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明清河南怀庆府经济发展概况

2021-11-12柴小羽郑州嵩山文明研究院

长江丛刊 2021年8期
关键词:水患河南农业

■柴小羽/郑州嵩山文明研究院

一、怀庆府自然地理环境与人文特点

怀庆府在河南省的西北地区,嘉庆时期它的属区范围“东至卫辉府获嘉县界一百四十里,西至山西绛州垣曲县界二百五十里,南至河南府孟津县界七十里,北至山西泽州府凤台县界六十五里,东南至开封府荥泽县界一百五十里,西南至河南府洛阳县界一百四十里,东北至卫辉府辉县界一百里,西北至山西凤台县界一百二十里”。由于它与当时河南经济中心开封、洛阳接壤,又与晋商发源地山西相连,因此明清时期经济发展较为活跃。

“太行雄峙于后,丹沁交流其中,土旷民殷,号称小江南”在黄河流域生态环境被破坏之前,怀庆府人民不仅拥有广阔平坦的土地,又有黄河、丹沁河对耕地的灌溉,生活较为舒适。这种自然环境影响着怀庆地区的风俗面貌。“民多敦本好学,力耕桑而鄙贩鬻,尚清谈而多寿考”,“男耕女织,村落连延,尚节俭之风,自得恬熙之乐”这里面为我们描绘出一幅农家乐园景象,可见此地农业的发达。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里,农业的发展一般所带来的是“人淳事简”。由于河南的地理位置,怀庆府人民“熏染许鲁齐道学之化,好性理,崇礼义”。可见,怀庆府在历史上不仅农业发达,人民殷实淳朴,而且民众多为教化之民。然而明清时期,方志中多记载黄河水患频繁发生,尤其是温县与黄河相距数里,深受其害,自然环境的恶化也使温县“民刁,粮欠”。从以上的记载我们可以看到怀庆府人民基本依靠农业生产生活,因此人民淳朴敦厚,而农业欠发达地区的民众为维持生计多不安分。此外齐鲁文化也熏陶着怀庆地区人民,多明事理,讲礼仪,有利于接受新生事物。

二、明清时期怀庆府农业的发展概况

河南西北地区的怀庆府是传统的肥沃之区,土地资源优越,“土广”,“土沃”,人民生活富足,“河内古称殷富”,“户口殷实”,当时的富厚人家多起于农务。明初怀庆府刚从战火中解脱出来,损失惨重,在册民户只有3万家,但由于土地肥沃,人民殷实,经济基础雄厚,所以恢复很快,仅3年间,便“流逋四归,田野垦辟,户与税增十余倍”。这样的恢复生产能力在历史上是不多见的。怀庆府“太行北峙,沁水东流,近带黄河,远挹伊、洛。舟车都会,号称陆海”,商业发达,土质优良,上等田一般每亩产粮不下两石,高产者达到三四石,是河南重要的产粮区和粮食储备基地。明英宗正统十年,山东、陕西流民逃荒就食河南者20余万人,朝廷在河南开出两地粮仓救济,其一就是怀庆府仓。万历年间,河内知县袁应泰穿太行山,引沁水,建成25堰。溉田达数万顷。邻近的济源、孟县、温县、武陟,“均利其利,岂直河内百世赖之已哉?”明人言其“为覃怀兴百世之利,可与郑国比羡,甚至“美之曰功不在禹下云”,可见对这项水利工程给予了极高的评价。虽有些夸张,但实际效果确是“膏腴沃壤,几尽境内”。可见这以水富民的工程效益巨大。

然而明清时期发生在怀庆府地区的蝗旱灾害、水患影响了农业发展,也给此地人民带来生活的灾难,特别是温县、原武、阳武地区。当时温县、修武县的农业受到蝗旱灾害的侵袭,不仅人民生活苦不堪言,还引起了社会动荡,盗贼的兴起,也在一定程度上表明明后期社会的不稳定。除遭遇蝗旱灾害,温县还多水患,导致“地瘠而民贫”;“自经河患后,沙碱居十之七”,阳武县也“地宾大河,土瘠民贫”;“滨河瘠土,产无异物”。黄河水患降低了这些地区的土地质量,减损了农业收成,这无疑阻碍了河南的农业发展。

对于前面所引的蝗旱灾害、黄河水患史料,怀庆地区在明清时期的农业发展应该是遭受重创,富裕程度大不如从前了,然而根据有关其它地区的史料记载,怀庆地区整体上农业生产还是保持优势的。顺治十五年,怀庆府修复了广济渠网及利稔、丰稔诸水渠,“水之涓涓细流者,复滔滔汩汩如故。浸溉之利大饶,而邑用不争”。水脉畅通,灌溉面积扩大,促进了农业的发展。乾隆年间,“一亩之地,树谷得二石”。单位亩产量之高,在河南是不多见的。怀庆府首县河内,道光年间仍是“土地膏腴”,乾隆初,在河南巡抚雅尔图的请求下,朝廷诏谕“河南民人愿将旱田改为水田者,钱粮仍照原定科则,免其加赋”。因水田质量高而且有保障,又不必因增产多交纳赋税,广大地区的农民自然履行政策开发水田以增收,河内就是这样发展农业富裕起来的。当地人民引丹水灌溉农田,种植麦子、水稻和竹林,到处都是丰收和安乐景象。武陟也是“县境皆平衍膏腴之壤,禾黍繁殖”。孟县物产丰富,五谷除了稻以外,“余种皆美”。修武“田里生息,物产饶多”。济源也有传统的水利优势,多种植水田。如引济水的千仓渠,灌溉稻田6180亩,永利渠灌溉2.5万余亩,以至于“邑之东偏,咸莳抗稻,几无复知有凶年”。可见此地农业生产稳定,很少歉收。根据以上资料分析,明清时期除温县、原武县、阳武县以外,怀庆地区的其它各县农业发展还是比较顺利的。因此怀庆府的田赋也重于其它地区,被朝廷定为赋税的重点地区,可见怀庆地区与其它地区相比,经济实力较高。

三、手工业、药材业的发展

明政府对河南桑蚕业非常重视,给予了不少优惠政策。洪武二十八年曾下诏,河南、山东自当年以后新裁种的桑、枣果树一律不再起科征税。这一政策带动了河南桑蚕业的发展,也影响了怀庆府地区。道光《重修河内县志》记载了清化镇有名产清化绢,可见明代以来丝织业一直在发展。

怀庆地区的植棉业也有显著发展,这也适应明清时期的河南植棉业蓬勃发展趋势。明代河南一直官府征棉的主要供应基地,在市场竞争中,对南方的棉花种植业形成威胁,棉纺织技术发展较早,一部分还需折成棉布。清代棉织业继续发展,顺治年间,温县棉织业就很兴旺。温县因处地辟,遭遇水患灾害,农业发展受到影响,因此棉织业的发展为温县人民带来了新的生存依靠,成为温县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怀庆府的孟县由于地狭人绸,“通邑男妇,惟赖纺织营生糊口”,县西高坡虽生产棉花,但本地的纺织业超过了植棉业的规模,供不应求,需要大量从省内州县甚至河北、山东、湖广等省外省输入棉花,生产的孟布名气很大,“自陕、甘以至边墙一带,远商云集。每日城镇、市集收布特多,车马辐辏,廛市填咽”。孟县生产的棉布除供本地人民日常使用之外,还销往外地。本地原料不足需从外地输入棉花,加工以后再销售外地,并开始有长途贩运的迹象,为本地区的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增长点,手工业技术较为发达,并创出了自己的品牌,朝廷也开始“国朝河内贡竹,康熙年间裁免,今惟贡布”,足见怀庆地区棉纺织业的繁荣发展。

明清时期怀庆地区整个经济发展程度与河南其他地区相比还是位居前列的。《河南经济简史》根据《大清一统志》河南部分,对各地的综合经济实力作了排名,怀庆府位居第二位,人均赋粮最多。清代由于豫西北、北部地区的经济状况比前代有所衰弱,卫辉府、怀庆府灾情最重,但是怀庆府的实际情况要优良的多,在全省乃至全国都属发达地区。经济的发展使清代怀庆府人民由传统的依靠农业生活转为“生齿日繁,难于衣食,往往重商贾而轻士农,艳势力而薄恩义“。孟县由于人稠地狭,在加上棉纺织业的发展,人民除务农外,开始外出经商。温县地辟,多水患,为了生存的需要有部分人也开始依靠商业。同时这里又盛产药材。地黄、牛膝、菊花、山药为四大怀药,在国内药材市场上享有盛名。

明清时期河南怀庆地区经济发展较为繁荣,究其原因,该地区有良好的经济基础,自然环境优越,土地肥沃,人口殷实,人民敦厚淳朴。清代经济的发展及生存发展的需要逐渐改变了以农业为本的传统思想,开始出现经商,致力于发展北地区独特的怀药生产,人民手工业技术获得显著提高,经营范围不断扩大,经营组织逐渐健全,这些充分体现了商品流通在河南的迅速发展。然而由于经济重心的转移,河南长久的优势地位已不复存在了,作为河南农业基础比较好的怀庆地区虽然经济发展较为活跃,但与江南地区的城市相比显然不占据优势地位了。

猜你喜欢

水患河南农业
河南金贵演艺集团
Jokes Today
数据分析挖掘在农业统计分析中的应用
牛鉴在治理开封黄河水患中的作为
河南广电设立河南广播电视台
中国农业2017年与未来十年展望
流通领域重要农业产品价格(2016年10月)
黄河水患对开封经济影响研究
河南黄河水患研究综述
《时代青年》(原《河南青年》)创刊60周年大事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