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中国民族歌剧的传承与发展
——以歌剧《白毛女》为例

2021-11-12刘铁骊

名家名作 2021年11期
关键词:白毛女歌剧民族

刘铁骊

一、中国歌剧的历史发展

民族歌剧作为中国歌剧的一个重要类型,经历了初创时的辉煌、改革开放初期的冷落、20世纪90年代的复苏、21世纪初的延续,在新时代进入一个繁荣发展时期,多部经典剧目得以复排,大批新剧目得以面世。据统计,近年来标志为“民族歌剧”的新创剧目已逾百部,数量超过了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回顾民族歌剧发展的历史,其每次繁荣都与时代的脉搏紧密相连。无论是在抗日战争时期的大后方、解放战争时期的解放区,还是从1990年创作的《党的女儿》到2005年创作的《野火春风斗古城》的时代跨越,民族歌剧都以其基于革命历史题材的思想性、基于戏曲艺术的民族性,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和建设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树立文化自信、传递红色基因更需要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歌剧。故而,民族歌剧迎来了发展的新机遇,并呈现出繁荣的景象。

二、中国民族歌剧的成长历程和艺术特点

中国民族歌剧是在新民主主义时期的革命斗争中为满足军事斗争和政治宣传需要而逐渐产生并成长起来的。在土地革命时期,戏剧这种直观的艺术形式作为一种宣传方式在群众工作中得到广泛运用,特别是一些有说有唱的歌舞剧更是深受群众喜爱,其中也有一些以“歌剧”命名的剧目。对歌剧《白毛女》的界定为“新歌剧”,这种创新性的音乐表演形式在当时得到迅速发展,为今后的民族歌剧发展奠定了基础。正如著名歌剧理论家居其宏所言:“中国歌剧家经过二十余年的艰苦探索,通过《白毛女》的创作实践终于找到了一条将西方歌剧与中国民间艺术,尤其是中国传统戏曲有机结合起来的中国歌剧发展道路。”

当中国步入新的时代,民族歌剧蓬勃发展,特别是将《白毛女》这部经典的民族歌剧再次复排演出以来,各种题材的原创民族歌剧发展迅猛、生机勃勃。2015年,在歌剧《白毛女》首演70周年之际,将歌剧《白毛女》重新复排,安排在10个城市巡演19场,到现场观看的群众累计超过3万人,并且利用高科技多媒体3D技术将歌剧《白毛女》拍摄成音乐艺术片在全国进行公映,在北京组织召开了纪念歌剧《白毛女》70周年座谈会,引起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响。如今,在我国经济飞速发展和多元文化的背景下,民族歌剧这种传统艺术形式要想被年轻一代的观众所接受,就必须与时俱进,既要继承经典民族歌剧的艺术精髓,也要推陈出新,利用现代技术创作出符合这个时代的红色原创作品,更好地服务于人民。

三、从《白毛女》到今天中国歌剧发展的问题

新时代下的中国民族歌剧创作还存在一些问题,如创作技法落后、创新意识比较差、受西方歌剧影响比较大,在歌剧创作结构上还存在一些经验主义和拿来主义的思想,为民族歌剧的创新发展增添了阻力,忽视了民族歌剧的艺术规律和科学发展,使得中国民族歌剧发展缓慢,对群众的吸引力下降。

现在的中国民族歌剧创作总是被一些“条条框框”所约束,创作理念上缺乏“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精神。现在的原创民族歌剧普遍存在结构形式固定、艺术体裁雷同、表演模式程序化、剧情题材单一、音乐风格相似、缺少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等问题,解决这些问题是推进民族歌剧前进的关键。

发展中国民族歌剧要坚定不移地走民族化的艺术道路,在戏剧表演方面可以借鉴话剧和音乐剧,在音乐上可以借鉴我国传统古曲和各民族的优秀经典音乐旋律,以写实的创作技法来叙述和演绎剧情。还可以吸收中国戏曲中的板腔体音乐和水袖舞等中国传统艺术表演形式,将国粹与当代民族歌剧进行完美的碰撞,将民族歌剧作为载体让更多的年轻人了解并喜欢中国的传统艺术,最终目的是走出一条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与西方歌剧截然不同的道路。

中国歌剧的本质就是具有中华传统文化属性的中国民族歌剧,只要具有中华民族的魂魄和华夏儿女的民族精神,只要采用的是民族音乐的曲式,那这样的歌剧就应该属于民族歌剧的范畴,绝不应再有什么节外生枝的其他束缚。如张千一老师创作的歌剧《兰花花》,其故事情节是民族的,题材也是具有民族属性的,这部歌剧的音乐采用了以兰花花主题为“动机”的音乐变化来推进戏剧的发展,这个“动机”在整部歌剧中对故事的发展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这就是一部典型的优秀的中国民族歌剧。还有郭文景老师的歌剧《骆驼祥子》,故事情节源自老舍先生名著,在音乐创作上借鉴了中国曲艺(京韵大鼓)的音乐素材。由孟卫东老师创作的歌剧《尘埃落定》,其故事情节来自藏族作家阿来的同名小说,歌剧《尘埃落定》里的音乐带有浓厚的藏族民间音乐风格,所以这部歌剧也是具有少数民族风情的中国民族歌剧。还有我主演的民族歌剧《悲怆的黎明》,作为文化旅游部优秀经典剧目在全国进行巡演,作曲者关峡老师以中国传统民族音乐为载体,结合中国民族唱法来演绎解放战争时期的革命故事,歌剧的主旋律也被电视剧《激情燃烧的岁月》作为主题曲并被大众所熟知,这也是一部利用民族音乐演绎近代故事的经典民族歌剧。

探讨中国歌剧的问题,常常有现代性和当代性的困扰。现代性是历时性的文化历史描述和逻辑叙事,而当代性则是对当下歌剧生态的观照。按照历史学家雅克·巴尔赞的说法,我们都生活在一个特定的历史横断面,共时性的横断面最能呈现历史的真实和文化事件的内在逻辑。现在的文化生活必然受到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政治、国际形势等复杂的社会结构及其相互关系下所形成的文明发展趋势的影响,具有相对的客观性。艺术创作在一定的文化趋势背景下也必然呈现独特的时代特点,尤其是歌剧这种结构庞杂而消耗较大的“大型文化工程”。虽然歌剧已经不再是宫廷贵族文化,在新时期更倾向于承载大众化的愿望,但是文化生态对歌剧的创作有着客观的制约力量。有了当代性的清醒认知和与时俱进的理性自觉,才有利于歌剧文化生态的健康发展。

四、新时代民族歌剧的可持续发展

歌剧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关键点在于培养观众。坦白地说,这是一个非常艰巨的任务,到底是从市场中培育观众还是从基础教育中从长计议,是迫在眉睫的问题。就发展前景而言,戏曲和歌剧在吸引观众方面似乎是难兄难弟,但就目前的实际状况而言歌剧更为小众。因为语言的问题,引进的歌剧存在语言不通的问题,而新歌剧又一直没有处理好唱法问题,所以很难在审美习惯上获得大众的亲近。目前的新歌剧创作中,如果想当然地舍弃所谓的“传统包袱”,可以追求“新、奇、怪”等技术技巧,而不顾引进来的歌剧艺术在中国群众基础的薄弱,显然是脱离实际的。说到这里,不能不提歌剧接受中的一个审美障碍问题。我们大众对用西化的美声唱法唱中国语言是有一定审美适应困难的。歌剧是歌唱的艺术,所谓“综合艺术”的体裁定位也是围绕歌唱做文章,抽掉歌唱,歌剧便不能成立。这是再简单不过的对歌剧艺术属性的基本理解。可惜的是,这个问题在中国歌剧的实践中长期未能得到解决,自然也成为当代性的迫切问题。中国歌剧的根本属性是语言,而不是题材和其他,有学者提出华语歌剧似乎更接近其实质。同样,唱法的基础是语言,所以它是原生性问题,更是中国语言的自信和存亡问题。这个问题不能回避和含糊。其实,我们的戏曲音乐几百年来沉淀下非常丰硕的艺术遗产,在演唱上可资借鉴的唱法一定有很多。当然,歌剧不能简单照搬戏曲的唱法,但是在美声唱法中应多琢磨中国语言的音乐性,总是应该多做尝试的,割裂传统戏曲和当代歌剧的关系很不可取。

五、结语

从第一部民族歌剧《白毛女》诞生到今天已经过去了七十多年的时间,在这七十多年中,《白毛女》作为第一部现代民族歌剧被反复演绎,见证了中国民族歌剧的发展历程,也因为其伟大的艺术性和思想性成为中国民族歌剧的代表。

猜你喜欢

白毛女歌剧民族
不灭的希望 永恒的信念——歌剧《徐福》一席谈
“白毛女”姐姐
MINORITY REPORT
《白毛女》背后的逸闻旧事
传承 民族 文化
河北博物院上演“白毛女”
被民族风玩转的春夏潮流
《白毛女》背后的逸闻旧事
民族万花筒
歌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