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蒙古族电影的女性形象嬗变研究

2021-11-12张雅婷

声屏世界 2021年16期
关键词:新世纪蒙古族草原

□ 张雅婷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蒙古族电影一直都在中国电影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并且在众多民族题材的电影中有较高的地位。改革开放后尤其是进入新世纪以来,蒙古族电影迎来了它发展的新时代,而蒙古族电影中的女性形象,都将蒙古族人民的精神与品质刻画得淋漓尽致。在如今商业化电影模式的冲击下,蒙古族题材的电影不仅保留了维护国家与民族的进步形象,更增添了蒙古族女性对人生、生命的解读等基本思想,在表现民族文化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具有深远的研究意义与艺术价值。

新中国成立初期,1953年的《草原上的人们》是第一部以女性为主要角色的蒙古族电影,影片中的萨仁高娃积极建设草原,推动故事发展,阐释影片主旨。之后的女性多以母亲、妻子等这样的家庭角色出现,尤其在后期赛夫、麦丽丝导演的电影中的女性,她们坚强勇敢,为爱奋不顾身。这一时期电影倾向于表达女性自身的想法,展示女性身上勇敢坚韧的特质。蒙古族电影从新中国成立初期发展至今,每个阶段每个时期都有它独有的艺术价值,电影中的女性形象都在不断变换。

1949-1977年蒙古族题材电影中的女性形象

从1942年拍摄《塞上风云》开始,影片中的蒙古族姑娘金花儿在影片中促进蒙古族与汉族团结一致抗日。1949-1966年,蒙古族电影中汉族解放军一直都在深刻影响着蒙古族人民,让蒙古族人民接受新思想,实行新政策。在这个过程中蒙古族人民逐渐意识到共产党领导的政权是伟大的,而蒙古族电影中的女性形象多是新中国的拥护者,在蒙古族人民与其他民族之间的交往和谐起到了重要作用。这些女性角色虽然并非主角,却在整部电影中作用很大,帮助男主角保卫家园,做男主角坚实有力的后盾,促进民族团结。这一时期,女性形象是进步的、不可或缺的。

这一时期也塑造大批智慧与任劳任怨的女性形象。她们积极参与社会主义建设,为祖国事业奉献力量。影片《草原上的人们》中的蒙古族姑娘萨仁高娃在劳动中不怕苦和累,在多次行动中奋不顾身,电影在最后她也表达了对祖国的感恩,突出了民族团结的主题,她们紧跟党的步伐,坚持党的领导,成为蒙古族电影中一抹独特的色彩。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沙漠的春天》中,内容虽仍是保卫家园,但缺少新的色彩。

1978-1999年蒙古族电影中的女性形象

改革开放以后,蒙古族电影有了很大程度的发展,这一时期的女性形象有了新的变化,她们注重自我价值,有独立思考的意识。此时的蒙古族电影从多方面探寻女性内心的变化与自我意识的复苏,在宣扬主旋律的同时倾向于探寻人物内心世界,比如广春兰和张暖忻的《不当演员的姑娘》等。

在改革开放伊始,蒙古族电影除了刻画细腻的内心世界,塑造一些具有进步性,勇敢的女性形象外,蒙古族电影也倾向于另一个题材——革命题材,如《蒙根花》和《阿丽玛》,蒙根花在丈夫牺牲后努力学习,不仅出色完成任务,戳穿敌人阴谋,成立骑兵队。《阿丽玛》中的女主角阿丽玛在父亲被杀害后仍然出色完成任务,遇到危险困难机智大胆。她们作为革命分子,不仅保家卫国丝毫不输男性,勇敢优秀,与之前的温柔、敦厚的形象形成鲜明对比,在给观众带来耳目一新的感觉的同时也体现了民族政策。

20世纪90年代后,蒙古族电影也开始探索新的模式与故事架构,由此,蒙古族电影与商业片融合,涌现出大批优秀作品,如塞夫、麦丽丝创作的“马上功夫片”,对女性内心刻画得更为细腻,女性为了追求爱情可以奋不顾身。在影片《悲情布鲁克》中,卓拉对爱情忠贞不渝,最终选择追随心爱的人而去,她追求爱情也保留了自己对爱情的解读与尊严。

在影片《东归英雄传》中,莎吉尔玛和妮妮娜无法忍受敌人残忍对待同胞的尸体,英勇杀敌。莎吉尔玛与父亲护送路线图,却在中途爱上了桑格尔,在知道桑格尔的目的后,为了民族的利益杀了桑格尔。她们在国家大义与民族利益面前,放下了个人情感。

不同于改革开放之前蒙古族电影中的女性形象,蒙古族电影倾向于从蒙古族的本质出发,发掘蒙古族女性身上的女英雄气概,巾帼不让须眉。

新世纪以来蒙古族电影中的女性形象

新世纪以来的蒙古族电影,首当其冲就是母亲的形象,林语堂曾说过:“为妇女遮隐与典型女性之理想的关系,这种理想便是‘贤妻良母’。”随着女性自身意识觉醒,独立自信已逐步成为新世纪女性的标签,母亲仍以温暖慈爱的形象体现,但是在蒙古族电影中,母亲不单单是母亲而是草原的代言人,象征着一种草原的精神。而在新世纪她们的形象也大有不同,她们不受束缚,遇到困难表现出惊人的韧劲,在关键时刻寻找到正确的道路。蒙古族电影中的女性形象逐渐独立丰满,充满力量,成为蒙古族电影中不可或缺的一笔。

蒙古族电影中的母亲形象。蒙古族经常把草原比作母亲,在他们眼中,母亲跟草原一样是无私包容的,是让人如沐春风,让他们赖以生存。《草原母亲》《额吉》中的母亲形象,体现对生命的热爱与看重。在新时代的蒙古族电影中,她们依旧是温情的代名词,虽然平凡但是能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真正打动人心,是这些母亲形象指引着孩子们前进的方向。《珠拉的故事》中的珠拉被丈夫抛弃,丈夫要把儿子带走,最后结局是欢喜的,体现出珠拉对孩子的感情,对前夫的包容,足见母亲的善良与温暖。

新世纪的蒙古族电影中,对母亲形象的描绘与之前有很大的不同。新中国成立后母亲是与祖国划等号的,改革开放后的母亲是队伍的领导者,但是新世纪的电影中母亲形象回归了平凡,母亲依旧是温情的象征,在点题的同时给观众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感觉塑造的人物就是身边的母亲。

蒙古族电影中的妻子形象。在以往的蒙古族电影中,妻子是家庭关系的表现,她们逆来顺受,依附丈夫生活。但新世纪的蒙古族电影中,妻子形象不是逆来顺受的而是温厚敦良的代名词,她与丈夫共进退,无条件地支持丈夫,成为丈夫的强有力辅助,甚至可以超越丈夫成为家庭的精神支柱。在《图雅的婚礼》中,图雅无法丢下残疾的前夫,与能够接受前夫的人结婚一直照顾他,图雅成了这段关系的核心维系,体现出蒙古族草原般宽大的包容性与互助性。《嘎达梅林》中嘎达梅林的妻子牡丹是他的精神支柱,让他在失意时重新振作,他们不仅是夫妻还是战友。

蒙古族电影中的女儿形象。不同于母亲和妻子,女儿形象也是新世纪蒙古族电影中重点塑造的形象。在《天边》中的苏日娜年幼时父亲抛弃了她和妈妈,她长大后父亲又重新出现,苏日娜最后选择了给父亲养老,让父亲过上无忧无虑的生活。《蓝色骑士》中的塔萨,父亲反对她的爱情,她也放弃了,可是她不后悔,依旧理解父亲选择顺从。

蒙古族电影中的其他女性形象。新世纪蒙古族电影中的女性不仅开始学习知识文化,更懂得要改变命运,从草原走出去,在学习知识以后用自己所学造福草原。她们的形象更多是对草原、民族、国家的奉献,承担建设草原、建设祖国的任务,如《索蜜娅的抉择》中的索蜜娅、《草原母亲》中的娜仁花等。《我的母亲大草原》是以萨日娜女儿的角度来叙述萨日娜保护草原的故事,萨日娜与损害草原利益的人作斗争,与大自然和平相处,守护了草原,守护了家园。

蒙古族电影作为少数民族电影中的一朵奇葩,在保持自身特色的同时,也要与时俱进。通过对蒙古族电影中女性形象的分析,发现蒙古族电影中的女性也在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进行不断变化,一步步转变成拥有自我意识,独立勇敢,可以为了爱情奋不顾身,无私支持家人,以包容的态度对待所有事。正因为这些鲜活灵动的形象,让蒙古族电影一改大众对蒙古族电影的固有认知,逐步与时代融合,更加细腻,散发着独有的芬芳。

猜你喜欢

新世纪蒙古族草原
讲解《草原图》
黑龙江蒙古族古籍考录
2020《新世纪智能·新高考》全新改版了,快来订阅吧!
2020《新世纪智能·新高考》全新改版了,快来订阅吧!
蒙古族“男儿三艺”传承研究
《新高考》更名为《新世纪智能》
浅析古代蒙古族的信仰
中国共产党内蒙古自治区第十届委员会委员当选名单
可可托海的草原
《新世纪对联大典》(2010年卷)征订启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