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思政课教师在高职体育课程思政建设中的作用探析

2021-11-12陕西职业技术学院

长江丛刊 2021年6期
关键词:思政育人高职

■陆 訸/陕西职业技术学院

一、体育教育融入“思政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一)可行性

高职院校的根本在于“立德树人”,为了更好地为社会主义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在课程设置时应将思政课程贯穿于各类课程之中。体育课程作为高职院校一门通识课程,育人广泛,实践性强,深受学生喜爱。众所周知,现代体育不再是狭隘的体能锻炼,而是一种有意识的身体活动,毛泽东同志曾说过“体者,载知识之车而寓道德之舍也”。作为高职院校教育活动的载体之一,体育课程一方面能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谐发展,培养学生“终身锻炼”“健康第一”的意识;另一方面也蕴含着挫折教育、团结协作、规则意识、自信自立、爱国主义等德育资源,这与高校思政教育培育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公正”的内容相吻合。体育课程思政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深挖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并将其有效地融入到整体教学,将体能锻炼和德育引领相融合,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体育是将体格、品格、性格有机融为一体的最佳教育手段之一。体育的育人功能决定了它的思政功能,将思政课程融入到体育课程能够最大限度发挥体育的育人功能,相比其他课程有着无法比拟的优势。

(二)必要性

德育是教育的灵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承接着对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的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教学任务。但目前思政课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德育重视力度不够,思政课缺少预评估体系等问题。为了响应国家课程思政的教学改革,进一步推进教育合力形成,各类课程都在积极探索课程思政之路。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和国家对体育发展的新部署中,将体育的重要性提升到了一个新高度,体育应该充分把握这次机遇,更好地发挥其育人功能。学校是体育强国的主阵地,体育思政不仅能扭转传统重技术教学轻文化传承的局面,推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还能实现体育核心素养对培养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推动作用。体育教学应该紧跟时代趋势,不断加强跨学科融合,最大程度发挥体育课程育人与育德的功能。

二、目前高职体育教育推进课程思政存在的问题探析

(一)顶层设计存在的问题

(1)缺乏对教师的长效监督和评价机制。教师是课程思政实施的主体,但目前很多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师并没有转变思想观念,真正地将思政育人融入课堂教学,甚至仍有相当一部分教师采用放养式教学。由于缺乏对教师的长效监督,体育课程思政的效果主要取决于教师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另外,体育教学中对于学生的体制和技能评定有明确评价体系,而德育却没有相关评价体系,进一步弱化了体育育人功能。2017年教育部明确提出要将师德表现作为评聘的首要条件。将师德培训纳入教师考核、评优、招聘中,制定科学全面、与时俱进的评价体系,优化高校的教师监督机制仍然任重而道远。

(2)“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尚未形成育人合力。为了进一步推动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改革力度和效果,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明确了建设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点,要求各类课程与思政课要同向同行、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虽然各高校积极探索和尝试课程思政的改革之法,也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总体而言,高校重视力度不够、课程融合度差、教师观念转变困难等现象在各大高校普遍存在,“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还未形成育人合力。

(二)教师存在的问题

(1)体育教师的课程思政能力欠缺。从经验上来说,教师自己接受的就是传统教育,课程思政对他们来说完全是一个新概念,他们没有融入经验和融入方法来支撑他们开展实践教学。从专业素养来说,并不是所有体育老师都时刻关注社会热点和国家大事,这使得他们思政教学的内容比较空泛。而且体育老师毕竟没有思政政治老师的专业能力,分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能力和专业教学结合能力较差,使得他们在日常思政教学中很难利用热点、时政问题结合体育专业实际对学生进行启发引导。从思想上说,很多教师没有转变思想观念,也有一些教师对思政教育的认识存在偏差,认为开创性教学是非常困难的事,这也导致教师对思想教育工作缺乏重视。

(2)“课程思政”体现的过于刻意。目前教师思政教学采用的教学方法比较单一,很多教师为了在体育教学中加入思政元素,生搬硬套强行将思想政治塞给学生,而忽略个人情感体验和认知规律。这种过于刻意的教育方法严重割裂了思想教育与体育的联系,破坏了课程之间的相容性,反而会让学生产生抵触心理,失去学习兴趣,让思政教学的效果大打折扣。

(3)缺乏“课程思政”的主动性。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通常是由公共基础部、人文社科部负责,其他院系负责专业课教学。长期以来的课程划分使得大家默认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思政老师和辅导员的工作,其他教师只要做好专业知识的传授与培训工作就好。这种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认知偏差和路径依赖与课程思政的要义相悖,严重影响学校的育人模式。事实上,能够专心做好思政教育工作的辅导员与其他思政工作者并不多,他们的很多时间都要用来处理其他事物。虽然大学里的德育工作开展的很多,但实效甚微,只有少部分学生能真正被思政课堂吸引,认真学习。

(三)学生存在的问题

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其思想观念的转变是当前急需解决的的问题。虽然这些年教育部大力推行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但在升学压力下,教师和学生重视文化课而忽略体育课的现象普遍存在。特别是中学体育课放羊式教学下,学生意识不到体育课对于学习压力释放的作用,认为体育课只是随便玩玩,这使得体育课被逐渐边缘化。另一方面,当代独生子女居多,普遍自我认知不足,集体观念淡薄,习惯以自我为中心。

三、思政课教师在高职体育课程思政建设中的积极作用

(一)夯实理论基础

课程思政需要各个教师具有丰富的理论基础,除了专业的思政课教师外,大部分其他教师都缺乏专业的理论学习。为此,思政课教师可以利用网络或课堂等多种途径,带领其他课程教师夯实理论基础,加强各科教师的理论思维。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理论,对于提升课程思政的理论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各课程教师都应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结合不同课程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使思想政治理论能真正入脑入心。

(二)把握育人方向

课程思政改革中高校最核心的问题就是人才服务方向问题。正确的政治方向是我国高等教育必须坚持的,如何引导学生的政治方向,最大化地发挥“课程思政”的作用是各大高校都要把握的关键问题。只有教师的政治素养过关,才能把握好育人方向,在教学中向学生灌输党的重要方针,引导学生的政治方向。

(三)坚持以身作则

教师不仅要传道授业解惑,更要教会学生做人,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教师作为特殊群体,其人格魅力和人格素养对于教育的成败起到关键作用,很多时候教师人格的高低能够决定学生人格的高度。一个具有较高政治思想觉悟、良好职业道德的教师对学生的成长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素养,以身作则,发挥好榜样的作用,用自身的人格魅力去熏陶学生。思政课教师的人格素养要更高,这样才能凭借其较高的政治敏感度和思想觉悟及时发现学生或其他课程教师的不足,引导他们的思想往正确的方向发展。

(四)挖掘思政元素

“课程思政”要求在各门课程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来达到对学生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为了增加跨学科的相容性,需要根据不同课程的特点,寻找课程教学中丰富的思政元素来增加连接性。为了更好地强化“课程思政”,思政课教师在发挥好思政课教育作用的同时,还要利用自己的专业素养引领其他课程教师去挖掘思政元素,寻找融合的切入点,将思政教育很好地与专业教育融合。只有让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课程同向同行,才能真正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五)形成育人合力

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通过思政课程来实现的,思政课程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起着不可或缺的关键作用,是学生政治认同、方向认同、情感认同得以增强,道德素养和精神境界得以提高的主渠道。然而,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光靠思政课或是专业课是难以完成的。“课程思政”作为“思政课程”的必要补充,打破了传统的教育理念,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所有课程教学,让所有课程都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在拓展教育途径的同时还扩大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度、广度、力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离不开“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双重保障,当二者形成教育合力,教师之间优势互补,全方面育人、全过程育人的目标才能实现。

四、结语

身体是人生一切奋斗成功的本钱,体育关乎人民幸福,关乎民族未来,是立德育人的重要载体。体育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实践性强,蕴含德育资源丰富,是推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形成教育合力的至关重要的教育手段。新时代改革背景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思政是大势所趋。本文分析了体育课程思政可行性和必要性,针对当前高职体育教育推进课程思政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关的建议和措施。思政课教师在推动高职体育课程思政建设中具有积极作用,各高校应该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的建设,充分发挥其作用,这对于体育课程思政能起到事倍功半的作用。

猜你喜欢

思政育人高职
中高职教育衔接研究的重要探索
——评《中高职教育职业能力培养有效衔接研究与实践》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评价赋能:思政课一体化教学的必然向度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借力大数据分析 创新“三位一体”思政课教学模式
普通高中文化育人的思考与实践
wolframalpha在高职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