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对党外知识分子的统战工作及其启示

2021-11-12

关键词:知识分子政治

周 娟

(安徽中医药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合肥 230012)

党外知识分子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是推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一支重要力量,有效发挥其作用,事关社会发展、民族兴旺和国家富强。建党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把党外知识分子作为重要的统战对象,把争取和团结最大多数知识分子当作自己的神圣责任和光荣使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1949年至1956年),中国共产党对党外知识分子的统战工作,充分体现了“争取一切进步的知识分子团结于我们党的影响之下”的统战工作原则,为巩固新生人民政权、推进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奠定了很好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在实现“两个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历史阶段,认真研究、总结梳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对党外知识分子统战工作的经验和做法,以史为鉴,观照现实,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对党外知识分子性质和地位的认识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我国知识分子有近500万人,但当时知识分子的群体成分是相当复杂的。从其构成来看,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革命知识分子,他们在血与火的革命战争中淬炼成长,经过革命思想的洗礼和浸润、熏陶,已经成为工人阶级的一部分,是知识分子的重要骨干,但数量较少;第二类是青年知识分子,这类群体以在校青年学生和刚跨出学校、踏上社会的青年为主,这类群体思想活跃、思维敏捷,观念新颖、兴趣广泛,容易接受新生事物,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第三类是从旧社会过来的“自由知识分子”或海外归来的高级知识分子,广泛分布在宣传、学校、医院、科研院所和厂矿企业等许多部门。这类群体绝大多数曾接受过旧社会教育或资产阶级教育,大部分长期在国统区生活、工作,难免深受国民党反动思想侵害和浸染,有的甚至有着西方自由民主思想的教育背景,唯心史观和个人主义价值观在他们身上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由于历史原因,他们“对共产党并不了解,对共产主义也不见得那么向往”,但痛恨帝国主义侵略欺压和国民党独裁专政、贪污腐化,倾向于新生人民政权,热爱祖国且怀着为国效力的满腔热忱。从数量来看,这类群体总量占大多数,是知识分子的主体。上述三类知识分子,少数人选择了马克思主义,真正成为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是党的一分子。但是,更多的知识分子基于对中国共产党和新生的人民政权不了解、不熟悉,还徘徊在中国共产党这个先进政党组织之外,就其阶级属性而言,或归属于小资产阶级范畴,或作为工人阶级的一部分。

(一)小资产阶级范畴的党外知识分子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尽管充分认识到党外知识分子在开展生产自救、社会经济发展以及推动民主进程中的积极作用,但在阶级属性的划分上,坚持阶级出身论和世界观标准,将更多的党外知识分子纳入小资产阶级范畴。1950年6月,毛泽东在《不要四面出击》的重要讲话中指出,做好统战工作,“团结民族资产阶级、民主党派、民主人士和知识分子是对的,是必要的”,是有利于劳动人民的。在这里,知识分子被视为资产阶级的一部分,还没有被纳入工人阶级范围,是统战工作的重要对象。同年6月,周恩来也在《在全国高等教育会议上的讲话》中明确指出,“我们的高等教育首先要向工农开门,培养工农出身的新型知识分子”“培养这些新型知识分子,并不排斥原有的知识分子,而是在团结改造原有知识分子的同时,增加新的血液”。从讲话精神来看,工农新型知识分子和从旧社会过来的原有知识分子是有明显区别的,而阶级出身正是判断知识分子阶级属性的重要依据。如果说这些表述还比较模糊、比较含混,那么八大预备会上的讲话则更加直接指出了党外知识分子的阶级属性。1956年8月,毛泽东在八大第一次预备会上强调指出,上百万的党外知识分子“代表帝国主义不好讲,代表地主阶级不好讲,代表官僚资产阶级不好讲,代表民族资产阶级也不好讲,归到小资产阶级范畴比较适合”,明确地把党外知识分子纳入小资产阶级范畴。需要提及的是,在此期间也存在非主流的一些表述,即肯定党外知识分子无产阶级性质和积极作用,视其为工人阶级一部分的观点。

(二)属于工人阶级的党外知识分子

1950年8月印发的《关于划分农村阶级成分的决定》指出,“知识分子的阶级出身,依其家庭成分决定,其本人的阶级成分,依本人取得主要生活来源的方法决定。”从文件内容看,知识分子的阶级出身和阶级成分是性质不同的两个问题,二者之间既有联系也有区别,不能混淆。但受制于当时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在知识分子阶级属性确认的实际操作中,仍然依据阶级出身和世界观标准予以简单化处理,忽视了生活来源这项重要依据,出现了知识分子阶级属性错划的现象,导致一些党外知识分子遭到不公正对待。1956年1月,在《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报告》中周恩来首次提出知识分子是为社会主义服务的,基本上是工人阶级一部分的观点。在中央政治局会议随后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指示》中明确指出,“革命需要吸收知识分子,建设尤其需要吸收知识分子”。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党中央首次对知识分子政治地位和社会作用的高度肯定和认可。更重要的是,此次会议还把知识分子作为劳动人民的一部分,赋予了知识分子无产阶级的阶级属性,享有与工农阶级同等的政治地位。明确把知识分子归属于无产阶级范畴,使“知识分子政治地位模糊论”的悬案终于有了结论,也使知识分子卸下了资产阶级政治身份的心理包袱,让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服务于政权巩固和国家建设。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对党外知识分子的统战工作

如何让党外知识分子尤其是第三类知识分子尽快实现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转变,更好地了解、适应新社会,并让他们在经济文化建设中发挥自身的资源优势和专业特长,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面临的紧迫问题。

(一)中国共产党对党外知识分子的政策

党外知识分子只有了解、适应新社会,才能更好地服务于新社会。为了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毛泽东在党的七届三中全会上明确提出:“对知识分子,要办各种培训班,办军政大学、革命大学,要使用他们,同时对他们进行教育和改造。”从政策执行的特点来看,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949年到1955年底,侧重于“团结、教育、改造”。基于巩固新生人民政权和提高新制度认同的角度考虑,根据知识分子不同的身份、背景和思想状况,对党外知识分子开展社会主义思想教育,激发他们参与建设新家园的热情和动力,引导他们摒弃封建主义和资产阶级消极、腐朽的意识形态,逐步接受并形成社会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建立他们在团结一致、凝心聚力建设社会主义基础上的价值认同和思想愿景,不仅非常必要,也事关国家的大局稳定和持续发展。这项政策坚持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结合,总体来看,实施效果还是令人满意的,周恩来也给予了很高的评价。1956年1月,他指出:“我国的知识界面貌在过去六年来已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所谓根本性变化,有量的积累,知识分子数量有了大幅度提升,更有质的飞跃,他们中的绝大部分已经彻底抛弃封建主义、资产阶级腐朽思想和西方的自由民主思想,实现了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根本转变,成为工人阶级的一部分。第二阶段从1956年初至1956年底,侧重于“教育、使用和培养”。1956年1月,在全国知识分子问题会议上,周恩来作了《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报告》,对知识分子的基本状况作了科学分析,对知识分子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做了正确评估,也进一步明确了知识分子的阶级属性。会议还强调要加强对知识分子的领导,重视对他们的教育和培养,并在政治上充分信任和支持他们,要把他们放在合适的岗位上,让他们充分发挥智慧和才能,更好地服务新社会。这次会议精神在同年2月中央政治局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指示》中再次作了强调和重申。随后,刘少奇在党的八大一次会议上也对此持肯定态度,认为知识界已经改变了原来的面貌,要精心培养、大胆使用。譬如,第一届中央人民政府设副主席六名,党外知识分子就占了三名,五十六名委员中也有接近一半是党外知识分子;政务院设副总理四名,郭沫若、黄炎培两位副总理是党外知识分子,十五名政务委员中党外知识分子超过半数,三十四个正部级职务,党外知识分子也超过了三分之一。各企事业单位在使用党外知识分子问题上也大体如此。如中国科学院对党外知识分子陈寅恪的任命和使用,不仅让他出任中国文史研究馆副馆长,而且还推荐他入选中国科学院社会科学部委员;著名爱国诗人柳亚子,安排其出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通过“教育,使用和培养”让更多党外知识分子参与到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来,不仅充分发挥知识分子的聪明才智,也进一步坚实了党的执政基础。

(二)中国共产党对党外知识分子统战工作的特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基于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中国共产党致力于凝聚社会共识、汇集更大力量,采取积极有效措施,落实知识分子政策,服务国家建设,收到了卓越的成效。总体来说,对党外知识分子的统战工作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1.分类指导,精准施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党外知识分子群体构成结构复杂、思想多元,或热衷于政治,或对政治漠不关心。而对国家建设事业,或态度积极、主动作为,或无动于衷、袖手旁观。基于此,做好党外知识分子工作要在准确把握党外知识分子群体共性特征的基础上,区别不同群体的个性特点,因人施策,有的放矢,提高精准性和有效度。⑴革命知识分子。革命知识分子政治信仰和革命立场比较坚定,具有一定的政治敏感性,能够自觉地团结凝聚在党的周围。他们不仅有着较高的思想政治觉悟和政治理论修养,较强的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而且有着强烈的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感。对这部分党外知识分子主要是把他们放在合适的工作岗位上,培养和放手使用他们,让他们为国家经济建设贡献智慧和才能。⑵青年知识分子。青年知识分子接受过一些马克思主义和革命文化教育,具有一定的政治觉悟和理论修养,有着较高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基本上能够胜任新的工作岗位。但是,他们思想尚未定型,喜欢接受新事物、新思想,更容易受到不良思想的影响。对这部分党外知识分子既需重视教育培养,又要给予政治引导。⑶“自由知识分子”或高级知识分子。相对而言,这类党外知识分子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缺点。有的自高自大,甚至看不起工农出身的革命干部;有的盲目崇拜西方,存在严重的亲美、崇美和靠美心态;有的自命清高、超脱自居,对政治漠不关心;有的对党的领导和新生人民政权知之甚少,存在一些偏见和疑虑。对这部分党外知识分子政治立场、政治态度的转变不能心浮气躁、急于求成。为此,中国共产党用了更大的耐心,帮助这类群体解决实际困难,有针对性地做好教育引导和政治引领工作。

2.求同存异,理解包容。尊重和包容是做好党外知识分子工作的重要基础和条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党外知识分子有着鲜明的个性和特点,也有着知识分子群体的共性特征。首先,知识分子是思想史中的“观念人”。知识分子善于运用自己的逻辑思维和理性能力进行独立思考和思想创造,尽其所能编织一个观念罗网来解释世界,努力“用观念为社会建立一个价值和意义系统”。其次,知识分子是社会的自我批判力量和大众的代言人。知识分子是社会的独特阶层,主动倾听时代声音,努力回应群众诉求,对社会现状一贯持批判态度,并试图按照自己的观念来影响和改造社会。再次,知识分子是游离于政治系统之外的一股力量。知识分子政治倾向淡漠,与政治权威刻意保持一定距离,往往沉浸在自己的“责任田”里,时常处于统治和被统治之间。因此,同党外知识分子沟通互动,既要关注到知识分子群体的共性特征,又要把握其鲜明的个性特征,要充分尊重个性、体谅包容多样,把关注的焦点放在他们的资源优势和专业特长上,切实尊重和包容党外知识分子的个性和特点。由于当时绝大多数党外知识分子都是从旧社会过来的,“小资”思想、封建残余观念和旧风陋习很难在短期内彻底根除,有些人还免不了用过于挑剔的眼光认识、了解新社会,偶尔会发表一些过激言论,甚至有不当的举止行为。对这些党外知识分子,当时的统战工作还是颇为慎重的,做到了既不扣帽子,也不轻言放弃、仓促定性。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党外知识分子只要政治立场没有问题,其他问题即便有分歧也是充分尊重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容人之异、谅他之错。不仅如此,对思想观念和政治倾向存在偏差的党外知识分子,也不是简单排斥,而是保持足够的耐心,尽最大努力做好他们的思想教育工作,该批评教育的给予适当的批评教育,该进行思想政治引导的加强思想政治引导;对一时保持政治中立的党外知识分子,也不是一棍子打死,而是通过沟通交流来累积共识、增进互信,以达到团结的目的。

3.信任爱护,关心支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对统战工作非常重视,并一再指示和提醒有关部门,要真心实意地关心、爱护、尊重和重用党外知识分子,注意吸收他们参加国家经济文化建设。⑴政治上给予党外知识分子充分信任。尽管绝大多数党外知识分子拥有渊博的学识和较强的专业技能,但也或多或少存在缺点和不足,这是不容回避的现实问题。同时,他们基本上拥护党的领导,对新生人民政权充满期待,对建设祖国也怀着满腔热忱,愿意投身到国家经济文化建设中去。根据党中央信任、重用党外知识分子的指示精神,实践中始终坚持量材适用、用其所长的原则,把党外知识分子吸收到党政机关和学校、医院、科研院所等企事业单位,赋予他们相应职权,给他们提供施展才华的机会和更大平台。⑵生活上关心照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国民经济、社会秩序正处于恢复和调整当中,面临着基础薄弱、资金短缺和物质匮乏等一系列问题。即便条件艰苦,仍然对党外知识分子的生活和实际困难十分关心,十分照顾。既为他们提供住房、医疗等多方面的支持和帮助,也给予生活物资特殊供应。譬如,1956年10月,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陈毅偕夫人张茜在省、市领导的陪同下,前往中山大学看望陈寅恪夫妇,详细地询问了他们的生活和工作等方面具体情况,同时要求地方政府和学校给予更多的关心和照顾。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对党外知识分子统战工作的当代启示

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新时代,在新的历史阶段,如何充分发挥党外知识分子的作用,把他们团结凝聚到党的周围,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更多的人才资源和智力支撑,是实现“两个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大战略思考。重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对党外知识分子统战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坚持党的绝对领导是做好新时代党外知识分子的统战工作的政治原则

领导权问题是统一战线的最核心问题,决定着统战工作的目标方向和前途命运。中国共产党对统一战线的绝对领导不是自封的,是在艰苦卓绝的百年斗争中逐步形成的,是人民的选择,也是对党外知识分子的统战工作实践得出的一条基本经验。2015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统战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做好新形势下统战工作,必须掌握规律、坚持原则、讲究方法,最根本的是要坚持党的领导。”一方面指出了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是新时代统战事业健康发展的根本政治保证;另一方面指出了坚持党的绝对领导是新时代统战工作的最高政治原则,统战工作中实行的各项政策举措都要有利于扩大党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有利于坚持和巩固党的领导地位和执政地位。因此,新时代做好党外知识分子的统战工作必须坚持这一根本政治原则,旗帜鲜明地讲政治,坚定政治立场、强化理论武装,切实落实党中央关于统战工作的决策部署,牢牢把握统战工作正确政治方向,让党的绝对领导贯穿于党外知识分子统战工作的各方面和全过程。

(二)把握统战规律是做好新时代党外知识分子统战工作的关键环节

统一战线作为一门科学,也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规律。“统一战线的性质、内部构成、对象范围和方针政策等,都随着形势发展而发生了重大变化,但大团结大联合的主题、凝聚人心和汇聚力量的根本任务、一致性和多样性的统一,始终没有改变。”在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长征路上,统战工作面临的形势与环境、对象与范围、目标与任务、地位与要求都发生了一些新变化,对党外知识分子的统战工作也呈现出新的特点。因此,做好新时代党外知识分子的统战工作,不能停留在过去,沿袭传统思维和方法,要在创造性实践中进一步把握规律、抓住特点。一是要深入研究统战工作基本规律,找准对党外知识分子的统战工作定位。围绕统一战线大团结、大联合的主题和凝聚人心、汇聚力量这个根本任务,做好对党外知识分子的思想引领和政治引导工作,使他们团结凝聚在党的周围,为实现目标任务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二是自觉适应党外知识分子新特点,做到有的放矢。一方面要建立党外知识分子数据库,构建覆盖面广、针对性强的组织网络,真实有效地掌握党外知识分子基本情况;另一方面要支持、引导党外知识分子自由充分表达意愿,让他们释放内心的疑虑和担忧,同时对其合理诉求给予及时回应。

(三)创新工作方法是做好新时代党外知识分子统战工作的基本要求

方式方法是解决问题的重要桥梁。统战工作因特殊的工作性质和工作对象,决定了统战工作与其他工作有共通性,更有差异性。做好新时代统战工作要讲究方式方法,善于改进工作方法。“面对复杂的社会环境和日益多元的党外知识分子,统战工作既要从战略上谋全局发展,又要从举措上谋具体落实。”与其他统战对象明显不同的是,党外知识分子有知识、有技能,其中一些人很有代表性和影响力,但有的思想执拗,强调自我、个性张扬。和他们沟通互动,采取教育培训、实践调研、座谈研讨和激励约束等常规方法能起到一些作用,但很难达到理想效果。对此,要保持同理心思维,在守住共同思想政治基础这条底线的前提下,要多动脑筋、学会用心,站在对方角度审慎思考,以便从新问题、新做法中找出规律性认识,总结经验,从中发现管用有效的工作方法。

(四)落实配套政策是做好新时代党外知识分子统战工作的可靠保障

政策举措是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和完成既定目标任务的可靠保证,因此,做好新时代党外知识分子统战工作,必须有与之配套的一系列政策,并辅之以相应的举措。一是根据形势变化和发展需要,制定符合党外知识分子实际的统战政策。统战政策既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性,又有立足具体统战对象的特殊性。相对其他统战对象而言,党外知识分子是较为特殊的群体。因此,宏观统战政策的细化工作必须注意到这种特殊性。也就是说,研究制定党外知识分子统战政策和具体举措时,不能想当然,要在深入调研、广泛征求各方面尤其是党外知识分子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形成具有高可信度和强说服力的材料,针对疑难问题和重点内容,逐项研议、集体决定。二是强化执行力建设,确保党外知识分子统战政策举措落到实处。政策举措的落脚点在于执行,也是其生命力的最重要体现。符合党外知识分子实际的统战政策举措就是遵循统战工作规律、顺应党心民意的政策举措,只有执行到位了,才能不走样、不变形、不变质,也才能起到预期的作用。

(五)尊重利益诉求是做好新时代党外知识分子统战工作的重要条件

统一战线是在党的领导下,建立在共同目标和共同利益基础上的政治联盟。没有共同目标就失去了合作理由,没有共同利益也就缺乏建立基础。新时代背景下,党外知识分子与其他社会政治力量在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仍然存在着具体利益的差别。做好党外知识分子统战工作,要尽可能地畅通和规范他们利益诉求表达渠道,充分尊重、维护和照顾到他们的切身利益。一方面教育引导党外知识分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利益观,自觉地把自身的责任和利益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紧密联系起来,攻坚克难、砥砺前行,在实现“两个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实现自己的价值和利益。另一方面要坚持和灵活运用好“照顾同盟者利益”原则,推出富有创新性、实效性的相关政策举措,让党外知识分子积极参与进来,通过实际行动维护自身的具体利益。这样,才能进一步增强统战工作的凝聚力、向心力和号召力,吸引最大多数党外知识分子团结凝聚在党的周围,凝聚智慧、汇集力量,向着既定的目标方向迈进。

猜你喜欢

知识分子政治
现代知识分子故居与“北京文学地图”
理想信念是“政治灵魂”
政治呵护只为“挑刺”?——县镇干部眼中的政治呵护:护长不护短
政治呵护只盯“短处”?——乾 县“政治呵护”重在政治激励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办公室政治
对知识分子的希望
对知识分子的希望
知识分子
“公共知识分子”与“公共知识分子思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