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自信融入高校思政教育效果和路径探索
——以爱国歌曲在思政课堂中的运用为载体

2021-11-12徐彩云扬州市职业大学

长江丛刊 2021年8期
关键词:爱国思政思想

■徐彩云/扬州市职业大学

思想政治教育在现阶段的高校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同时还可以确保学校具有良好的教学氛围,这对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作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要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并积极在教学中根据实际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行全面的改革和创新,基于文化自信的基础上落实引入爱国歌曲,这对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养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当代高校学生特点

(1)从当前高校大学生的总体情况来看,多数学生思想还是比较积极向上的,且具有一定的爱国情怀,在日常生活中能做到关心社会热点。但是在实际行为上还是存在一定的问题,如普遍存在思想脱节的现象,并且很多学生具有较强的功利性。(2)通常情况下高校大学生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但是基础学习能力比较薄弱,因此他们在理论学习上往往都会表现的不够积极,且这严重缺乏抗压能力。(3)就学生的心理健康方面来讲,由于受到年龄和知识的限制,所以他们在处理问题时往往会表现的非常冲动。且大多数学生都会对家长的意见产生排斥现象。而且在产生负面情绪时无法及时有效的找到合理的倾诉渠道,导致产生负面心理倾向。

二、当前高校思政教育中文化自信困境

在好的文化自信力量需要通过人来展现,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提高道德品质,同时还可以使学生具备较强的三观,因此在高校教育中必须要将文化自信与思政教育结合在一起,这样才能使学生在具备文化素养的同时还可以拥有良好的道德品质,这对高校大学生的日后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高校作为青年人才培养的主要阵地,在思政教学中必须要融入文化自信,将文化自信贯穿在整个高校教育当中,这样才能承担起育人与创新的历史使命。针对目前高校思政教学情况来看,在文化自信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缺乏足够的自信意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教化与文化严重分离

目前我国高校思政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在于过分重视政治素养教育,从而严重忽略了人文精神培育,这样就会导致教化与文化分离,两者一旦分裂就会使学生失去文化自信。包裹着不同价值观的多元文化及意识形态借助互联网涌入我国,在百家争鸣的文化取向中,如果缺少文化自信支撑学生就会产生迷茫,使其意识形态不够坚定。产生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在于在思政教育的过程中并没有将文化自信融入到其中,使思政教学主线内容缺乏。以文化人,以德育人从来都是思政教育不可或缺的底色,只有将两者进行全面的融合才能促使思政教学质量得到全面的提升。

(二)教育理论“失语”

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这些文化是思想教育的源泉,因此作为高校思政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一定要利用话语媒介帮助学生塑造良好的灵魂,话语是否有效、是否掷地有声是影响思政教育实效的关键。但是,针对目前高校的思政教学情况来看,仍存在教育理论“失语”的情况,究其根源在于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不能将优秀传统文化彻底的融入到思政教学当中,这样就会导致思政教育缺乏根基,使其理论应用何种教学模式和方法都无法提高学生思政综合素养,使知识只能成为空中楼阁,丧失活力与说服力。

(三)教育者缺乏底气

做为高校思政教师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必须要率先垂范自己的能力和思想,但是由于教师缺乏文化自信,使其在思政教学中重视表现出底气不足的情况,这种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教学中缺乏有效的教学手段;对思政教学不够重视;思政课作用的轻视。现阶段培养学生思政能力不能仅从道德、政治素养方面培养学生,同时还要在文化素养方面培养学生自信,采取多元化的教学融入可以有效的提高学生头脑清晰度,使其具备较强的价值判断能力。

(四)教师与学生间较为疏离

高校思政教育与其它教学存在很大的不同,是观照人本身的活动,其主要目的就是要进行人文关怀,然后在此基础上塑造学生完美心灵。如果在教学中不能将优秀传统文化赋予我们的宝贵资源融入到其中,思政教育将发出我国实际情况出发,从受教育者自身关切出发,使教师与学生间存生较大的疏离感,这样就无法激发教育者的教育兴趣,这样就会对教学质量造成严重的影响。

三、爱国歌曲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运用的意义

音乐有着较强的艺术性和感染力,可以作为开展美育的重要资源,如果将其应用在思政教学中不仅可以提高良好的育人作用,同时还可以有效的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使学生具备较强的人格魅力。高校思政教育主要以《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展开,这一课程体系实际上就是一部中国近现代史,纵观中国近现代史,它与我国的传统化和命运紧密连接在一起的。中国近代历史中含有大量爱国主义歌曲资源,这些资源不仅是文化意识的特殊形态,同时也是我国的历史文化积累出来的宝贵财富。在高校思政教学中,教师可以将近代爱国主义歌曲与思政教学内容进行有效的融合,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还可以利用歌曲中的爱国主义精神来感染和吸引学生,这对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非常重要,使学生在学习中可以具备较强的忧患意识,并在日后的学习中努力学习,为我国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一定的贡献。

四、爱国歌曲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运用

(一)做好课堂教学准备,合理选择歌曲素材

教师在开展思想教学前,一定要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搜集有关的爱国情怀类歌曲、歌词、歌谱、音频等素材,然后在其中渗透思政教育相关内容。现阶段高校思政教育课程主要是围绕中国近现代史展开,在我国近代历史中,也有很多与之相关的爱国歌曲,可以说是一种集革命教育、爱国教育、道德教育为一体的重要优质教育资源。对此教师应该重视起来,结合实际教学需要合理选择。积极探索思政课程与爱国歌曲的结合点,在不同的教育阶段运用不同的爱国歌曲。比如在林则徐禁烟和太平天国革命时期,我国处于一种救亡图存阶段,对此教师可以引入有关歌曲《种大烟》《义和团》《光复纪念》等;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人民努力争取解放,希望当家做主,对此教师也可以选择有关歌曲《长城谣》《咱们的领袖毛泽东》《团结就是力量》等;改革开放新时期,这个结果我国励志积极打开大门走向世界,实现民族富强,对此教师可以引入歌曲《歌唱祖国》《在希望的田野上》《春天的故事》《走进新时代》等。

以此来构建相应的爱国主义歌曲资源库,结合实际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歌曲辅助教学,这样可以更好的创造教学情境,活跃课堂氛围。

(二)运用有效教学载体,积极挖掘歌曲内容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要在整个教育中全面贯穿育人理念和精神,在教育的过程中一定要做到覆盖面广泛,将“两课”作为思政教育的主渠道。现阶段绝大多数爱国主义歌曲都能承载和传导思想教育内容,将近代史和现代中的思想道德观念有效的折射出来,所以它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资源。因此作为高校思政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要积极借助音乐元素将爱国思想内容和价值折射出来,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利用歌词、音乐创作者的感人故事为教学资源,使学生在学习和欣赏音乐的同时可以形成爱国主义精神、集体主义精神、艰苦奋斗精神,并树立良好的理想信念等等。在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上,促进学生的道德品质提升。

(三)合理设计教学环节,积极优化教学活动

在高校思政教育开展过程中,教师要充分注意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调动,结合实际情况优化教学环节,设计合理的教学活动。

在教学中,针对每课的不同目录匹配不同的歌曲,以此作为教学资源。首先播放相应的歌曲,组织学生听赏,然后采用歌曲作者简介、爱国歌曲试听、赏析、学唱及思想政治教育这样的板块来灵活安排。在这一环节为学生介绍作者生平、歌词大意、歌曲创作背景等等,“歌让学生把握整体的轮廓,然后再指导学生进行听赏和学唱,以此来激发学生的课堂学习积极性。在创设了良好的情境氛围之后,再有意识的引导学生进入到与歌曲以及教学内容有关的年代历史中来,以此加深对于这些内容的理解和感悟,从根本上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此外在课余时间,教师也可以积极组织爱国歌曲演唱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逐渐受到感染和影响,最终培养良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不仅可以有效的丰富教学内容,让课堂教学活动变得具有多样性、趣味性,同时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落实大学生的人格品质养成教育,有助于促进当代大学生良好社会注意核心价值观的形成。

五、结语

综上所述,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具备较强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因此教师要想提高思政教学质量,就必须要将文化自信内容融入到教育当中,然后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实际教学内容,积极利用爱国主义歌曲开展教学,这样不仅可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同时还促使学生在学习中学到更多的历史文化知识,使学生的道德品质和综合素养可以得到全面的提升。

猜你喜欢

爱国思政思想
评价赋能:思政课一体化教学的必然向度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思想与“剑”
感爱国事,承爱国志
借力大数据分析 创新“三位一体”思政课教学模式
爱国学·晒佳作
爱国学·晒佳作
极限思想在立体几何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