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育人共同体模式建设

2021-11-12信阳农林学院

长江丛刊 2021年6期
关键词:理论课育人理论

■邓 然/信阳农林学院

2019年习近平中共中央政治局12次集体学习时,强调促进融合媒体的发展,建设全媒体是如今我们面临的重要课题。目前大学校园的主力军为“00后”,他们的成长环境、生活环境、学习方式、思想观念都呈现出了新的特点。新媒体网络时代下的多元性与传统媒体相融合,促进了全媒体时代的到来。当前高校网络文化中,官方媒体并不处于主流地位,网络思政呈现变化的发展趋势。如何利用全媒体时代背景下的平台,建设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育人体系,是教育现代化和时代发展的需求,也是急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结合网生代学生们的身心特点,顺应媒体融合的时代需求,积极探索实践育人模式,加强各个部门之间交流,促进资源的有效共享,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才能够真正发挥教育的力量,培养出高素质全方位的人才。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育人协同体系建设面临的窘境

(一)学校层面

2018年度教育部所印发的《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明确划分出了两个学分,进行本科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教学。梳理了目前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育管理制度中存在的问题,不断的健全制度体系的建设,包含了实践教学组织管理制度、评价制度、考核机制等多个方面。但目前个别的院校对于思政实践教学的认识程度不足,在相关课程制定上教育管理制度制定不健全、实践教学经费投入不足、考评体系单一、弱化了考核结果。

(二)教师层面

实践教学占据了教师大量的精力和时间,个别教师思想上的不重视、指挥上的不充分等现象促使现如今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实践教学虽然设置一定的学时、学分,但绝大多数的时间课程安排在周末。具体的教学工作量和教学效率不高,影响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开展。除此之外,由于实践指导偏向于周末时段,学生失去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老师也丧失了工作的热情,不利于课程的建设。

(三)学生层面

高校学生更偏向于专业课程的学习,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认识程度不深。除此之外,思政教学中考核标准以理论考试为主,实践教学实效性差。个别学生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本身理解上存在误解,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就是理论课,对于将来的就业和工作没有任何帮助。因此,很多学生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认识不足,课堂上不重视、学习态度不端正,导致实践教学环节的参与度不高,积极性较低等问题的出现。

二、全媒体视域下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育人共同体模式的建设的意义

(一)创新教学理念,构建高校大思政的格局

实践教学作为过程教学,易于实现抽象概念具体化,将抽象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具体的理论课程。实践课程学习时需要面向学生通过“三位一体”的教学方式来进行实践理论课程的构建,包括校内实践、校外实践和网络实践三个方面。通过进一步加强三全育人综合体系的改革,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的建设,顺应思想政治教育多主体的参与,通过多形式多场域的运作,有效实现大思政格局。

(二)适应00后大学生基本学情的需求,培养应用型高素质多样化的人才

思政实践课程创新过程中,基于全媒体视域下,通过对于学生们的学情变化的分析。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出发,创设属于学生的特征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们喜闻乐见的教学形式开展实践课程,增强学生们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认识,提高教学的实效性。因此,高校思政实践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校内实践、校外实践以及网络实践,培养学生们的创新能力和和协调能力。通过自身实践建立多样化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展开丰富的实践活动,让枯燥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活”起来,让学生们“动”起来,提高自身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理论知识的认识。

三、全媒体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育人共同模式的建设

(一)创建并逐步完善校内、校外、网络实践“三位一体”的实践教学模式

全媒体视域下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开展是要基于现如今的信息化发展时代,有效拓宽课程教学的内容,丰富课堂教学的形式,弥补传统课程教学中的短板,建立数字化的教育平台。课程建设过程中,高校全媒体的搭建要与课程的建设相融合。依据课程让学生们自主的参与课程中,通过借助多媒体技术、互联网技术制作课件,通过案例分享、互动微视频的展示开展课程教学。校外实践活动中,教师可以采取情景微教学、现场教学等体验式的教学模式,让学生们深入地区,去进行文化资源的考察和搜集。让学生们结合实地去社会调研,引导学生们带着问题去感受历史和传统的文化。网络实践课程的教学是依托于网络教学平台和新媒体技术不断增强学生们之间的互动性,教师可以全过程通过网络教学指导,让学生们认识到当前时代的发展的快速性和新科技的运用,通过网络教学,既提高了教育的实效性,又能够通过全程育人和全方位育人,构建全媒体视域下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育体系。

(二)学生角度丰富社会实践的拓展路径

就学生而言,让学生们自主参加实践活动较为困难.可以在学校指导下,让学生们参与一些有意义的社会活动,联系到实际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让学生们参与其中包含学校兼职、就业以及问题纠纷的解决。这样可以将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堂的理论知识运用在实践上,对于学生们也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除此之外,通过三下乡等学校内部组织的活动,引领学生们进入到更广阔的世界内去进行学习联动。学校、学院、班级不同的组织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们的实践热情。参与一些新型的志愿服务,例如支教活动或下乡志愿,通过常规的志愿活动来号召学生们参与其中,在实践中学习招商引资,同时让学生们对于精准扶贫政策的开展具有一定的意识。下乡活动中,还可以通过帮扶慰问教育培训、维权服务、爱心礼包赠送等多种服务内容,为低收入人群带来社会的关心和温暖,让学生们定期去拜访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进一步让学生们明白珍惜现如今的生活的重要性,培养学生们乐观、积极、善良的生活态度。

(三)构建高校思政全媒体,凝聚思政工作合力

首先利用学校官方的媒体,考虑到各个媒体的优势,进行学校实施热点和重大舆情的宣传与推进,借助当下社会实事,让学生们深度去讨论和思考,在平台后方可以给学生们提供留言和回复的功能赋予学生们的话,语权,让学生们主动去讨论社会问题。让学生们从原先对于社会新闻的倾听和对话的被动性变为主动参与其中。现如今,很多学生们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的认识不足,对于社会实事的认识不感兴趣,原因在于他们是被动的接受者,缺少话语权,他们所看到的信息都是层层筛选过审核过的内容。大学生们本身的思想较为活跃,渴望自我表达。虽然说由于年龄和阅历的限制,在部分事件处理上和思维形成上不够成熟,但大是大非上都是有觉悟、有担当的。通过一些舆情事件时,更能够体现出学生们的思想认识,所以可以结合当下的实事建立起公众平台,让学生们去讨论和参与其中,自由表达自己的想法和心声。引导学生们正确看待当下事物,避免存在言论一边倒的现象,增强学生们之间的互动,结合学生们的所思所想,对于学生们进行正确的思想引导。同时联动学校网站、微信、微博客户端等多个平台,结合平台的优势,引导学生们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学习,实现校园平台数字化的建设。教师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开展时,也可以结合学校社团和微信公众号,通过翻转课堂、直播会议等活动,让学生们参与到课程的学习和讨论中。

(四)学校角度创新教育机制,建立协同育人的课程体系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育人体系的建设是需要各个部门相联动的,不仅需要学生们积极主动参与,学校还需要给予一定的资金和政策方面的援助。只有通过多方位的通力合作才能有效促进学生们的进步。高校在育人方面具有重要的责任,要结合社会实际进行课程的调节,培养出适合新时代发展的人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中,各个高校可以结合学生们的实际,建立起全程育人、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的育人体系。高校所有教师也要担负起育人的职责,需要教师和辅导员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与时俱进摒弃传统的教学原则。课程开展过程中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为主,注重实践课程的融入。在高校课程建设过程中可以建立创新实践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联动部门机构、企业、民营组织。高校内部加大自主创业和创新行为的宣传,教师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中除了书本的知识,还可以对学生们进行创业知识、创业技能的教育和指导。引导学生们融入社会环境中,拓宽学生的视野,结合时代的脉搏,丰富课程体系的建设。

四、结语

综上所述,全媒体视域下高校思政实践育人体系的建设是系统性的工程,需要联动各个机构职能和部门,结合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开展的实际状况,建立校内、校外和网络实践三位一体的课程体系。联动学校、学生和教师,扩宽教育的途径,培养应用型高素质多样化的人才,真正达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和全方位育人。

猜你喜欢

理论课育人理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坚持理论创新
理解“第三次理论飞跃”的三个维度
改革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践探索
办好思政课铸魂育新人
普通高中文化育人的思考与实践
辩证认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的“两个关键”
多项式理论在矩阵求逆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