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融共通共同发展:社交媒体主播和播音主持艺术的互鉴研究
2021-11-12程杉
□程杉
艺术之所以称之为艺术,自然有它能被人欣赏的一面。播音与主持这门艺术研究的是大众尤其是有声语言工作者的有声语言创作活动。其专业的实践操作性很强,对播音员主持人政治素质、业务能力、品格修养、道德情操有着很高的要求。专业的发展不仅具有科学性而更多的是依从社会的发展变化,欣赏的主体是社会群体,因而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人们眼中的播音与主持艺术往往来源于字面上的解释,以前其实是没有播音与主持这门学科的,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需求特别是精神文化层面的需求在变化,经过老一辈的有声语言工作者不断的总结提炼,诞生出有中国特色的播音主持专业并被大众认可。行业的兴起来源于大众的需求,人们对于艺术的追求有着不同的看法,对于新媒体的选择也有着多种,社交媒体的兴起一定程度导致播音与主持这个行业的缩水,给大众的生活带来多重影响。反观社交媒体主播的发展,传统播音主持的从业者是否应该静下心来思考一番,一味地看重播音与主持是不对的,行业的发展需要新鲜血液的灌注,需要密切关注社会需求的变化;一味地赞扬社交媒体主播,仅仅用经济指标衡量主播的成败,不考虑其社会效益、思想导向、专业水平也有失偏颇。播音主持专业和社交媒体主播从专业属性和社会属性上看,有很高的关联度,抛弃任何一方都不利于整个行业的整体发展,所以人们应该更多地促进两者之间的互联互通,这样对于二者的健康发展有益无害。
社交媒体主播兴起的原因
群众需求爆发是动力。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大众不再仅仅局限于眼前的一日三餐,开始追求高质量的生活;不仅仅局限于物质上的满足,转而追求精神层面的满足,精神上的多元需求增加了需求的可变性和多样性。因此,人们使用便捷电子终端投身于网络,并对于网络信息的爆炸性增长一点也不感冒,基本上人人都自觉不自觉地开始进入社交圈,看视频、刷朋友圈等变成了他们生活的常态。无疑社交媒体主播在这个社交圈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他们的直接参与更是增长了群众的好奇性,纷纷与主播进行互动。互动模式的出现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传统播音与主持的做法,内容、形象不同交流的方式也不同,原有模式看似被同化了,其实只是被创新了。时代的进步必然会推进社会的发展,传统的新媒体技术已经很难再满足大众的需求,新鲜血液的注入也将为新媒体的发展带来新的契机。
信息供给不足是诱因。现今信息传递的方式不再是以前的书信、电报、电话,飞鸽传书已成为书本上久远的记忆。科技的发展给社会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每天摄取的信息量开始扩大,渠道变得多元,如果仅仅依靠传统的大众媒体进行传播,要满足大众日益增长的信息和文化需求已显得捉襟见肘。社会需求的现实恰恰给了新媒体的出现一个契机,大众对于新事物总是有着好奇心的,新媒体的发展几乎横扫整个网络,大众通过新媒体可以第一时间简便快捷地获取到自己所要的信息数据,社交圈子庞大,信息的发酵会成几何级数量增长,瞬间点燃大众的热情。社交媒体作为新媒体发展的新生力量,较传统的播音主持艺术有其独特的优势,社交媒体专注的是个体而非群体。任何人可以在圈子里享受展现自我的快感,可以展现自己的日常生活上的种种琐事,分享自己的快乐,还能与社交媒体主播进行互动,享受他人对于自己的认可,极大地促进自我积极向上心态的养成。
如何看待和对待社交媒体主播
正视社交媒体主播的存在。自然界中讲究的是强者生存、弱者淘汰的法则,社交媒体主播也是如此,行业的兴起先行进入者往往是最大的赢家。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涌入社会媒体主播这个行业,必然会出现供大于求的现象,同时由于行业的迅速膨胀、门槛过低、监管滞后,行业的优胜劣汰势在必然。一拥而起的社交媒体主播的出现一段时间内会影响到传统媒体,对播音主持艺术的冲击显而易见。殊不知行业的发展总是瞬息万变的,人们的需求也总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在改变,受众品味的多样性自然需要的主持风格也尽不相同。
对于新型行业的兴起,人们要持理性的态度对待,既不要盲目跟风也无需强力抵触。在资本的鼓动之下和巨大的利益的诱惑下,无数普通人和商家争相入局社会媒体主播行业,希望从中淘金。想法可以理解,但进入之后却体会到社会媒体主播行业的残酷,入门简单可能一部手机就够了,但是想要做好绝非易事。主播需要很多的沟通技巧和吸引人的主持风格等诸多特征,稍有不慎就会立刻出局,而这些都需要强大的政治素养、业务能力、人格魅力作为支撑。如果没有一定的文化水平和专业知识,不依靠长期稳定的资本扶持基本上很难在这条路上走下去,所以要正视社交媒体主播的存在,理性看待这一行业的发展。
大众的新鲜感很难持久。社交媒体作为新事物一出现便能获得巨大的流量,以至于各个网络平台争相涌入,试图在社会媒体主播这里分一杯羹。究其原因还是攻击了传统媒体播音员主持人长期以来给大众留下的印象过于刻板、不接地气,在主持风格上缺乏亲近度,节目内容缺少活力,大众参与性不强等短板。虽然现今的社交媒体主播受大众的欢迎,这种欢迎毕竟是临时性的。大众的需求在变,社会也在发展,新鲜感没了大众便不再青睐了,这就是现实。
受众对低质量的认可度较低。社交媒体主播的门槛太低,人人都可以去当主播,绝大部分人因为种种原因自身的专业素质有限,知识的储备较少,说话的水平较低,所发出的视听内容质量不高甚至粗制滥造。观众对于事物都有自己的认知度,一开始可能会有点好奇心,久而久之会出现审美疲劳,新鲜感降低,大众会逐渐失去兴趣而忽略了他们的存在。另外,由于网络的虚拟化,这个庞大的主播群体难免出现管理漏洞。这也就导致了社交媒体主播的整体的人文素质不高,经常出现抄袭和模仿的现象,同样的作品可能被成百上千的主播都拿来讨好粉丝,缺少创新性。
促进社交媒体主播和播音主持艺术之间的相互借鉴
作为媒体迭代更新的结果,社交媒体主播已经在激烈的媒体竞争中占据了一席之地,他们应该获得与他们的作用贡献相对应的承认、尊重和地位。推进社交媒体主播和播音主持艺术之间的互鉴,一方面将为播音主持艺术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让其更好地为更多人服务;另一方面可以规范社交媒体主播的发展,确保其不走弯路和邪路。
在学科建设上互鉴。播音与主持这门学科是社会发展的产物,作为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需要建设的体系必然是庞大的资金的投入、教师队伍的建设等。对于刚刚兴起的社会媒体的主播,学科的建设者应该研究它的发展方向,贴合实际感受社会新媒体对于学科建设的意义,必要时进行合理的指导,对于二者各自优点进行对比,融入学科建设之中。针对其中出现的问题应该尽可能在不损害艺术的原则上解决,促进双方的协同发展。
在人才培养上互鉴。流行的短视频如抖音、快手等平台,平台上面的主播为什么能在短短的一两个月的时间内吸引到几十万甚至上千万的粉丝?除了资本的推动,主播的个人素养也很关键,而这些是要靠培养的。人们整天说如何进行人才培养、人才建设,但其实我国大部分高校在这个问题上迟迟做不出什么实质性的改变,人才培养一直是高校的短板。较为突出的就是艺术行业的人才培养,多数学校收了学费其实根本不管学生的学习效果如何,是否达到了行业的标准。播音与主持专业的学生长期呆在学校,缺乏社会上锻炼,加之学校没有比较合理的教学人才培养目标,对于学生的培养力度不够大,大部分学生在毕业之后其本身所展现出的专业技能和专业素养远远达不到社会的标准。高校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制定相应的人才培养目标,做到实事求是,进一步提高对学生的要求。同时有关部门应该建立相关的培训机构,作为社会媒体主播与播音主持的学习基地,促进学生的探索乐趣,规划人才培养体系,从根源上解决问题。
在人才使用上的互鉴。就目前而言,传统媒体播音主持处于相对封闭、工作生活稳定的事业单位,但社交媒体主播则处于一个开放的网络环境中,他们更多接受的是现代企业的管理和经济指标的考核,在体制没有改变前社交媒体主播进入传统媒体通道较窄。但传统媒体播音员主持人则不然,他们可以容易入驻如抖音、快手等平台,并取得骄人的成绩就可见一斑。例如,央视主持人樊登读书已经在抖音和快手上拥有几百个矩阵账号,粉丝超过1亿。随着央视入驻抖音、快手,平日里一本正经的新闻联播主持人们也开始说起了段子,如朱广权都成了段子高手了,康辉、欧阳夏丹等知名主播也开始用上了当下流行的网红词汇。“老铁们”“霸道总裁”“no zuo no die”“我要我觉得”“自带滤镜”等一系列网络用词深受大家欢迎,给受众带来了轻松、幽默的体验感等,他们良好的专业素养和政治修养都是社交主播和播音主持互鉴的范例。
在专业标准上的互鉴。“互动”在词语解释上又有了新的含义拓展,即用以描述和强调在社交媒体上个体之间的线上交流与沟通,比如微博上的转发、评论与私信等。同时,社会化媒体营销也成为如今最被热议的营销方式之一。伴随企业、政府、媒体等机构对社会化媒体营销应用和重视的增强,与受众之间的互动成为了解受众、吸引受众的有效方式。有观点认为在社会化媒体上,最重要的不是发布而是与粉丝的互动,如解答粉丝问题、倾听消费者声音,与用户互动进而提升形象、改进产品,或者提高服务质量。但是在受众数量较大、信息更新快的社交媒体上,互动不及时、互动不准确都会对企业、政府、媒体等机构产生影响。因而在社交媒体上,对互动内容和方式进行及时、准确、专业的互动管理,是迫切而重要的。同时也应该给传统播音主持赋能,使其尽快走出传统媒体的窠臼,投身到社会媒体的舞台,发挥自己的政治和专业优势,用大众喜闻乐见的传播样态为大众产生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结语
社交媒体指互联网上基于用户关系的内容生产与交换平台,是大众用来分享意见、见解、经验和观点的工具和平台,现阶段主要包括社交网站、微博、微信、博客、论坛、播客等。社交媒体在互联网的沃土上蓬勃发展,爆发出令人眩目的能量,其传播的信息已成为人们浏览互联网的重要内容,不仅制造了人们社交生活中争相讨论的一个又一个热门话题,更进而吸引传统媒体争相跟进。播音与主持更是在这个发展过程中作为基础的核心,社会媒体主播与播音主持始终紧密联系在一起,二者不可分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