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视阈下教学改革创新路径研究
——以郑州商学院为例
2021-11-12■/
■ /
科学技术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构成要素,“互联网+”为课程教学带来新的契机推动着教学的变革,只有把互联网平台与课程教学有机融合,才能开拓教育教学新模式,助力高校人才培养的高质量发展,正如国务院在《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指出的那样:“要通过互联网探索新型教育服务供给方式。在互联网的冲击下,教育领域的各个子行业、子领域正在发生深刻变革。”基于学校特色和学情,在长期实践中,高校课程也逐渐找到了适合自身的教学模式,基于互联网教学的教学创新方式纷纷涌现。
一、“互联网+”视阈下创新教学改革路径的必要性
信息化时代带来了网络通信技术的日新月异,驱动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也冲击着传统的教学领域。在“互联网+”视阈下,传统的教学方式面临着诸如无法适应新时代变化、遏制了学生的个性化诉求等困境,再加上课程内容的复杂性与课时量有限的矛盾,使得创新教学路径成为亟待解决的课题。
(一)传统教学方式方法无法适应时代新变化
传统课程的“大班教学”、“授课方式单一”、“枯燥乏味”、“考核方式陈旧”、“实用性不强”等观念已成为固有标签,无聊、无趣、学无所得成为学生课堂的重要表现,教师则把提高学生的抬头率和出勤率作为衡量课程教学成效的重要指向。针对这一现象,追根究底,其中一个不可或缺的原因就是传统仅仅围绕课堂进行教师讲、学生学的教学方式显然不能适应“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的课程教学。为推动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提升教学质量和学生获得感,真正使高校课程教学入脑、入耳、入心,就必须依托“互联网”进行教育教学的变革,占领网络主阵地,找到互联网和和课程教学的最佳契合点,探索“互联网+教学”的新型组合方式,充分发挥互联网辅助教学的优势。
(二)传统教学不能满足学生的个性化诉求
对学生基础知识和学习架构的了解是顺利开展教学工作、制定教学计划的先决条件,从社会学的角度来说,不同学生个体由于家庭背景、养成教育方式、学习能力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造就了大学生差异化的知识结构,必然会对继续教育产生影响。人与人的差异是先天存在而又不可忽视的,不同的学生对于课堂、知识、教育及自身发展的诉求也存在着差异性。传统大班教学的对象是全部学生这个“集体”而忽视“个体”,忽视教育对象的差异性,不同学生基础知识薄弱,知识构成参差不齐,再加上教学内容与进度的“整体划一”、“步调一致”不能满足学生的个性化诉求,也解决不了思想上的“疑难杂症”,传统教学下的学生并非学习的真正主体,缺乏自主、主动地参与和构建,压抑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不利于思辨力和实践能力的提升。
(三)教学内容的复杂性与课时的局限性急需进行教学改革
覆盖全校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真正的授课时间相对较短,再加上中间穿插着校园竞赛活动、课堂实践活动、实践教学等模块,章节课时数讲授的时间本身有限,再加上课程部分章节的内容构成复杂,学科涉猎内容广泛且内容交叉性强、不断更新的新知识与课件的不匹配、理论深、更新速度快,理解难度较大,需要学生有一定的学科基础,如对哲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的相关知识有一定积淀的基础上才能真正领会这门科目的精髓要旨。因而教师必须在认真研究学情的基础上对各个章节的课时安排进行总体规划,适时增减,这就不可避免地造成教育覆盖面不足,存在一定的知识漏洞,不能完整地构建起完整的知识逻辑框架,必然需要教师创新教学方式,对知识漏洞及时弥补,因而如何在较短的课时数范围内达到良好的育人效果,切实让课程入脑入心入行成为亟待解决的课题。
二、“互联网+”视阈下课程教学改革的路径
“互联网”视阈下,传统的教学方式很难满足高等教育多方位育人的特色,必须顺应“互联网”优质资源共享大势,适时进行教学模式改革势在必行。具体来说,课程教学应充分利用现代技术带来的技术支撑,立足教育实际,研究学情,积极探索教学改革新路径,构建具有特色和亮点的课程建设体系,优化教学形式,不断整合网络教学资源,打造金课,提升育人质量。
(一)整合网络教学资源,建设“共享型”教学资源平台
高校始终将教学摆在突出位置,在互联网+背景下催生了“共享型”教学资源平台,如慕课,它从微观角度看打破了传统教学的时空局限,实现了教学资源的互联与共享;从宏观角度而言,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教育资源在不同地域分配不均的问题,提高了资源的利用效率。
作为互联网+条件下与教育相结合产物的慕课,无论是教学资源、教学方式还是交流讨论都是以在线的方式呈现出来,具备社群性、即时性和开放性的特点。高校通常无论是在教学资源还是教学服务都具有专属性,开放的空间也仅针对于本校学生,非本校生难以享受他校资源,而慕课的出现则打破了这个固化的模式,不仅冲破了地域的局限,使得优质的教育教学资源在各个高校能够实现共享,不仅能够给学生提供各异高校深耕多年资深教师的课程资源,还能使得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接受能力等进行差异化选择,汲取知识、提升学习效能的同时也倒逼授课教师改进教学方式、提升教学技能。相较于传统教学无论是教学过程的参与者还是师生互动都发生在教师和固定数量学生之间,慕课条件下课程的对象能够拓展到几百人乃至上万人同时学习且交流的方式也更加灵活和多样化,在校学生、社会人士等都可根据需求自由选择学习内容,论坛、社交网络、在线交流等由原来的单向互动转换为多向互动交流,从而形成了更为交互的学习社群。就内容而言,程则主要围绕难点进行讨论和交流,微课是由教学设计、课件、作业以及教学反思等构成的用来解析某一知识点的简短视频,短而精的微课资源能有效解决某个知识点或最新研究成果的疑难问题,这毫无疑问能够推动学生能够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有利于 “因材施教”和“个性化”人才培养,促进学生学习“个性”的解放,真正地实现入脑入心入行。
(二)打造“翻转课堂”,活化课堂教学
传统教学主要以教师讲、学生学的面对面授课方式为主,忽视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主动性。翻转课堂混合线上和线下教学资源,极大地调整和优化了教学流程,推动了教学交互方式的重大变革,是将学习的决定权由教师迁移到学生,学生转变成学习的主体“学生上讲台”、“历史与现实的对话”、“时政聚焦”、“故事中的哲学”、“小组分层分类教学”、“大学生对话爱情观”等活动,主要从课前准备、课程设计与实施、课后巩固与交流入手探索翻转课堂在教学中的应用,能够切实地锻炼学生的自主、合作、创新能力。课前将培养方案的知识划分为若干模块按小组分配要求课前自行学习,课上互动及测试、讲授与随堂测验,课后复习及答疑,利用智慧树、微信群、QQ群等应用于课程建设、检验课程效果、提升育人成效,具体来说,将教学资源提前传至班教学云平台,学生能够提前预习、观看;课上围绕本章节的某一核心问题进行小组讨论,小组中的每位同学都能阐述自身观点,如有重复可跳过继续进行,教师紧接着进行答疑、引导、讲授、总结。通过“翻转课堂”进行课堂互动,学生在交流、阐明自身观点的过程中,教师不仅能够检验学生的预习成效、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还能引导、启发学生,提升自主学习能力。
“翻转课堂”改变了传统以教师为主的教学方式,找到了“互联网+”与课程教学的最佳契合点,充分发挥互联网优化教学资源、教学过程、教学效果的优势,最大限度提升互联网辅助教学的效用,实现高效、便捷、实时互动,其实质是更加合理配置教学时间、优化教学资源,以课程设计为核心,通过线上线下交互的互动模式,不仅顺应了学生的学习和思考习惯,也在较大程度提升了培养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慕课师生交互性有待提升的问题。
三、结语
“互联网+”在冲击传统教学方式的同时也为新时代课程教学提供了“契机”,借助网络的海量优质资源,紧抓学生兴趣点,结合课程教学的重难点,助力教学改革,提升教学质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最大限度地为学生提供丰满而实在的教学,真正地发挥课程教学育人实效,就必然在“互联网+”视阈下创新教学改革的路径。在遵循学生的成长发展规律、深度研究学情的基础上向开放化教学资源、混合化教学方式转变,形成“互联网+”教学新范式,切实发挥慕课、微课、翻转课堂等线上教学优势,整合网络教育资源,紧抓课堂与信息技术的契合点,有助于优化教学内容,推进线上线下课程的深度融合发展,促进“共享型”教育资源平台的建设。通过重构和优化教学平台,提升课程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和感染力,重构高等教育教学新生态,形成优质视频网络课程资源的共享机制,推动教育资源公平,提升育人效果,助力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教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