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律学思想的理论构建
2021-11-12安琪
安 琪
(忻州师范学院 山西 忻州 034000)
在中国古代,律学思想极盛,尤其是乐律,在历朝历代都取得了极大的成功。古代律历讲究“和”“同”的思想,因此在推算过程中,还会结合其他多方面知识内容。不仅如此,在制定乐律过程中,还需要遵循天人之际,以人算求天道,这让很多乐律内容都和天文堪舆有关。根据乐律应用内容不同,其涉及的知识体系也各不相同。通过对中国古代律学思想的理论构建分析,可以更好地把握律学思想。
一、古代理论律学研究范畴
中国古代律学在发展中,形成了应用律学和理论律学两种。近几年来,学术划分精细化程度不断提高,理论律学逐渐和应用律学分离开来,以此实现精细化的古代律学研究。本文主要对音律中的内容展开研究,重点对中国古代律学思想的理论构建进行分析,可以促进音律学的有关学科进一步发展,为后续的研究奠定良好基础。做好这一理论研究也是学科发展成熟的重要标志,应用这一理论体系可以更好地描述中国古代律学发展史,推动中国乐律学的研究。
中国古代律学可以分为应用律学和理论律学,其中,理论律学就是一种从精准数理逻辑角度出发完成音律律制的过程,所形成的理论思想就可以被归纳到理论构建体系中。在律学思想理论建构过程中,主要的研究对象是中国古代律学思想下形成的基础律学理论。从理论构建的角度来看,中国古代律学思想以自然音响规律和理论内涵为主,兼有生律法、律高标准等内容。不同时代下,人们对律学思想的理论建构过程都有了一定的认识,想要充分掌握古代律学情况,揭示古代律学思想的本质性能、传承规律,进而为当代音乐行业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就要明确古代律学与其他文化的关系,为应用律学奠定良好的基础。
律学思想理论体系中涉及内容较多,可以从几个不同方面入手,分别为:音乐音响学基础理论、律制理论黄钟律研究、中国古代声学概念的表述方式研究、律制理论的文化背景研究、正史律志及私家律学专著中相关内容的记述方式及其文化内涵研究、应用律学理论与基础律学理论的相互关系研究。其中音乐音响学基础理论还可以进一步分为谐音列、音乐声学数理逻辑概念两个部分。前者主要研究的是,在中国古代律学思想下,律制理论如何处理谐音列,进一步研究谐音列中存在的等差、等比、均差观念,在此基础上,分析出一部分跃迁理论、沉音理论等内容。后者主要研究的是,在中国古代律学思想下,律学思想和计算模式之间的关系,通过真数与对数关系的演绎,更加清晰明确地掌握音乐声学概念。此外,在实际发展过程中,生律法、管律、弦律、三分损益律、纯律、十二平均律等律法体系也属于理论律学的研究内容,这一点在下文律学思想理论建构过程研究中得到了体现。除此之外,在中国古代的律学思想中,同律度量衡文化观念历史演变次数较多,而作为律学思想的主要内容,也得到了很多专家学者的研究。
二、律学思想的起源和演变
中国古代的乐律学起源于吕不韦著《吕氏春秋》(公元前239 年),书中首次提及“音律”一词,作为该书第六卷《季夏纪》中的一个篇名。后续根据应用方面的不同,“音律”被分成了“钟律”“律吕”“乐典”“声律”等内容,但基本意义和“音律”相通。“乐律”一词最早出现在司马迁著《史记》(约公元前104-公元前91 年)中,这也是中国古代律学思想的起源,《史记》中将其分设成《乐书》《律书》两个部分。此后历朝历代都以此为标志,分设“乐”“律”,仅在名字上有一定的差别。纵观古代取得的律学思想成就,以“乐”或“律”为名的乐律著作,最具代表性的包括唐代元万顷的《乐书要录》、宋代陈呖的《乐书》、蔡元定的《律吕新书》、明代黄佐的《乐典》以及朱载埔《乐学新说》和《律学新说》。在清朝中后期,乐律思想得到进一步发展。虽然古代有“乐”或“律”为名的乐律著作,但并没有“乐律”等组合词汇。“乐律”第一次出现是在晚清时期,在1860 年陈澧的《声律通考》中出现,而后乐律学得到了认可,并且引起了音乐史学家的关注。在1984-1989 年,乐律学得到了具体的定义,将其认定为中国古代音乐技术理念的统称。现如今,乐律学已经成为了一个横跨多个学术分支的综合性学科。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律学思想理论建构,可以让音乐史学、音乐文献学、音乐考古学等分支学科理论基础得到进一步丰富,相应的内容体系也会更加完善。
三、中国古代律学思想内容
纵观中国古代的律学思想,可以看出乐律应用范围较广,而且乐律思想中所蕴藏的其他思想较多,涉及易学、数学、经学、天文、堪舆、兵法等内容,因此在实际划分中难度较大。就现有的乐律学研究成果来看,中国古代乐律学思想的主要内容有以下三种分类法。
第一,律、调、谱、器分类法。这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乐律学内容分类方式,能够充分体现出律、调、谱、器这四个方面之间的综合性关系,在早期的研究著述中经常采用这种分类方式。
第二,“乐学”“律学”分类法。这也是乐律学最常见的一种分类方式,将“乐”和“律”并列展示,后者包含的内容较多,除了基本的乐学之外,还含有一些中国古代律法计算问题,而乐学主要包含乐器、传统规定、应用场合以及音韵与乐律的关系、字调与润腔广播关系等内容。
第三,声、律、调、拍、腔、谱、体、器分类法。《中国传统音乐基本理论概要》一书中,对中国古代律学思想进行了详细的分析,结合前面两个分类方式,划分了八个部分,其中也包含一定的应用律学和理论律学内容。八个方面彼此并列,关系密切,除了这种划分方式之外,还有一种划分成六个部分的分类方式,相较于声、律、调、拍、腔、谱、体、器之外,去掉了体、器这两方面内容,更多地考虑到声音、律、调、腔、拍等内容。
四、律学思想理论建构过程
通过前文分析,我们对理论律学的研究范畴、律学思想的起源和演变以及中国古代律学思想有了深层次的了解,在此基础上,结合朱载堉《律历融通》进一步分析探讨理论建构过程。经过各学者的努力,乐律思想的理论构建变得更加容易,但乐律本身涉及的内容较多,未来还需要进一步探讨。朱载堉的《律历融通》从先秦、两汉律历观入手,对乐律的理论架构展开了深层次分析,为后续的研究奠定了基础。在《律历融通》中,设计音律的部分很多,但真正应用的方向并不一致。《黄钟历法》是《律历融通》的起算点,其中含有大量的音律思想,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纵观历代的律学思想成就,主要体现在《管子》《吕览》《淮南子》以及《史记》中的八风、《汉书》等几个方面,中国古代音律学思想有效融合了风土、天体、节气、灾异、纳音等方面的内容。可以看出,中国古代音律设计内容复杂,很多学者需要借助岁星超辰考定钟律,以测候推演律位。而朱载堉《律历融通》中对乐律学思想进行了最为完善的叙述,这也使其成为中国古代音律学中最为主要的内容。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其理论建构的流程,可以更好地了解乐律思想内容。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律历融通》和《大统历》都是从先秦、汉、宋诸学中总结分析古代音律思想,并且展开深层次的分析,但二者采用的算法存在极大的不同。乐律理论构建关系在《律历融通》中得到了集成式的总结,书中分析了音律和古代其他历法测算之间的关系,打造出全新的理论建构方法。在《律历融通·序》中关于音律有这样一句话:“历者,礼之本;律者,乐之宗。”朱载堉将律历与礼乐联系在一起,全面追溯礼乐源头,以定律制,完成律学思想理论建构。在这之中又指出了“辨清浊,以正五音,而六乐宗之”这一内容,进一步对比历之十二辰。
此外,《律历融通》以两汉时期的音律思想发展为基础,明确焦点问题,找出古代音律思想的发展历程,这也是律学思想理论建构的基础条件。在实际计算过程中,“步发敛”六则和音律有着深刻的关联,早在《逸周书》《淮南子》中就对音律算法进行了一定的解释。“次类比律之十二宫调,历之七曜类比律之七音”,“步发敛”六则可以分为求二十四气、求七十二候、求五行用事、求列宿当值、求建除、求纳音这几个内容,以此为中国古代的推演祭祀奠定基础。
在“历议”上也有关于音律思想的内容,主要集中在前几卷,分别为:律元、律母、律义、律数、律象、律音、律均、律纪、律策、律岁、律风、律景。律法思想在中国古代常用于天体测算,但体现在音律上,则更具针对性,如,六律五音合60 调、五声十二律旋宫等。在不同的发展状态中,音律的应用方向不同,《律历融通》中对音律有着明确的认识,其在构建律学思想理论体系的过程中,对不同的内容进行了详细叙述。如,在《律历融通》中提出的五声十二律旋宫并不应用在宗庙祭礼中,可以帮助古人更好地计算时间。从目前情况来看,古代乐律思想包含着丰富的渊源,涉及内容广泛,思想理论体系较为复杂,未来还需要进一步应用现代学科解决诸多问题。虽然《律历融通》在当时并没有引起轰动,但是在新时期,借助该书中的知识,我们可以进一步感受到音律学的基本方法论。
五、总结
综上所述,中国传统的律学思想是在实际发展过程中不断丰富完成的,对中国古代律学思想的理论构建的分析,可以更好地帮助有关人员认识了解律制思想。纵观中国古代的律学思想,可以看出乐律的主要作用在于掌控时间,而且乐律思想中所蕴藏的其他思想较多,涉及易学、数学、经学、天文、堪舆、兵法等内容,利用现代科学进行理论构建无法将其完全覆盖,只能尽力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