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区块链技术下媒介主体间性的表征与社会治理范式同构

2021-11-12司忠丽张成良

关键词:媒介区块受众

司忠丽,张成良,2

(1. 鲁东大学 融媒体研究院,山东 烟台 264025;2.鲁东大学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山东 烟台 264025)

伴随着互联网治理、数字经济、分布式技术以及密码学的发展融合,旨在建立一种去中心化信任机制的区块链技术登上了历史舞台。区块链是通过哈希值以链条的方式并且依照时间先后顺序组合生成的数据结构,通过密码学算法可以实现链条数据的高精度维护,有效避免了信息被伪造或者篡改,在区块链中,每一个节点关系平等且互通链接,形成没有中心基础架构的全网共享总账。区块链技术最核心理念就是剔除中心化机构、防止中心的权利过大或者随意篡改数据的数据安全问题,致力于依托技术构建一个开放融通,资源共享,自由平等的社会系统。区块链是一种未来的世界观,更是一种基于全新技术上的社会范式。

区块链技术不仅仅是一项面向全球化、全社会主体的技术,它也属于文化的范畴,区块链媒介的衍生是建立在区块链技术上的,区块链媒介的发展也意味着文化的发展,引导整个媒介文化的范式变迁。区块链媒介中各个主体在工具、制度、行为、价值观念等文化层次上,都受到区块链技术的影响,尤其是价值的层面之上,不同社会群体在价值观方面具有趋近特征,并通过对信息源的针对性调整,以便保持和其他个体在立场上的一致性,有效避免出现 “认知失调”。这种技术-文化关系实现了“主体性”到“主体间性”的范式变迁,真正做到媒介活动所有主体可以实现共生共存、平等对话的交互作用关系以及同构社会治理新范式。媒介作为巨大的社会复杂系统的子系统,具有动态性、复杂性、非线性以及开放性的特性。这种基于区块链技术衍生的区块链媒介,具有共识机制、协同治理、构建国际新秩序的文化特性,需要强调的是这一技术和其文化属性具有一定相异性,在多元文化体系下和自由文化环境中的发展会更具优势。

区块链作为一个新兴领域,不可避免出现一些“乱象”和“泡沫”,这正是其生命力的表征,目前关于区块链背景下的媒介特性的研究较少。基于此,本文拟在区块链视域下,探究新时代媒介的主体关系范式变迁及其交互作用关系以及形成区块链媒介的整体认知框架,在区块链赋能的语境之下重塑社会治理新图景。

一、“主-客”二元向“主-客”一体的思维回归

(一)现代传播活动中主体性的危机

个体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具有被操控和被异化的特征,其本质是一种非主体性的客体状态。根据欧洲哲学家的观点,欧洲受众奴隶逐渐丧失主体意识,“明哲保身主义”正在成为主导思潮,对政治现实保持审慎态度,呈现出软弱无力、目光短浅等群体特征,对于社会不公、人性异化等缺乏反抗意识, 在人性趋于麻木的过程中淡化主体独立性,主体性价值被严重破坏。在人的本质分析方面,马克思作了具体论述,其关键之处在于将人作为主体,并强调人作为主体的独立价值。当人作为“社会的自为的主体”的情况下,才能真正意义上凸显出其本质,因此,这一哲学理论也被称为主体性实践哲学,重点强调了主体性在推动人类发展进程中的意义。如果现代社会经济建立在单一主体对客体的凌驾关系之上,并成为逻辑层面上启动现代政治实践的开始,则必然会产生一系列问题。由此,主体在评价自身经验真实性或者重要性方面往往选择侵蚀的严重程度作为主要标准。主客体基于此而实现分离,并体现在人类本身因为人为因素而产生的割裂,如形式和内容的割裂、精神和物质的割裂等。即便在技术理性日益提升的背景下,人类并未感知到全面的自由和解放,人的主体性释放并不能实现预期目标,根据批判者的观点,工具理性和自然规律背道而驰,激发了主客体之间的矛盾和冲突。鉴于只有将客体作为平等主体才能实现主体张扬的目标,主体间性将取代单一主体性而实现主客体之间的对话。

哈贝马斯在《交往行为理论》一书中提出,因为人类交往的异化,人类社会正面临一场合法性危机。社会主体性之间的关系正被工具理性的社会交往所扭曲。我们必须重建交往理性来避免这种危机。哈贝马斯认为平等的对话、协商和交流才是真正的交往。主体间性理论认为,自我和他人的社会交往本质是交往主体其他形式的自我存在。

(二)从“主-客”二分到区块链的主体间性范式变迁

主体间性具体指的是不同主体之间的统一性和交互性,强调两个以及两个以上主体的交互关系。在不同主体的交互过程中,基于交互主体而建立一致性,实现主体和谐的目标。主体间性的关键在于形成共识,不同主体在交流和理解的基础上实现互相认同。换言之,人作为主体通过主体践行,实现和自我以及外部世界的对话,进而完成自我确证,凸显出主体性在主体间性中的丰富度和完整性。在区块链媒介语境下,新闻传播理论与实践都发生了转向。议程设置理论走向关注网络议程设置的阶段,不再是“媒介中心论”下聚焦于媒体对受众议程等造成的影响,并树立了以媒体和受众之间交互关系为核心的“关系传播”模式,这一模式不仅仅强调媒介影响受众,还强调受众影响媒介,突出媒介和受众的互相影响和互相渗透。在区块链背景下,媒介传播关系的“主-客”二分思维范式已然在随着新时代变迁,在区块链背景下的媒介传播中,主体与主体是平等的,他们之间的交互关系表现为“主体间性”。在不同主体交互过程中,具有非常丰富的交往方式,例如情感感知、精神打动等等,强调基于主体间性的文化交流行为,可以有效避免单向灌输的问题。在此思维范式下,传受双方的对话和交往是维持这种平衡态势的关键,由此实现媒介主体间由主体性到主体间性的范式变迁。

二、区块链技术中的媒介主体间性作用机理

(一)区块链媒介主体间性的交互作用表征

区块链与主体间性有着相同的思维角度,也具有反权威、去中心化、消融边界、和谐共存的特点,在此背景下,主流媒体所代表的权威与中心已渐渐消解,那么主流媒体与自媒体之间就会实现在冲突中对话、协商中共谋乃至媒介生存资料共享的平等互动的媒介生态环境。其主要交互作用关系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

一是区块链技术支撑下的媒介“连接”。思考媒介连接需要借助技术哲学的视野,根据海德格尔的技术观,媒介是人们通往意义世界的端口,它是一个邀约了一系列的关系和意义的可见的世界,并从中构建了“我们”的概念。互联网本质上是“连接”的发展历程:以机器为主体构建的终端连接网络产生了前web时代;以超链接为连接方式而形成的内容网络,即web1.0时代;由不同个体基于连接而产生的关系网络而形成了web2.0时代。需要强调的是,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内容网络和关系网络的互动程度不断提升,并逐渐实现两者的深度融合。在融媒体语境下,媒介活动关系发生着根本性变革,主流媒体与自媒体之间的交互趋于多元化,交互层次更加复杂。由此可见“媒介关系”的变革就是媒介主体间性演进的产物。

二是采集、编辑、生成和传播。从传统媒介环境到区块链媒介传播环境,采集编辑生成传播,构成了“媒介主体间性”的活动场域。场域对于媒介作用是多方面的,一方面在空间层面上为媒介组织开展活动提供了支持,另一方面为媒介存在机制的形成创造了良好条件。正是因为以采集编辑生成传播为目的的场域出现,进而催生出不同主体之间的交互作用。从另外一个角度上来说,离开了采集编辑生成传播,媒体与媒体间的间性关系便不复存在。也就是说,采集编辑生成传播过程是编辑主体元素交互作用的最重要场域和最重要机制。这种作用机制决定了媒体间交互作用性具有阶段性、动态性和过程性的特征。

三是经济交易与用户反馈。实际上,媒体之间的主体间性既是一种精神交互,又是一种物质交互。突出的表现是,大多数媒介产品用来满足用户需求以获取经济效益,媒体都是以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两种方式满足用户需求的。也就是说,媒介产品获得的用户体验与反馈越积极,在媒介市场上就越受欢迎,意味着媒体共同的经济效益就越好,另外媒介与媒介之间的交互作用也得到了充分体现。因此,媒介的经济效益即媒介产品的交易和用户反馈,是媒介之间互动的重要方面,也是媒介活动“主体间性”的重要机制。可以说,媒介既有文化属性,也有经济属性;媒介主体间性既有精神交互机制,也有物质交互机制。这两种机制既相互区别,又相互关联、相互作用。

(二)区块链间性关系下人与媒介实现一体化同构

社会大众在“全景监狱”这一社会控制模式中受到极大的制约,信息的产生和传播具有明显的单向性。在信息生产、传播的链条中,大众毫无发言权,只能被动地接受。从主体间性的角度来看,人与媒介是交互共生的关系。在媒介和受众的交互关系中,两者之间形成一种互相作用力,其互相赋予而凸显出对象的存在本质。麦克卢汉认为,媒介无法孤立存在,没有任何一种媒介可以脱离人而具有实质意义,其意义形成的前提条件是和人的交互关系。

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媒介形态也发生重要变化,传统融媒体在传播过程中呈现出的特征包括动态性、非线性和系统性,波斯特的媒介划分并不能描述现在区块链媒介生态环境中的非线性的、复杂的传播关系。“第三媒介时代”实质是人与媒介的全面融合,媒介环境随之发生巨大变化,自媒体不断兴起,融媒体传播在社会的不同行业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在“第一媒介时代”媒体与受众之间的关系为“我-他”传播。随着新媒体的普及,形成了“我-你”以及“我-我”的传播体系,对于实现主体间性具有重要意义。所以在区块链视域下,人与媒介的融合并且在平等地位上进行交流是媒体与受众的“主体间性”关系的作用机制。

(三)主体泛化与重构:区块链技术的主体间性神谕与追溯

在区块链媒介的主体间性的演变转变了以往单一灌输式的传播方式,不再仅把受众当作被动接受的对象,受众也成为媒介活动的主体,使媒体和受众构成“我-我”的关系即可以平等对话的互为主体关系,引导媒介与受众的传播关系变革。针对媒介传播的信息,社会大众具有质疑、选择、识别、评估、思辨等能力,通过合理使用大众传播资源,从而实现提升社会大众对媒介资源的利用程度,形成对媒介资源的正确态度,掌握应用媒介信息资源的使用方法,培养社会大众对媒介信息的批判意识和批判能力,这样让受众不但成为了媒介环境中的积极学习者,更成为了传播者、参与者。

依托区块链媒介“主体间性”的去中心化与可追溯性可以创立一个开放共享分布式新闻数据库,区块链中的加密货币可以用来奖励完成任务的读者或记者,推动公民参与新闻生产,在满足区块链一定的数量用户认可之后,才能将区块链信息写入数据库。在这种情况下,催生出公民新闻生产机制,即具有一定信赖程度且不受专业媒体控制的新闻信息生产和核实模式。媒介和受众作为不同主体在区块链中具有显著的主体间性,两者基于点对点模式而直接建立连接关系,从而更加有效地保护信息创作者在物质和精神层面上的权力,对原创则是极大的正向激励,鼓励更多优质内容的生产。由此,区块链媒介的主体间性的演进顺应并积极推动了融媒体时代的发展。

处在时代前沿的区块链技术下的媒介与中华孕育了几千年的儒家之道在主体间的交互作用关系建构上面有着共同推动作用。在自我与他人的意向交流中构建双方信任的桥梁。区块链技术维护主体间信任关系是采用数学方法以新技术建立分布式所有区块中的平等透明的可信任的分布式系统。区块链中所发布的所有信息一旦发出,且发布人信用良好,信息也可通过部分节点的共同认证,便不可删除不可篡改。不仅如此,新闻链接具有可追溯性,信息修改和传播过程更加透明,可以实现在源头对假新闻和网络谣言的抑制,防止其进入大范围传播。目前传媒广告业存在着盈利模式不透明,传播效果不清晰,统计过程有偏差等问题。广告通过区块链技术的应用可以实现更加有效的追踪和存储,在了解广告商信息方面更加真实透明,可以最大程度地消除竞价广告弊端,对于彻底解决虚假数据问题具有重要意义。与此同时,这种“良币驱逐劣币”的模式也有助于形成广告商、媒体、受众之间的相互信任,共同打造天朗气清的网络空间。

三、区块链嵌合媒介环境带来的社会治理范式同构

(一)区块链文化中的说服与认同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个体建立社会认同感的关键在于其通过信息传播获取的信息,通过有效的信息传播,不但可以提升社会认同感,其本身也能反馈社会认同感建构之不足或缺陷。从主体间性的哲学视角来看,传者本位和受众中心之间需要建立基于互相理解的认同感,以解决两者之间脱节错位的问题。在市场体系下,主体间遵循平等协商和博弈的原则是达成博弈规则的基础条件,只有主体间的平等互动进行沟通才会建立群体共识形成社会认同感,在共同意志的作用下制定一系列共同遵守的行为规则来达成有效有序的社会治理。共识算法是区块链价值传输的基础,区块链上不同节点基于上述算法而形成一种广泛信仰和共识,运作机制如同物物交换在自由经济模式下的新形式,和传统的互联网信息交换模式存在本质差异。所以,区块链文化涵盖了由价值共识向精神信仰转变的整个连贯性过程,可以建立不同社区主体之间的连接,其对社群生态的认知和态度也发生本质变化,由认同和服从等早期形态,转变成维护和捍卫等高级层面。

区块链的共识机制有助于推动社会各方达成共识。共识机制不仅是机器和网络自身运行的重要基础,对于人类社会也至关重要。区块链根据一系列设定的不可篡改的技术规则以及分布式存储数据信息,形成全网达成共识的机制。共识机制实现用户与系统、用户与用户之间的信息和规则达成一致。社会治理的开展同样需要一种共识的机制,以保障社会治理过程中,个体与个体、个体与机构对社会治理规则和社会治理信息的认可,并在共识机制的基础形成共建共治的行动共同体,以确保治理行动的规范和一致性。社会大众可以基于区块链建立更加广泛的共识,形成普适性信任,从而实现成本协同成本的降低。有了可靠的信任机制,合作和工作效率得到提升,人与人之间的诚信关系得以在互联网重新建立。

(二)区块链文化中人的能动性与技术的使动性

媒体是社会治理的主体,在区块链技术支持下重建信任、实现主体间连接,实现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对话、共治。在社会治理过程中媒体发挥了重要作用,有利于实现主体角色和工具角色之间的交互,进而建立更具意义的协调一致性,对于社会交融意义重大。哈贝马斯认为不同背景的主体基于语言媒介而实现良好互动和交流,对建立多元共享体系创造了良好条件。对于理性工具而言,交往理性可以弥补其不足之处,进而和其他主体在认知世界真相过程中进行合理对话,对主体性的重塑具有重要意义。新媒体尤其是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的发展,打破了传统媒体时代垄断式的话语权力架构,建构起媒体与受众互为主体、平等交流的传播模式。新媒体以及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让信息生产更有时效性,政府、企事业机构、社会组织、公民个人等都可以借助各类终端迅速制作信息并及时进行传播,直接介入社会生活,从而成为新媒体社会责任的主体,实现了自由与秩序的平衡。

最近几年,社会治理已经引入了区块链技术,对于实现我国社会治理的现代化目标具有重要意义。相较于作为一种金融工具,区块链技术在社会治理领域中的应用具有广泛前景,以“技术赋能”的形式提升我国治理的整体水平。需要强调的是,区块链技术的“去中心化”并非解构“中心”,而是塑造了轻盈的多元主体协同治理模式。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社会治理主体受限于公共事件的复杂性而难以发挥有效作用,存在权力中心失灵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单纯通过传统治理思路在现代社会具有一定局限性,建立多元主体的治理体系已经势在必行。

(三)区块链技术的跨文化秩序生成与调适

区块链的诞生表征了由信息互联网发展为信任互联网,再进展到价值互联网的必然进程。媒体作为社会治理的重要主体,也在监测社会环境,协调社会关系和引导价值观念发挥着重要作用,主体间性则为构建国际化新秩序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哲学视角,建立国际新秩序使得各国和各地区之间实现有机衔接和良性互动,构建多元主体平等对话、协同治理的新范式。

在全球化的背景之下,国际之间因新冠疫情的影响貌似出现孤岛化的现象,全球经济活动在相当程度上陷入了停滞。新冠疫情在全球蔓延不断地影响到国体之间的对话与交流,这种交流必然会推动在线关系的建构,而在线关系建构的前提是区块链技术的发展,它向全世界提供了一个开放融通的表达机制。在新冠疫情爆发之后,各种问题被激发,如意识形态、社会制度、价值理念等的冲突和矛盾更加显著,短期修复的可能性较小,国家之间的信任关系也受到相应影响。这种现实的自然灾害与区块链技术是同向的,是自然意义上的时空观念的纠正和改变,促使了人类趋向在线关系的发展。区块链也为各国之间寻求了一种共识机制,为重新建立信任关系提供了技术-文化基础。

新冠疫情的蔓延使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更加深入人心,中国作为主要的倡议者和推动者,肩负着重大的使命,并力所能及地给予其他国家多种援助,为世界抗疫作出重要的贡献。中国的国际地位获得新的跃升。要充分发挥区块链在构建公平正义的国际新秩序中的优势,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维护基于共同规则的全球经贸秩序,为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参与全球治理创造更多契机。通过“网状协同”的底层技术,降低国家之间交换与合作成本,推动人类分工的进一步细化,有助于打造互通互联生态产业体系,营建全球生态和谐新秩序,打造基于区块链的全球经济合作新框架,具有包容、开发、普惠以及均衡的基本特征,可以推动“区块链”探索全球合作共赢路径的使命担当与同构社会治理新范式的国际化标准。

猜你喜欢

媒介区块受众
抖音对戏曲艺术的再媒介化重塑
虚拟社会化与批判缺失:代际媒介观演进与媒介素养研究
浅析新媒体时代下受众观的演变
辨析与判断:跨媒介阅读的关键
高中语文跨媒介阅读内容的确定
百度推出“区块链操作系统”BBE平台
区块链产业发展速度放缓
Unicorn正式上线区块链浏览器UIC—Explorer
区块链投机者
论网络传播中受众的逆反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