神办好节目,从选题、叙事、导向等方面注意不断改进,帮忙类节目定会更长久地绽放荧屏、赢取受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