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媒时代有声语言艺术价值构建
2021-11-12曾旺
□曾旺
智媒时代的到来,加重了有声语言艺术从业者的职业恐慌,技术的突变使得市场变得自由与无序并存、多元与宽泛并立、边界与原则模糊。当下,面对突出的媒体难题,如何突围将是人们需要思考的重点。
技术赋权催生的媒体格局
在日新月异的智能化媒体浪潮中,去除传媒技术的梦幻泡影,当下的传媒格局各显神通:“快餐文化”大行其道,“大众文化”蔚然成风,“低俗文化”趋之若鹜,总体而言呈现出以下特点。
自由与无序并存。在智媒时代,人人都是自媒体,都可以操纵技术,形成了众多的私人化的定制传播场。自由的数字化生存导致私语化现象与私欲化行为并行不悖,在互联网平台,大量的网络电台、播客视频层出不穷,形成一种杂、乱、多的格局。他们没有科学的运行机制,仅从兴趣出发通过智能化操作,宣扬一种假借娱乐之名的享受主义作风。这种自由且无序的工作方式,使得播音员主持人容易忘记了“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
多元与宽泛并立。智媒时代,多元化的媒体内容使人应接不暇,一方面丰富了传播机制,为有声语言艺术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另一方面,使得有声语言传播变得宽泛模糊。2018年安徽卫视播出电视综艺节目《相声有新人》第一期,选手周培炎、张宇识吞吞吐吐的表达被评委认可,这证明了有声语言艺术具有较大的可容性空间。这期节目中还有一对选手即上海交大博士李宏烨夫妇,表演的时候将“相声公式”赫然印在胸口,有声语言表达最显著的一个特征是语无定式,用粗浅的公式计算情感无异于削足适履,不免有些宽泛。
边界与原则模糊。中国传媒大学张颂教授在其专著论文中多次强调,我们应当继续坚持新时期的播音风格,即“爱憎分明,刚柔并济,严谨生动,亲切朴实”。当下的技术变革造就了多种传播样态,有声语言艺术边界和原则模糊,开始呈现出政治简单化、商业低俗化的倾向。
无论是主持人还是嘉宾、选手都是在广播电视播出机构出声露相,都应有责任意识,坚守艺术创作的原则和边界。在《相声有新人》第12期节目中,召唤的“召”应读作zhào,竟没有一期读对(读成zhāo)。有声语言艺术工作者作为汉语普通话教师,无视自身的使命与责任,存在模棱两可的传播观念,轻则戕害了自己的艺术生命,重则降低了媒体平台的公信力。
有声语言传播的价值构建
在互联网技术造就的大数据时代背景下,中国传媒大学曾志华教授提出了一个系统性培育好声音的有效理念,她指出美育建设上的“声育力”,文化建设上的“声引力”,人人共创的“声享力”的应对之策。笔者在此基础上从传播的基本渠道分析,重新审视有声语言艺术传播的价值构建。
传播主体的“声传力”。当下传播乱象丛生,传播主体呈现出趋炎附势、插科打诨、谄媚逗笑、人云亦云的现象,多数传播主体“声传力”呈现出疲软无力、须臾萎靡的态势,语言传播的质量大大受损。作为传播主体其语言表达要言简意赅、辞约意丰,同时还要有积极的传播状态。正如浙江省播音指导金重建在其《播音创作主体论》中所言,作为传者要有创作自觉。他提到:大众传播传受双方在有声语言的审美感受上产生共鸣,需要双方在有声语言的题材内容和表达形式上取得认同和默契。可见,传播主体提高传播技能,业务能力要“专、会、通、博、精、深”,这样才能更好地挖掘传播要义宗旨,实现传播目的方向,强化传播主体的“声传力”。
传播内容的“声引力”。内容终究是传播的实质,就有声语言创作而言,传播内容有传播主体的情感意志的外化,也有文字编辑的解码加工。当下,传播过程中内容生产观念淡化,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作风抬头,究其原因还是传播的价值观念发生错位。当前传播内容仍要体现“社会主义的世界观、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无私奉献的价值观”,人们的阶级属性不可动摇,在社会主义世界观的基础上,传播内容要有历史的厚度、时代的高度、现实的温度、理论的深度、视野的广度,充分运用有声语言艺术引导人们向“真、善、美、新、雅、精”看齐,用价值引领未来,用文化精品打造中国文化。
传播受众的“声享力”。有声语言传播要给人以知识的增长、文化的提升、志趣的培育、性灵的陶冶、艺术的熏陶,沿着“信息共享、认知共识、愉悦共享”传播思路,拓宽人们对于文化的追求,从“应知”到“欲知”,从“欲知”到“享知”,让有声语言艺术形成一种关照现实美感的受众期待视野,这样的有声语言艺术才能在世界民族之林长满鲜花,中国味道的正气芬芳才能飘向每一个角度,才能为未来提供发展的基础。
传播集团的“声育力”。当下,从传受双方渠道而论未免不够全面,以智媒时代的特殊背景观之,一是因为平台多内容杂;二是因为内容杂精品少。智媒时代商业化倾向突出,而商业化伴随着低俗化,单个作战的自媒体没有形成合力,泥沙俱下的发展态势只会破坏媒体环境,不利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试想,如果自媒体形成联盟,传播的力度将会得到强化;对自媒体平台进行垂直划分、分类监管,形成相应属性的传播集团,群策群力共同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出力,真正发挥有声语言的教育功能,用高尚的情操教育人,用优秀的作品感染人,用美好的情感引导人,开创出一个多元开放、竞争有序的智媒新时代。
有声语言艺术的发展策略
技术的发展往往带来变革,人们要有整体、系统的观念,充分认识话语权力、心态、样式、美学层次,运用系统全息的分析方法,从整体上思考,于细微处观察,认识各部分的功能作用,让有声语言从业者在智媒时代不再为技术而恐慌,充分发挥有声语言艺术的特色。
确立传媒主体话语权力。传媒的主体话语权力仍然要坚持党性原则,明确为人民服务的责任和义务的宗旨。智媒时代,传媒主体的话语权力呈现两极分化:一极是话语权力过于强硬,人民群众呼声较高;一极是话语权力疲软无力,人民群众信服的力度不够。眼下,一些媒体滥用权力随意发声造成了信任危机,人们应当明确传媒主导的话语权力要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应有无产阶级立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话语权力应始终坚持中国播音学倡导的“以事醒人、以情感人、以理服人、以美育人”的学理机制。
调整主持传播话语心态。传播主体进行有声语言艺术创作应做到主客观的统一,坚持客观物质的第一性和主观情感生发的思想性。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正是张颂教授在《朗读美学》中所提到的神韵:在朗读美学的范畴中,风格的内涵形态主要是创作文本的风格和创作主体的风格汇聚而成的有声语言风格,因此可以概括为“神韵”。有声语言艺术的创作,必须对现实有感受力、理解力、判断力、感知力、思辨力、回馈力。智媒时代,有声语言艺术要植根于广袤生活的沃土中,养成辨思、博学的思维与品质,锤炼出端庄持重、朴实大气的语言品质,强化与党和政府、人民群众休戚与共的情感联系。
发展传播主体话语样式。大众传播中的自我与生活中的自我是有着本质区别的,有声语言艺术工作者在进行传播的时候需要完成职业角色的转换。一方面强化传播平台需要的那部分形象,另一方面消散或隐退传播平台不需要的生活形象,但是这种消散和隐退并不是完全消散个人特色。在智媒时代,个性化表达能激发传播活力,这种个性化表达需要把握时代的机遇环境,提升自我的道德情操、文化涵养、气质修养,于庄重大气的中国气派下形成多样的话语风格的表达样式,丰富人们对于有声语言艺术价值空间的审美认知。
构建传受相通美学层次。有声语言艺术应遵循真善美的原则,以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涵养受众的灵性。在传受模式中,由于各自的差异性,信息内容的传达会出现不对等的情况。在智媒时代,有声语言艺术工作者作为传者,思考表达什么、怎样表达才能使听众乐于接受;受众也应自觉向优质作品看齐,不再被动接受。传者与受者的认知隔阂缩小,需要践行“四力”,加强与广大人民群众的情感联系。有声语言艺术正因人类的情感而焕发生机活力,“真爱恒久远”启迪着有声语言艺术工作者,锤炼用心吐字、用爱归音的能力,追求为美发声的审美理想,构建传受相通的美学层次。
综上,智媒时代的发展,技术的变革可以帮助广播电视从业者减少机械劳作的时间,但是并不意味着可以放松对文化涵养、艺术造诣的追求,只有精于制作的内容才能得以生存。智媒时代的有声语言艺术者要以乘风破浪的勇气,深耕内容的丰富性与形式的多样性,去创造有声语言艺术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