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杨鸣山油画风景写生作品鉴赏

2021-11-12李贵平

名家名作 2021年4期
关键词:中景杨先生背光

李贵平

美术鉴赏是鉴赏者运用自己的视觉感知、已有的绘画经验和美术知识对美术作品进行感受、分析和评判,获得审美享受,并在此基础上对美术作品的再理解和再创造活动。

美术鉴赏一般会受到主、客体两方面条件的制约。美术鉴赏的客体是指被鉴赏的美术作品,主体条件是指鉴赏者。如果美术作品不具备一定的审美价值与艺术价值,便失去了鉴赏的意义与价值,但如果鉴赏者自身的艺术素养不高,对绘画作品中展现出的技巧技法的理解不够,二者就不能达到完美的契合。

油画作品的鉴赏一般从三个方面去做。

一是要了解作者的生平、所处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的绘画特点;二是对作者创作作品时各种艺术语言的运用进行研究;三是鉴赏者自身对审美感受的再创造,也就是我们在鉴赏艺术大师的绘画作品时,结合自己平时的绘画创作、绘画体验和绘画特点,在比较中学习,在学习中反思,在反思中提高。

下面,我们就以杨鸣山先生的油画风景写生作品为例,来谈谈如何进行绘画作品的鉴赏。

一、杨鸣山先生生平简介

杨鸣山先生1933 年出生于俄罗斯,父亲是旅居俄罗斯的华侨,母亲是俄罗斯人。八岁时随父亲回中国新疆,二十岁考入兰州西北师范学院艺术系,师从留法画家吕斯百学习油画。毕业后,留校担任助教。1961 年调往新疆,在新疆艺术学院任教。1978 年移居澳大利亚。

杨鸣山先生一生油画作品几千幅,在澳大利亚数千位画家参赛的“全国风景画大赛”中获第一名,获得澳大利亚皇家艺术院院士称号。

杨鸣山先生的作品,素描功底扎实,色彩漂亮,技巧高超,深受赞赏。吴作人曾为他题写“天涯芳草”。

2020 年9 月,西北师范大学博物馆隆重举办杨鸣山油画小风景作品展,引起美术界强烈的反响。

二、杨鸣山油画风景写生作品中艺术语言的研究

本次展出的杨先生的风景写生作品大多是高十几厘米、宽二三十厘米的作品,基本都是“小画”,是作者在较短时间内快速捕捉自然景物的色彩变化和光影效果后,呈现给观众的一场视觉盛宴。画作整体呈现出干净、简练、概括、灵动的色彩之美。展出的大部分作品都是描绘澳大利亚草原的景色,作者善于捕捉草原早、中、晚每个时间段的景色变化,构图概括,用笔简练,色调生动,每一幅写生作品都非常生动、感人,从中可以反映出作者对自然敏锐的感受和对生活的热爱。

下面我们从杨先生作品画面的构图、形体的塑造、画面中的色彩关系、画面的整体色调、笔触的灵活运用等几个方面来研究。

(一) 杨先生油画写生作品在构图的处理上,严谨、有章法

作品基本是按照传统的近景、中景、远景的深远关系来表现的,因为画幅都比较小,所以表现的景物并不繁杂,比较概括、整体。往往近景或是草坡、平地、水面,或是街道、人物及其他小动物,中景或是房屋、树木,远景或是地平线、远山、云朵、天空,近、中、远景和物与物之间的关系都比较明确,比较概括。

作品中,画面远景往往处理得比较整体、概括、统一。画面的地平线都比较低,天空的面积相对大一点,地面和天空的衔接比较好,并且与天空的补色关系处理得非常恰当。中景房舍建筑的远近透视关系非常好,建筑物之间的疏密关系处理得也很协调,特别是中景中的焦点部分,往往在画面的中心位置,不管是树木,还是房舍、草垛、篱笆墙,画得都非常精准、细致;对比强烈的部分也是画面的中间部位,吸引着观众的视线,主次关系处理得恰当,不论是顺光、侧光,还是逆光,都精准地刻画了主体物,整个画面构图处理松紧有序、强弱有度,节奏感非常强。

(二)作品在形体的塑造上,体积感强,空间感大

对天空中不论晴天、阴天、多云天气的各种云的立体感表现得恰到好处。对远山的塑造,作者根据山势,用大笔触概括塑造,远山边缘线与天空衔接有虚有实,自然生动,对油画风景作品中的主体景物,明暗的对比、透视效果的处理、空间关系的铺排,都用或密或疏,或粗犷或细腻,或大或小的笔触,根据物体的形体结构及明暗关系准确地塑造出形体。在细节的处理上更是细致入微,用很精细的线条,灵活、准确地表现事物的结构、体面的转折、体积的效果和空间的延伸,使画面的明暗对比强烈、色彩关系和谐统一、主体景物醒目突出,视觉效果极好。

(三)画面色彩关系的处理上,纯熟而自然,协调而统一

杨先生对画面冷暖的过渡、色彩明暗的处理、光色强弱的对比,都纯熟而自然,协调而统一。

杨先生大部分作品画的是傍晚或早晨。早晨的远景中,远处的地平线有微弱的太阳光线,清冷的大地有偏冷的色彩,隐隐约约的山脊既有光源色的映射,又有环境色的反射,所以山脊的色彩和天空的补色显得既有对比又有协调。远景中云朵的色彩受光部显出太阳的光源色,所以较暖,背光处显得有点冷色意味,这样,既有云的远近虚实效果,又有疏密聚散的层次感,也很好地强调了油画的时空特点,显得空间更开阔。

在中景的表现上,尤其背光的树画得非常精准、唯美,背光的树色彩浓暗有倾向,树枝间透出光的色彩,树枝的背光造型有中国画的笔墨效果,树枝的受光处明亮偏暖,立体感非常强烈,特别有趣的是有些树上半部分是受光部,下半部是背光部,冷暖交织,耐看有趣。侧光的树受光部位有太阳光的色彩,与树叶的固有色相互渗透,真实而有光感,背光部有天光的反光色,整个树冠既有立体感,又有色彩感,整幅画光源色、固有色、环境色交相呼应。

房舍的塑造,不论是晴天还是阴天,不论是早晨还是傍晚,都根据光色来表现,房舍的结构、透视,都根据色彩的微妙变化而塑造,每一笔都有色彩倾向,或冷、或暖,或亮、或暗,都能看出杨先生对色彩的娴熟表现和准确把控。

中景中动物的刻画也非常精彩。动物的头部刻画,根据受光的方向色彩非常鲜明,既表现了大的体块关系,又表现了入微的细节变化;动物的躯体部分以圆形为主,体积感非常强烈,受光背光色彩倾向分明,结构准确;动物的四肢,结构准确,光色表现恰到好处。

近景的草坡,根据画面的色调,或冷、或暖,色彩的鲜灰程度具体、舒适、丰富而自然。草坡上的小路或隐或现,有的土质偏亮,偏亮的黄白色鲜明透气,有的土质偏暗,沉稳有重量,草坡上的投影,色彩冷暖交织,虚实有度。

近景中人物的刻画,概括富有特点,姿态生动、自然,人物的各种姿态显现出杨先生对人体结构和人体解剖的准确理解和准确表现,色彩的运用与周边的草地色彩非常协调,不与主体物抢景,整个画面浑然一体。

(四)画面整体色调的运用,恰当而生动,朴素而优雅

杨先生的每幅画作,画面的色调都明确而有特点。

清晨阳光明亮,画面的整体色调偏冷,背光处明显的有冷色的意味,受光处有暖色的意味,但主体物的表现还是很清晰。傍晚,画面的整体色调偏暖,受光和背光处都处理得自然而协调。特别是表现阴天的灰色调,高雅、细腻、丰富、耐看,非常漂亮。远山与天空衔接得自然、和谐,有虚有实,特别是居于画面中心位置的画面兴趣点,细节刻画非常到位,树枝的穿插、枝条的变化、透光的叶子缝隙,极尽视觉之美感,一切事物都处在空气当中,若隐若现,色彩对比柔和,变化丰富、自然。画面里的每一笔色彩既不亮又不暗,既不鲜艳又不暗沉,既不偏暖又不偏冷,整个画面是一种朴素的、温和的、素雅的美。

(五)笔触的运用

杨先生笔下的天空用大而散的笔触较多,用色较薄,色彩较单一,显得天空更空旷、高远。对远景的描绘,笔触概括,虚实有度,用色较薄,和天空的笔触既有对比又有统一,远看和谐统一,近看有微弱变化,奇妙无穷;对中景的描绘,笔触细腻而丰富,层层叠加,厚重感强烈;对近景的描绘,笔触较细腻,色层浓厚饱和,富有感染力,显示出杨先生写生时率真的运笔和绘画时的激情,果断、准确的笔触体现出杨先生胸有成竹的对色彩和对造型的理解和表现能力。

在局部与整体的关系的处理方面,可谓恰到好处,整体色彩统一,大关系和谐而有变化,局部刻画精到耐看,特别是逆光的树枝刻画细致入微,运笔有中国画毛笔线条的转折变化,枝条穿插合理,疏密关系的处理恰当,细节的色彩变化丰富多彩,远看整体统一,近看有形有色。色彩的光源色、固有色、环境色的恰当表现,非常有感染力。每幅画的色彩明度对比强烈和谐,视觉冲击力强,非常有光感,视觉空间的色彩透视表现到位,犹如教科书,色彩鲜灰对比恰当地表现出景深效果。不管是冷色调还是暖色调,用色和谐统一,近景不论是草坡还是街道,都不是刻意去画,运笔松动、自由,与主体物的表现非常有节奏感,松紧有度。

三、鉴赏者的审美感受

天空飘着几朵云,万物复苏,人们走出家门,开始劳作,牛羊欢快地来到新鲜的草地边,新的一天开始了,欣欣向荣的生活景象展现在观众眼前。但画面又有与真实景观不一样的感觉,它是一种“再生”后的镜像,是艺术的生活,是真实景观的艺术化,是雅俗共赏的艺术作品,所谓“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就是杨先生油画风景写生作品的直观说明。观众在欣赏作品时,看到蓝天、白云、远山、房舍、牛羊、人物时,会有一种净化心灵的美好向往,使人有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鼓舞人们积极、乐观地向往美好生活。

总之,通过对优秀美术作品的鉴赏,从中会学到很多艺术素养知识和绘画技法,从而提升绘画者油画风景写生的能力,通过中外老一辈油画大师对绘画事业的进取精神来鼓舞我们后辈加倍努力、勇攀高峰。

猜你喜欢

中景杨先生背光
广东景中景工业涂装设备有限公司
广东景中景工业涂装设备有限公司
广东景中景工业涂装设备有限公司
广东景中景工业涂装设备有限公司
光学薄膜技术及在背光模组中的应用研究
一种用于LCD的高功率LED侧式背光系统设计
关于超薄LED背光模组设计探讨
不会说话的杨先生
艺术融汇与民族屹立——盛杨先生访谈
一只不会说话的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