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绿色发展价值逻辑下美好生活论析

2021-11-12王前军王粤翔

关键词:绿色人类生态

王前军,王粤翔

(合肥工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安徽 合肥 230601)

发展与人类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密不可分。但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近代以来人类一直没有处理好发展和生活的关系,结果导致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自身发展的多重困境。经济、社会的发展带来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但人们却并没有获得美好生活体验的相应提升,这其中究竟是什么原因?什么样的发展才能使我们的生活水平更高?何种样态的美好生活才是我们追求的价值目标?绿色发展与美好生活有什么价值关联?这些问题值得我们进行深入的追问与探讨。

一、绿色发展的价值意蕴

(一)绿色发展是国际国内发展经验的科学总结

工业革命的兴起和发展,使得世界发生巨变,正如马克思所说:“资本主义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基于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利用自然资源来满足自身需求的欲望愈发膨胀,这无疑提升了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但是弊端与传统的发展方式伴随而来,人们无节制地挥霍自然资源终迎来自然的负面回应,环境灾难问题频频发生。20世纪30年代后,世界八大公害事件相继发生;20世纪70年代,第一次石油危机和第二次石油危机先后发生;本世纪初,温室气体的排放导致了全球变暖,从而引发了一系列的气候变化问题,严重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人类对于自然界的过度索求并不能够使人类走向幸福安康,能源、资源和环境方面出现的严峻问题也恰恰说明了人类对自然的不友好行为。人类的发展越来越快,却也在发展的过程中逐渐迷失了方向。传统的工业文明以及短视的发展理念等于在自掘坟墓,为了人类的长期生存和发展,必须要考虑绿色发展理念。

(二)绿色发展是人与自然关系认识的不断提升

原始时期的人类依靠于自然而存活,人与自然的关系十分和谐;农业文明时期人类开始利用自然资源从事农业活动,人与自然的关系依然处在比较和谐的状态;工业文明时期,人类消耗大量的自然资源进行发展,大量的污染排放导致了人与自然的关系走上了不和谐的道路;到了近代,人类对过往的发展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开始敬畏和尊重自然,踏上了绿色发展的道路。人类在发展的过程中对发展的合理价值有了新的认识,在正确价值理性指导下的绿色发展观才是通往美好生活的必经之路。无视价值理性,那么发展将是有限的,人们的美好生活愿景不会实现,人与自然的关系会变得更加糟糕。如今,人类已经深刻认识到以往发展模式的危害性,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生存环境在这种发展模式下不可能得到满足。社会从未停下过发展的步伐,人类的认识水平也在不断提升过程中,对于发展模式的探索也从未止步,过去那种粗放式的对自然环境破坏力巨大的发展模式已经被摒弃,开始加速向绿色的对生态环境友好的发展模式转型。

(三)绿色发展是破除我国生态困境的理性选择

过去我国将发展的概念简单地理解为经济发展,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付出了巨大的环境代价,并且忽视了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同时也陷入了严重的生态困境,出现了一系列严重的环境污染事件和生态危机。生态问题日益成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大绊脚石,极大地妨碍了人民生活质量的提升,如果不能遏制住生态问题的严重趋势,生态问题便会成为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重大隐患。因此,我国坚持落实以生态文明为导向的绿色发展战略,贯彻实施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基本国策。绿色发展是对传统发展观念的否定,打破了“绿色”和“发展”之间的对立关系,突破了“先污染后治理”“边污染边治理”的传统发展路径,强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绿色发展走的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永续发展的新路径,对我国社会未来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价值。绿色发展观要求我们深刻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关系,在尊重和顺应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兼顾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文化效益、生态效益,大力推动绿色经济发展,创造出更多的绿色产品用于满足人民的美好生活需求,为人民群众创造舒适、和谐、美丽的生态环境,实现和维护好人民的各项基本权益,让人民群众拥有更多的幸福感和安全感。

二、绿色发展与美好生活的价值关联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包含了对于良好生态环境以及优质生态产品的诉求,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不平衡成为制约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因素。绿色发展和美好生活的价值关联可归纳为以下两个方面。

(一)绿色发展是美好生活的价值基础

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为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改善提供了保障,但是经济发展过程中导致的环境问题也不可避免地对人们的身心健康产生影响。随着认识水平的提升,人们对于美好生活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人们不再片面满足于经济快速增长所带来的幸福感。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经济发展是不能丢弃的,环境保护是必须要重视的,人民的幸福也是一定要实现的,三者之间存在着内在的联系,是辩证统一的。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众所周知,人与动物是有区别的,动物追求生存,而人追求生活。人不仅仅只满足于生活,还不断追求着更好的生活。长久以来,人类进行哲学探索和科学研究,本质还是服务于人类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美好生活是人类基于现阶段的生活,提出的超越现阶段生活的一种美好的期望。生产决定生活,美好生活的实现依赖于发达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在美好生活的实现过程中处于十分重要的位置,也是目前解决我国一系列现实问题的基本途径。为了生活,我们必须要发展;为了美好生活愿景的实现,我们必须要绿色}。

绿色发展兼具“绿色”和“发展”,破除了机械自然观的二元对立,肯定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联性、依存性,蕴含着美好生活的价值向度。长期以来,高消耗、高投入的粗放型发展方式占据主导地位,片面地强调经济方面的增长。绿色发展内在地超越了粗放型的发展方式,强调发展和增长不能划上等号,发展不能等同于经济增长。习近平指出,“经济要发展,但不能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生态环境保护是一个长期任务,要久久为功。”实践证明,“唯GDP主义”发展观是错误的,经济发展不能以破坏生态为代价,生态本身就是经济,保护生态就是发展生产力。绿色发展是强调在尊重和顺应自然规律的前提下,合理地、适度地利用自然资源来创造物质财富以及精神财富。绿色发展注重发展过程的绿色化以及发展结果的绿色化,既要保持经济增长的速度和质量,也要保护资源环境不被过度开发。绿色发展由“绿色”和“发展”两部分组成,“发展”是目的,美好生活的实现建立在发展创造的物质基础之上;“绿色”是方式,绿色是对美好生活的质量要求。从某些方面来看,发展本身就是追求目的,但从更深层方面来看,发展从属于美好生活。

(二)美好生活是绿色发展的价值旨归

人类发展的根本目的在于追求美好的生活。回顾人类的发展史,每个阶段持有不同的发展观,发展观的差异导致了每个阶段人类生活的不同。传统工业文明时代,人们一心追求财富数字的累加,在对自然的占有中忽略了生活的真谛,导致了生态环境失衡以及人的心态失衡。在这种发展观指导下的发展是有限的,不可持续的,基于严重的后果,这种发展观不可取。伴随着人类的发展,生态问题接踵而至,但有部分人认为这是人类发展必须要付出的生态代价。这些人简单地认为,只要经济增长的足够多,美好生活的愿望就会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愿景是实现绿色发展的价值源头,美好生活是绿色发展的根本目的和价值旨归。美好生活和绿色发展都蕴含着以人民为中心的基本思想,都遵循着“为了人”的逻辑。美好生活是为了人的生活,绿色发展是为了人的发展。美好生活作为目的,是价值判断的范畴,具有鲜明的人民性;绿色发展是手段,具有科学合理的特点,作为工具理性服务于价值理性。马克思认为,“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的生产能力成为从属于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是第三个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追求的美好生活是以共产主义社会中的理想生活为奋斗目标的,美好生活应当是实现人的自由个性发展需要的生活。绿色发展提倡绿色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可以极大地提升人的能力素质、丰富人的社会关系、涵养人的自由个性,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价值追求高度吻合。

美好生活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人民群众不再单一地满足于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增长带来的幸福感、安全感。习近平指出,“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出,更优美的环境和更优质的产品被列举为美好生活的内容以及党的奋斗目标。经济社会在不断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对于生态环境有着更高的要求。绿色发展的根本目的在于改善人民的生存环境,让人民群众能够在优美的环境中生产和生活,进而提升人民的生活水平,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生态环境是人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不仅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也关系着社会是否稳定和谐。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障民生,改善生态环境就是改善民生。绿色发展会孕育新兴业态和产业,为经济发展提供新的增长点以及新的动力,从而促进经济又快又好发展。绿色产业的兴起和发展是利于民生的一件好事,不仅能够提高我国的人口就业率,还能够提升人民群众的收入水平。落后地区可以响应绿色发展理念,把良好的生态环境优势发挥到最大程度,把资源优势转变为发展优势,把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这个朴素的道理正得到越来越多人们的认同。绿色是人民美好生活的底色,坚持绿色发展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及人民的主体地位,满足人民群众对于优质生态环境的需要。人民作为美好生活的享受者,应当积极地投入到美好生活的建设过程中去。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性作用,才能过上“山峦层林尽染,平原蓝绿交融,城乡鸟语花香”的绿色生活,才能满足人民对于美好生活图景的期盼。

三、绿色发展引领美好生活的价值路径

良好的生态环境已经成为衡量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重要标志,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成为人类社会文明进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时代要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必须坚持绿色发展。只有绿色的生产才是可持续的,只有绿色的文化才是良好的,只有绿色的生活才是健康的。

(一)推动绿色发展方式

绿色发展方式是落实绿色发展的重大举措。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式导致资源环境矛盾日益紧张,已经难以再继续发展下去,必须要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经济升级和绿色转型可以为实现绿色发展提供物质基础,可以为人民美好生活提供高质量的经济支撑。绿色经济的重点是促进经济活动的全面绿色化,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充分考虑到生态环境从而达到经济增长和环境优化双向互动,是基于可持续发展思想而产生的新型经济发展理念,是未来会长期存在的一种经济形态。资源环境生态的状况与物质生产方式息息相关,生产方式的不同会直接影响到自然环境和生态环境。经济发展方式和生产方式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节约资源、防治污染、保护生态的可行性。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传统的经济发展具有粗放和低效的特征,改革开放以来的金山银山是利用绿水青山换取的。如今资源、环境、生态方面出现的问题,要求我们从传统的生产方式全面转向绿色生产方式。绿色生产方式是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生产方式,旨在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和恢复生态。满足人民美好物质生活需要,要求我国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用绿色、低碳、循环的绿色生产方式,将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生态代价降到最低,用最少的资源环境生态代价生产最多的物质财富。经济发展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主要是因为落后的产业结构,要想从根本上改善生态环境状况,应当减少对高能耗、高排放产业的依赖,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产业体系。积极发展绿色农业、有机农业、低碳农业,满足人民群众对绿色农产品日益增长的需要,源源不断地供应绿色有机产品。推动工业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扶持节能环保、清洁能源、新能源汽车等新兴战略性产业,壮大绿色、低碳、智能制造业,构建绿色工业结构与绿色工业体系,为人民提供更多更优质的绿色工业产品。与农业、工业相比,服务业是更绿色的产业。纵观全球服务业占比,我国服务业占比仍然处于较低的水平,今后应当把重心放在服务业的发展上,推动服务业绿色发展,发展绿色餐饮、酒店、旅游等产业,为人民提供更多的绿色服务产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发展生产、建设经济需要科技的支撑。长久以来,我国的经济增长主要是依靠劳动力、资源、土地等生产要素的投入。如今,传统经济发展的道路已经走不通了,我们必须寻找绿色经济发展的新动力,实施科技创新引领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绿色经济和绿色产业的发展需要科技创新,科技创新同样需要面向并服务于绿色经济和绿色发展。绿色发展被视为“第四次工业革命”,绿色科技成为建设美丽地球的重要手段。在这个趋势下,探索中国特色绿色科技创新道路,必须紧紧围绕绿色发展进行科技创新,明确绿色科技创新重点与主要领域。除此之外,我们还应该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科技创新体系,开发先进的绿色科技成果,努力建成创新型国家,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带动全球绿色产业链和绿色经济发展。只有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同步增长的经济才是绿色经济。大力推进绿色经济发展,人民群众可以源源不断地获得生态环境福祉,生活质量和生活品位将会得到提升,在不断获得经济价值和环境价值的过程中生活得更加美好。

(二)健全绿色生活体系

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属性是人的基本属性,社会生活是人民生活的基本内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激发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需要的期盼,对公平、正义、安全等的期望更是越发强烈。谈人民生活自然离不开保障民生这个话题,要紧紧抓住人民最关心的民生问题,保证人民群众能够切实感受到环境公平、生态安全以及绿色幸福。当前,我国生态环境问题是一项重大的民生问题,环境保护是我国基本公共服务的一项重要内容。只有绿色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不断增加、绿色基本公共服务公平得到保障,才能够实现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良好的生态环境既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也是民生福祉的基本构成。我国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我国必须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不动摇,这项基本国策是绿色发展的需要,也是增进人民福祉的需要。政府必须肩负起维护生态环境公平的重大责任,增强生态产品生产和供给的能力。政府要积极弥补市场在组织和实现生态公共产品供给方面的失灵,灵活运用政策、法律和行政手段保持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 精准脱贫与污染防治是两大攻坚战。贫困地区要努力发展达到温饱水平,与此同时也要保护生态环境,在脱贫和生态保护兼顾中探索多样化的绿色扶贫脱贫路径。拥有绿水青山的贫困地区,可以积极发展绿色旅游、绿色产业来带动地区经济发展。生态环境恶劣的贫困地区,可以考虑生态移民、生态搬迁的脱贫路径。地处生态功能区的贫困地区,可以探索生态保护扶贫脱贫路径。人民健康与否受生态环境因素的影响颇大,良好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与健康的基础,没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就没有美好生活。近些年来,我国在经济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创造了举世瞩目的“中国奇迹”。与此同时,生态问题严重影响到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以及生产生活。社会处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人民生活水平也在不断提升,良好的生态环境已经成为人们高层次的追求,在群众生活幸福指数中的重要地位也不断凸现。从长远来看,生态环境不能够只满足于人民最基本的生存,应当为人民的发展创造机会。拥有了优美的生态环境,人民群众才能够获得更加广阔的生存和发展空间,才能在物质水平不断提升的同时享受更加美好的生活质量,从而获得精神层面的满足,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

(三)培育绿色文化价值观

恩格斯指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人类在主宰和征服自然的过程中形成的狭隘的人类中心主义文化,必然会导致生态危机的产生,生态危机本质上是人类的生存危机和文化危机。要想走出生态危机,必须要摒弃对自然不友好、不绿色的旧文化,选择对自然友好、绿色的新文化。绿色文化区别于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是人类文化发展到生态文明时代的新型文化,追求的是理性、绿色、和谐以及可持续发展。绿色文化从狭义上理解,指的是绿色精神文化。在基本物质生活需要满足后,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越发渴望。没有充实的绿色精神文化生活,幸福美好的生活不可能实现。绿色文化倡导的是以人为本的环境价值观,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绿色文化主张环保,但并不等于主张回归原始以及否定发展的必要性,也不简单地理解为不顾人的利益而保护环境。绿色文化是绿色发展的灵魂,是引导并推进生活方式绿色转型的内在动力,不仅影响着绿色发展的各个方面,更决定了绿色发展的方向。绿色文化倡导的是以人为本的环境价值观,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绿色公共文化及事业的发展主要是为人民群众提供精神文化产品,能够有效地满足人民群众对于绿色文化的需要。绿色文化指的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文化,也是我国奉行绿色发展所必须要倡导的文化。应当将绿色文化纳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内容中去,广泛开展主题为绿色的宣传教育活动,向人民群众推广绿色生活文化,通过宣传教育增强民众在自然生态环境行为方面的自律性。要发挥主流媒体的社会影响力,大力宣传绿色生活文化,培养民众的资源忧患意识和节俭意识,促进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加大优秀传统绿色文化传承力度,开展优秀传统绿色文化教育普及活动。绿色文化的建设离不开物质基础和物质载体,因此要壮大发展各种类型的绿色文化产业,不断开发各种形式的绿色文化产品,积极通过各种方式宣传生态文化,促进国际间的绿色文化交流。此外,还要严厉打击违背绿色发展要求、影响人们身心健康的杂色文化。近年来,我国绿色文化产业得以快速发展,绿色文化产业体系正在加快构建,源源不断地提供优质丰富的绿色文化产品,用以满足人民群众绿色文化生活的需要。

猜你喜欢

绿色人类生态
人类能否一觉到未来?
人类第一杀手
谁变成了人类?
2016生态主题摄影月赛
2016生态主题摄影月赛
2016生态主题摄影月赛
追踪绿色的秘密
人类正在消灭自然
盱眙生态藕
再造绿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