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学经典影视化:融合、困境与出路

2021-11-12刘诗杨

戏剧之家 2021年26期
关键词:影视剧网络文学影视

刘诗杨,唐 杨

(湖南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文化产业管理系,湖南 长沙 410006)

众所周知,文学与影视具有一个最大的共性——叙事性。因而在中国影视行业的发展历史上,文学作品一直被作为影视创作的重要来源。一方面,从电影行业发展来看,1905 年,中国的第一部无声戏曲影片《定军山》出现,成为中国电影诞生的标志。而这部电影是取材于经典小说《三国演义》第七十回和第七十一回。另一方面,从电视剧行业发展来看,1958 年6 月15 日,北京电视台播放《一口菜饼子》,标志着中国第一部电视剧的诞生,而这部电视剧也是由文学作品改编而来,这部文学作品就是《新观察》杂志上刊登的同名短篇小说。而文学经典作为文学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为影视作品的创作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

文学经典影视化其实就是人们对经典IP 的重新打造,从经济效益来看,文学经典IP 围绕影视剧衍生出多种产业作用,如反哺图书业、促进旅游业、推动衍生产品的开发等。在消费者面前,文学经典改编意味着内容的保障。从社会效益来看,文学经典的影视化创作让深奥、高雅的文学作品更加平民化,通过视觉化的创作手法更易被大众接受,对于普及经典传统文化、提高国民文化素养、树立国家文化品牌形象和国际形象、促进文化的交流与传播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融合:文学经典影视化之路

什么是文学经典?南帆认为,经受了一段相当长的时间考验之后仍然被视为优秀和伟大的作品,就是经典。本文将文学经典的概念界定为“经过了历史的涤荡与沉淀、能够反映一个时代的文化精髓、具有审美性并且能够持久流传的文学作品”。而针对“文学经典影视化”,本文将其界定为“选取文学经典IP,并将它进行合理的影视化开发,提升IP 的影响力与知名度,增强文化产品市场竞争力,从而最大限度发挥其文化价值的一系列行为模式”。

笔者通过整理观察,发现我国文学经典影视化开发的数量呈现螺旋上升的趋势。通过资料搜集与分析,将中国文学经典影视化发展划分为1905-1949 年(萌芽期)、1950-1979 年(低潮期)、1980-1989 年(黄金期)、1990-1999年(转折期)、2000 年至今(回升期)五个阶段。

在1905-1949 年间,几乎所有电影的诞生都与文学经典有关,出现了许多文学经典影视化作品。1950-1979 年,新中国成立后国家进入经济恢复发展时期,加上后来“文革”的影响,文学经典影视化暂时进入低潮期,数量略有下降。而改革开放后,1980-1989 年文学经典影视化发展迅猛,进入黄金时期。然而从1990 年开始,又出现一定的转折,规模和影响又略有减小。但是,从21 世纪开始,随着影视产业的逐渐繁荣,每年生产的文学经典影视化作品相对以前又开始增加,数量渐趋回升。

二、困境:后消费主义时代的弱化

20 世纪60 年代后现代主义兴起,使得消费语境发生了变化。一方面,互联网让信息文化生产成本降低和传播渠道拓宽,人人都可以是生产者和消费者;另一方面,消费者面临多元的文化价值选择,只能在有限的时间和精力内,根据自己的情感喜好与内心欲望选择自己愿意接受的文化产品。这也是网络文学以及网络文学改编的影视剧大受追捧的重要原因。

根据笔者对21 世纪文学经典与网络文学影视化的案例进行统计可知,2000-2019 年间,网络文学影视化作品共有147 部,文学经典影视化作品共有84 部。可以得出,此段时期文学经典影视化作品的总数量大约只占网络文学影视化作品的57%。文学经典影视化市场实际上已经在走下坡路,发展逐渐萧条。

(一)文学经典改编电影的评分普遍偏低

据统计,在2000-2019 年间40 多部文学经典改编电影中,将近30%豆瓣评分都在5 分以下,而所有电影的豆瓣评分平均分只有5.5 分,没有超过及格线。影视剧的豆瓣评分高低代表了大众对于影视剧的喜爱与认可程度,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反映影视剧的总体质量。这说明大部分文学经典改编的电影并没有得到大众的喜爱与认同,整体质量水平还不过关。

(二)文学经典改编影视剧的热度不高

据统计,在2000-2019 年上映的43 部文学经典改编电影中,在网络上能够查找到相应片源以及票房信息的只有13 部,而这些电影的票房总数约为19.11 亿元,平均每部电影的票房约为1.47 亿元。再看网络文学,在2000-2019年上映的38 部网络文学改编电影中,有36 部都能够搜寻到片源与票房信息,其票房总数约为86.4 亿元,平均每部电影的票房约为2.4 亿元。可以看出,由文学经典改编的电影的热度远远低于由网络文学改编的电影。而在电视剧(包含网剧)方面,从行业整体来看,21 世纪较火热的文学经典改编电视剧为2014 年的《红高粱》和2015 年的《平凡的世界》,而即使是这两部电视剧,收视率和网播量也难以与网络文学改编电视剧《锦绣未央》、《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相媲美。

目前,相比粉丝更多、受众更广的网络文学IP,文学经典影视化存在着用户忠诚度不高、开发模式单一等问题。而网络文学存在着质量良莠不齐、抄袭模仿、过度猎奇等问题,难以与文学经典比肩。因此,我们急需为文学经典影视化的成功开发探索路径。

三、出路:融合中的继承与创新

(一)继承:传统文化精神

文学经典影视化要获得长足发展,最主要的还是继承传统文化中的精髓部分。首先要对文学经典进行深度意义解构,抓住精神内核,重点把握经典的思想内涵。比如杨洁在自传中谈到的“忠于原著、慎于翻新”。杨洁在经费不足、设备简陋的情况下,几度修改剧本,但仍秉承忠于原著的精神,找到与时代契合的精神内涵——人通过不懈的努力能够实现理想,扬弃得当,变增有据。直到现在,1986 年版的《西游记》仍然是每年寒暑假必播的经典电视剧。此外,文学经典中的精神内涵是丰富庞杂而非单一的。以《西游记》为例,这本名著看起来是讲唐僧师徒四人西行取经、斩妖除魔、历经磨难,最后求得真经的故事,实质上却蕴含了道教、佛教、五行等思想。因此,对于这些精神内涵的选取,改编者要心中有度,与时代要求相结合,这才有益于文学经典本身思想文化内涵的传播。

其次是学习优秀文学经典改编影视剧的改编思路与制作技巧。在对优秀文学经典改编影视剧进行分析时,会发现其往往会为主角构建鲜明而出彩的人物形象,并且主要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都是围绕主角开展的。如杨洁版的《西游记》就塑造了四个性格各异的主要人物形象,剧中增加或删减的细节部分也是为了让人物形象更加鲜明,以及便于主线故事顺利开展。另外,“人情味”也是改编者需要重点把握的部分。杨洁版《西游记》中神、妖、人之间都是有“人情味”的,师徒之情、儿女之情、家国之情等等,所以更能引起观众的共鸣。

最后,体现中国传统美学的魅力也很重要。外国优秀的文学经典改编剧比如《福尔摩斯探案集》和《神探夏洛克》,都遵从原著,重点体现伦敦文化风貌和生活氛围。因此,中国的文学经典影视化开发也要体现中国的传统美学意境。

(二)创新:文化产业融合

面对文学经典IP 的开发,除了单一的影视剧之外,还可以采用“系列化”产业链模式。从文学经典图书到电影、电视剧,再到网剧、微电影、微视频,积极利用数字媒体平台,让文学经典进行不同形态的影视系列化生产,不断触碰新的媒介领域。

此外,还可以采用“多元化”产业链模式,将文学经典影视化产业链进行纵向延伸,除了与影视产业结合外,还应积极地与其他行业进行融合,探索衍生品开发生产新形式。其一,与音乐产业融合。如电视剧《西游记》的主题曲《敢问路在何方》、插曲《女儿情》……通过文学经典与影视作品的魅力让这些歌曲广为传唱,成为永久的经典,同时带动我国音乐产业的繁荣。其二,与游戏产业融合。纵观我国网络游戏市场,与文学经典IP 相关的热门游戏产品相对较少,更多的文学经典在影视化开发后也应积极投入到网络游戏行业中。其三,与旅游产业融合。在有关主题公园的开发上,可以使文学经典中的人物形象入驻主题公园,在主题公园中对文学经典中的人物形象和相关故事情节进行还原和展示,吸引游客。其四,与电商、广告产业融合。在文创产品的开发上,可以将影视剧中的角色、场景、道具、标识等,附着在玩具、音像制品、图书等当中,促进文学经典品牌化,以及推动前期宣传和后续产业链延伸。其五,与综艺节目融合。对于文学经典,可以开发制作相关的综艺节目,如“带你走进文学经典”、“文学经典朗读会”等,激发大众进电影院观看相关电影以及收看相关电视剧的兴趣。只有文学经典影视化的市场接受度得到提升,才能为文学经典IP 的选取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总而言之,从文学经典影视化开发的大环境来说,形成以文学经典IP 为核心,以文化延伸为实质,横纵结合、时空交织的产业链生态系统,是文学经典影视化的根本出路。

四、结语

文学经典的影视化改编创作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它是突破影视创作瓶颈的灵丹妙药,我们应积极利用文学经典这一文化资源进行影视化开发。中国的文学经典影视化之路依然处在探索时期,面临着种种困境。而在未来的文学经典影视化开发过程中,我们要继承文学经典中的传统文化精神,选取优质的文学经典IP,打好故事基础,培养产业融合创新的思维,综合运用“系列化”产业链、“多元化”产业链等多种模式。这也是未来文学经典影视化开发的重点所在。相信通过我们的努力,一定能为文学经典影视化开发探寻到一条更加合理完善的路径。

猜你喜欢

影视剧网络文学影视
影视展
文学转化影视,你需要了解这几件事
影视剧“烟雾缭绕”就该取消评优
对待网络文学要去掉“偏见与傲慢”
网络文学竟然可以这样“玩”
揭秘网络文学
网络文学的诞生
被影视剧带火的“胜地”
试论影视剧中的第三者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