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贝多芬《D大调奏鸣曲 Op.10 No.3》作品解析

2021-11-12黄惠子

名家名作 2021年9期
关键词:曲式古典主义大调

黄惠子

一、贝多芬《D大调奏鸣曲Op.10 No.3》的创作背景

在贝多芬的整个创作生涯中,其留下了32首奏鸣曲,并且这些奏鸣曲在世界音乐的历史中素有“新约全书”之称,其中贝多芬在早期的古典主义时期创作了11首,中期浪漫主义时期创作了16首,晚期创作了5首,这部早期的《D大调奏鸣曲 Op.10 No.3》具有鲜明的特色以及独到的风格,深刻地揭示了贝多芬的精神世界。创作《D大调奏鸣曲 Op.10 No.3》时的贝多芬才20多岁,正是风华正茂的年纪,这首奏鸣曲是贝多芬为献给伯爵夫人而创作的三首奏鸣曲其中之一。

同时也应看到,创作这首《D大调奏鸣曲 Op.10 No.3》时贝多芬的听觉已经渐渐地出现障碍,并且其精神以及思想还未达到巅峰时期的成熟度,基于那一时期的苦闷以及悲怆,贝多芬创作了这首D大调奏鸣曲,其以坚定扎实的音乐功底书写了整个乐曲的全部行进曲式,并且在这首奏鸣曲中也反映了贝多芬顽强的精神力以及不屈的信念。

此外,《D大调奏鸣曲 Op.10 No.3》中也有效显现了贝多芬式浪漫主义风格的萌芽,在其创作过程中,贝多芬突破了古典主义的固有框架,在整个曲式结构以及和声的应用过程中,贝多芬的作曲理念得到了有效的彰显。例如,在《D大调奏鸣曲 Op.10 No.3》的结尾部分,贝多芬以不规整的曲式编排,合理地体现了整个乐曲的开放性,进而使得这首奏鸣曲更加贴近浪漫主义风格,同时这首奏鸣曲中的浪漫主义风格也为贝多芬后期的浪漫主义作曲做了很好的铺陈与创新。

二、贝多芬《D大调奏鸣曲 Op.10 No.3》的音乐风格和作品结构

(一)音乐风格

这首《D大调奏鸣曲 Op.10 No.3》具有贝多芬式的音乐风格特点,并且作为贝多芬早期的音乐作品,《D大调奏鸣曲 Op.10 No.3》中有着贝多芬早期对于古典主义的思考与理解。整首乐曲中,贝多芬有效地结合了莫扎特以及海顿古典主义的作曲风格,曲式结构显得严谨而规整。同时,在乐曲的细节处,贝多芬又创新性地融入自己对古典主义的理解,有效提升了整首乐曲的结构完整性,并体现了乐曲的活力。

这是贝多芬在传承古典主义的基础上,融入浪漫主义创新风格的作品,例如,四个乐章的布局有效体现了这一时期贝多芬乐曲创作的古典主义风格,《D大调奏鸣曲 Op.10 No.3》的第三乐章中由快板到慢板,再到快板的曲式结构组成。并且第四乐章中,贝多芬融入小步舞曲的曲式,形成了一定的快慢对比,进而有效提升了整部乐曲的活力。因此,这首《D大调奏鸣曲 Op.10 No.3》的音乐风格具有贝多芬由束缚到冲破束缚的思考,进而体现了贝多芬自身独到的音乐风格。

(二)作品结构

在整首乐曲中,贝多芬以较为成熟的作曲结构突破了原有古典主义的束缚,在古典的框架下取得了浪漫主义的突破。

这首《D大调奏鸣曲 Op.10 No.3》由四部分乐章构成,在第一乐章中,贝多芬以较为坚定的曲风,有效传达了自信的热情,让整首乐曲具有极强的感染力,作为呈示部,前期体现了整个乐曲的主题,并且在第17节到第22节的连接部分后,整首乐曲分为两个副主题以及四个结束主题,进而在第120节到124节的过渡后,将乐曲引入展开部分;在第二乐章中,乐曲的曲调体现了较为明显低沉的曲风,听起来低回婉转,贝多芬以慢板的形式传达了一种哀伤的情绪,作为乐曲的展开部分,这一乐章为第125小节到第183小节;第三乐章中,贝多芬在此引入了一种小步舞曲的形式,体现了贝多芬在此奏鸣曲的创作过程中的创新,将三声中部引向乐曲的主题,进而使得规整的结构中富有相应的变化,其中在第184到第193小节中,贝多芬以原调呈现了乐曲的主要主题,并在第194小节到第204小节中做过渡,在第205小节到第297小节中,以e-D-d的形式展现了乐曲的第一以及第二副主题;第四章中,贝多芬引入了一种回旋曲风,进而有效体现了乐曲的幽默性,这一章节为第298到第344小节,这一小节较为细致而且具有开放性,最后将整首乐曲引入尾声。

三、贝多芬《D大调奏鸣曲 Op.10 No.3》的创作手法与曲式结构

(一)创作手法

在这首《D大调奏鸣曲 Op.10 No.3》中,贝多芬首先展现了音乐的内容与音乐的表现形式之间的完美融合,进而有着极强的音乐穿透力,其虽然有着古典音乐的结构以及曲式,但是在整首乐曲中并不拘泥于既有的作曲形式,如第二乐章中的幻想式曲风就很好地展现了思想与音乐作曲相结合的特点。

其次,戏剧性元素的出现也是这首《D大调奏鸣曲Op.10 No.3》的突出特点之一,在此过程中贝多芬以变化性的音调展现了与传统古典主义不同的音乐风格,并且作为主题的音乐材料,在每个章节中都有着一定的呼应性,如结尾部分与再现部分的连接与统一,有效地实现了这首乐曲在宏观层面的一致性。

再次,丰富的和声也是这首奏鸣曲的独特魅力之一。其不仅保证了和声运用的功能性,还有效提升了和声的表现力,进而让这首乐曲有着极强的音乐表现力。如转位和弦以及那不勒斯六和弦的应用在这首乐曲中展现了贝多芬细腻的感情以及丰富的情感变化。

最后,和声方面的拓展以及创新也是这首奏鸣曲的独特创作特点,通过离调的变音体系的运用,加上以和声作为整首乐曲的音乐动力形式,有效提升了乐曲中复杂的情感交织,进而让整首乐曲的情感表达更加丰富而饱满,并且以乐曲的强弱为主题,将旋律的主线运用于丰富的戏剧张力中,实现了整首乐曲的情感起伏。

(二)曲式结构

第一乐章,其节奏感较为明晰,并且曲调欢快,作为整首乐曲的呈示部,开头的四个音在乐曲的行进过程中经常被提及,进而体现了这四个音在整部乐曲中的标志性。旋律的反复也有效表达了乐曲的气势。在第22节处,乐曲进入了过渡期,回旋式的曲风很好地提升了乐曲的表现力,之后的回归式曲风,从第55小节开始整个乐曲的律动性被有效地增强,并在乐章的结尾处让主题再次呈现,进而从一个P演变为FF的形式,将整首乐曲引入高潮部分。

第二乐章,乐曲进入了低回且婉转的部分,表现的感情比较悲凉,在第八节处通过回旋式的旋律让乐句进入了高音部分,进而转换调性为C调,实现了由低沉向欢快的转化。并且,在第30节处乐曲进入了F大调,进而实现了整个乐曲的敏感比较,突出了思考以及情感的碰撞。

第三乐章,贝多芬以小步舞曲的形式展现了明快的曲风,进而让整部乐曲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类似于舒伯特的田园舞曲风格,在这一乐章中充满了幽默感以及音乐表现力,实现了情感的整体转变。

第四乐章,推动式的旋律让整体乐曲在第一段中十六音符的推动下,其整体的乐曲形态呈现相应的变化。在第二个插入的分部中,乐曲转化为降B调,并在此后以降E调递减了三个和弦,最后让乐句保持在降B调上。其后,整个乐句又从降B调被引入D大调的主题中,宛如让情绪再度回归到了现实中。

四、结论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贝多芬的创作理念以及后期的浪漫主义灵感在这首《D大调奏鸣曲 Op.10 No.3》中具有全方位的展现,其主要体现了贝多芬的创作热情以及思想变化。通过对于《D大调奏鸣曲 Op.10 No.3》整首乐曲结构的分析,可以看出在这一时期贝多芬的作曲已经出现了早期的浪漫主义萌芽,并且其规整的曲式也呈现了一种贝多芬式的古典主义。贝多芬在音乐细节的处理上体现了一种较为精致的作曲理念,其中主题的鲜明对比以及调性的立体性呈现都彰显了贝多芬的音乐风格。纵观“乐圣”贝多芬的创作历程,其所留下的音乐作品是世界音乐史上的宝贵财富。

猜你喜欢

曲式古典主义大调
一次搞懂吉他常用和弦
偏爱红黄蓝的古典主义画家
G大调随想曲
“跑调”了怎么办
该丘斯曲式学之乐句式研究
向古典主义致敬
门德尔松《春之歌》分析
激情 宁静 唯美
浅析布索尼《C大调钢琴协奏曲》的和声特点
“共性写作”时期的非典型曲式中的典型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