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微电影在高校心理育人中的运用
2021-11-12■/..
■ /..
中共教育部党组印发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提出,要“大力促进心理育人”,“充分利用网络、广播、微信公众号、APP等媒体,营造心理健康教育良好氛围,提高师生心理保健能力”。新媒体的快速发展推动了高校心理育人的探索,而将新媒体融入到心理育人工作体系中,开拓新途径,是高校心理育人的必然趋势。心理微电影是一种近些年来在高校之中非常常见的形式,可以成功地将学生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之中所遇到的困惑与烦恼展现出来。当前,加强心理微电影在高校心理育人中的运用,充分挖掘心理微电影的教育价值是当前高校心理育人的一项紧迫任务。即通过学生自编自演或者是共同观看的形式与心理育人不断融合,让学生在一种更加轻松和愉悦的氛围之中找到解决自身心理问题的方法,获得更加健康的成长和发展,是高校心理育人中运用心理微电影形式的重要目的所在。
一、微电影在高校心理育人工作中的意义
微电影是近些年来较为流行的一种艺术形式,它主要是指将视频短片的长度控制在10分钟左右,并且在这较短的时间内将各种类型的艺术元素进行科学的融合,最后通过电影制作的手段呈现在大众面前的一种艺术形式。很多高校将微电影运用在心理健康教育中,通过开展深入人心的微电影活动,实现微电影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机融合,促进高校的心理育人工作得以更加顺利的开展。
(一)满足学生自我表达的内心需求
现阶段,高校学生由于生活在互联网的时代,他们从小就已经感受到了新媒体带给他们的生活乐趣。高校中有许多学生拥有着丰富的拍摄经验以及创作热情,他们期望通过自导自演微电影的形式,表达内心的思想和感受。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指出人有自我实现的需要,心理微电影的制作和传播让更多的普通大学生在互联网的世界里发出了个人自己的声音,学生获得了表达自我、表达内心的机会,满足了自我实现的心理。所以在微电影的制作中,每一个环节都能为学生带来成就感,既能够学到各种相关的制作知识,帮助学生展现自我的才华与能力,而且也提供了一个自我表达的平台,将个人的情感与思想通过艺术的形式表现出来,表达即疗愈。
(二)引发学生情感共鸣
心理微电影是对生活的深切感触和对人性的细腻刻画,直接作用于人的内心,可以激发大学生的情感共鸣,获得深层的疗愈。其题材并不拘泥于某种形式,可以是人们生活中遇见的事件,可以是想象的故事,这些广泛的题材就为学生提供了足够的创作空间。通过运用自己发现美好的眼睛,发现身边有意义的故事,就能够帮助学生在微电影的创作过程之中很好地实现情感的共鸣,而且也可以让学生在身边小事中领悟到更深刻的道理,帮助他们日后的生活和成长。对于观看微电影的学生而言也能够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并发挥自身强大的学习潜力,从视频中学习,找到解决问题的合理途径,从而实现心理的成长与领悟。
(三)丰富校园心理文化氛围
微电影的创作对于校园心理文化建设和大学生能力建设均有积极的作用。学生结合大学生的亲身经历和成长议题,将真实的故事经过艺术的加工,创作出走心的故事和剧本,融入个人的心灵感受和理性分析,将积极正面的理念和知识在校园里传播开来,传递给全体同学,有益于形成格调高雅、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氛围。网络技术的发展使校园微电影的发布更加简单便捷,同学们可以轻松发布、转发与评论,在线上进行良好的互动和交流。用短短的电影视频表达正面的教育意义,增强学生对心理健康和校园文化的认同感,从而起到心理育人的作用,进而促进校园文化建设。
二、心理微电影在高校心理育人中运用的有效途径
(一)开展校园心理文化实践活动
将微电影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传播途径,凸显心理健康教育主题,通过拍摄新生适应、人际交往、职业规划、情绪情感调适等题材,表现大学生阶段性心理成长过程和群体性心理特征。当心理微电影完成之后,可以在学校的公共放映室里进行播放,如高校的周末电影院或者电影沙龙,学生集中观看,并在观看之后进行赏析。学生会在微电影之中发现一些与自身相关的问题,和同学互相交流思考,就会在一定程度上解开内心之中的困惑。比如,亲子沟通问题具有普遍性。学生不喜欢向家长分享自己的内心真实感受,在与父母交流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一些矛盾。学生就这个问题拍成微电影,在拍摄过程之中,学生会主动反思自己与父母之间的问题,并学会从家长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达到与家长多交流、多沟通,互相理解的目的。同时也可以利用重大节点和关键环节开展心理微电影的展播,从而更好地放大教育效果。学生只有亲身参与实践活动,在活动中理解、体验与感悟,才能真正将知识与技能内化于心。通过心理微电影的创作和展演,广大学生可以感受到格调高雅的校园心理文化,这对于构建稳定和谐的文化教育生态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促进心理育人与文化育人、网络育人等其他育人环节的结合,形成协同育人的格局。
(二)开展校园心理微电影大赛
近年来,全国各地高校纷纷开展微电影大赛,收到了良好的反响。大赛以立德树人为根本,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以轻松活泼的艺术表现手法,对大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效果。学校可以为大赛设立专项资金,形成流畅与完整的流程,从学生入校起就广泛发动,鼓励在校生人人参与、班班拍摄,充分利用线上新媒体平台,实现线上与线下同步展播与评选,把校园微电影大赛精心打造成心理育人的新阵地。通过举办心理微电影大赛,学生自编自导自演,生动展现出当代大学生阳光面貌和健康风采。学生经过编撰剧本、挑选演员、拍摄制作、展播展演等多个环节,进一步提升了他们的创新创作、组织策划和团队协作等能力,对自己和他人都有了更全面、正确的认识,将生活与学习中的心理脚本变为自我创作与自我教育的良机,实现心理的发展与自我的突破。
(三)微电影融入心理健康教育教学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是高校心理育人的主渠道,将微电影引入教学中,可以促进学生以一种更加轻松愉悦的方式进行学习和生活。在人类学习过程中,存在着内隐和外显两种认知机制,且在某些情景下内隐学习有优于外显学习的重要特性,蕴藏着巨大的心理潜能,如视频、图片就等更容易激发大脑内隐学习。微电影通过视频的隐形教育功能,使大学生不断获取心理健康知识,提高识别心理问题的能力。依据心理健康教育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大纲、结合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组织、培训、指导学生自主组建团队拍摄的短视频。微电影制作过程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选择与心理健康息息相关的主题,在心理教师的指导下开展创作、拍摄,在故事中融入专业的理论与个人的思考,最后在心理课堂之上进行播放。教师不重在关注学生的拍摄技术,而要注重对影片中心理困扰的疏导,引导学生在微电影创作中主动探索答案和解决问题,并对一些共性问题予以分析与解答,从而实现“解决学生心理困惑、提升学生心理素质”的教学目标。
三、心理微电影运用在高校心理育人工作中的注意事项
第一,要注重全员参与,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智慧、反映学生的心理需要;同时注重教师的指导性,给予学生必要的理论与技术指导,共同挖掘故事背后的心理意义。第二,微电影制作在注重艺术效果的同时,更需要关注校园心理微电影的真正内涵,注重对学生内在发展和成长的引导;不能只注重于制作效果的精良与否,更应该注重在制作过程之中学生之间的相互融合和交流,不但帮助学校的教育活动良好进行,也可以使学生在过程之中能够得到更好的成长。第三,在校园心理微电影选材的过程之中,不应该更多地关注消极性的问题。过于消极的题材,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也容易让他们过于悲观,更应该选取一些积极正面的题材进行拍摄。以一种正能量的角度开始心理微电影的制作,才是校园心理健康课程发展的新的途径。
四、结语
在高校心理育人体系中融入微电影元素,形成“线上教育与线下教育相结合”、“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结合”、“课堂教育与课外活动相结合”的微电影教育体系,在帮助学生心理健康成长这一方面也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学生通过自编、自导、自演、自看的形式,更好的发展自身创作与动手能力并解答他们生活中所遇到的困难。通过在心理育人过程中融入心理微电影,帮助学生洗涤心灵,从内心深处找到情感共鸣,进而提升心理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