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层次论视角下的日语惯用语汉译
2021-11-12■/
■ /
日语“慣用句”,根据日本《大辞林》的定义是指“由两个以上的词组合而成,作为一个整体表达固定的意思。”其汉语表达,有人译为“惯用句”,有人译为“惯用语”,本文采用“惯用语”这一说法。
惯用语是各民族人民在社会生活生产实践中形成的语言的精华,是民族智慧的结晶,代表了人民朴素的价值观念和审美情趣。关于日语惯用语的汉译策略和技巧,许多学者都通过研究进行了总结。如宋长营(2007)分析了日语惯用句翻译的对比原则、神似原则和汉化原则,强调译词要形象生动。徐瞾瑢(2010)在对与动物有关的日语惯用句的汉译策略进行分析时,提出了直译法、套用法、替换法三种策略。王和平(2012)就将日语惯用语的汉译技巧归纳为直译、意译、借译等,强调了文化翻译的重要性。直译、意译、套用法、替换法,这些都是从翻译策略和翻译技巧的角度进行的经验主义的探讨和研究,鲜少有人通过翻译理论分析日语惯用语的翻译。翻译策略和翻译技巧固然重要,能够为我们进行日语惯用语的汉译实践提供宝贵的参考意见。但对翻译实践进行理论式探讨也不可或缺,有助于高屋建瓴地理解翻译活动,指导我们的翻译实践。
许钧(1987)在《论翻译的层次》一文中,明确提出了翻译具有思维、语义和美学这三个层次的观点,认为一个成功的翻译不可能在一个层次完成,它应该是各个必要层次和谐统一的产物。之后,许多学者从思维层次、语义层次、审美层次这三个翻译层次出发,进行了关于诗歌的翻译实践和翻译评析。
本文将尝试以许钧的翻译层次论为理论支撑,通过具体例句分析日语惯用语翻译的步骤、翻译技巧的选择与取舍和具体译文的评价标准,以期能为日语惯用语的汉译提供新的思路,进而丰富日语惯用语汉译实践。
一、许钧的翻译层次论
1987年许钧在《中国翻译》发表了《论翻译的层次》一文,经局部调整又于1989年在《现代外语》发表了同名论文,并在其编写的全国翻译硕士专业学位(MTI)系列教材之一的《翻译概论》一书中再一次指出翻译具有思维、语义和美学这三个层次。
许钧的翻译层次论是受法国著名符号学家皮埃尔·吉罗将语言符号分为逻辑符号、语义符号和审美符号的启发而提出的。其在文章中指出具有全人类性的思维是翻译活动的基础,翻译主体(也就是译者)是借助于思维作用对翻译客体(也就是原作)进行翻译活动的。语言作为思维的材料,是以其语言结构和语义系统帮助实现思维,完成其表义、表感和表美等功能的。翻译不可能囿于思维这一层次,翻译还要按照不同语言符号达意、传情的规律,用一种语言符号传达另一种语言符号的意义,这就构成了翻译的又一层次,即语义层次。思维层次与语义层次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思维层次是语义层次的基础,语义层次是思维层次的体现。关于语义的范围,许钧借鉴了索绪尔对于语言和言语的认识,即语言和言语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言语是说话人的行为和结果;语言是从言语中概括出来的规律的总和,它存在于言语之中,因此,语义可相应地区分为语言意义和言语意义。语言意义是语义的基本层次,它包括词汇意义(即词汇的所指意义)、句子结构意义(语法意义)和句子之间的关系意义;言语意义即是在特定的上下文中(广义的上下文,包括语言环境)词或句子乃至整个话语的特殊含义以及人们在参与言语活动的过程中赋予语言符号的附加意义,主要体现为语境意义与修辞意义或蕴涵意义。语言除了传情、达意之外,还有审美职能,对于文学语言而言,审美职能甚至是其最重要的职能。一部作品的翻译,除了思维层次和语义层次的活动外,有着更高层次的要求,这就是文学翻译的最高层次,即审美层次。
二、翻译层次论指导下的日语惯用语翻译
(一)翻译过程中翻译技巧的选择
从许钧提出的翻译的思维、语义和美学这三个层次,不只是平行的三个层次,它其实代表了从理解到表达的翻译过程。可以通过逐层次分析,从思维层次向语义层次再到审美层次,由内而外、由抽象到具体、由局部到整体一步步树立起翻译的城堡。
例如:①关于日语中“很忙”相关惯用语翻译。
根据许钧的翻译层次论,我们首先要从思维层次着手,首先搞清楚惯用语中一系列的概念意义。思维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虽然语言作为思维的材料,带有任意性和约定俗成性的特征,但是反映的客观事物却能够大致一致,因此在概念这一层次上就可能取得较为一致的对应。就这句惯用语来说,概念意义对应较为简单,可以以此过渡到语义层次中的词汇意义。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运用判断、推理等手段辨清概念的确切含义,确定其词汇意义。含义的基础上,理清概念之间的逻辑。日语中有一句关于很忙的惯用语翻译过来是:
“猫/的/爪/借/想/程度/忙”
这只是词汇的简单组合,不符合汉语语法规律,下一步我们就要根据汉语语言规律直译其语法意义和逻辑意义。
“忙得连猫爪都想借来一用。”
确定了语法意义和逻辑意义只是确定了其语言意义,语义层次还包含言语意义,即语境意义与修辞意义。日语惯用语就广泛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修辞手法的处理和修辞意义的表达可以有两种方式,一是保留其原喻体和修辞形态,有时可以通过加译的方式表示出喻体代表的属性。例如日语惯用语中以动物为喻体的条目很多,其中“猫惯用语”的大量存在尤为突出,而在众多惯用语中极少有赞扬猫的,猫所代表的形象通常是无能之辈、无用之才或无耻之徒。保留其喻体和修辞形态可以译成:
a “忙得连没用的猫爪都想借来一用。”
另一种方式是去除其修辞形式,进行意译出其蕴涵意义:
a′ “非常忙”
一些自然科学类的科技类的文章,一般翻译到语义层次就算完成了。但是惯用语一般应用于会话和文学作品中,还需要进行审美层次的翻译,也就是从接受美学的角度,充分考虑接受者(也就是读者)美学感受的基础上,首先对原文进行审美,再通过调整译文的文字、韵律、节奏、结构等形式因素来传达原文的美。
通过语义层面的直译和意译分别形成了a和a′两个译文。首先从读者接受度来看,a很明显不合适,a译文对于中国人来说,虽然能大致明白其意思,但是因为日语中猫的形象和汉语中猫的形象有所差异,汉语中关于猫的惯用语也非常少,所以这种表达并不符合汉语习惯,读起来也别扭。a′译文意译出了原文要表达的意思,但是只是普通的叙述句式,没有表达出原文具象化、形象而生动的美感。
要做出符合原文审美的译文,首先可以考虑汉语中形象生动地表达其基本语义“非常忙”这一状态的表达方式,比如:
b “忙得恨不能有分身术。”
b′ “忙得恨不能多长一双手。”
也可以充分利用汉语词汇的优势进行“功能代偿”,比如利用一些三字、四字词汇:
c “忙得团团转”
c′ “得不忙可开交”
最终再根据不同的语境选择不同的译文,b组译文更形象生动也更俗语化。
(二)翻译评价
翻译层次论,不但指导我们逐层次推进翻译过程,对于我们进行翻译评价也提供了清晰的标准。古今中外的翻译学家关于翻译的定义与对翻译活动的认识有众多版本,但却一致认为传达意义是翻译的目的所在,是翻译的核心和根本。所以我们在做翻译评价时,首先要确认语义层次的正确性,确保“译得对”,然后再从审美层次上确认是否完成传情、共感,是否传达韵律等形式之美,也就是“译得好”。具体到日语惯用语的翻译就是,是否表现出其通俗性、习用性、生动性和形象性。先语义再审美,切不可前后颠倒、主次不分。如:
②关于日语中“百密一疏”的惯用语翻译,对应为汉语的惯用语有:
d 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
e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
f 猴子也有从树上掉下来的时候。
g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h 老虎也有打盹儿的时候。
i 千里马也会失蹄。
猴子是爬树好手,有时也会从树上掉下来,这是一种比喻的说法。
采用套译方法的译文d“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看似和原文意思吻合,仔细分析其实不然。“常在河边走”指的是常处在某种环境,“哪有不湿鞋”表示一种必然的结果,讲的是环境对人的影响,常用于劝诫人不要有侥幸心理。
译文e“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出自《晏子春秋》,意思是不论多么聪明的人,也会出现个别失误。从语义层次看与原文非常接近,主体相对,事项相近。从审美层次看“智者千虑,必有一失”作为汉语成语,四字对仗,形式工整,和原文形象、生动的具象化表达,各有千秋。两者之间的细微差异在于汉语偏雅,原文偏俗,汉语偏谋事,原文偏做事。这也是现有惯用语词典普遍采用的译法。
直译的译文f“猴子也有从树上掉下来的时候。”,从语义层次看,大致能够表达原文的意思,但是从审美层次看,同原文相比出现了感情偏差,在原文中“猿”擅长爬树,所代表的是能力卓越的人,带有褒义色彩。翻译成汉语时,如果保留原喻体“猴子”,中国人听起来会感受到些许贬义色彩,因此不适用于安慰他人。但是少许比较随意的会话中,单纯讲述事实时偶可使用。
译文g“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出自《左传·宣公二年》:“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意思是一般人不是圣人和贤人,谁能不犯错?错了能够改正,没有比这更好的了。其主体是一般人,事项是犯过错。而原文的“猿”是爬树的能手,也会从树上掉下来,其主体是能手,事项是失败。
译文h“老虎也有打盹儿的时候。”比喻精明或厉害的人也难免有疏忽的时候。和原文意义相近,为中国人所熟知,根据具体的语境,有时也不失为一个好的译文。和原文相比,语义侧重在疏忽、大意。
译文i“千里马也会失蹄”源于成语“马失前蹄”,“马失前蹄”比喻偶然发生差错而失败受挫。“千里马”是马中的佼佼者,可日行千里,长于脚力,和原文中擅长爬树的“猿”相对应,可以说是和原文从语义到审美最为契合的译文。
以上是把惯用语作为独立的语句,从翻译层次论的角度对译文进行的评价。但是在实际翻译实践中,任何的词句无论是思维层次、语义层次还是审美层次,意义都是动态的,而非静态的,是和语境密切相关的。
例1:日语中类似“老师有时也会出错”的惯用语。
译文:智者千虑,必有一失。老师有时也会出错。
例2:日语中“专业人士也有失误的时候”的惯用语。
译文:老虎还有打盹儿的时候呢,美国棒球联盟的选手也会有三击不中的情况。
三、以翻译层次论为指导,发挥主观能动性,充实日语惯用语翻译
并不是每个日语惯用语都被录入到了惯用语汉译辞典,即便被收入到了汉译辞典中,也是直接给出的译词,并非对语义的解析,所以译词有限,审美层次表达较单一。在翻译层次论指导下,根据不同的审美层次探讨,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创造出不同风格的译语。一些语义和审美皆契合、互为套译关系的汉日惯用语,在不同语境审美下,不一定是最佳译文,要将更多的近义惯用语纳入视野,合理选择,这都将丰富日语惯用语的汉译库。
高宁(2015)在关于词汇的翻译中强调“日语选义,汉语选词。”这也适用于惯用语汉译。这就意味着我们在确定惯用语的语义时,首先要查看日语的惯用语辞典释义,然后选择合适的译词。选择译词不局限于汉译后的惯用语辞典,而是从丰富的汉语语言宝库中寻找素材,进行创造。如:
③虚礼不如实利。
这一惯用语并不像惯用语①②那么常见,一些惯用语辞典并没有把这一词条纳入其中,在线谚语辞典解释为“比起口头语言上的答谢,更乐意得到金钱”。《详解日语惯用语词典》的翻译为“虚礼不如实利”,这一译文从语义层次看解释准确,从审美层次看“虚”“实”相对,“礼”“利”谐音,达到了思维层次、语义层次和审美层次的和谐统一。“虚礼不如实利”并不是汉语的固定惯用语或谚语,是编者凭借自身深厚的语言功底所译,不属于翻译技巧中的套译法。
从审美层次看“虚礼不如实利”偏书面语正统风格,并不能满足所有审美需求,因此需要也能够在理解核心语义的基础上,运用汉语丰富的韵律,创造出审美各有侧重、风格不一的好译文。如:
j 口再甜,不如钱”(颇具口语性和汉语谚语风格,又兼具谐音,在口语化的表达中不失为一个好的选择。)
k 嘘寒问暖不如打笔巨款(颇具流行语特征。)
l 好话不如现钞(和“虚礼不如实利”相比,更通俗,更具形象性。)
m 好话千遍不如钞票一叠(巧妙加译“千遍”和“一叠”,通过强烈的数字对比,强调语义。)
四、结语
在实际翻译实践中,会遇到对应多个可套译汉语惯用语的词条,也会遇到汉语中并无可套译或替换的固定惯用语的词条,还会遇到惯用语辞典的译语单一、不能符合语境审美要求的词条,甚至会遇到日汉惯用语辞典并未收录的词条,面临日语惯用语的汉译选择和创造,我们可以从“思维、语义、审美”三个层次,步步为营,创造出三个层次和谐统一的好的译语。
注释:
①例句123均取自网络https://www.tedukurikotoba.com/entry/1069.html,译文为笔者自译。
②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出版井上宗雄主编的《日语惯用句用法辞典》、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王锐编著的《日语惯用语、谚语详解》以及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叶琳主编的《常用日语惯用句》没有收录该词条。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刘振宇和刘剑主编的《详解日语惯用语词典》中有收录,译为“虚礼不如实利”。
③https://kotowaza.jitenon.jp/koto-waza/346.php.
④Jklm是选自网络、论坛中较好的译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