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岭南画坛的困境与出路
2021-11-12冯善书
冯善书
21 世纪以来,社会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推动着中国迅速成为全球重要的艺术品市场之一。中国书画一直稳居国内艺术品拍卖市场的半壁江山,迄今仍为国内最受藏家和文化消费者青睐的艺术品类。不过,由于种种原因,岭南书画板块在市场上显得后发无力,在学术上也再难恢复到近现代“岭南画派”对中国画坛的影响力。
岭南作为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泛指我国南方五岭以南地区。作为一个历史概念,岭南的地域范围涉及广东、广西、海南、香港、澳门五个省区,但由于大部分分布在广东,因而艺术界常常用岭南来特指广东,本文试以岭南画坛代指广东画坛,借鉴国内艺术品行业和市场的发展现状,来研究和分析当代岭南书画的困境和出路。
一、岭南画坛发展面临的问题和困境
在近现代中国,由“二高一陈”创立的“岭画画派”,在中国画的基础上融合东洋、西洋画法,色彩鲜明,自成一格,与京津派、海派三足鼎立,成为20 世纪深度影响中国画坛的三大绘画流派之一。油画和版画等一些国际流行的画种,也由岭南画家率先引入并推广到全国。概而言之,当代岭南画坛面临的主要困境和问题有以下几方面。
(一)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画家数量偏少,代际传承青黄不接
19 世纪末以降的广东近现代百年美术,是管窥当代中国在世界崛起的一面镜子。漂洋过海而来的油画以及大量学成归来的岭南学子,让来自中西方不同的美术理念和艺术表达方式在这里激烈碰撞。在政治、经济和文化变革的滚滚洪流中,不仅有“岭南画派”沐浴着革命的炮火横空出世,而且有了汇聚起开放传统、地域传统和革命传统三大学术资源的中南美术专科学校(广州美院前身)。从康有为、梁启超和“二高一陈”算起,一百年来与中国近现代美术史紧密关联的广东美术家和学人灿若繁星、不胜枚举。然而到了当代,除了关山月、黎雄才、王肇民、杨之光、赖少其、潘鹤等少数几个老一辈艺术家以外,真正称得上具有全国影响力的艺术家凤毛麟角,因中国书画成名成家,并能够进入中国美术史的广东画家就更少。从多年进入胡润监测的在世艺术家百富榜可看出,在全国同时兼具学术影响力和市场号召力的岭南画家代际传承青黄不接。
(二)对中国画当代性探索意识薄弱,尚未脱离现代束缚
1985 年李小山在《江苏画刊》发表《当代中国画之我见》以来,中国画的当代性成为国内艺术理论界持久热议的焦点话题,也是中国画发展的历史趋势。“八五新潮”以来,国内的艺术家早就在抽象水墨、意向水墨、装置水墨、实验水墨、空间水墨、观念水墨等方面展开探索,但岭南画坛却显得较为滞后。大多数成名岭南画家,至今仍在延续现代绘画一脉,除了题材更新,技法和理论均未颠覆前人的成果。年轻的探索实践者以及油画家圈里的一批水墨“玩票”者,由于缺乏成熟的思想体系和独创的艺术语言,尚未形成气象,这与广东作为中国改革开放前沿阵地和第一大经济强省的地位极不相配。
(三)重市场而轻学术、重美饰而轻表达的创作思维影响时风
岭南有一批中国画家是国内最早受到商业启蒙并在书画市场上喝到“头啖汤”的艺术家群体之一。岭南是中国的改革开放前沿阵地和实验地,这里的画廊业和艺术品拍卖市场相比内地起步较早。然而,正因为过早享受到艺术品市场经济的福利,使得一大批在市场上崭露头角、先富起来的岭南画家,把自己的太多时间和精力倾注到商业应酬和市场开拓上,忽视了对艺术本身的耕耘、挖掘。有的画家食古不化、故步自封,至今仍在把前人留下的那些一成不变、审美老旧的艺术成果视为自己的创造;有的画家甚至为了追逐商业利益,一味迎合迁就市场的原发需求,把一些明知没有任何艺术含量和文化内涵的“三俗”画作“投喂”给买家,严重污染了行业和市场;有的画家则为了市场甘愿降低身价,把自己的画室当作家居装修公司的加工流水线,成天大量复制那些只有装饰功能没有任何思想表达的行画和风水画。以上现象虽然在其他地区亦属常有,但岭南风气更甚。
(四)岭南书画市场板块区域性明显,外部流通渠道不通
市场审美偏见和现实需求也在影响艺术家的创作。岭南本地的藏家和投资者不管出于岭南文化自信和地域情结,还是囿于自身认知和眼光局限性的原因,均长期偏好收藏岭南画家的作品。广东本地画廊极少会代理省外画家的作品,而在广东拍卖市场上拍的在世艺术家的作品也多来自省内。在这种购买习惯的影响下,岭南书画市场逐步发展成为一个具有明显区域性质的市场板块,这也在行业中不知不觉地形成了“北京画家是全国画家,岭南画家就是岭南画家”的刻板印象。受我国国情影响,当前国内画廊以及艺术家(即一级市场)本身普遍以私下交易的方式销售作品,真正能够有效纳入周期性和常态化监测的数据只有拍卖行(二级市场)的成交纪录。尽管依据渗入水分的数据制成的胡润在世艺术家百富榜仍然存在一定的失真可能,然而,在岭南画家同样存在自我炒作现象的情况下,岭南一线画家作品在市场上的成交规模和成交价格仍然在整体上低于北京、上海。与此同时,岭南画家作品在广东省外其他地区流通的现象并不普遍,省外拍卖行上偶有成交价格亦相对较低,由此造成岭南画廊和画家“走出去”的动力更加不足。
二、岭南画坛影响相对衰落的原因分析
相比岭南画派、京津派、海派三足鼎立的20 世纪,当代岭南画坛在全国的整体影响力明显处于相对衰落的状态。这一趋势短期内或难扭转,原因不外乎以下几方面。
(一)艺术家思维保守,推动艺术变革的动力不足
以当前市场实际交易的价格为标尺,岭南在世一线中国画家作品从每平尺一万元至六七万元不等。这类艺术家与一级代理机构和平台约定俗成的游戏规则,均是“先给钱再交货”,一位艺术家年入千万并非难事。能够在市场上持续活跃10 年以上的艺术家,只要在外部稍加一点资本运作的杠杆,理论上是可以把自己变成亿万富翁的。二线画家的作品虽然整体上要比一线画家低几个档次,但在不同的价位上也建立了自己的成熟市场。笔者调查过十多位岭南一、二线画家,发现“小富则安”的思维在他们中间有一定普遍性。突破现有艺术表达内容和形式,很可能面临损害或失去市场利益的风险,因而大部分画家缺乏推动艺术变革的内生动力。
(二)责任担当意识薄弱,艺术家社会参与和贡献较少
“上马能杀敌,下马能挥毫”是后人对高剑父等一大批近现代中国美术史上曾经为革命和抗日不惜肝脑涂地、立下汗马功劳的岭南书画家的盛誉。即便没有在国家和民族存亡危难之际冲向前线或转入地下的艺术家,也在以为学科教育奠基开路、为社会公义鞍前马后、为思想启蒙奔走呼号等不同的方式报效国家、服务社会,最终成就了个人的功名事业。在和平年代,艺术家成名成家的方式或与过往有所不同,但终究绕不开的是公共事业参与和社会责任担当。利是跟着名走的,有利的地方就会有资本。有些画家的名气走不出岭南,主要原因就是其个人修为和社会贡献未得到行业和社会的普遍认可。
(三)山头主义和圈子文化流行,理论研究和学术批评流于形式
岭南众多画家对自己的身份、门派、地缘等关系结构看得非常敏感和重要,由此来建立行业山头、资源生态圈、商业壁垒,对正常的理论研究、会议交流、学术展览和艺术品流通造成不可避免的影响。客观来说,岭南美术圈常年举办的横向和纵向交流活动不算少,但在一种彼此客气、相互防范的氛围下,很难有真正的学术批评和理论研究发生,平时发表的论文和演讲也多是以粉饰和客套打底的没有原则的抬举和恭维。
(四)艺术生态多元化受限,艺术家缺乏全国性和国际性的市场磨炼
能力是经过持续不断的市场竞争锻炼出来的。由于对内自设商业壁垒,对外懒于拓展、故步自封,广东大部分的专业画廊和专业画家其实并没有真正迎接过全国性的市场竞争洗礼,更没有到国际艺术品市场上去磨炼的机会和经验。广州艺博会、深圳文博会经过多年运营,在国内的大众文化品消费市场上虽已具备一定流量和影响力,但由于平台定位本身比较大众化,一线艺术家群体参展面并不广。香港巴塞尔和北京、上海的一些头部展销平台,岭南书画进入的机会较少。
(五)社会资本专业化不足,缺乏长期投资艺术事业的信心和恒心
艺术不仅是一项长线投资,而且是一项很典型的重资产投资。在岭南投资文化艺术事业的企业家,有很多刚刚在其他行业实现个人财富暴发式增长,是因为看到了广东社会经济发展给艺术品市场带来的机遇,才突发奇想进入投资的,由于对文化艺术事业的客观发展规律本身认识不足,亦缺乏应有的心理、能力和资源准备。有部分企业,是因为从艺术家身上单线接受了过多的片面和夸张的信息,对行业未来发展趋势做出了错误的判断。正因如此,近年一些商家和艺术家在拍卖行上联合做局成交,并借助媒体无度炒作,把一些艺术价值还没有得到行业和市场认可的艺术作品直接顶上天价,助长了画坛歪风邪气,亦损害行业健康发展。
三、岭南画家突破地域限制和市场束缚的可行路径
中国艺术品市场的风口已经敞开。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世界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的目标加速推进,广东的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水平将再度迎来跨越式发展。有思想水平、业务水平、道德水平的岭南艺术家,一定可以在当前这个商业化、同质化、快餐化日益严重的艺术品市场,找到向全国突围的机会和突破口。
(一)摒弃以市场和商业利益为导向的创作观念和发展模式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互联网电商的崛起,艺术品大众消费时代已经来临,但如果岭南一、二线画家都把自己的作品做成大众消费品来卖,即使在短期内能够获得可观的经济回报,但长期而言则会把自己的名声和品牌做烂。消费与快餐和批量复制往往是画等号的,而艺术创作是一种高投入的精神劳动。面对一个追求快周转和薄利多销的消费市场,是无法获得对单件作品高投入的回报的。以市场和商业利益为导向的发展模式,一定会削弱画家对真正具有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的作品的创作热情和动力。
(二)打破同行和地域之间的商业壁垒、学术偏见和交流隔阂
借鉴人力资源管理中“鲶鱼效应”的经典理论,加大在岭南各大美术院校、画院和美协等重要单位和机构的人才引进和交流力度。建议招聘一些具有全国和国际影响力的书画家到广东任职,利用其个人影响力和资源整合能力,带动岭南当地美术家多走出去,同时把外部的著名艺术家引进来。
对美协、美院和画院主办的官方展览,应该引入第三方批评,从本质上提升岭南学术展览交流活动的专业评论水平。比较可行的是鼓励没有直接利益关系的本地媒体和外地媒体设立岭南画坛评论专栏,倒逼岭南艺术圈和学术圈提升竞争、加强监督。同时鼓励艺术家参与艺术评论,尤其对美院教授和画院专职画家,要有一定的科研考核任务和机制。
(三)减少艺术家在画院和美协等组织担任领导职务的机会
以艺术家职务头衔为本位来评议作品价格的市场机制一直饱受业界批评。艺术家对行政事务参与过多,不仅对艺术家本身的艺术事业发展不利,而且对推动行业发展本身亦没有好处。原因是,整天在社交场合忙于应酬和在行政管理上焦头烂额的艺术家,必然会导致个人精力的散失以及对艺术创作时间的大量挤占。某位曾经担任美协主席的画家就告诉过笔者,其日常事务缠身,只有在宾馆休息时能抽空挥毫。事实上,在巨大的商业利益面前,艺术家亦不可能把太多的精力倾注于为行业和其他艺术家同行服务。何况,艺术家同行之间也会有利益冲突,如何兼顾与平衡也是一个艰难的课题。因而,权衡利弊,可考虑在制度上鼓励艺术家群体以外的人员来担任画院和美协的管理岗位。
(四)对政府会议室和重要公共场所的艺术品陈列设立专业门槛
政府会议室和重要公共场所既是公共权力的象征,亦是媒体报道和关注的主要对象。一些急于出人头地的画家往往会想尽办法把自己的作品送往这些地方,从而导致相关管理人员在艺术圈的权力寻租现象。进入这类场景和空间陈列的画作,往往意味着政府的站台背书和媒体的高曝光度,对普及大众美学教育和提高大众审美水平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因而,须提高这些场所陈列作品的专业准入门槛,防止一些缺乏思想内涵和艺术水准的作品混入厅堂误导公众。建议引入第三方评估制度,为政府和重要公共场所的艺术品陈列提供专业顾问服务。
(五)引进和扶持有综合实力和专业影响力的社会资本到岭南投资
通过设立基金、制定政策、打造平台等方式,鼓励和引进有综合实力和专业影响力的画廊、拍卖行、艺术机构到广东投资或开设分支机构。在税费、金融、资金、用地、用电、用水等方面给予相应扶持,对有重大贡献的社会资本给予奖励。考虑到大众整体审美能力和美学修养不高的因素,对投资有关艺术宣传和美学教育重大基础设施和基础工程的企业给予扶持和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