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加强教学改革中人格素质教育的重要性
2021-11-12■/
■/
一、人格和人格素质教育的概念
人格是一个具有广泛涵义的词汇,在不同的环境领域有不同的解释。道德上的人格、心理学上的人格、法律意义上的人格都不尽相同。道德上的人格是指人的品德与品质;心理学上的人格是指一个人的个性或性格;法律意义上的人格则是指作为个体享受法律地位的人,是指一个人之所以能被称之为人的资格。当今社会,人们经常讨论的人格健全与缺失问题通常意义上是指一个人的品格、个性以及人的人生观、价值观综合产生作用于人的思想或行为活动,人们通过社会普遍标准来认知其思想态度或行为活动并以此判断出人格的健全与否。
人格素质是个人的人格基本性和持久稳定性的表现结构。人格素质的产生并不是完全生而有之的,遗传因素对人格形成具有重大影响,但后天的生活环境与生活经历对人格素质也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正是因为人格素质的这一产生特点,人格素质教育才应运而生。
人格教育是一种着眼于发展受教育者心理、道德、精神品质的教育,是教育者针对青少年素质现状,有目的、有计划地运用心理影响、心理训练、心理建构、品性培养等方式与方法,对青少年施加影响,使其人格系统健康发展的教育。近年来,我国大力宣扬素质教育。我国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展开的,核心是促进学生德全面发展。素质教育的内容不仅包括知识、技能的培养,还包含人格健全和心理健康的培养。不管是大学、中学,甚至小学,都不再单独强调文化素质的修养,而是鼓励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而德育的发展更是放在首要位置,只有德育发展好了才能教育出人格正常乃至高尚的社会有用之士。所以人格素养更重于知识技能。
二、当代中国青少年人格的缺陷
首先,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人民物质生活水平大大提高,当今社会的青少年成长的社会环境也极大程度物质化。在这种优越环境中成长起来的青少年,外部挫折环境少,内心脆弱,自我中心意识强,容易产生拜金主义和缺乏爱心、同情心和公德心的自私自利型人格。其次,而随着全球化程度的加强,外国文化大大冲击着我国优秀传统文化,青少年容易将外国不良文化吸收。且青少年时期是思想单纯,好奇心重,容易受外部不良环境误导,造成人格缺陷。再者,家庭环境对青少年人格的形成也产生了重大作用。有的家庭父母对孩子不重视,忙于自己的工作和娱乐生活,不关心孩子,甚至打骂孩子,导致孩子性格产生缺陷;近年来,在中国农村一直受关注的留守儿童问题也很严峻,留守儿童容易被同龄孩子歧视欺负,一般性格孤僻,不善与人交流,内心封闭,切缺失关心爱护,这种环境中的孩子对社会容易产生怨恨。我国的应试教育造成学校、家庭只关心青少年的学习成绩,不重视青少年在人格发展,容易造成青少年急功近利,社会责任感低等问题。青少年时期是人格完善的关键时期,但由于当今社会、学校和家庭的各种原因以及个人本身个性差异的综合原因,导致当代中国青少年人格缺陷问题突出。结果一部分青少年思想消沉、理想缺乏、道德观念失落、道德行为失范,还有一些青少年愤世嫉俗、缺乏进取心、破罐破摔、逆反、抵触、甚至出现偏执人格或反社会人格等。
三、当代中国人格素质教育的缺失
当前我国社会青少年犯罪案件频发,很多案件都有犯罪青少年人格缺陷的因素产生作用。我国要构建和谐社会,减少青少年违法犯法行为,健全青少年人格,必须在当前教育中进行教学改革,加强人格素质的教育。加强人格素质培养是我国当前素质教育改革的重中之重。现阶段,我国大力发展素质教育,但是我国人格素质教育还存在着许多缺失。
(一)素质教育发展程度低
近年来,虽然我国大力宣扬素质教育,呼吁全社会教育工作者重视学生德、智、体的全面发展。但是,我国的素质教育起步晚,发展程度低,再者,我国应试教育由来已久,自从隋朝隋炀帝创建科举制度,应试教育便开始在古老的中国流传发展下来,素质教育难以撼动应试教育在我国已经根深蒂固的地位。当今中国的教育制度不断改革,但始终没有改变其应试教育的本质。虽然推行素质教育,但是学校的教育仍然是为了培养学生通过中考和高考等的关卡。素质教育变成了一个口号,虚有其表。为此,国家和社会也在反思,一年又一年的呼吁着给学生减压,要重视学生德全面发展。但是从结果来看,教育部门的各种改革至今也没有产生质的变化,量变的过程也极其缓慢。
(二)专业人格素质教育缺乏
人格素质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并且受外部生长和生活环境影响。青少年是人格素质养成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他们记忆力好,吸收力强,消化力快,可塑性非常强,在这期间进行人格素质教育对于人的一生都有着积极的作用。但现在学校并没有开设相应的专业课,更没有专业的人格素质教育的教师队伍,人格素质的培养只在思想品德或者政治等课程中有少量涉及内容。人格素质教育对于当今社会和当代中国意义重大,那么开设专门的课程也理所应当。开设人格教育课程,增强学生对人格素质内涵的了解和吸收,把人格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内容和目标之一,真正实践素质教育的精神,塑造具有完善人格、健康身体、丰富知识的人。只有这样,才能拉近人格教育与知识、技能教育的距离,使学校树立人格教育的意识,从而真正使人格教育得到学校和学生的重视。
(三)教学形式单一
当代中国的教育多采用课堂灌输式教育。少量涉及在政治等学科中关于人格的教学部分,老师也只是根据课本或自身备课内容任务式地完成自身职责教学,较少与学生互动,极少结合学生德心理需求,忽视学生德个性。不能根据学生处境制定适合学生兴趣的教学模式。这种照本宣科的人格教学并不能对学生德人格素质形成产生积极的作用,由于学生难以接纳老师的教学甚至产生抵触,这种人格教育完全可能不起作用或者起消极的作用。
(四)教育者人格不完善
教育者肩负着为国家培育接班人的重大任务。教育者的职责是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实为园丁,既能够给学生传道、授业、解惑,又能以自身高尚的德行和独特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言教身行,达到使学生耳濡目染的教学境界,从而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和完善的知识体系。但学校里真正能够这样做到教书育人的老师为数不多,青少年的人格不健全影响社会的和谐,教育者的人格不健全更是从根源上威胁社会的发展。一个教育者一生可以培育的学生千千万万,一个拥有不健全人格的教育者影响的学生数量可想而知。
四、人格素质教育的重要性
(一)人格素质教育的完善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基础
弗洛伊德认为,青少年时期是人身心迅速发展的时期,儿童早期经验对于人格发展具有极端重要性,在这些经验的作用下会形成一个人长期的人格框架与基本特征。青少年时期是人生的“起步”阶段,其思想意识、人格素养正处于形成的过程中。因此,这一时期对青少年的人格教育直接影响青少年人格的形成,影响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成长,甚至会对青少年的一生都产生极其重要的作用。良好的人格教育能让青少年形成完善的人格,克服成长过程中的不良情绪、心理和避免不良行为倾向的生成;同时,良好的人格素质教育能使青少年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正确引导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二)人格素质教育的完善是青少年成才的重要保障
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充分吸收科学文化知识,并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社会发展的建设过程中,使青少年成为对社会、对民族有用的人才。所以学校教育重智能、轻人格也无可厚非。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在当代社会,很多具有高才智、高学问的人最后走上了违法、犯法的不归路,不仅没有推动社会现代建设的进程,反而阻碍我国社会的和谐发展,这足以说明在重视智能教育的同时,加强人格素质教育的重要性。教学改革只有加强人格素质教育,才能确保青少年真的学以致用,不走上思想的歧途,道路上的邪路。
(三)人格素质教育的完善是我国发展的需要
目前,我国正在建设和谐社会的进程中,青少年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若不正确,再加上辨别是非能力不强,很容易被诱导误入歧途,加剧社会的动荡。其次,青少年本身的人格缺陷也容易使其因心理落差、不平衡、逆反和怨愤等情绪做出违法、犯法行径,扰乱社会治安。因此学校教学改革中,人格素质教育的完善是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同时,进入21世纪,我国就加入了激烈竞争的世界舞台,各国开放性竞争强烈,要立足国际舞台就必须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需要大量人才,必须培养出具有爱国意识强、责任心大、集体荣誉感强等完善人格的高素质人才,必须加强我国的人格素质教育。只有在教学改革中不断完善人格素质教育,我国的社会发展才能更加和谐,国家发展才会更昌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