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信息化背景下中职美术教学改革探究
2021-11-12■/
■/
随着我国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给中职美术教学改革提供无限机遇,而当下恰逢职业教育蓬勃发展之际,社会亟需职业教育培养出大量的具有复合型的技能人才,而中职学校诸多专业都与美术学科息息相关,美术又是重实践的学科,把学生在校所学知识与未来就业有效衔接学校责任重大,那么信息化背景下的美术教学改革,适应当下形势,为学生就业助力,使他们学有所得,学以致用,是我们美术教师亟待解决的课题。
一、信息化背景下中职美术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观念滞后,专业定位有偏颇
在信息化背景下中职美术教学没有与时俱进,教学观念滞后,许多教师虽然感知到了信息化对美术教学有促进作用,但是远远没有认识到它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而只是单纯的认识到了信息化的工具性作用,没有感受到信息化对教学内容创新、教学评价机制完善、丰富教学手段、创新教学模式,突破课堂教学单一性等诸多方面的深远影响。同时在专业定位上还存在偏颇,往往都是注重其工具性,而忽略了它的实用性,更是完全忽视了它与其他专业的融合,对学生美术审美能力、创作能力等培养远远不足,使学生在未来的美术行业中难以得到长足发展。
(二)美术教师师资力量薄弱,信息技术化水平有待提高
我国中职教育近些年才蓬勃兴起,专业教师缺少,在中职美术教学中,美术教师要具有大美术观,把课堂的美术教学和学生就业后的职业技能有机融合至关重要,具有把知识技能和实战结合的有经验的教师更是少之又少。有些教师知识结构不完善,对新的事物接受慢,而信息化的美术教学对教师要求比较高,它需要教师具有灵活掌握和科学运用信息技术能力,而部分教师紧紧会播放课件,对于制作符合教学应用的PPT、对于flash的创建,Photoshop等技术都一窍不通,简单的录屏软件等应用也知之甚少,对信息技术融入教学有些抵触,导致信息化应用较为肤浅,课堂沉闷枯燥,学生学习兴趣淡然。
二、信息化背景下中职美术教学改革方向
(一)教学具有多元性
在美术教学改革中,教师要更新教育教学理念,努力学习信息技术,在教学理念上不断更新,教学手段上不断创新,使教学更具多元性。教学理念上要真正做到以生为本,把学生真正放在美术教学的正中央,把课堂还给学生,通过信息技术的支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为培养学生美术学科的核心素养助力。其次,教师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要具有多元性,改变以往教师仅靠“一支画笔、一支粉笔和一张嘴讲解”的满堂灌模式,而应该凭借信息技术优势给教学添色增彩,比如可以运用PPT、视频、微课、情景模拟教学法、直播课等,使教学既具多元性,又具灵活性,不但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课堂教学焕发勃勃生机,还有助于唤醒学生自主学习。
(二)学生主体化
信息化的中职美术课堂巨大的变化就是冲击了以往那种或者满堂灌理论,或者一节节的临摹课的单一、枯燥的教学形式,它使课堂更具丰富性,课堂内容更丰盈之外,最主要的把学生放在了课堂的正中央,做到了以生为本,有效促进了学生的积极性,发挥了学生主体地位,符合生本理念,这是信息化给美术带来的巨大变革。
(三)教学具有广泛性
信息技术凭借其优势融入教学后,使得教学更加广泛性,内容丰富多彩。比如可以运用互联网获得更多的资源,开阔视野,还使学生对美术知识认知更全面,更具体。
(四)教学具有创新性
社会亟需创新型人才,教学中的创新性至关重要,所以要求教师要依托信息技术,给学生呈现一个多角度、多维度,多元化的课堂,为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助力。
三、信息化背景下中职美术教学改革有效策略
(一)依托信息技术优势营造教学氛围
(1)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上课伊始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唤醒他们学习积极性,引导他们自觉参与到学习中来,最大限度地为开展教学活动做好铺垫。“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运用视频、PPT、音频等多种手段进行教学导入,使学生从感性上的认知上升到理性上的认同、易于理解、乐于学习。
(2)构建和谐、平等、互动的课堂氛围。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师生间、生生间的平等对话,交流互动。比如在学习“线条的造型艺术”等知识的时候,教师通过多媒体给学生呈现齐白石的“虾”、马蒂斯的《阿尔及利亚人》,通过视频呈现出作品中丰富的线条造型艺术,构建积极交流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在思考中获得知识。
(二)依托信息技术优势完善教学
美术教师要依托信息化优势,通过信息技术和美术课程完美融合,促进美术教学更具时效性,突破教室壁垒,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整合无限的资源,开阔学生视野,使知识更具丰富性和多样性,使美术课堂更具吸引性,焕发出无限的魅力。
(1)突破重难点,打造高效课堂。在美术教学中依托信息化技术,可以提供更多的现场演示,还原抽象原理,更直观的使学生感知美术规律和特点。比如在色彩课上,通过多媒体可以让学生直观的看到十二色环、互补色、类似色等色彩的对比,和谐碰撞产生惊人的效应,让学生更深切的感知色彩变化规律,使教学内容更具直观性、效性和高效性。
(2)打造线上线下同时进行的移动课堂。依托互联网和信息技术,打破教室壁垒,全方位打造移动课堂,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个体的需求,促使学生根据自身条件在学习方式和学习时间等诸多方面给予多样性的选择,比如通过线上开展移动式网络课程,丰富学习途径,使他们有更多的选择,教师通过上传微课、小视频、网上直播课等途径,最大限度地实施更具个性化的有效的教学。信息化的美术课堂把音频、视频、丰富的图像、文字以及教师的美术技能浑然天成的融为一体,给学生带来更多的感官刺激,使课程更具生动性、直观性以及立体性,无形中学生获取了更多的知识量,提高了教学效率。比如在赏析课上,依托信息化,可以深度挖掘课内外美术资源,使学生根据文本主题,鉴赏到更多的名家作品,真正做到依托互联网和信息化使美术课程资源走出教室,走向社会,走向世界。
(3)推广美术资源。为了最大化的整合学习资源,教师利用互联网的优势,拓宽课内外学习渠道,通过互联网推广更多的优质的美术资源,使学习更具开放性和交流性。比如依托教材内容整合美术资源,推荐网络书籍、电子画册等补充教学资源,开阔学生视野。再如增加社会实践课程,使美术教学走出教室,走向大自然,带领学生到户外写生、到社会上采风,使他们学到的美术和将来的职业发展及早的有效融合,最大限度地激发他们的创作灵感,使学生的美术作品更具生活气息。
(三)依托信息技术优势延伸美术教学内容
在美术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无限地延伸教学内容,极大地提升教学的有效性和高效性。在美术教学中,教师可以从作品的时代背景、创作背景、历史价值、作者文化背景等多角度延伸教学,全方位立体化的对作品进行解读,使学生的认知更深入。比如“巴尔扎克雕像写生”教学,就可以介绍时代背景、作品创作历程、作者生平事迹等知识,通过详尽的阐述作品背后的故事,便于学生消化理解,加深印象,易于掌握。
(四)依托信息技术优势丰富美术活动
信息技术进入学校以来,深受师生的青睐。没有信息技术支撑的美术课堂,以老师的讲授和画为主,知识呈现单调枯燥抽象,有了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美术课堂,教学极具多元化,教师授课手段多元化,美术资源更具多样性,课堂变得鲜活立体,课外活动丰富多彩。比如在课上我们可以通过动画技术把作品放回到当时的社会环境中,把美术作品生动形象具体的展示出来,使学生从听觉、视觉以及时间等多层次多角度对作品进行赏析,有效降低教学难度,更易于学生理解和接受,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作水平。比如对“清明上河图人物临摹”的教学,我采取的就是让静态的作品“动”起来,在古典音乐的烘托下,把学生带进清明上河图的繁华时代,使他们如醉如痴,进而加深对作品的认知,提升教学效果。中职美术教学要通过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美术技能。比如我校通过带领学生走出去,使他们感受到大自然的气息,把这些生活气息融入到作品中,使作品具有人间烟火气;到社会中去采风,使他们的作品更具时代特色;举办主题作品展、个性作品展等,不但能促使他们的画风更具多样性和个性化,还能使他们享受到成功的喜悦,促进自主创作的激情,提升绘画能力,为他们终身发展奠基。
(五)依托信息技术优势完善评价机制
评价机制是催化剂,它能有效激发师生的积极性。以往的教学评价都是使用纸质打分的形式,教师看着学生打分,分值避免不了掺杂人情味,学生之间的评价合理性和科学性也有偏颇,有了信息技术支撑下的评价机制更具公开化、合理化、科学化。通过平台学生可以匿名给教师以及美术课程的教学开展情况给予评价并提出合理化建议,学生敢于发声,教师可以看到、听到更多不同的声音,有了学生给教师和课程以及教学等多方面的中肯评价,能有效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美术课程设置更具科学化和合理化,更高效地提升教学效率。由于评价更具公开化,教师之间也可以互相学习,更利于激发教师工作积极性和热情。对于学生的评价也是如此,教师通过平台给予学生科学合理的评价,有效促进学生成长,信息化背景下学校以及教师给予学生的评价还可以分享给家长,使家校合作更顺畅。
总之,着力构建基于信息技术模式下的新型的美术课程改革势在必行,信息技术和美术教学深度融合,依托信息技术的简洁、快速、丰富等多种优势,更好地提升美术教学的视觉传导性,并且使美术作品不受时间和空间以及地域的限制,全方位无障碍的进行视觉传达,最大限度地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培养了学生的审美能力和美术创作能力,使他们更具社会竞争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