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五彩交织、粲然生辉
——读叶梅的报告文学《粲然》

2021-11-12

长江丛刊 2021年9期
关键词:科学精神

据《钱江晚报》官网2021年2月5日报道,第三届“浙版传媒好书”榜单在杭州揭晓,叶梅的长篇报告文学《粲然》获得优秀文学艺术出版物奖,并在网络投票环节以高票夺冠。该书涉笔高能物理的学科领域,全景式展示了我国第一个大科学装置——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以下简称BEPC)的建造始末。此类专业、前沿甚至神秘的题材,何故获得了众多读者的认同和喜爱?开卷阅之,方知作者运转多样笔触,展现了丰富的内涵。书中历史记录、精神写照、科学阐释、诗意抒发、哲理思考等光色交织闪耀,如名所喻,五彩缤纷,粲然生辉——这正是受欢迎的因由所在。

一种光色是历史的纵深和宏阔。从20世纪50年代酝酿准备,到1984年动工、1988年建成,再到2009年完成二期改造,BEPC的建造,跨越两个世纪、50余年,造就了一段绵延曲折、波澜起伏的历史。为真实、全面地再现这段独特历史,作者走过四季、历时5年,不辞辛苦地奔波海内、广泛采访,遍寻流逝的过往,重拾难忘的记忆,挖掘尘封的隐秘,获得了大量的一手材料。在“高能所大门前的雕塑也早成为我的‘老朋友’”的过程中,作者也自觉地融入BEPC的建设改造的每个阶段,不光成为历史的记录者、见证者,也成为历史的亲历者。在此基础上的纪实、记事、写人,皆有来自,真实可信,体现了史家的“实录”精神。这样高度真实的叙述立场,使得一段并不广为人知、却值得铭记的历史渐次呈现,也将读者带入到了那段历史中,宛若亲临。

让人称道的是,《粲然》的叙事还倾注了自觉而鲜明的史观。作者围绕BEPC建设改造的前世今生,贯通了过去、现实和未来;也打破学科、专业和领域界限,广稽博引;还立足中国,放眼世界。笔法聚散结合,自由穿插、毫不拘泥——既有追根溯源的历史感,又有扑面而来的时代性,及对未来“风物长宜放眼量”的深入思考;并通过旁逸斜出的闲笔插叙,引发“触类旁通”的延展。因此,对单一事件的叙写,融入到历史的宏大叙事,生发出纵深化、全景式的历史画卷,呈现了类似“通古今之变”的史家气魄。

全书的引言和后记,首尾呼应,为阐发命意、串连全书的点睛之笔。第一章的前四节,作者书写了参观居里夫人故居的所思,梳理了现代中国物理学的肇始,概述了粒子研究的理论发展,介绍了建国初期中国高能加速器建设的缘起。这就将BEPC的建造,置于人类对微观世界的探寻、高能物理学科的发展、新中国的建设等更为纵深广阔的历史轨迹中。第五节起顺理成章,用三章的大半篇幅,详细铺展了BEPC建设和改造(简称BEPCⅡ)的全部进程,重点再现了建设过程中的关键节点,高度评价了工程的重大意义,具体介绍了其在催生互联网进入中国、抗击SARS等领域的研究和应用。这些篇什叙事、说明、议论、抒情结合,兼及主线、概观与细节,凸显了记史的真实性和全景化。让人印象深刻的有:“七下八上——开始了”“五上五下”“这件事不能再延迟了”“不要再犹豫,要干……”等令人感慨的建设波折;“必须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今夕何夕,见此粲者”等提纲挈领的全面梳理;“十八位科学家的联名信”“想吃馒头,先种麦子”“两只老母鸡”“半夜隧道进水”等鲜活可触的细节描写。作者善于剪裁、有详有略、点面结合。到第四章,作者还意犹未尽:她从新的时代关切出发,围绕对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简称中科院高能所)现任所长王贻芳的访谈,引入中国是否应继续建设超大对撞机的争论,评价与BEPC有关的“上海之光”、大亚湾中微子实验站的科学和应用价值,探究大科学装置之于国家科技发展的现实价值和未来意义,寄予了接续古今的前瞻性思考。可以说,《粲然》展现的曲折脉络、广阔场景和深微细节,形成了科学技术发展与社会时代变迁的呼应,建构了中国与世界的比照,见证了中国在特定领域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进程,成为观照70余年来时代变换、展望前路征程的一个重要方面。

另一种光色是精神的伟大与高贵。报告文学记录历史和现实,叙写重大事件和社会变迁,人是无可辩驳的主角。70余年来的中国报告文学,大多是聚焦英雄模范,宣传感人事迹,讴歌伟大精神,弘扬高贵品质,达到激浊扬清,引领善良、美好、崇高的时代精神,《粲然》也是如此。书中的主角,是一代代为BEPC的建设改造而奋斗的科学家,他们如“明亮闪烁的星星”,“照亮了北京,照亮了中国和世界”,赞美他们是本书的主要命意。作者当然也没有忘记为此贡献心力的其他人,如几代党和国家领导人,工程的管理者、协调者,普通科技工作者,下游元件的生产者,以及为中国提供帮助的国际友人。“一部大对撞,风云际会,英才辈出,群星粲然。”记录如此时间跨度大、数量多的人物,作者没有平均用墨,或如流水账一一罗列。她以线性叙事为经,重大阶段和重要节点为纬;既高度凝练,对各类人物的群像进行概写,又浓墨重彩,对有重大贡献的典型人物进行特写。可以发现,作者书写人物的详略取舍和精心刻画,是以精神特质及其表现为核心标准的,用当下的时代话语来讲,是“中国精神、中国力量、中国创造”。

作为《粲然》的主角,科学家们身具的“中国精神”,首先就是“内心似火”的强烈爱国主义。作者指出:“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养育了一代代仁人志士,从屈原的爱国情怀到范仲淹的家国忧思,无数先贤的忧国忧民,成为中国科学家骨子里的文化基因”。这种文化基因,在重点记叙的科学家方守贤、张文裕、谢家麟、叶铭汉、陈森玉、郑志鹏、陈和生、王贻芳等身上表现得尤为明显。他们是跨越1950年代到21世纪的几代人,出身、经历、性格、专业、职位各不相同,但爱国报国的情怀高度一致、始终不变。作者通过诸多访谈、事件、细节的展现,详细记录他们为让中国跳上“高能加速的特快列车”,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百折不悔、全力参与BEPC的建设的典型事迹。象方守贤不顾挫折“五上五下”多次设计方案,张文裕等十八人联名上书周总理,叶铭汉为国奉献、指挥若定、却淡泊名利……等等。中国科学家的爱国主义精神,因而成为全书最为闪亮的光辉。作者还不惜笔墨,突出了杨振宁、李政道、丁肇中等华人科学家及诺贝尔奖得主,在BEPC建设及中国高科技发展、高科技人才培养上的贡献;她不吝使用“责任”“不惜力”“倾其所能”“倾其所有”等词,高度赞美了这些海外赤子对祖国的热爱。因为写人的重点突出,细节真实,形象生动,情感真切,众多海内外中国(华人)科学家拳拳的爱国之心、热切的报国之志跃然纸上,读来只觉满目粲然,颇为令人感佩。

书中多次提及,中国人一直要造的,就是邓小平说的“我们的加速器”。这是几代中国科学家的情结,也造就了立足国情、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顽强拼搏、精益求精,又开拓创新、敢于领先,勇于迎接挑战、直面竞争的“中国精神”。《粲然》的全景式书写,从最初的酝酿设计、后续的不断修改、设计的指导方略,到能区的定位、聚焦结构的推导、多数部件的研制、关键运行指标的选择、改造经费和方案的确定等,淋漓尽致地凸显了这些精神。在“磨剑岂止十年”“乐队指挥”“中国创造”“丁肇中说,你们太省了”“撞上了!撞上了!”“康奈尔大学来信”等节中,对重要科学家和整体建设者的寻访和记录,让读者真切感受到这些精神的闪光。如:谢家麟“预制设计”为研制奠基,方守贤大胆推导出当时公认计算结果的错误,秦玖设计出高频加速腔却因操劳过度早逝,郑志鹏等白手起家自己设计制作北京谱仪,陈森玉重压之下排除运行障碍,BEPCⅡ的先进指标让康奈尔大学的对撞机主动终止,各个部门、成千上万部件制作的严格工艺和质量要求,及众多自主创业真实情景的撷取再现……主抓BEPC工程的聂荣臻曾说,BEPC是“继原子弹、氢弹、导弹、人造卫星、核潜艇等之后的又一巨大科技成就”,它与原子弹等一样,是“中国精神”造就的“中国创造”。不难看出,《粲然》充满激情地彰显、赞美这些“中国精神”,寄寓了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起到了为时代存证、赞民族之魂的作用,很能激发不同年龄段读者的共鸣。

集体主义,也是《粲然》阐释的一种“中国精神”。这是中国的文化传统和制度优势凝练的精神特质,能够上下同欲、万众一心,集中力量办大事。坚强有力的领导,是发挥集体主义精神的首要前提,BEPC建设改造的成功,也证明了这一点。作者对此坚信不移,她重点引述了新中国70多年以来的关键时刻,几代党和国家领导人对高能物理等科技事业发展的指导和关怀:从毛泽东、周恩来征询李政道的建议,周恩来亲笔回复十八人上书指出“这件事不能再延迟了”;到邓小平一锤定音、亲自“点将”、批准建造BEPC,并在竣工后提出中国“必须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的要求;再到习近平对科技革命的论述,对中国科技创新发展的期望。她还记录了BEPC建设领导小组成员间的团结、协调、配合及产生的高效率,以及涉及111项协议、数百家参与部门、数以万计的建设者的贡献;并用“这是我们的幸运”和“金花漂移”两节,记叙了“定位子”和漂移室“拉丝”两项工作中,一线普通科研工作者和工人的敬业、严格和执著。这些自上而下的记载,让对历史的书写更全面、更忠实,也热切颂扬了集体主义的力量。

阅读《粲然》,读者还看到了执著追求的科学精神,它质朴淡定、耐得寂寞、矢志不渝、薪火相传、从无止境。从前苏联的杜布纳联合核子研究所、德国汉堡电子同步加速器研究中心、美国费米国家加速器实验室到中科院高能所、江门中微子实验站、上海光源,从1950年代到21世纪,中国科学家始终在追求中国高科技领域的发展和应用,始终在努力为人类科学作出重要贡献。作者引述科学家们自己的话来说,就是全身心投入、毅然交付漫长宝贵时光地“坚守”事业,是“艰苦、努力、认真”地工作,是“目标远大、脚踏实地”地奋斗。这样坚定执著的科学精神,可以辐射一切工作和生活领域,自然能够带给读者强烈的感染、深刻的思考、久远的启示。

如果把BEPC的建设改造过程比作一部跌宕壮阔的交响乐,谱写者有科学家、领导人、管理者、协调者,以及许多知名、不知名的普通科研人员和普通工人们。爱国主义、自力更生、艰苦卓绝、开拓创新、集体主义、科学精神等“中国精神”,则汇聚成其丰富激昂、澎湃起伏的主旋律。它凝聚起强大的“中国力量”,完成了“中国创造”,造就了“为国争光、为民造福、为人类开天眼”的国之利器!作者用报告文学的方式,奏响这部交响乐,就是倾注自己内心的感动,全面展现和由衷赞美这伟大的精神、力量和创造,激发共鸣,希望自己、读者乃至更多的人,“记住他们的精神”!《粲然》也因此具备了崇高壮阔、大气磅礴的精神特质!

《粲然》叙写的内容,指向极为专业甚至艰深的科学领域及前沿运用,如何自如运笔,熟稔表达,切中肯綮,不犯知识错误、不说外行话、不生吞活剥,对作者是不小的考验。在高能物理“生涩”而“遥远”的考验面前,作者用5年的时间扎实细致寻访所有,尽可能贴近写作对象的心灵;下苦功“一本本啃读”极为晦涩的专业书籍,让自己能一窥微观世界的门径,品味其中的味道。但是,不能苛求作家在传述科学领域的重大贡献时,一定要登堂入室、成为“行家”。叶梅巧妙地另辟蹊径,借用文学、艺术和哲学,架起了通向高能物理科学领域的路径和桥梁,让自己从BEPC的“外行人”,变成熟悉的“老朋友”。这让《粲然》呈现了更加多彩的光色:诗意的浪漫与优美、哲理的思考和探寻、科学的奥秘和神奇交织绽放,相映成辉,灿烂绚丽,让人激赏和沉醉。

作者坦承,她主要从文学的角度,融汇艺术的灵性,去仰望科学家的崇高,领略他们闪现的光芒。这是以自己的擅长,走向科学的殿堂,与科学家展开心灵的对话,发掘科学及对科学的追求中深蕴的真、善、美。《粲然》的命意和写作,就是用诗意的绚烂和艺术的优美,去揭示科学的奥秘与神奇。它以《诗经·唐风·绸缪》中的诗句命名,贯穿首尾:“绸缪束楚,三星在户。今夕何夕,见此粲者。子兮子兮,如此粲者何!”古老的诗意,对应“粲夸克”(charm quark)的生动译名和BEPC的工作原理,高度契合了本书的主题:“正负电子对撞之后,那些粒子翻飞的情景,就犹如满天繁星,银河灿烂,一片粲然”;也奠定了全书诗意悠远的写作基调。作者还将文学性的书写、艺术化的阐发,在引言、后记、重要章节中不断穿插。如介绍李可染和吴作人以BEPC为题、寄寓深远的画作,引述谢家麟以诗言志的科学梦想,赞述李政道融科学与艺术为一体的人格魅力,转述王贻芳与黄永玉的忘年之交……都赋予BEPC建设所揭示的微观世界、科学家丰富的精神世界以审美的价值,从而引领读者通过审美想象,发现科学的奥秘,得到科学之美、文学之美、艺术之美、人格之美的熏陶。诗意与美感,也显现于《粲然》的语言与修辞,全书中类似的文字所在多有,作者通过动态的描写、整齐的句式、生动的想象、形象的比喻、诗句的引用,让高深艰涩的科学领域在读者眼中充满神奇、美好而容易亲近,可读性也大大增强。

文心、审美、科学追求的极致境界,与哲学的终极思考殊途同归。人类在各种不同的精神领域,都试图去揭开“世界是什么”这一根本问题的谜底。《粲然》还从微观世界的角度,沿着高能物理或粒子物理学的发展轨迹,藉由文学的方式、引入哲学的思考,再现了中国科学界通过建造BEPC,解答谜底的必经之路。

《粲然》前几节简述儒家的“格物致知”思想、古希腊哲学家对世界的认识,形成东西方文明对应交融的横向视野。书中还梳理了古代哲学、近代物理学、量子力学、粒子物理学、标准模型理论、希格斯粒子、加速器的类别,展现了人类认知规律的纵向轨迹。纵横之间,寄托了作者对人类文明、世界本质和科学发展的哲理探求。在其后的章节,她进一步指出:取材《诗经》将charm quark译为“粲夸克”,及美国物理学家盖尔曼借用八卦的概念对粒子进行八重法分类,说明“世界文明原本就是全人类共同创造的”,“东方文明与西方文明相互碰撞又相互交融”。BEPC的建设,因世界物理学的发展而促生;中国借鉴了其他国家,又实现了赶超和领先,并将成果回馈世界,推动国际科技交流,这些都是东西方文明交融的写照。书中专用一节,记载毛泽东接见李政道这一事件,其中关于“对称”和“均衡”的谈话意味深长,也印证了这一思考。到了后记,作者摘录盖尔曼对两句诗的感悟,揭示了世界的本质:“简单性如何导致复杂性,万事万物皆有关联”;科学和艺术也是永无止境,需要永远探索!所以作者说:“这一切与哲学相通”,《粲然》的哲理性思考与探寻,映照出又一种深邃的光色,也带给读者思想的启发和智慧的启迪。

《粲然》有一节题为“一条大河波浪宽”,将BEPC的建设比作“一条从雪山发源的河流,延伸、牵引着无数涓涓细流,催生了一系列的科研成果”。这使人想到朱熹的诗:“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粲然》的写作,也是不断挖掘源头活水的过程。作者深植中国大地,以中国社会的历史轨迹、时代变迁、科学发展、人物行止作为创作源泉,发掘、记录、高扬了“中国精神、中国力量、中国创造”,讲好了特定领域的“中国故事”,也绘就了一幅群星闪烁、五色斑斓、光彩粲然的星河画卷。“今夕何夕?见此粲者”,本书因此成为近年来在科学题材上,中国报告文学的一个重要收获。而在科学追求薪火相传、科技成果不断涌现,同时科技创新时不我待、建设科技强国的使命迫切的当代中国,如何回应时代呼声,继续讲好这一领域的“中国故事”,《粲然》也是一部可资借鉴的范本。

猜你喜欢

科学精神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点击科学
点击科学
点击科学
都精神
科学大爆炸
拿出精神
精神了
科学拔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