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代高校大学生爱国主义精神的培育与弘扬研究

2021-11-12张晓宾杨娜娜西安工业大学

长江丛刊 2021年8期
关键词:爱国弘扬爱国主义

■张晓宾 杨娜娜 洪 涛/西安工业大学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梦是历史的、现实的、也是未来,终将在一代代青年的接续奋斗中变为现实。当前我国正处于近代以来最好的发展时期,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两者同步交织、相互激荡。面对机遇与挑战,对大学生中进行爱国主义精神的培育和弘扬,关系到固本培元、凝心铸魂的时代大计,更关系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使命,将爱国主义精神转化为学生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义不容辞的责任。

一、当前高校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爱国主义教育内容陈旧、时效性不强

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高校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主阵地和重要抓手,受到教材的局限和教育教学方法的要求,面对不同专业和不同层次的学生教育内容大体相同,教育素材更多的是对学生宏观上的要求,死记硬背的多,深入心灵并转化为具体行动的较少,引起学生情感共鸣和与学生同频共振的教育效果还不深入,教育内容中优秀传统文化涉及的相对较多,结合国情和时代因素的内容较少,特别是与当下重要历史事件、热点话题和时代人物的联系上还停留在教师个人因素上,没有形成系统的教育规范,时效性不强,导致学生在日常生活学习中对什么是爱国、为什要爱国、如何爱国的理解上相对比较模糊,具体如何通过自己的行动表达爱国之情、强国之志显得比较茫然。

(二)爱国主义教育形式单一、效果不佳

当前,学校爱国主义教育的形式较为单一,思想政治理论课、形势与政策课等作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在学生思想引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长期以老师单向进行理论灌输,学生处于被动接受,教育内容具有普惠性解决了思想问题,而解决现实问题的较少,长此以往导致学生消极应付,在遇到具体问题时依然不知所措。课堂之外,也有升国旗、唱国歌,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开展主题社会实践等形式的活动,但大多数活动是通过党团组织开展的,参加活动的同学相对比较固定,影响的学生较少,且大多数活动因缺乏系统策划和有效指导而流于形式,从而导致爱国主义教育的效果不佳。

(三)爱国主义精神的培育和弘扬缺乏系统教育的长效机制

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必须把爱国主义教育作为永恒主题,在广大青少年中开展深入、持久、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让爱国主义精神牢牢扎根。但在具体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只有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坚持贯穿学生学习生涯全过程,作为思政课程有效补充的课程思政、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还没有形成合力,“十大”育人体系的相互协调、协同推进的格局还处在摸索阶段,就使得爱国主义精神的培育和弘扬呈现碎片化,必然导致碎片化的情感认同,难以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更难走向价值认同进而形成行为自觉。

二、在大学生中培育和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必要性

(一)凝聚力量实现中国梦的必然要求

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进入新时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正处在关键时期,作为担负民族复兴大任的当代大学生,培育和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可以更好凝聚力量,增强大学生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坚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念,毫不动摇的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具体奋斗之中。

(二)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基本要求

习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明确指出:“爱国,是人世间最深沉、最持久的情感,是一个人立德之源、立功之本。”大学阶段正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确立的关键时期,决定着今后的人生走向,在大学生中培育和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可以帮助学生厚植家国情怀,校正可能产生的思想偏差和不良行为,自觉将个人理想、命运与国家、民族和社会的命运融为一体,在为国、为民的不懈奋斗中升华人生意义,是促使大学生努力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综合素质的强大精神动力。

三、大学生爱国主义精神培育和弘扬的具体途径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中对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基本内容作了八个方面的具体要求,对丰富爱国主义教育的载体作了五个方面的具体要求,这些都为我们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思路。通过具体的工作实践,我们从教育的内容、形式和效果三个维度出发,探索实施“四个结合”的教育途径,即“课上教育与课下实践相结合、校内教育与校外合作相结合、线上教育与线下互动相结合、传统文化教育与国情分析相结合”,让爱国主义精神正让走进学生心灵,并通过自觉行动来践行和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一)课上教育与课下实践相结合

在继续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主阵地的基础上,积极对接课下实践,让课堂上所接受的理论知识在课下的具体实践中入脑入心并转化为自觉行动。课上通过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为同学们讲清楚什么是爱国、为什么要爱国、具体怎么去爱国,讲清楚爱国与爱党、爱社会主义的关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课下实践环节可以围绕主题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并举办现场党课、现场团课、现场班会等进行现场教育;可结合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事迹进行话剧排演;可结合专业特点进行对口志愿服务、开展文创设计、科技创新设计等让积累的理论知识在具体实践中找到具体抓手,用爱国主义精神感染学生、带动学生的同时既解决了他们的思想问题,又为同学们在参与社会、服务社会中实现人生理想和解决实际问题提供指导。

(二)校内教育和校外合作相结合

爱国主义精神的弘扬在校内教育中除了课堂主阵地之外,要充分整合资源形成育人合力,如校史馆设置爱国主义专区,将校史校情与国家建设发展相对接;根据学校学科特点建立科技馆、兵器馆、文化馆、红色图书馆等,让爱国主义教育融入到专业学习中;利用集体活动“同升国旗、同唱国歌”和组织入党入团宣誓等,强化学生的国家意识和集体观念;定期邀请专家学者、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讲解员、重大历史亲历者来校讲座等,开阔学生的文化视野。校外合作主要是挖掘地域特色,让学生在参与中提高认识、增强学生责任担当意识,如学校加强与校外党史馆、档案馆和文史馆的合作,让学生参与到档案整理、科学研究中去;与所在社区合作建立学生实习实践基地,让学生参与到为民服务的具体工作中去,让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有效衔接,将爱国主义精神根植在学生内心深处,并转化为助力国家建设的动力。

(三)线上教育与线下互动相结合

唱响互联网爱国主义主旋律,是当前比较受学生欢迎的一种新方式。充分利用好网站、公众号、微视频等网络载体将党史党情,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国家重大决策部署,习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时代楷模、道德模范、英雄人物事迹,红色电影、国家美好河山、灿烂中国文化等进行展播,让爱国主义充盈网络空间;同时通过学生视角将学生奋斗事迹、创业典型、志愿服务活动、好人好事好榜样等与学生学习生活密切相关并能反映时代风尚的故事传递给学生。线下互动通过重走长征路,重走红色革命精神发源地,与老革命、非遗传承人、时代楷模、感动中国人物、国家功勋获得者和重大历史亲历者等进行面对面,开展爱国主义知识竞赛、歌咏比赛、征文比赛、短视频大赛等。打通线上线下,引导学生把敬仰和感动转化为干事创业、精忠报国的实际行动,在学生中营造崇尚英雄、学习英雄、捍卫英雄和关爱英雄的氛围。

(四)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国情分析相结合

爱国主义是个历史范畴,不同时期赋予爱国主义的内涵是有差异的,在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过程中我们既要继承传统,如历史上的屈原感伤国事、上下求索,苏武坚贞守节、不辱国格,文天祥一片丹心、宁死不屈等都彰显了宏伟远大的爱国抱负。我们也必须为学生进行国情分析,如中国处在世界大变局中,面临着经济结构调整,国际关系重构,重大自然灾害的肆虐;我们也面临着全球命运共同体共识逐步形成,改革攻坚进入关键时期,重大领域成果丰硕,人民获得感和幸福感逐步提高等。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国情分析相结合,既坚定了学生的信心和决心,也为学生指明了方向、提出要求,使爱国主义的“硬核力量”成为指导奋斗拼搏的动力和源泉。

猜你喜欢

爱国弘扬爱国主义
弘扬百年少年儿童运动的历史经验
感爱国事,承爱国志
探索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下的教学之路
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二十四节气
爱国主义教育70年
On the Application of CLT in Teaching of Listening & Speaking in Rural Middle Schools of China
爱国学·晒佳作
爱国学·晒佳作
弘扬雷锋精神 塑造美好形象
浩然正气贯长虹 爱国主义谱新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