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曲《春江夜》演唱处理及表现
2021-11-12唐文卿
唐文卿
引言
民歌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具有极强的地域特色。后经过整理和改编,成为更加专业化的民族歌曲,演唱时也保留了民歌的高亢、明亮、清脆。而流行歌曲即通俗歌曲,多半是抒发平日生活中的情感,很多时候就如说话那般自然,普通人也可以演唱,因此,深受大众喜爱。民通歌曲,恰好将二者的特征融合在了一起,高音区拥有民歌明亮的音色,但又由于咬字发声腔体比例的调整又拥有通俗歌曲的亲切、质朴之感。民通风格的歌曲也越来越被大众喜爱。
歌曲《春江夜》由华也作词,白栋梁作曲,樊凤龙演唱。歌曲旋律委婉质朴,雅致优美,形象地勾勒出月夜春江的迷人美景。于2019 年收录于《中国民族声乐新作品选》。虽然是一首新创作的民通歌曲,但不论是歌词还是旋律都不禁让人想到唐宋诗词及元曲文化所带来的韵律之感,宛若一幅巨大的泼墨山水画浮现于眼前。若想演绎好该作品,不仅需要具备良好的歌唱技能以及对作品处理的能力,还需要了解其创作背景及歌曲内涵,把握好诗词类歌曲的韵味,并将其运用到演唱中去。
一、歌曲《春江夜》的创作背景
词作者华也,生长在苏州沧浪,从小就喜欢文学,喜读诗词歌赋,对家乡的人文古迹、历史文化、水巷亭园更是有深深的爱恋之情。具备深厚词作工底的华也将对家乡的所见所闻化为笔下的词句。春风拂面,水波荡漾,船儿泊在小桥边。面对此情此景,喜爱词作的华也心中生出了感悟,词句已然浮现在眼前,于是当即便写下了这首古韵十足的《春江夜》,华也真是将家乡的热爱融在了骨子里,流淌在血液中。
曲作者白栋梁,青年作曲家,钢琴艺术指导,擅长为中国声乐作品编写伴奏和为新作品谱曲,例如大家熟知的《你来了》《越人歌》都是极富韵律之美的作品。《春江夜》在第一版手稿刚写出来的时候笔者就有幸拿到了谱子,学唱这首作品,第一次听到旋律就不禁被吸引住了,曲子的旋律将“江南水乡”与“诗词韵味”做了极大程度的融合,让听者仿佛置身于水墨画中的江南水乡。在编配钢琴伴奏时,白栋梁在两个版本中犹豫,于是,本人及学姐有幸在场为首唱者提供参考建议,最终定下来第一版《春江夜》。为了丰富歌曲的层次,白栋梁将钢琴伴奏的和声进行了更细致的层次划分,于是,有了现在的“升级版”《春江夜》。正因白栋梁秉持认真钻研、精益求精的态度,我们才能欣赏到如此多优秀的作品。
二、演唱中的字声与音色处理
1.字声
字即咬字,声即发声,一般在训练的时候,会将二者作为一门综合的技巧进行训练。《春江夜》作为一首诗词风格的民歌作品,在咬字时,符合中国汉字的咬字规律。中国汉字的构成除了少数零声母字以外,大多数由声母、韵母和声调构成。演唱时的咬字需要注意字头、字腹、字尾的结合。
声母是整个音节的着力点,是发音清晰的重要因素之一。如“桃花江,杨柳岸,桥边泊渔船”中的“桃”“边”“泊”字,t、b 做声母的字需要爆破发声,气息从着力点往外喷出,短促而清晰,类似于戏曲中的“喷口”,t 舌尖需要发力,b 双唇发力。再如“丝丝清风拂面来”中的“风”“拂”字,f 从上牙和下唇中短促的喷发后过渡到韵母上。
韵母是占字音比例最长的部分,一般都是由元音构成的,因此它的发音也是字音中处理最响亮的部分。如“宵”xiāo,“川”chuān,“江”jiānɡ,这些字都由复韵母组成,既需要做到咬字清晰,又需要做到发声圆润饱满,因此字腹中的第一个韵母需要清晰、快速地过渡到第二个发声最响亮的韵母中去。
字尾在咬字中一般是作为归韵的部分,收音要轻。如“似”后面没有其他的元音只有“i”,属于无字尾的字。歌唱时,做收音这个动作时,牙关、唇和舌都需要放松,在下一个字发声之前迅速地完成,这样才能保持口腔状态的一致性。再如“江”字有完整的字头、字腹、字尾,其字尾“nɡ”,在收音时,软腭要向上轻轻抬起。发出歌唱中的咬字、吐字只是手段,需要和呼吸、共鸣协作完成。
2.音色处理
音乐作品的音色大多取决于作品的风格,《春江夜》是一首诗词风格的江南小曲,因此,在演唱时,既要注意诗歌的韵律,又要注意小曲的韵味。“桃花江,杨柳岸,桥边泊渔船”,这一句在演唱时娓娓道来,用亲切的语气去诉说。其中的“花”字上有一个五度的大跳,突然到小字二组的re,演唱时需要注意音色的统一,保持住腔体的稳定,控制好气息的压强,音色是亲切、柔和的。
“古琴一曲天外来,妙语入画帘”,本句是形容耳朵听到的声音,因而要唱出“听”的动作,身体上要有“听”的感受,想象自己已经听到了古琴的声音,再将这种代入感唱出来。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入”字后面有一个八分休止符,此处需要做停顿,但声断气不断的处理,有种吟唱之感。音色与前一句接近,更带古琴韵味一点。
“春水流,波光闪,灯影漾水面”,本句又是一个视觉上的对环境的描述,也是柔美音色;“丝丝清风拂面来,今宵乐无边”,本句描述的是人物内心的喜悦之情,情绪上是为下个乐段作铺垫。音色除了保持民歌的明亮之感,还需要加入“乐”的成分,音色上略宽一点。本句中“宵”字是一个七度大跳,要注意单个字的音色保持一致。
“春江夜啊春江夜,夜无眠”到“江畔夜色似梦幻”,整个这一段旋律起伏较大,但需要用通、松、圆润、饱满的音色进行演唱,以表现出作者感慨春江夜色之美,仿佛置身于幻境之中。最后“此景最流连,此景最流连”,重复的词,更加表达出作者对美景的流连忘返,处理该句时,音色应有宛若余音在水面回荡之感。
3.气息与速度处理
《春江夜》这首作品的整体速度是行板,每分钟66到76 音符的速度。节拍为4/4 拍,除个别小节,如27、54、61 小节为2/4 拍。演唱时,2/4 拍的几处注意不要弄错拍子,会导致后面的节奏卡不上拍,也容易导致跟钢琴伴奏合不上。
从结构上看,该作品是一首单二部曲式,前奏1 到5 小节是引子,从6 到21 小节为A 乐段,22 小节到30小节为B 乐段,再从A 乐段的第二个乐句到B 乐段完整重复一遍,最后重复一遍B 段结束。谱面上看,没有速度变化的标记,但实际演唱时并不是从头到尾一模一样的平缓。
演唱时A 段作为呈示型乐段速度相对平稳,从20小节开始到22 小节有一个小的情绪推动,因此,从这里开始的速度要稍微提升一点点,但是切记不能突快,此处是一个过渡,如若突快,则会造成与前面速度的脱节,同样也破坏了其整体的诗歌吟诵之感。B 乐段作为对比型乐段,旋律起伏变化明显,情绪呈现递增趋势,要求气息频率提升,更加流动一些。到第一段结束,间奏起。重复的段落速度的处理与第一段大致相同,不过,为了体现出重复段落在层次上的变化,气息在第一段的基础上整体略微增快一点点,旋律的流动性增强一点点。到第二段后的B 段再次重复时应该是整曲的一个最高潮,“江畔夜色似梦幻”这一句中的“幻”字可以做自由延长,该字结束后可做一个短暂的停顿,再接结束句。最后的“最流连”中谱面上是两个二分音符加上一个时长为7 拍的结束音,营造的减慢之感,收束结尾。
由此可见,在歌唱中气息与速度的变化,实际上是用来进行情感表达的一种方式。一首作品要富有表现力,除了咬字、音色等,气息、速度的变化同样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三、歌曲《春江夜》的艺术表现
《春江夜》这首作品主题鲜明,将中国山水和人文意境融为一体。创作上推陈出新,别具一格。旋律声部采用的是中国传统的五声调式,使之富有民歌形式的创作风。钢琴伴奏声部的旋律,所运用的和声配乐又与传统的配乐有较大出入,其中的离调配乐,使和声色彩层次丰富,又颇具通俗音乐的配乐特色。
开篇的引子部分,用首调唱名法,刚好是do、re、mi、sol、la,正好对应五音宫、商、角、徵、羽,将听众代入古色古香的意境中。引子的最后一个和弦就是一个离调和弦,和声色彩上的冲突,瞬间又将人拉回了现实世界。主歌响起,一幅崭新的画卷又映入眼帘:江南水乡、小桥流水、清风徐来,旋律悠扬而婉转。A 段主歌与伴奏相互呼应,二者灵动地交织在一起;进入B段后,伴奏织体更加密集和丰满,离调的和声对位,烘托出浓烈的气氛。结束时又回到舒缓的旋律,使之与开篇的引子首尾呼应。
当音乐带着听众在不同的情境切换时,却丝毫没有违和感,反而给人恰到好处、舒适而自然的感觉。该作品的艺术表现力极强,词曲所渲染的意境就像国画在泼墨挥毫,让人浮想联翩。
结语
《春江夜》这首作品,歌词富有诗词韵律,旋律优美动听,是一首风格柔美、婉转的抒情性歌曲。要想演唱好这首看似简单的作品,应该从作品的创作背景、作品本身去分析,并对作品的咬字发声、音色运用、情感表达等了解之后,才能更有把握地去演唱它。身临其境地去感受作品,并将其表达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