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门县林下中药材种植现状及对策
2021-11-12潘助林
潘助林
(祁门县林业局,安徽 黄山 245600)
2019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了《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出台了《关于促进林草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林下中药材种植作为“朝阳”产业,政策导向明、市场需求大、产品质量高、综合效益优、带动能力强,已经成为林下经济发展的新亮点,前景十分看好。“不与粮争田,不与林争地。”林下中药材带来了金山银山,守护了生态环境,为新时代林业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加快林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典型样板。
祁门县地处30°N,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土地肥沃,自然生态环境得天独厚,天然中药材资源非常丰富。全县林地面积20.4 万hm,活立木蓄积量1 175.2 万m,森林覆盖率88.64%,不仅荣获了中国红茶之乡、国家生态示范区、全国绿化百佳县、安徽省级森林城市等荣誉称号,还是新安医学的重要发源地,被称为“中国御医之乡”。“九山半水半分田、包括道路和庄园”的地形格局,非常适合发展林下中药材种植。近年来,祁门县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大力发展以林下中药材种植为主的林下经济,中药材育苗、种植和加工业稳步发展。推动全县林下中药材种植面积和品种逐年增加,各类林下中药材在地面积达到2 333.33 hm,产值超1.5 亿元。林下中药材种植既可以培育新兴产业、应对中药材需求的增长,又可以缩短林业经营周期、提高森林资源综合效益、促进绿色产业富民、深入推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加快实现不砍树能致富,打开了一条由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换的新道路。
1 发展现状
1.1 政策扶持促进了林下中药材种植
县财政安排52 万元专项经费,委托安徽中医药大学开展县域内林下中药材资源普查,编制祁门县林下中药材种植产业发展规划。先后实施了中央财政木本中药材造林项目、林下经济中药材种植示范补贴项目及全国基层农技推广补贴项目,出台《祁门县扶持中药材种植实施方案》,鼓励白及、黄精、祁术等林下中药材种植。根据投入大小及种植难易度划分为一、二、三类药材,分别一次性补助18 000 元/hm、9 000 元/hm、4 500 元/hm。对获批认定的连片面积1.3 hm以上的林下中药材苗木基地,补助费用为45 000 元/hm。近3 年来,累计发放中央及省、市、县补助资金2 300 余万元。对林下中药材种植开展商业性保险试点,并对林下中药材种植商业性保单开展担保贷款业务,为经营主体解决资金难题提供必要保障。
1.2 校企合作成功示范促发展
重视产学研结合、加强校企合作,在中药材种植方面培育了一批有规模、有技术支撑的基地。如蜂源公司与安徽中医药大学、安徽省农业科学院、黄山学院等院校合作,建立“国家稀缺中药材种子种苗基地”,在祁山镇、大洪岭林场等地种植黄精、白及334 hm;仙寓山公司在安徽中医药大学和省农科院专家指导下,利用野外自然条件培育祁术、黄精等,成功选育出多花黄精新品种“祁源黄精”,建立“多花黄精高海拔林下有机栽培示范基地”,并在新安镇规模化种植黄精、前胡、祁术、草乌等药材,面积约134 hm;在柏溪乡香榧林下套种黄精、白及,面积约66.7 hm。此外,还建立了3.3 hm以上的林下中药材种植基地22 个,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带动作用。
1.3 促进林下中药材产业延伸
祁门县林下中药材种苗产业已初具规模。峰源公司已建立起国家稀缺中药材种子种苗基地、植物组培及种苗驯化基地,开展皖南道地珍稀中药材良种繁育与产业化研究,年产白及、祁术等苗木3 000万株以上。2019 年中国·合肥苗木花卉交易大会,该企业生产的白及、祁术苗木获得省内外客户青睐。目前,该企业已开发出“芨源”牌面膜、护肤品、牙膏等系列产品,已投放市场,反馈良好。该公司计划研制黄精、白及等中药材系列药酒,并依托中药材基地开发休闲旅游。
有的企业正在建设黄精育苗基地,建成后预计年产组培苗1 500 万株,并计划开发黄精生片、碳烤黄精茶、九制黄精、九制黄精茶、黄精蜜饯、黄精芝麻丸、黄精粉、玫瑰黄精丸等衍生产品。
1.4 强化培训引导林农专业化种植
县林业、农业等部门结合新型农民培训、送科技下乡等活动,重点讲解中药材栽培管理技术、生物肥料施用技术等专业知识,以及中药材产值保险、融资贷款等扶持政策。每年举办多次专题培训班,邀请专业院校及科研机构专家授课。先后举办林下黄精种植、祁门县药用植物资源及代表药用植物栽培技术、中药生物技术与中药质量管理、林下白及种植、黄精产业化发展关键技术等培训班,编印发放常见林下中药材种植技术手册2 000 余份,引导农民中药材种植。组织有关部门及重点企业、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到省内外中药材产区考察学习,参加全省药用植物资源开发与利用技术高级研修班及多花黄精种植技术培训班,培育中药材产业技术力量,提高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
1.5 示范带动助力扶贫结硕果
充分发挥中央及省市财政资金和扶贫优惠政策的引领作用,积极探索多种发展模式,引导农民参与中药材种植,助力脱贫攻坚。一是农户自种模式。建档立卡贫困户种植(人均400 m以上),新栽补助 1 000 元/667m、管护补助 500 元/667m;一般农户种植(3 335 m以上),按照不同品种及在地时间分别补助300~1 200 元/667m。二是大户带动模式。鼓励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和种植大户,利用当地资源发展中药材,既推动农村闲置土地流转,又解决农村劳力就业。2019 年发放补助资金141.3 万元,惠及15 个乡镇22 个经营主体,通过土地租赁和务工带动贫困户154 户,户均增收1 000元以上。企业开展白及种植“4 个1”精准扶贫活动(即1 个贫困村、发展1 户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赠送1 万株种苗、种植667 m白及),目前已经带动30 个村31 户贫困户种植白及2.1 hm。三是股份联建模式。采取“贫困村+基地+企业”的形式,贫困村资金土地入股、企业建设管理、联合建立中药材基地。全县31 个贫困村投入资金932 万元,与当地企业联合建立白及基地24.5 hm,受益贫困村31 个、贫困户1 482 户。此模式既确保扶贫资金安全增值,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增加贫困户收入;又充分发挥企业的技术、管理及市场优势,建立产业扶贫的长效机制。
2 存在问题
2.1 发展不均衡,规模不大
少数地方政府和农户对林下中药材种植认识不足,一些乡镇还没有积极行动起来。全县林下种植近2 000 hm,但是种植地较为分散,只集中在部分区域,未形成规模化种植;种植的品种虽多,但总体产量不足,市场供应量有限,大额订单难以消化。
2.2 产业链不健全,特色不明显
由于林下中药材种植产业尚处于起步阶段,几家重点企业主要以培育和种植为主,中药材加工偏少,附加值发挥不充分,产业链不够健全。诸如祁术、祁门黄精等具有地方特色的名优产品,未被纳入地理保护标志产品,影响产业再升级。
2.3 风险不确定,监管有难度
有些林农和企业对道地药材的产业规律、市场动向未能充分掌握,往往造成跟风种植;有的药材缺乏地方标准和种植规范,容易导致质量参差不齐,既造成经济损失,又影响种植户的积极性。同时,中药材种植过程中的林木采伐、抚育施肥、水土流失等生态环保问题,政府职能部门日常监管难以到位。
3 对策
3.1 突出特色,抓好规划编制
通过科学规划,因地制宜地引导各地立足自然条件、资源禀赋和群众意愿,重点发展具有地方特色和优势的林下中药材种植。特别是祁门黄精历史上是徽州贡品,市场价格逐年攀升,前景看好。祁术曾被曾国藩写入家书,现野生鲜品市价高达1 600~2 000 元/kg。建议由政府层面牵头打造地理标志品牌。同时,根据近年来发展的基础和优势,鼓励发展黄精、白及、祁术等品种的育苗、林下中药材基地,并对林下中药材加工产业发展、森林康养和生态旅游等方面进行布局和规划,突出特色和优势,提高综合效益。
3.2 突出重点,抓好政府服务
建立和完善林下中药材产业发展的专设职能和服务机构,由县委、县政府领导牵头,成立农业、林业、科技、药监、财政等部门参加的领导小组,定期召开相关联席会议,明确责权强化服务,推进产业发展。加大资金扶持,整合农业、林业、扶贫等部门的建设资金,向发展林下中药材的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和专业大户倾斜,重点扶持、精准扶持。
3.3 突出示范,抓好基地建设
坚持发挥企业龙头作用,稳步推进林下中药材种植基地、种苗培育基地建设。倡导中医药企业自建或以订单形式联建稳定的林下中药材生产基地,示范带动林下中药材规范化、产业化发展。加大对重点中药材种植基地扶持力度,精心打造“十大皖药”之一的黄精产业示范基地、国家林下经济示范基地、国家稀缺中药材种子种苗基地等典型,力争在全省、全国打造一批知名的林下中药材生产基地。
3.4 突出补链,抓好产业升级
目前,除了对白及、黄精等林下中药材进行初加工外,其他林下中药材以鲜品或干品原料销售为主,产业链短,效益低,还没有真正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建议引进和培育林下中药材加工龙头企业,鼓励企业进行林下中药材的深度加工和综合利用,不断延伸林下中药材加工产业链。注重培育中药材商贸物流产业,引导药材中间商、销售人才参与中药材经营销售,推动林下中药材相关产业的发展。
3.5 突出引导,抓好群众参与
对个体农户、经营户而言,中药材投入成本较大、市场风险难以预测。可采取“企业+农户”“合作社+农户”的运行模式,引导一般农户以订单种植、股份投入、劳务投入等方式参与经营,打造一批示范基地、示范村、示范区,形成带动效应。同时政府通过加大资金扶持、技术指导、业务培训、政策保险等方式,不断提高农户思想认识和种植积极性,做大做强林下中药材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