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苗族贾理篇章结构和故事情节差异比较

2021-11-12王永伦

名家名作 2021年4期
关键词:异文章节苗族

王永伦

苗族贾理,2008 年以“民间文学”类别申报并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贾理是苗族地区最经典的历史文化记忆集成,其内容广博精深,涉及创世神话、族源传说、支系谱牒、知识技艺、宗教信仰、民俗礼仪、伦理道德、诉讼理辞和典型案例等。贾理文献范围界定为包含与“贾”“佳”“贾理”“理辞”“理词”等同名及相关文献。贾理文献搜集、翻译与整理取得了一定成果,现已公开出版或发表的文献共有三十种,其中文学资料中收录的有八种,文史资料中收录的有两种,古籍资料中收录的有一种,歌谣集成收录的有一种,期刊发表两种,出版的书籍有十六种。根据规定,贾师在诵唱贾理时,要求不得擅自加以增删和更改。为此,贾理内容总体上相对一致,但作为一部已有上千年历史的口传经典,在流传过程中也出现许多大同小异的情况。王凤刚曾指出:“贾理‘由于传承的变异性,不同的地区、不同的贾师,师承不一样,生活的经历与环境不一样,其篇、章、节划分及冠名有所不同,有些地区的《贾》甚至已没有这种划分;即使各地贾师传承的同一篇章的《贾》,其主要内容基本一致,但是在细节、繁简方面,在曲调、风格、语言方面,仍存在差异。’”为此,笔者拟以现有搜集整理出版的贾理文献为蓝本,对一些重要的文本进行比较,就其篇章结构和故事情节之间的差异进行分析,探讨贾理文本中情节异文内容的生成与变异的过程。

一、贾理篇章结构上的差异

贾理一般有固定的篇章结构,分为“支”,相当于汉语的“部”“篇”,有些“支”下面还分为若干“串”或“朵”,相当于汉语中的章节。纵观贾理文献文本,篇章节划分有所不同,主要有两种类型,且每种类型也还存在一定的差异。一是贾理文本由几个篇或部构成,每篇或部下面还有章节,但篇或部以及章节的数量不一。如《苗族贾理》,分为序贾、创世、洪水、迁徙、村落、婚姻、案件、祭鼓、巫事、《贾》结语十篇,其中《创世篇》有九个章节,《洪水篇》有四个章节,《迁徙篇》有二十三个章节,《婚姻篇》有七个章节,《案件篇》有十八个章节,《祭鼓篇》有两个章节,《巫事篇》有五个章节。杨文瑞搜集整理译注的《贾》由《引言》《谱贾》《贾理溯源》《典故》四部分组成,《引言》有一个章节,《谱贾》有三个章节,《贾理溯源》有一个章节,《典故》有二十九个章节。二是没有体现篇或部,直接由章节构成。如《贾》两首的《苗族理词之二——人类的进化》先是《开门诵》,然后分十二个章节叙述人类从水生到陆生、从卵生到胎生的过程;《苗族理词》分十四个章节记叙相关案例;《苗族理辞》在《启佳》这个章节后,分三十七章节叙述了天地日月星辰的形成、万物万事的来源等及解决纠纷的案例;吴培华等收集整理的《贾》有二十七个章节,每个章节又冠以某某贾。另外,在具体的叙述中,章节安排又略有不同。如讲苗历制定过程,《苗族理辞》只在《启佳》中简略讲到,而《苗族贾理》用《制定历法》一个章节进行叙述,有关山岭树木的形成、禽兽的来源等内容,《苗族理辞》用《山岭 禽畜 人类》单独章节进行叙述,而《苗族贾理》却放在了《开天辟地》这一章节里。

二、贾理内容情节上的差异

一部作品流传到任何地区,往往先染上当地的方言土语色彩,同时根据当地生活特点和艺术传统改动其中的许多词语。这样,就形成了若干大同小异的异文变体。同时,还有许多作品不仅仅是改变词语,更主要的是改变了内容和情节。为此,这部分笔者主要对贾理内容和情节上的差异进行比较。

(一)内容情节上的差异

一是表现为具体情节的不同。如讲兄弟之间争夺,《苗族理辞》讲的兄弟之间争夺父亲官名官位,《苗族贾理》讲的是兄弟之间为争夺央这个美名佳字,杨文瑞搜集整理译注的《贾》也是讲兄弟之间争夺“官名誉”“熊公名”。又比如关于洪水滔天,《苗族理辞》讲雷放洪水淹大地淹树木,央用自己种的葫芦逃难,并来到雷住的地方对付雷,央回到地上,把光秃秃的山岭变绿、变漂亮,开始栽秧种稻、养牛喂猪等;《苗族贾理》叙述又不同,讲央造木船逃难,央从天上回到地上,雷派蜈蚣来看央在干什么,但蜈蚣却把央咬死了,而杨文瑞搜集整理译注《贾》与《苗族理辞》内容情节差不多,但央用的是自己种的南瓜(神瓜)逃难。

二是表现为情节多少的差异。如“日月纠纷”传说,在八种贾理文献中都有呈现,异文也较多,其情节不一表现得特别突出。“日月纠纷”核心情节为:太阳娶了美丽的仰阿莎(定那女妮娥)后就出去赶集经商——太阳照顾不了自己的妻子——太阳妻子与月亮走在一起并有了身孕——太阳回家知其事后到处查寻得到确凿证据——请理老来断案——理老完满断了案件,判月亮错——制定“日错吃日、月错吞月”规定。这个核心情节在八种文本中是高度对应的,但《说古理词(一)》第十五节、《太阳与月亮打官司》《苗族理词之一——纠纷的起讫》中“日月纠纷”传说、《日王与月郎》《日月兴畔》五个文本比《太阳与月亮案》《日月纠纷》《太阳与月亮贾》三个文本的情节要多,各个文本之间又有一定区别。一是在“太阳出去赶集经商”情节前,《说古理词(一)》第十五节、《苗族理词之一——纠纷的起讫》中“日月纠纷”传说、《日王与月郎》《日月兴畔》多了“太阳仰慕仰阿莎(定那女妮娥)——请媒婆说媒——杀鸡看眼、蒸饭看汽——开亲结戚——太阳接娶妻子”等情节,《日月兴畔》开篇还有“铸日造月”情节,而《太阳与月亮打官司》则只多了“铸日造月”“太阳娶了仰阿莎”等情节;二是在“制定‘日错吃日、月错吞月’规定”情节后,《日王与月郎》《日月兴畔》多了“问日王月郎——发生羊案、鹅案——捞油锅神判——惩罚偷羊偷鹅的人——他们身体变成了各种鬼煞”等情节,《日王与月郎》在“问日王月郎”与“发生羊案鹅案”中还有“议定榔规”“人们叫太阳回来”等情节;《太阳与月亮打官司》又比《日王与月郎》《日月兴畔》情节少,少了其中的“问日王月郎”“捞油锅神判”两个情节,而《苗族理词之一——纠纷的起讫》中“日月纠纷”传说则只多“问日王月郎——议定榔规——发生羊案鹅案”等情节。在贾理中,同一主题中内容与情节存在差异的还比较多,这里不一一列举。

(二)细节描写繁简不一

繁简不一即是对某一具体事件的叙述有详有略。就如上述的“日月纠纷”,从叙述数量上看,最多的是《日王与月郎》,达1584 行,最少的是《日月纠纷》,只有212 行。从细节描写上看,也是繁简不一。如请理老断案这一细节,《日王与月郎》对此进行详细叙述,并使用了大量同样的语句或段落来重复叙事。日王要请理老仲裁,于是家雀、小米雀、鹌鹑、斑鸠、青藤、钩藤、喜鹊、乌鸦等理老听到都来断案,但它们没断得了,都一一回去了。家雀和小米雀回去了,住在村寨旁边,它们都得到一张嘴;鹌鹑和斑鸠转回去,住在田土坎边,得到金银鼓;青藤钩藤转回去,得金钩子、银钩子;喜鹊、乌鸦转回去,喜鹊得银梳子、乌鸦得大项圈,住到森林里、田坝上。接着,七个大理老、七个小理老、七个挑担汉以及七个开田汉和七个头人听后又先后来断案。七个大理老半路上碰上跌倒的神仙香郜洛、巴郜养,神仙请七个理老拉他们起来,七个理老说急着判案而没有扶起他们,神仙告诉他们断不案,七个理老最后真没判得了案;七个小理老半路上没有扶起香郜洛、巴郜养,也没判得了案;七个挑担汉、搓绳汉也没有扶起香郜洛、巴郜养,同样没判得了案;七个开田汉、七个头人扶起了香郜洛、巴郜养,得到了妙计,他们很顺利地判了案。但相较于《日王与月郎》,《说古理词(一)》第十五节、《苗族理词之一——纠纷的起讫》中“日月纠纷”传说、《日月兴畔》的描写就相对要简单得多,在前面理老都未能判得了案转回去后,这三个文本对两伙理老判案进行了简单的对比叙述,一伙理老因没扶起香郜洛、巴郜养未能断案,而扶起香郜洛、巴郜养的另一伙理老得到指点后顺利断了案。在《日月兴畔》中,前面理老到场断案的叙述也较其他文本更简单,只讲水獭、旱獭、坳雉鸡、河鹬鸟、隆董、亮宕等理老临场到案,没有交代他们判案及判案不成转回去的过程。

在贾理中,对细节描写繁简不一的还有很多。又如对央设计谋用火烧山谷的方式让其他兄弟放弃争夺的描写,在《苗族理辞》文本中,只用了40 行简单叙述了央让兄弟们去砍树拾柴,借机说回家拿肉拿酒时一把火烧了山谷,他们个个都放弃争夺。而《苗族贾理》却用了161 行较详细地讲了央走进山岭养猪酿酒,让兄弟们来扛酒喝、抬肉吃,走到半路时,央返回去寻人帮他烧莽山燎茂谷,洛典席(乌梢蛇的拟人名)要了牛工价和马工钱后点火烧山燎谷,在烧的过程中,央又一个劲地劝兄弟们喝酒,大火烧了七个时辰,烧得雷、龙、虎和穿山甲等齐声喊救命、求央手下留情,他们最后让央自己留美名佳字用。

三、结语

通过对贾理文本的比较分析,我们发现内容和情节的不同是贾理异文现象中较为显著的一个特点。因地而异、因人而异、因时而异是造成贾理异文特别是内容和情节上存在差异的重要原因。这里的人,除了故事的讲述人外,还有搜集者、整理者和翻译者等。就拿“日月纠纷”文本来说,《太阳与月亮打官司》《太阳与月亮案》等是在一个人唱述基础上整理而成的,故事的讲述人是传承主体,会因传承人的不同而产生异文,但本文主要依赖整理出来的书面文本进行研究,存在未能呈现同一讲述人讲同一个故事却因听众或观众、当时的语境等改变讲述的问题。《日王与月郎》《日月纠纷》等是综合几个唱述人的内容整理的,《日王与月郎》中唱述者为当地著名理老吴炳银、吴子兴、龙莎依、吴道荣,搜集者从这些理老那里详细、准确地将理辞记录下来,整理者和翻译者对此进行研究和整理。《日月纠纷》也是如此,《苗族贾理》前言中提道:“这部《贾》整理译注本,几乎每一篇都是在几种原始文本的基础上来进行整理的,基本上是以一个完整的口头文本为蓝本,其他的口头文本为参照。”由此可见,在贾理异文形成的过程中,搜集者、整理者和翻译者对异文形成过程具有一定的影响和作用,这是我们未来研究需要关注的重要方面。正如林继富教授所说:“今天我们的研究只注意到了两端:一端是讲述人讲述的过程,另一端是被记录下来、整理出来的文本。但我们往往忽视了中间层,就是搜集者、整理者。”

猜你喜欢

异文章节苗族
苗族蜡染
谈《红楼梦》第三十四回的一处异文——读红零札
安大简《诗经·召南·小星》异文考辨
高中数学章节易错点提前干预的策略研究
盛大节庆——苗族牯藏节
素养之下,美在引言——《“推理与证明”章节引言》一节比赛课的实录
苗族民歌
《太上洞渊神咒经》异文考辨
苗族老照片
黄廖本《现代汉语》词汇章节中的几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