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视阈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亲和力和针对性研究
2021-11-12杨文月徐保成新疆财经大学
■杨文月 徐保成/新疆财经大学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与教育水平的逐步攀升,我国的高等教育得到了空前的发展。目前我国高校在校生规模稳居世界第一,达到3700万人。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加之国民水准的提高使得现在的学生视野开阔、思维活跃、追求个性化的生活方式,随之各种新的心理问题和矛盾冲突逐渐浮现,给学生的教育与管理带来了巨大的挑战。高度重视并发挥好有利于提高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的工作方法,对提高大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同感、参与性、理解力和接受度具有重大积极作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队伍要切实从学生的自身发展和培养目标出发,掌握学生的心理动态,提高社会时政新闻敏感度,将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与学生实际深度融合,更加具有亲和力和针对性。
课程思政理念旨在大学生课堂教学活动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将思政教育领域做到全覆盖,整体提升大学生的思政素养,其中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作为大学生通识教育常规课程,有其既定的课程属性和特点,高校可以构建以心理健康为基础的课堂思政教育新模式。
一、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发掘思政元素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属于公共类课程,严格意义上划分并不属于思政类课程,自2014年以来,教育部不断出台文件加强学生的思政教育,要求高校思政类课程和非思政类课程双轨而行,相互配合。对于相对比较成熟的公需类通识课程,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课程地位在学生人才培养方案体系中独树一帜,既有极强的专业性,又有一定的普适性。所以在课程顶层设计中就要重视融入课程思政元素,将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的使命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结合。
健康的心理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思想政治教育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价值导向,课程教师要善于从课程中发掘思政元素,将显性的心理健康知识与隐性的思政教育元素巧妙的融合。以我校(新疆财经大学)心理健康教育开学第一课为例,心理健康、心理健康的标准以及影响因素等教学内容都可以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诚信、友善”开展教学,宣传主流声音和正面价值,通过2020年疫情期间典型事迹,引发同学们的情感共鸣和对社会诚信、人民友爱的深层次的认同,引导学生形成符合社会发展的思想道德素质,相信国家相信政府,正确认识和处理好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小家与国家的关系,增强自身的心理调节能力,必要时可以采取的情感宣泄方式和手段。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设计的基本原则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在整个高校教育生态中应该包含政治元素和学科规范,是一项专门研究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发展、变化以及教育规律的科学,应符合大学生心理发展的本质和规律,并在实践中得到符合发展的教育实效。
(一)要遵循教育教学规律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个特殊子系统,要贯穿“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遵循教育教学规律,明确教育对象和目标、完善教学理论依据、规范教学大纲、提出支撑教学内容的教辅资料(可以是参考书、微课资源等)、熟练运用新型教育模式(如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等)。
(二)要遵循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规律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要和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这是高校教育任务的政治要求,是国情所系,要遵循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规律。心理健康教育是显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是隐性的,必须要以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为基础,不断探寻教育规律,完成思想政治教育架构,将思政内容融合心理健康教育体系,让思政教育更有温度。
(三)要遵循大学生成长规律
高校的培养目标是培养一批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能够为社会做出积极贡献的高素质人才,应该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均衡发展的。当代大学生作为跨世纪的一代,他们的心理特点、思维认知和行为表现都具有时代特点,我们要分析判断大学生成长发展的基本特征和规律性表现,才能使心理健康教育具有亲和力,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化水平和实效性。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亲和力和针对性的教学实践
(一)提升教育者的专业素养,增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感召力
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属于高校“大思政”课程教育范畴,这就要求任课老师高度重视教学目标和教学大纲的课程思政元素的把握,将“立德树人”的理念实践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既具有极强的专业特性有要兼具学生管理思维,需要教育工作者对真理的坚持和较强的同理心。近年来国务院、教育部下陆续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等文件,作为高校教师我们要深入学习文件精神、增强专业素养,提升工作技能。
“亲其师,信其道”只有找准思想认识的共同点,情感交流的共鸣感,用爱去感化学生学生才会对我们敞开心扉。随着我国信息技术以及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当代大学生对于各种电子设备的关注力和使用程度和几年前已经不可同日而语了,另外可以进入校园的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的手段也不仅仅是心理咨询室,还出现新的心理治愈设备如“减压舱”,这就要求定期的组织心理健康课程教育者的培训和学习,提升教育者的专业素养,熟悉使用丰富的“慕课”资源结合教学,将单一的课堂教学更有亲和力。
(二)创新教育工作的思路方法,提高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体验感
高校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者要全方位的了解学生,为学生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对于分管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要在第一时间进行掌握,定期组织与学生的谈心活动,并对情况特殊的学生采取一些必要的跟踪观察。对于往届学生会出现的共性问题、应对方法进行经验总结,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制定不同的心理健康计划,帮助同学们正确认识每个阶段的心理问题,积极采取措施去应对问题,防患于未然。
日常教学中教师要紧跟国内外有关研究的成果转化,利用新型辅助设备如“减压舱”,更加准确、全面地了解学生心理状况,从而更加有针对性的设计课程内容。在此过程中,教师展现出来的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言传身教中健康向上的生活状态,都会时刻影响着大学生,从而让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并轨而行。根据课程的内容可以尝试走出教室,利用学生的“第二课堂”平台,组织学生各种体验活动,通过模拟场景训练,融合心理健康知识,如在活动中会凸显出学生们不同的气质,教师就可以针对每种气质的积极和消极的一面进行正面的解析,气质本无优劣之分,只不过需要大家去自我掌控。
(三)拓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学内容,增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时代化
定期组织学科教研组活动,注重挖掘学科课程、活动课程和环境课程中内在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善于使用三种教育模式:一是学科渗透模式,即在各学科教学中渗透融合心理健康教育;二是活动渗透模式,即在各个活动中渗透融合心理健康教育;三是环境渗透模式,即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融合在校园内外的环境中。同时,在课程中充分挖掘语言艺术,通过专题式、启发式、体验式等方法,善用互联网平台,将思政教育融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大学阶段是学生心理成熟发展的重要时期,对于心理健康的教学内容一定不能仅仅局限于书本和教学大纲,教师要正确认识到学生的主体地位,全面了解学生的心理问题,采用有针对性的教学手段,在互联网+的课程变革中找寻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思维的创新点,在海量的互联网信息中选取适配性较高的资源投入到教学中,一比较直观的形式完成相关内容的教学,既节约教学时间又提高教学质量。
(四)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体现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日常化
心理健康教育与校园氛围息息相关,在校园文化建设中也占有关键分量,高校要调动学生参加党团活动的积极性,通过形式多样、格调高雅的校园文化实践活动,用真善美的道德情操向学生传达积极向上的心理。校园文化本身具有一所学校发展的历史积淀,当学生置身于一个厚重而又开放的空间,他们的心理便会潜移默化地发生变化,其实在新生一入校,这所大学就承载着学生健全人格和健康心理培育的重要使命,校园氛围是学生接触到的第一感官刺激,学生的内在成长潜能也会发生演变,在日常管理中我们既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又要让学生了解个性、掌握情绪。高校可以通过专题网站、QQ群、微博、微信、微课、慕课、直播等渠道,用先进文化占领思想阵地,加强与大学生平等对话与交流,在多元中树立主导地位,在多变中寻求共识,多样中去引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