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圣叹与毛氏父子文学批评比较方法探究
2021-11-12张芃葳
张芃葳
在我国历史上,金圣叹和毛氏父子在文学批判上都具有十分显著的成就,是我国古代文学点评大师,但在具体的批评方式上有所不同。前者在小说和戏曲的评点上具有较大的成就,善于将多种形式结合使用,在研究上有四大种类。后者是继金圣叹之后较为著名的批评家,有大量研究的专题论文和分散的评论,有一定成就的同时也存在一些不足。对此,二者在具体的批评方式和手段等方面都具有较大的不同,有各自的优势和弊端。通过对二者的文学批评方法进行系统和全面的比较,可以更加深入地推动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研究的发展,更深一步地挖掘内在规律,具有丰富的理论价值和学术价值,意义重大。
一、金圣叹生平思想和批评实践
(一)金圣叹生平叙述
金圣叹是我国著名的小说、戏曲批评家,生于明末清初,有很多著作,但其具体的家世细节记载较少。通过系统的分析,主要有三点原因。首先,明末清初,朝代更替,社会动乱,战争频繁,加之在清朝建立后又经历了文字狱的打击,金氏保存下来的相关文字资料极少。其次,金氏死于当年的一场书生反对贪官的政治运动,在当时具有较严重的政治污点,这使后者在整理相关著作时会删去其生前的一些交往记录,部分人会撇清相关的关系,甚至恶语相向。最后,金氏在历史上是一位多面性人物,具有颇多争议,有温文儒雅的一面,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在近代,金圣叹虽然已经天下闻名,但在当时社会只是一介贫苦儒生,主要生活于下层社会,主要与小人物交往。因此,相关事迹的记载不够准确,在流传中还会丢失相关的文字资料,记载较少。
金圣叹,又名人瑞,字圣叹,生于常州,即今天的苏州,从他的著作中可以对其家世略得一二。在他评点《水浒传》时的序中可得,其父大概是读书人,并非寻常人家,应生于书香门第,而他并未提起自身的父辈和祖辈,这使对其家世的研究难度更大。对于金圣叹本人,他精读儒家经典,十分聪慧,早年考取秀才,但从其文献资料中可知,其幼年时家境较贫寒,读的是乡间书塾,并有家人去世,在他的童年中留下了阴影。而通过研究他对《西厢记》评点,可知他成年后家中贫穷,十分落魄,大量的文章和资料无法印成保存。
金圣叹奉行狂放的思潮,与当时正道的思想有所不同。因生活的年代较为特殊,又受到吴中文化的影响,他从小就较为离经叛道,不能理解学正统四书的意义,十分厌倦枯燥的经文,但同时对知识又有十分强烈的好奇心,在幼时就勤奋好学。他在之后的科举考试中,成功地考取了秀才,但由于对进一步考取功名兴趣不大,又因为在之后的考试中和考官多次开玩笑被取消资格,之后便不再求取功名。金圣叹具有较强烈的个人主义色彩,主观好恶,在他评点文章中多有体现。明朝晚期,政治黑暗,金圣叹不再狂妄自傲,作为时政边缘的旁观者,他用自身的见解和傲慢来嘲讽这个时代,具有十分独特的个性。
(二)批评实践
金圣叹在对小说、戏曲等文学著作的批评上具有较为独特的成就,其评点的著作较多,其中《水浒传》《西厢记》的评点影响较大,而开端则是《水浒传》评点。金圣叹对《水浒传》评点范围较广,包括原文和改动以及相关的评论,还进行了较多的删改。他删掉了其中较为复杂和冗长的文字,改变了一些原有的语句和段落,丰富了小说的内容。经他评点后的小说在节奏上更加紧凑,在描写上更加生动,更具有文学性。与此同时,在评点上,最让人钦佩的是对人物塑造具有较强的逼真性,用了十分生动的手法和精湛的描写技巧对事件进行整体的叙述,例如倒插法、背面铺粉法等。最为重要的是金圣叹的评点充分凸显了人物个性,具有十分强烈的个人色彩,感染力较强。
《西厢记》的评点也具有较为显著的成就。金圣叹在对该书的评点中采用了与《水浒传》相同的编辑方式,在正文前通过序写明评点该书的意义,设置整体的大框和小节,每一部分都有简短的文字进行讲述,在不同内容的连接处都有精彩的评语。与此同时,他对具体的批评方式进行了相关的改进,不再仅仅只局限于评点,对原文也进行了一定的删改,对说白也进行了一定的改动,呈现了更好的文学效果,具有更高的文学价值。
二、毛氏父子生平思想和批评实践
毛氏父子生于清初,是继金圣叹之后十分著名的小说、戏曲批评家,其相关的文字资料较少,结合相关的论著,可以对其生平有所了解。
(一)生平思想
毛纶,号声山,晚年双目失明,江苏长州人,大概活到60 岁以上。毛宗岗,卒于清朝康熙年间,参加过科举考试,参与评点过《三国演义》,并有《参论》等著作。毛声山自幼爱读《琵琶行》,之后在具体的生活中产生评点的想法,但受到窘迫生活的限制,该想法一直没有实现。双目失明之后,将评点口授于儿子毛宗岗,完成后在朋友的资助下得以刊印。由于从小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毛声山从小就将宋明理学等伦理观当作自己思想的出发点,他维护纲常伦理,丝毫未见叛逆性,在评点中可见其自愿地鼓吹封建传统的伦理观。对此,从多部评点作品可见,毛氏父子受到传统封建思想的影响,维护传统的封建伦理观,与金圣叹相比,在对文学作品的批判思想上更为保守。
(二)批评实践
毛氏父子在具体的批评方法上较为落后和传统,描写技巧等方法的运用不够完善,思想较为保守,维护传统的道德伦理观。在具体的作品评点上,《三国演义》和《琵琶行》更能体现其批评实绩,在客观上也有意和金圣叹的突出作品相抗衡,有一定的继承意义,但突破性不大。
三、毛氏父子和金圣叹文学批评方法比较
(一)相似之处
受到年纪相仿和交往密切等因素的影响,二者在具体的文学批评方法上具有较多的相似之处。
1.评改一体化
二者在小说评点上有一个共通性,即评改一体化。对文章既进行评点,又进行适当修改,评点和修改是一体的。二者在对具体的文本进行修改时,从增添到改动具体的内容和情景等都具有多样性,但在形式方面大致相同,同时也具有一定的创新性。
2.术语递变
金圣叹在技法理论上具有丰富的批判资源,毛氏父子一些评点的术语和思想主要承袭于金圣叹,在术语的递变上相似处较多。例如,毛氏父子对金圣叹提出的文章相犯之法的理论有一定学习的地方,但有所创新,在概念分析上更加生动,形象更加具体,在语言的表达上更加具有美感。二者在整体效果的呈现上相似处较多。
(二)差别
在古代,小说戏曲评点的流传广度,主要取决于在话语方面的个性与特点是否较为鲜明。流传较广的评点在批评话语上更具独特的风貌,手法更加完善,技巧运用更加灵活。批评话语在其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是评点中的点睛之笔,凸显了评点家的个人特色。金圣叹和毛氏父子的文学批评手法具有一定的相似处,但也有较大的差别。
金圣叹在文学评点上具有强烈的个人风格和特色,是大才子之文,主要参与了官方意识形态的构建,在评点中表达了想要构建理想社会的愿望。对此,他在评点话语上更具有质实的特色,突显古文习气。在这种情况下,金圣叹的小说评点具有较为强烈的经学化特点,批判当时封建的伦理道德和落后的思想,在当时社会并没有得到经学家的认可,被认为是异端,不被大众接受。
毛氏父子的批评话语则与金圣叹具有较大差别。在评点中善用叠词,有散文的特点,在语言上更加优美和凝练。与此同时,毛氏父子在批评话语的使用上多变性较强,在节奏上跌宕起伏。在对文学作品的批评中,毛氏父子赋予了浓厚的个人情感,在对人物形象的批判上也蕴含了个人的判断和主观思想。在内容的转折等氛围的营造上,批语更加动情,在表达上更加淋漓尽致,转折能力较强。
对此,与金圣叹的评语相比,毛氏父子的批评话语更加活泼,更具形象美,由于融入自身的感情,在评点上更加能够深入人心,在丰富文学作品情感内涵的同时便于读者理解文章的情感内涵,有利于引起读者的共鸣,便于思想和情感的交流,更有利于凸显文章的美感,提升文化底蕴,具有更深的文学价值。
四、结语
金圣叹和毛氏父子作为我国著名的文学著作批评家,都具有十分显著的成就,在具体的批评方法上,有相似之处,也存在较大的不同。二者在评改一体化和术语递变等方面较为相似。在批评话语上,前者具有更加强烈的个人色彩,表达了内心的愿望;后者的批评话语更加活泼,更具形象美,更能引起读者的共鸣,加强深层情感的交流。毛氏父子对金圣叹的文学批评方法进行了一定的承袭和使用,并结合自身的特点和个人思想进行了创新,使理论更加条理化,扩大了社会影响,丰富了文学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