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说《围城》的讽刺艺术与主题探究

2021-11-12/

长江丛刊 2021年9期
关键词:方鸿渐围城钱钟书

■ /

小说《围城》的主人公方鸿渐是一名留学生,作者钱钟书通过对其人生过程的描述,表达了在战争年代中,知识分子对社会现状的无奈与及生活上的空虚。可以说,小说《围城》不仅饱含着对现实人生的无奈,更有着对人生、人性的洞悉,具有深远的意义与价值。讽刺艺术有深化主旨、揭示主题的作用,《围城》中运用了大量的讽刺手法,通过幽默诙谐的语言展现了旧社会的人生百态,发人深省。

一、《围城》中的讽刺艺术

(一)讽刺艺术在比喻手法中的体现

钱钟书在小说《围城》中运用了大量的比喻修辞,明喻、暗喻等修辞手法随处可见,甚至小说的名字也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通过比喻手法的灵活运用,人物形象愈加生动、形象,这也是《围城》语言艺术的一大魅力。比如,在形容唐小姐时,小说中这样描述:“她眼睛并不顶大,可是灵活温柔,反衬得很多女人的大眼睛只像政治家讲的大话,大而无当。”通过这一描述,唐小姐的形象跃然纸上,这反映了钱钟书丰富的想象力,并对所谓的政治家进行了深刻的反讽,彰显了文学作品的艺术价值。

小说《围城》中,为了表达出对一心想要出国的人的鄙视,钱钟书先生将这一事件比喻成小孩子长水痘,不长的人在担心自己缺乏对水痘的免疫力,从侧面生动形象的表达出了想要出国的人的骄傲自大之情,说明这是一种病态的思维。运用比喻手法推进小说内容发展,并将讽刺艺术融入其中,实现了对显示生活的深刻分析,小说《围城》中的许多场景,都能够通过比喻手法进行形象表述,借由具体的内容进行想象力发挥,在比喻手法巧妙的运用下营造出一种滑稽的讽刺氛围。

(二)讽刺艺术在议论手法中的体现

钱钟书的文学素养很高,具有广阔的知识面与文学视野,不仅熟习本国文化,并且对国外的知识内容也十分了解,因此作品的行为视野较广,跨度较大,作品内容都处于钱钟书的全面掌握之中。

钱钟书十分擅长使用议论手法,并通过议论手法的运用实现对社会中的某些现象或是事物进行深刻讽刺,并且具有非常强烈的个人色彩。在小说《围城》中,钱钟书是站在全知的角度,在时间的推移与事件的演变中,渗透对人物性格与心理特征的描述。作品中的语言运用较为尖锐,议论手法的运用使得作品的讽刺艺术更为强烈。

比如在描述小说主人公方鸿渐的留学经历时,就运用了议论手法进行了一定的讽刺。方鸿渐有四年的留学经验,但是在四年中却更换了三所学校,并且兴趣安好十分空泛,并未取得良好的学习成效,直到受到长辈的交代才认识到文凭的重要性,却选择了伪造文凭欺骗他人的方式,并多次找借口推诿责任。在这段故事的描述中,钱钟书将议论手法与讽刺艺术进行了完美的融合,并不局限与激烈的言语描述,而是将人生哲理通过事件中的人物行为进行呈现,增强了小说《围城》的艺术价值与现实意义。

(三)讽刺艺术在心理描写中的体现

正如德国19世纪著名唯心论哲学家黑格尔所说:“理想性格是包含、体现内在精神的人物性格,是普遍精神灌输的生命个体。”人物的内在心理是人物内在精神的重要反映,对人物心理的刻画对人物个性的特征具有重要意义。在描述《围城》作品中出现的各个人物的个性特征时,作者钱钟书往往都是通过心理描写进行相应的刻画,在细腻的心理描写与犀利的讽刺语言的运用中,展现出了作品浓郁的讽刺艺术。尤其是通过对人物外在行为表现与内在心理活动进行强烈对比,让读者看到所描写的人物在柔和外表背后的险恶与虚假,进而激发读者内心的情感,收获显著的艺术创造效果。

例如:在《围城》一书中,有一个名为李梅亭的典型人物,也是在当时的环境背景之下滋生的典型任务代表之一。李梅亭的初次出场就十分与众不同,即使是在炎热的夏天,他依旧身着黑呢西装外套,以彰显自己的地位,十分喜欢邀功,且自私自利,贪图美色。在刻画李梅亭的形象时,钱钟书就运用了大量的心理描写,与其外在形成了语言形成了鲜明对比。“仗着黑眼镜,对孙小姐像显微镜下看的微生物似的细看”,这是李梅亭在看孙柔嘉时的心理活动,其猥琐的眼睛被墨镜镜片阻挡之后更加肆无忌惮。然而在看完之后,还醋味十足的夸赞了孙小姐十分漂亮得体,俨然一副正人君子的做派。在这一鲜明的讽刺艺术的运用下,生动形象的刻画了人物形象。

(四)在人生及社会描写中体现的讽刺艺术

《围城》这部作品的主题是通过对人生以及社会的讽刺所呈现的,正如书中所说:“婚姻是一座围城,城外的人想进去,城里的人想出来。”这其实也是对命运不甘以及对生活不甘的真实反映,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座围城。

小说《围城》展现了人们需要面对的各种人生抉择与现实问题,在讽刺艺术的灵活运用之下,无情的揭露了现实人生的无奈之处,身处其中的人有着难以难说的痛苦与凄凉。比如,小说主人公方鸿渐与孙柔嘉是共同期骥的走入婚姻这座围城的,但是走进去之后,又竭尽全力的想要冲出去,婚姻将爱情带入了相应的宽景之中,人生中总是有太多的事与愿违,过分想要达到目的,反而容易偏离轨道。最终主人公方鸿渐在历经多个人生抉择与多重人生坎坷之后才逐渐领悟了人生真谛。小说中设计的社会内容是非常丰富的,包含有政治背景,文化以及教育等等,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能够深刻的领悟到当时社会背景的腐败与阴暗。

作者钱钟书在运用讽刺艺术时,讲究点到即止,在故事的铺叙中实现了对现实社会的严厉批判。例如对不学无术的高校校长高松年的描绘,就直观的展现出了当时社会环境的虚伪,也是当时社会教育界的一大缩影。

二、《围城》的主题揭示

(一)讽刺故事内容

小说《围城》中运用了大量的讽刺性表达手法,赋予了小说丰富的思想内涵与行为魅力,给予了读者丰富、多层次的阅读感受。小说《围城》中主要是围绕着主人公方鸿渐的个人经历渗透作品中心思想,方鸿渐的个人学习经历、爱情经历以及婚姻经历都对小说主体进行了揭示。主人公方鸿渐与孙嘉柔的婚姻故事,是小说故事情节发展的主线,钱钟书借由对故事内容发展的讽刺,反映了在旧社会背景下的知识青年对知识的渴求以及对物资的态度,并有意识的对思想落后的旧社会下人们进行了批判。在剖析文章主题时我们可以发现,作者通过对故事内容的讽刺揭示了主人公方鸿渐身上的懦弱以及阴柔的人性弱点,进而深入揭露出了类似于方鸿渐这一类精神世界贫瘠的人在社会上面临的问题与发展困境。

(二)讽刺虚伪人性

在小说《围城》中充分展现了钱钟书对人性中的虚荣与恶意之前的讽刺,在讽刺手法的前面运用下升华了主题的揭示效果。不论是对主人公方鸿渐伪造文凭事件的讲授,还是其成为了大学教授之后的人物性格的分析,虽然地位存在显著区别,但是人物在日常行为中所流露出的爱慕虚荣心态,以及在故事的发展进程中表露出的虚伪人性是相同的。

在小说中,汪处厚向他人讲述自己曾经的生活时,过分夸大了自己过往的辉煌历史,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理,显露出了人性的虚伪。类似于这样的描写在小说中还有多处,在讽刺虚伪人性的同时,还具有较强的调侃性。

(三)讽刺现实社会

小说《围城》中故事的发生背景是西方文化大肆涌入中国的时期,使得国人对中国文化的态度处于一种矛盾的状态,并出现了精神世界的空洞。尤其是一些崇洋媚外的知识分子,虽然在日常生活中总是满口的知识分子论调,但是内心是空洞的,是空虚的,缺乏明确的人生理想与人生追求,也正是这一弊端,使得在战争爆发时,人们第一时间做的,并不是奋起反抗,而是在逃离现实,在虚幻世界中沉沦。作者钱钟书在小说《围城》中正是借助这一社会现象,讽刺了现实社会,并严厉的批判了处于病态的社会背景下的所谓知识青年。

(四)对身处其中的矛盾人类个体的同情

部分研究学者认为《围城》中所描绘的是人类理想主义在存在与幻灭中的永恒循环。对于这一深刻的思想主题,笔者认为其表述是十分贴切的,或许每一个在最开始的时候,都是带着美好的希冀以及对未来的规划投入到奋斗进程之中,但是在达到了预期的目标之后,才猛然发现在美好的理想与残酷的现实之间的巨大落差,在这种落差之中,人们倍感困顿,内心也深受煎熬,渴望能够从类似于“围城”的现实状态之中脱逃。在人们成长的过程中,其实处处可见这样的“围城”,处于外面的人一心幻想着城内的美好,想要踏入,并为之追求着;处于里面的人却发现城内没有自己幻想中的风景,希望能够逃离,但是又处处都是牵绊。每一个身处其中的人,其实都是矛盾的综合体,作者对他们的困顿与无奈是抱有一定同情的。讽刺艺术的精妙运用,使得作品的悲剧内核以喜剧的形式贴切展现,达到了喜剧与悲剧的完美交融,初读时倍感笑谑,再次深度时却不难发现另一面的社会以及人生之悲。

三、结语

小说《围城》具有重要的研读价值与意义,讽刺艺术以及深刻主题正是这中小说在文学史上熠熠发光的原因所在。作者钱钟书通过《围城》,将讽刺艺术进行了深入的诠释与淋漓的表达,从更加多元的角度,给予读者丰富的阅读感受。作品中幽默诙谐的讽刺,就如同一把利刃插入社会的内核,深刻反映出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人们思想的贫瘠以及人性的虚伪与无奈,也提升了小说《围城》的艺术成就与深化了作品的主题内涵。

猜你喜欢

方鸿渐围城钱钟书
钱钟书清华园养猫
《围城》围住的从来都是心
巨婴,方鸿渐的真实面目
年少莫学方鸿渐
钱锺书还是钱钟书?
“围城”内外
浅谈《围城》中方鸿渐的围城人生
浅谈《围城》中方鸿渐的围城人生
“围城”之战
钱钟书的读书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