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韩愈道统思想简析

2021-11-12黄义鹏黑龙江大学

长江丛刊 2021年15期
关键词:道统仁义韩愈

■黄义鹏/黑龙江大学

钱穆先生说:“治宋学必始于唐,而以昌黎韩氏为之率。”简练地说明了韩愈在新儒学运动中的重要地位以及他对后世宋代理学的影响。中晚唐时期,中国文化领域发生了古文运动和新儒家运动,韩愈同时担当着两者的核心人物,可见韩愈在这一时期文化领域起重要作用;而这三场运动共同推动了中国文化的新发展,一直持续到北宋,形成了主导宋以后中国文化的主要形态,更加说明韩愈在理学发展过程中的地位,而他最突出的成就在于重建儒家道统。

孔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在孔子眼中,历史的发展是连续的,文化的传承是必然的,因此他自己坚持“述而不作,信而好古”。“述而不作”就是着重阐发前代圣贤的理义,使之得以继承发扬;“信而好古”表现孔子对传统的尊重,树立起古圣贤的权威性。韩愈对道统的理解是基于对孔子古法理义的肯定和传承上的。儒家发展蕴含一个核心传统,这个传统自上古时代延续至今,传承方式有两种,一是亲自传授,如尧之于舜之于禹;二是精神传承,如孔之于孟。但孟子以后,道统的传承中断了,韩愈认为自己有责任把这已经失传千年的道统重新建立起来,传之后世。

韩愈重建道统,一方面由于身为儒家子弟,有继承圣贤义理的自觉性,另一方面由于受到外来思想冲击之后,身为儒家子弟的反抗。在韩愈这里,“道”指称的是整个儒家文化,是儒家精神要求下的社会秩序,道德与政治原则兼具,以及社会结构和习俗礼仪。韩愈起于毫末,刻苦学儒以成人,怀揣古代圣贤之志,渴望齐家治国是一种自觉的价值追求。对于外来思想,他的抨击不遗余力。认为当下各种心性学说都受到了释老之学的影响,丧失了儒家传统;《原道》篇中,他借《论语》“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和《诗经》“戎狄是膺,荆舒是惩”来论证自己抨击异教的合理性,他疾呼“举夷狄之法,而加之先王之教之上,几何不胥为夷也!”,来警示众人外来思想之害。

韩愈从经济文化两个角度来进行抨击有唐以来的不良制度和不正风气,即寺院不用缴纳赋税而占有大量的土地与劳动力,成了新兴大地主,大大削减了朝廷财政收入的同时,也造成了百姓赋税负担加剧。这种畸形经济的兴盛导致原有的分工结构被破坏,劳动人口减少,政府收入减少,人民负担增重。其次重建儒家道统,以儒家价值对抗外来学说渗透。韩愈极其推崇孟子,认为孟子坚决同墨子、杨朱等人作斗争是儒生典范,激励自己同他学说斗争。但是同时也要看到,韩愈的道统论一定程度上受到他对手的传世法系的影响,释氏一学对法脉清净传承极为重视,各派别无不依赖一条清晰的法脉来传承。由此看来,韩愈借力打力,看到了法脉的优势,深知如果儒家缺少一条正当的传承脉络,第一在辩战中难以取胜,第二自身正当性也会受到质疑,于是他重塑了千年来儒学的思想脉络,使圣人之道有了看得见讲得明的传承体系。

重建的道统,其核心是“仁义”,韩愈在经典儒家仁义解释基础上加以阐发。孟子曰:“仁,人心也;义,人路也。”“仁”是内在的道德精神,“义”是外在的道德规范。孟子又曰:“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真正的学问之道是要找回丢失的良心。对韩愈来说,道统失传就是良心的丢失,而今要重建道统,即求放心。他用博爱来解释“仁”,用恰当来解释“义”:“博爱之谓人,行而宜之之为义。”何谓“博爱”?《孝经》言:“先王见教之可以化民也,是故先之以博爱,而民莫遗其亲。”何谓“义”?《中庸》言:“义者宜也。”可见韩愈对仁义的理解也谨遵道统,继承了经典儒家仁爱学说的内涵。在韩愈的理解中,“仁”着重于对主体之外的博爱,“义”反映了一种内在要求,规范了人的行为。他还将“仁义”“道德”作比较:“仁与义为定名,道与德为虚位。”表明“仁义”有确定的精神内涵,而“道德”只能在不同的思想中被赋予不同的解释。仁义的实现就要通过一系列儒家社会规范的重建来完成,韩愈详细论到:“其文诗书易春秋,其法礼乐刑政,其民士农工贾,其位君臣、父子、师友、兄弟、夫妇,其服麻丝,其居宫室,其食粟米果蔬鱼肉……”,从古籍经典到道德伦理,从礼乐刑政到士农工贾,秉持儒家社会理念,完全革新整个社会方能实现仁义。韩愈引《大学》而论:“古之所谓正心而诚意者,将以有为也。”“正心诚意”是为了“有为”,内在精神价值重构后,将其向外施行于儒家文明社会建设中去,这是“仁义”的最高要求和最终归宿,也是后世儒者继承道统的要求。

韩愈对儒家道统谱系进行了梳理。《原道》中“尧是以传之舜,舜是以传之禹,禹是以传之汤,汤是以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轲之死,不得其传也。荀与扬也,择焉而不精,语焉而不详。”在这时,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孟在道统中的地位已经得到了确立,未定处在于荀子与扬雄。韩愈初认为荀、扬二人择焉不精、语焉不详,不能排于道统之中,而在《读荀》一篇中,韩愈的态度发生了转变:“因雄书而孟氏益尊,则雄者,亦圣人之徒矣。”“孟轲氏而止耳,扬雄氏而止耳。及得荀氏书,于是又知有荀氏者也。”“余欲孟氏醇乎醇者也;荀与扬,大醇而小疵。”肯定了荀、扬二人在道统中的地位,虽然韩愈接触二人著作思想时间顺序上荀子于后,但是从历史和道统顺序上来说,荀子直接继承自孟子而传于扬雄。在后来的《进学解》中,韩愈对荀子的评价更上一层台阶:“昔者孟轲好辩,孔道以明,辙环天下,卒老于行。荀卿守正,大论是弘,逃谗于楚,废死兰陵。是二儒者,吐辞为经,举足为法,绝类离伦,优入圣域。”这已不是简单肯定荀子在道统中的地位了,直接将荀子与孟子相类。而关于是否明确自己在道统中地位的问题,韩愈没有定论,他确实重建了儒家道统,展现了自己渴望继承中断道统之衣钵的志向,却始终没有明确自己的地位。直到晚唐时期,韩愈才被后代学者尊入道统,如皮日休“文中之道,旷百世而得室授者,惟昌黎文公焉”的论断,认为韩愈直承王通,而传圣人之道于后。

韩愈对儒家道统的重建是成功的,往后的宋代道学家予以继承。冯友兰先生曾说:韩愈的道统开宋明理学有两层含义:其一,韩愈提出一个能够统摄全局的概念,即为道,来对抗外家学说,并使其成为儒家思想文化的核心内容。其二,韩愈从形而上学的角度上的把握并未突破先哲,把这个问题留给了更多的宋儒。宋初三先生之一的石介在崇道抑文的问题上只承认有道统,而道统之外不存在所谓文统;二程认为自己真正把孟子以后中断了一千多年的道统承接起来了,他们将“理”作为最高范畴,这是重新认识到古圣人之道,而这种探求圣人之道的学问便是道学;朱熹则认为,儒家的道统是以周敦颐、二程上承孟子的,而自己又继周、程为儒家正统,他第一次提出道统论“子贡虽未得道统,然其所知,似亦不在今人之后。”“若谓只`言忠信,行笃敬'便可,则自汉唐以来,岂是无此等人,因其道统之传却不曾得?亦可见矣”“《中庸》何为而作也?子思子忧道学之失其传而作也。盖自上古圣神继天立极,而道统之传有自来矣”。孙复言: “自夫子没,诸儒学其道、得其门而入者鲜矣,唯孟轲氏、荀卿氏、扬雄氏、王通氏、韩愈氏而已”,没有韩愈对儒家道统的重建与捍卫,以及他倡导的古文运动与新儒家运动,宋代理学的兴盛还有待时日。所以韩愈是宋代理学的奠基者,他喊出的复兴儒家口号是北宋初期思想运动的先导,而他道统说的提出,为宋代道学家各抒己见、各兴其说,也为儒家精神价值的传承和复扬打下了基础。

注释:

①钱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M].北京:中华书局,1987.

②陈来.宋明理学[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

③(唐)韩愈.韩昌黎文集校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

④冯钟撲.走进冯友兰[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⑤(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中庸章句序)[M].北京:中华书局,1983.

猜你喜欢

道统仁义韩愈
久假不归
仁义不过是“客栈”?
意外
“道统思想与中国哲学”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儒家学统的重建
儒家学统的重建
略论传统服饰流变中的伦理权变
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