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城市影像记录到城市精神塑造
——以深圳国际摄影大展为例

2021-11-12■/

长江丛刊 2021年9期
关键词:风貌大展市民

■/

随着摄影技术的数字化,特别是手机、相机的智能化程度不断增强,摄影逐渐由专业技术转变成为了一门大众艺术。特别是智能手机拍照能力的增强,更掀起了一股全民摄影的浪潮,各类型的摄影展览也如雨后春笋般兴起。但是在这样的“热议题”下进行“冷思考”后不难发现,各类型的摄影展从内容到形式都有同质化的倾向,再加上新媒体和社交网络的发达,传统摄影展的吸引力对观众的吸引似乎越来越弱了。同时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文化需求的多样性和个性化越来越被得到重视。无论从形式还是内容都趋于雷同的摄影展已经难以吸引观众了。

尽管摄影展览的展呈方式相对固定,但是对于展览主题和内容的定义,如果结合各个不同的地域特点和地方特色,其实依然有许多内涵可以发掘。这样既增强了摄影展览与当地生活的结合,也更加能够通过展览影像的呈现来反应城市的精神内核。所以,以地域特点或地方特色为内涵的摄影展览既是对抽象的城市精神的具象呈现,更是对城市精神的不断升华和延伸,并找寻新的具象标志作为象征,成为新的文化标志,两者相辅相成。深圳作为改革开放的窗口,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以城市空间为影像载体,以城市影像为精神内核,先后以“城市·姿态”“城市·体温”“城市·呼吸”“城市·先行”为主题,以城市作为一个生命体出发,从影像空间呈现城市风貌,以影像气质提升城市精神的探索。

一、从市民参观,到市民参与,再到市民体验

首先,城市是市民经济活动的物理空间。每一年的深圳国际摄影大展都会从深圳这座城市的“某一个侧面”出发,这个“概念”可能并不能完全代表这座城市,这个“概念”也并不试图概括整个城市的精神,而是从可能是这座城市众多的标签中最生动的一个。通过一个鲜活生动的“标签”来唤醒市民生活中的某一个相似的片段,从而将展览鲜活生动的印象植入市民生活。最终通过“文字标签”来引导影像诠释城市精神的一个方面,从更加通俗的视角与新颖的观点诠释人与城市的关系。其目的是并通过这样的方式拉近与市民的心理距离,从而吸引更多的市民参观,带动更多的市民参与创作,使整个展览不是单纯的“看”,而是强调了广大市民的“参与感”。例如2017年首届大展以“城市·姿态”为主题,“姿态”这个词本身既可以表现具象的“形状,形态”,也可以表现抽象的“气质,态度”等。作为城市主题的摄影展览,如果仅仅是让城市中的人来参观,似乎依然是空中楼阁的感觉。毕竟,城市是因人而兴。

其次,城市是市民文化生活的基本载体。尽管在展览举办之初深圳国际摄影大展就设置了征稿展,并尽可能以“开放”与“通俗”的命题面向包含深圳在内的海内外摄影家和摄影爱好者征稿。但是由于征稿展展览篇幅的限制,最终入选展出的照片有限。所以为了增加“非专业”作者投稿的热情和作品入选率,深圳国际大展从2018年起新增加了手机摄影版块,尝试“降低创作门槛”不“降低作品标准”的前提下,进一步增强普通市民的参与热情。在保证征稿展和整体展览的专业性和艺术性的基础上,扩大了展览的参与范围,让参与创作的市民与城市共呼吸,触摸城市的体温,将个人记忆与城市记忆结合,通过城市摄影展览的参与感强化市民的归属感和责任感。

再次,城市的经济生活和文化空间是全体市民共建的结果。深圳国际摄影大展在以公益性为基础,引入商业机制,展销融合。邀请了以本地企业为代表,并邀请中国及世界上一些国家的著名影像设备制造企业、经销商参与展览。比如华为、雅昌文化集团等大型企业,以及各大摄影器材厂商、各类摄影杂志媒体参与展览,带来最新的摄影画册、图书等摄影服务产品,在丰富展览内容的同时,满足了专业摄影家和业余爱好者的需求,推动摄影产业的发展。探索更加有利于摄影艺术展示和文化产业发展相结合的新路。

二、从城市空间,到城市风貌,再到城市精神

城市是人口的聚集区,是建筑的群落,是共同的家园,城市影像可以成为城市的集体记忆呈现,而由市民记录的城市影像不但记录了集体记忆,成为书写历史的一部分,同时也成为城市文化活动的参与者。以城市为主题、以市民为作者的摄影展就成为这一些列文化活动成果的具体呈现。

首先,从记录城市影像为开端。从严格意义上的“城市历史”计算,深圳的“城市年龄”应该从1980年8月26日开始。大展每一年都结合主题,从这座年轻城市的“前世”和“今生”出发找寻相对应的影像。通过对城市景观一个个精彩瞬间的记录,反映城市的建设、规划、绿化、交通、城市保护、人的精神状态等,凸显摄影的文化力量,发挥摄影的审美功能、社会功能和教育功能。

然后,以展现城市风貌为主体。市民群体是城市最佳的形象代言,是城市风貌的最佳体现。深圳国际摄影大展的总主题是“城市”,每一届在此总主题下会“延伸”出一个定语,用来当年展览的“标签”。这样的“标签”是对当年热点话题在深圳的具体呈现为定义标准,是以当年热点话题在深圳的影像化呈现为目标,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时代印记。例如2019年“城市·呼吸”的主题,其背景源于党的十九大提出的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度定位城市的功能和发展方向。“呼吸”是生命存在和延续的基本要素,这可以是对环保命题的解读,同时也可以将此概念“延展”到城市运转的“社会需求”中。如果作者和观众能够将“呼吸的感受”与“自然界的需求”和“人类社会的需求”联系起来,并将自身对呼吸的需求感受转化成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的“运转需求”用影像呈现出来,最终升华到生态文明与城市精神的高度契合。“城里的人与城外的人,进城的人与出城的人,在城市内外集结组织,呈现出社会化的规律。呼吸,还是人类思想的常态化描述,城市集中提炼了其精神交流的特质。”影像不仅仅是一种记录和再现,而是通过具象的影像来呈现城市风貌中的城市人,并通过个人的风貌展现城市集体的风貌。而符合城市风貌的摄影展览又是对这一风貌的集中概括和呈现。

再次,为升华城市精神为目标。城市空间是物质基础,市民风貌是意识体现,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环境中的人,人衬托出的环境,二者相互统一,相辅相成,构成了这个城市独有的城市特质和城市精神。这也是城市文化活动的最终目标所在。例如2020以“先行”为主题,这一概念既是对深圳过往城市精神的总结,更是对未来方向的明确定位,更是对城市精神的精准描述。通过影像对历史和当下的具象呈现,既是对这一精神的最佳印证,也是为这一精神提供了强有力的佐证。

三、从文化共性,到文化个性,再到文化提升

文化需求,是消费者在消费物品与劳动的过程中对精神满足的一种需求,是随着生产力的提升和物质发丰富,人民群众对文化生活的需求也在不断提升。

首先,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需要是纲领。文化建设需要有基本的纲领支持和方向指引,基本的文化共性是任何文化活动的根基所在。深圳国际摄影大展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需要出发,提升大局观,强化政治意识。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是《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正式发布之年。大展紧扣历史节点,全方位、多角度展现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和深圳建市以来的辉煌成就和城市风貌,以“城市·呼吸”为主题,契合绿色、开放和共享的发展理念,将影像向城市与人类的生态文明建设延伸。这既是我们当前发展需要思考的问题,更是全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到当今全人类需要共同思考的问题,是全人类“同呼吸,共命运”的发展问题。这样的主题是跨越民族地域,超越语言文字的。这是深圳国际摄影大展立足文化共性的基本需求。

然后,深圳城市精神宣传需要是目标。在纲领性内容作为文化建设的共性基础之上,以各个城市为内涵的内容呈现是文化个性的展现。只有建立在文化共性基础上的文化个性才是有持久生命力的文化产品。深圳国际摄影大展一年一度,从深圳特色和独创性出发,紧扣高科技城市和国家创新型城市的特质,突出“城市”和“高科技”特点,旨在以新的科技手段、新的时代观念、新的摄影角度、新的展示载体,展现各国城市的新风貌,探索影像与城市的人文关系。深圳国际摄影大展从诞生之日起,就自带高科技气场。第三届在展呈方式上,增加了多媒体VR全景呈现和线上展览,让观众有跨越时空身临其境的全新体验。腾讯的现场网络直播、抖音媒体的热门推送等,既方便了市民随时观展,也为大展留下了可供长期回看的数字资料。这是深圳国际摄影大展树立文化个性的特色旗帜。

再次,文化自信需要文化产品的丰富创新与提升。以深圳国际摄影大展为代表的文化品牌也在不断巩固和强化。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作为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尖兵,深圳,始终以先行者的姿态,展示出改革的磅礴伟力。2020年,深圳国际摄影大展以“城市·先行”为主题,与深圳敢为人先、先行先试、先行示范的景深相互呼应。对深圳朝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方向前行,努力创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城市范例的英姿,进行了最具时代性的影像表达。向新中国成立70周年和深圳建市40周年献礼。

四、结语

深圳国际摄影大展自2017年至今已经连续举办4届,并形成了以大展主会场为核心,遍布全市的分会场平行展为呼应,成为深圳市民必不可少的文化菜单。在兼顾大众文化建设的同时,以专业化、产业化的特点在行业立足,大展的影响力和号召力在不断增强。成为了深圳在文化艺术领域的核心引擎之一,充分发挥的“文化示范区”先行先试的引领作用。

注释:

①引用自李树峰关于第三届深圳国际摄影大展主题阐释.

猜你喜欢

风貌大展市民
包裹的一切
2019湖上升明月杯"魅力中国"全国摄影大展获奖作品选登
2019湖上升明月杯“魅力中国”全国摄影大展征稿启事
送清凉
氣溫驟降 杭州市民溫泉裡涮火鍋抗寒冬
月度游记
库车城市风貌
“意义”的问题所在
大漆艺术——2014海峡漆艺术大展作品选登
重庆市首届市民健康知识有奖竞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