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二十四诗品》中的“冲淡”看王维诗歌之风格
2021-11-12李国翠
李国翠
(烟台大学 人文学院,山东 烟台 264005)
王维是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杰出代表,他的诗歌具有冲和清淡之风,多选择朴素清淡而又意味深远的意象,蕴含着诗人淡泊虚静的心境,充分地体现了《二十四诗品》中“冲淡”的风格特点。本文将在阐释司空图《二十四诗品》中《冲淡》品的基础上,结合王维的诗歌创作,对王维诗歌中所体现的“冲淡美”进行剖析,并联系王维的生平经历,探析其“冲淡”诗风形成的原因。
一、《冲淡》品的解读
《冲淡》品在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中被列为第二品,足可见司空图对其的重视与推崇,他用十二句诗对“冲淡”进行了具体而精练的阐释,其表述为:“素处以默,妙机其微。饮之太和,独鹤与飞。犹之惠风,荏苒在衣。阅音修篁,美曰载归。遇之匪深,即之愈希。脱有形似,握手已违。”笔者认为司空图对于《冲淡》品的阐释主要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前四句,主要论述了“冲淡”的内在意蕴,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诗人创作时所具有以及表现出来的淡泊平和、虚静专注的心态;另一方面是诗人要融入自然与其合而为一,顺从自然规律,在书写自然时要做到内敛和自然,不刻意雕琢。第二部分是中间四句,主要描绘了“冲淡”的外在表现,所选择的诗歌物象具备淡雅纯净的特征,展现出恬淡宁静的意境美。第三部分是最后四句,将那些具有“冲淡美”的诗歌展现出来,并把握其内在意蕴是何等艰难:对诗歌中内在意蕴的直接体会是比较不易深入的,越是想探寻接近它,它就离得越远;如果有迹可寻,一旦刻意追寻,却又消失不见。可见,那些具有“冲淡美”的诗歌,它们的情感是很难追寻捕捉的,并非依靠人工雕琢就能得到,其是诗人顺乎天然、素处平和的结果。
《冲淡》品明晰地阐释了“冲淡”的内在意蕴和外在表现,并对诗人创作“冲淡”诗歌时的精神状态进行了指导。总而言之,它所揭示的“冲淡”诗风的基本特征是:外在表现形式是质朴浅淡、恬淡宁静的自然意象;而深层蕴含着由平和淡泊的人格之美与幽远恬淡的自然之美有机融合而生出的醇厚无尽之美,从而使诗歌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而王维的诗歌无论是外在表现形式还是深层意蕴上,都充分地体现了“冲淡”这一诗境和美感特征。
二、王维诗歌“冲淡”之风的表现
王维诗歌中的“冲淡”之风,一方面表现在,其诗歌中选择的意象大都是质朴浅淡、恬淡宁静的自然意象。这些意象都是诗人对所喜爱的自然物进行艺术再现而生成的,由于诗人有着超然物外、冲和自适的人格追求和心态,在面对自然物象时有着自觉或不自觉的偏爱和取舍,从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意象群及其组合、表现方式。王维诗中出现得最多且最能代表诗人风格的是“山”(如空山、远山、深山等)“明月”“白云”“清泉”“松”“竹”“树”“鸟”等意象,如“青山卷白云”(《辋川集·欹湖》)、“疏影月光寒”(《沈十四拾遗新竹生读经处同诸公之作》)、“岩间树色隐房栊”(《敕借岐王九成宫避暑应教》)、“漠漠水田飞白鹭”(《积雨辋川庄作》)等。王维之所以如此高频率地使用这些意象,是因为这些意象有着空旷静谧而又清恬灵秀的内在意蕴,而且白云飘游、明月朗照等,都有着朴素灵动的美感特征,引起了作者内心深深的认同与共鸣。
王维在描写这些自然意象时,通常将这些意象与淡雅的色彩词进行组合,生成一种平和冲淡之美。王维诗中“白”色的使用次数很多,诗句有“涟漪涵白沙”(《纳凉》)、“草白霭繁霜”(《冬夜书怀》)、“日落江湖白”(《送邢桂州》)⑧等。王维还喜欢用具有“绿”色特征的自然意象,如“演漾绿蒲涵白芷”(《寒食城东即事》)、“幽阴多绿苔”(《辋川集·宫槐陌》)、“萋萋芳草春绿”(《田园乐》)等。同样,具有“青”色特征的自然意象也颇受王维青睐,“青草肃澄陂”(《林园即事寄舍弟紞》)、“百里遥青冥”(《华岳》)、“青霭入看无”(《终南山》)、“青菰临水拔”(《辋川闲居》)等诸多诗句都是如此。“白”、“绿”、“青”是王维最喜爱的色彩,它们都可视为偏冷的色调,而与它们组合的自然意象往往也带上淡雅清丽的感觉,从而在诗中呈现出一种冲淡平和的意境。
王维诗歌中的“冲淡”之风,在另一方面的表现主要是,在对宁静质朴而又生机盎然的自然山水的描绘中,流露出淡泊虚静的人生态度,正如黄承吉认为“文辞或文章皆道之所生,因此世人之文辞也不必尽执仁义道德形迹之语,因此他指出‘但能措辞不诡于正则皆文耳,则其辞皆与天地为无穷耳’”,淡泊平和的人格之美与诗歌中所呈现的恬淡幽远的自然之美有机融合,而生出醇厚无尽之美。如《辋川集·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空山”“不见人”“人语响”写出了山的空寂幽静,展现出无人干涉污染的原始山林之美。最后两句,诗人没有直接去描绘日照深林的景象,而是描写落日回光在青苔上折射出的光影。此时诗人沉迷于自然之美,并与之同化,诗人淡泊幽静的心境与寂静幽深的自然之景交融在一起,呈现出无尽的情思。再如《辛夷坞》“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辛夷花生长于山深人寂的空山中,它开放时热烈,使山野一片火红;落时又毫无惋惜,如红雨般缤纷洒落,不受人世影响,顺应自然本性。这寂静无人的“涧户”,正是诗人空寂心态的投射,简朴古质的诗歌展现了诗人清静的思绪。然而,诗人又描绘出辛夷花猩红的色彩和开落的动态声息,使人感到空寂中仍有热烈的生命,辛夷花寄托了诗人孤高自傲的品格,反映了在政治上不与邪恶势力同流合污的志向。此时诗人的主观情志完全融入了大自然,自然美与人格美融为一体,而这明秀诗境也让人感受到摆脱尘世之累的宁静心境。
王维诗歌中流露出来的人生态度不是通过“情语”直接抒发的,而是借助诗中所描绘的意象来传递的。诗人选择的大都是“幽篁”、“明月”、“空山”、“清泉”、“翠竹”、“青莲”等恬淡朴素的物象,用不加雕琢的白描手法,点染出悠远恬淡的意境,体现出诗人理想中的境界。如《辋川集·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深林幽静、明月悄悄,诗人独坐在这空明澄净的幽竹林中自弹长啸,没有尘世污秽,没有人为之扰,只有一片宁静空灵的心境,展现出诗人尘虑皆空的情思。再如《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全诗将空山雨后的秋凉、松间明月的光照、石上清泉的声音以及浣女归来竹林中的喧笑、渔船穿过荷花的动态,和谐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呈现出一种幽清明净的冲淡意境。王维的诗虽然写得平淡自然,其中却蕴含着深远的意境,饱含诗人赏自然风光的雅兴、悠闲自得的意趣和超然出尘的情致。
三、王维“冲淡”诗风形成原因探析
首先是佛教和道教的影响。王维这种“冲淡”的诗风,与道教及佛教有着内在联系,“冲淡”最先是道家的冲和思想,发展到唐代又融入了佛教思想。王维出生在崇信佛教的家庭中,母亲崔氏信佛,王维和弟弟王缙“俱奉佛,居常蔬食,不茹荤血”,而且本人尤爱《维摩诘经》,据说他的名维、字摩诘就取自此,他也经常与佛教人士交往,曾跟随大荐福寺禅师学佛,对佛法有着精深的研究。除此之外,唐代是道教尤为盛行的朝代,在统治者与世人的趋奉下,道教的思想对当时的社会有着深刻的影响。王维虽然是个虔诚的佛教徒,但在崇信道教的社会背景下必然会受到道教的影响。综上可知,王维的思想是有着佛道两教基础的,这为王维“冲淡”诗风的形成奠定了思想基础,尤其是佛教主张任运自在,他在习禅的过程中所达到的无所执着和系缚的心态正是“冲淡”诗风的主要来源。
其次是曲折坎坷的人生经历。王维年少时就名声大噪,二十一岁中举,官居太乐丞,仕途得志。直到张九龄罢相,王维被排挤出朝廷;安史之乱中,又因追随玄宗不及时而被叛军所获接受伪职,政治上失节,受到降官处分。几度宦海沉浮后,王维逐渐看透了世情,采取半官半隐的生活方式,于是便走进充满禅趣的大自然中规避世俗的烦恼,追求娴静淡远的审美情趣,这就出现了“冲淡”的诗风。
再次是继承了魏晋文人的优秀传统。魏晋士人所处的社会环境险恶,然而他们却喜好清谈,纵情山水,对安静美好的理想境界充满憧憬,这是形成“冲淡”之风的一个重要原因。王维继承了魏晋文人“冲淡”之风的传统,尤其是受陶渊明的影响很大,诗中多有其影子,如《辋川集·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与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有着异曲同工之处。
最后是画家眼光的影响。王维是唐代有名的画家,他工诗善画,苏轼曾经这样评价过王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作为一位画家,王维对于色彩和结构布局较为熟悉,能自觉地将其运用到诗歌创作中,通过色彩的运用来表情达意,因而其诗歌中经常使用一些偏冷色调的色彩来描绘意象,使得其诗歌无论是外在表现还是内在意蕴上,都呈现出“冲淡”的特征。
综上所述,王维的诗歌呈现出一种空灵净秀的“冲淡美”,古质朴素的言辞中蕴含着淡泊平和的人格之美与恬淡幽远的自然之美,同时也折射出诗人期待远离尘世,栖身于大自然的愿望。
注释:
①司空图,蔡乃中,罗仲鼎著.二十四诗品[M].浙江:浙江古籍出版社,2018,第60 页.
②同上,第421 页.
③同上,第630 页.
④同上,第25 页.
⑤同上,第444 页.
⑥同上,第91 页.
⑦同上,第359 页.
⑧同上,第184 页.
⑨同上,第589 页.
⑩同上,第419 页.
⑪同上,第452 页.
⑫同上,第469 页.
⑬同上,第86 页.
⑭同上,第193 页.
⑮同上,第442 页.
⑯孙晶.黄承吉“雕虫篆刻”与扬雄之微意论[J].文学评论,2021 年第1 期.
⑰(唐)王维撰;陈铁民校注.王维集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1997,第417 页.
⑱同上,第425 页.
⑲同上,第424 页.
⑳同上,第451 页.
㉑同上,第417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