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负载词翻译中的思政教学研究
2021-11-12南通职业大学国际教育合作学院
■陈 莉/南通职业大学国际教育合作学院
一、前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12月召开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因此,高校教育不仅仅是传授专业知识,还应具备思想政治功能和意识形态功能。秉持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高校教育思想路线,高校将“课程思政”融入到专业课程的教学。在大学生成长的关键时期,高校教师不仅是文化专业知识的传授者,也是学生思想政治学习的领路人。“课程思政”以课堂教学为手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通过有机融合各类课程中的思政教育资源,能够引入丰富的人文内涵,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
二、文化负载词
随着全球化格局的形成,中国与世界各国的交流日益密切。语言是文化交流的重要工具,每一个民族的文化经过长期的历史发展,必然对所固有的语言产生深刻的影响,会出现许多具有该民族特性的文化负载词。文化负载词是某种文化发展中特有事物的词、词组和习语,体现了各个民族在语言表达方式及习惯上的不同。中国文化负载词具有中国的民族特色,反映了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积累的独特的活动方式。在文学作品、对外宣传资料、公共标识语、媒体作品等中,存在大量的中国文化负载词。在我国对外交流的不断深化过程中,正确地翻译中国文化负载词,有助于宣传中国形象,传播中华文化。
三、中国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现状
汉语和英语分属汉藏语系和印欧语系,存在较大的语言文化差异。汉英语言中存在词汇的外延相同,但内涵不同;或者内涵相近,但涵盖范围有差异,或完全找不到对应内涵的现象。因此,如何正确地翻译中国文化负载词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然而在当前的英语教学中,关注的重点是英语语言及西方文化的传播,对于中国文化负载词的翻译教学重视度不够。南京大学从丛教授曾指出:“我国多层次的英语教学,仅仅加强对英语国家的物质文化、制度习俗文化和各层面精神文化内容的介绍,而对于作为交际主体的一方的文化背景——中国文化之英语表达基本上处于忽视状态。”同时,学生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较大,对于英文特定的文化了解较多,但却不太了解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例如,他们知道万圣节、圣诞节的英文表达,却不知道中国传统的清明节、七夕节等的英文表达。上述现象都反映出外语学习者们对中国文化负载词的了解甚少,无法实现准确地翻译中国文化负载词,更无法做到通过对负载词的翻译,弘扬中国文化的作用了。
四、在文化负载词的翻译教学中融入课程思政
新时代下的大学生应该不仅具备人文学科素养,还应有综合文化素养,能够切实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鉴于此,在文化负载词的英语教学中应该融入课程思政教学。此举不仅有助于学生在提高语言应用能力的基础上,实现自我文化认同感,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培养中国文化自豪感。融入课程思政教学有利于引导学生理清英汉文化之间的差异,促进文化双向交流的正常发展,在与他国文化的交流中平等地对比中西文化,正确地辨别他国文化的精华与糟粕,同时,通过对文化负载词的翻译,将中国特有的文化意识推广到全世界,使外国友人了解中国文化,感受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一)课前导入课程思政理念
课前,教师可以利用网络平台,例如微信群、QQ群、雨课堂等布置任务,让学生提高思政学习意识,培养文化自信,强化母语文化身份认同感。学生在课前,通过自主阅读汉语文学经典作品、查阅新闻报刊、观看文化介绍宣传片等做好课堂知识学习的铺垫,充分熟悉中国的历史、优秀传统文化、时事政治,积累丰富的汉语文化负载词的知识,提升学生的文化综合素养力。只有这样,学生在翻译中国文化负载词时,才能在理解的基础上,尽量做到“信、达、雅”,将所了解的中国文化负载词用英语规范地翻译出来。例如,针对中国文化负载词“一带一路”(Belt and Road),可以让学生提前搜索资料,了解“一带”指的是“丝绸之路经济带”,“一路”指的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APEC会议上的讲话,这样学生了解中国历史的发展,学习政务类文件,充分了解文化负载词的含义。在此基础上,当学生需要向不熟悉中国情况的外国友人介绍“一带一路”时,可以用增词法详细介绍Belt指的是”the Silk Road Economic Belt.“Road”指的是“the 21st Century Maritime Silk Road”,这样的详细介绍有助于外国友人了解中国的国际地位,推广中国大国形象。也会让学生增强民族自豪感,使命感。课前导入思政理念的方式通过让学生自主预习固定文化负载词的译文,为课堂学习翻译技巧打下基础,还可以深刻地感受到新时代中国的快速发展,培养主人翁意识,加强民族文化自信度。
(二)课堂教学中融入课程思政理念
传统的英语课教学以传播知识为主,教师的主要教学目标为向学生传授专业知识与技能,学生的英语听、说、读、写、译技能会得到提升。但是,传统教学模式却忽略了对学生道德素养的教育,造成思政教育与英语课程的脱节。长期受英语文化影响的学生缺乏政治敏感度,本土文化缺失,无法对中国文化负载词做出正确恰当的翻译。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通过在课堂导入“十分钟新闻联播”的教学方式,有意识地讲国家的时事政治,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核心价值观、时事政治、优秀传统文化等内容,强化学生的思政意识。针对有固定英译文的中国热点词汇,采用“师生讨论”的方式,进行讨论学习。例如,有关中国“龙”的翻译文一直没有统一的标准,在中国文化里“龙”是褒义词,代表皇权、吉祥、尊贵等,而英文单词“dragon”是指“邪恶的有翼怪物”,它象征着拥有可怕邪恶力量的人,如果不考虑文化因素,势必会将文化负载词“龙”的含义被错误的译文曲解。通过学习研究,我们发现有些翻译家将“龙”翻译成“Chinese dragon”或“Loong”。“龙”的英译文究竟哪个合适?通过讨论,不仅可以让学生更直观地学习译文表达技巧,还可以通过对比法,强化其中反映的中国风貌,加深学生对中国元素的理解,提升思辨能力。教师可以运用批判性、讨论性的教学方法,将语言、文化教学与思政教育融为一体,积极推进专业课程中的思政教学。另外,课堂练习中,当学生翻译中国文化负载词译时,可以采用“回译练习法”让学生将已经翻译好的英译文再次回译成汉语,通过对比不同译文的差异、中英文的差异,从深层次进一步了解文化负载词的含义,学习翻译的精髓。例如,在翻译“三个臭皮匠,胜过诸葛亮”时,可以通过讨论“臭皮匠”、“诸葛亮”的文化背景,用直译法翻译词语,人名,同时结合增译法来解释“诸葛亮为何人,在中国文化中代表什么含义”(Zhuge,Liang,the master mind in Chinese history),才能将这个俗语的文化负载含义翻译出来。在课堂中融入课程思政的教学概念,学生会逐步认识到翻译是跨文化的意义传递活动,翻译时不应拘泥于语言层面的转换,很多文化负载词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和内涵。只有在认识自己文化的基础上,才能以正确的立场和方法来分析所译内容,准确地做好中国文化负载词的对外翻译。
(三)课后设计中融入课程思政
“课程思政”需要教师在专业知识中有机融入课程思政,加强文化教育元素、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从学生课前预习、课堂导入、课程内容、教学方式、课程评价等方面综合设计“课程思政”教学理念,使学生在翻译中国文化负载词的过程中,既能够体现词汇的含义,也对文化背景进行交代,真正达到中西方文化交流的目的。因此,在翻译课后的考核评估中也应融入思政考核的设计。在考核中,除了翻译答案是否符合语言正确性这个标准,还应将文化背景性、思想政治性作为考核标准。例如,在翻译“蓝印花布公司宣传材料”、“京剧演出介绍”等材料时,可以既考核学生对语言表达特点、重点要素翻译等知识点的掌握情况,还要考查学生对“蓝印花布”、“京剧”等中国文化负载词的背景资料的英文介绍情况,以了解学生的负载词文化知识掌握程度。再如,课后作业中,可以布置练习翻译中国传统节日、西方节日的介绍等材料,让学生尝试从历史、文化、政治等角度分析异同,译文如果既能做到翻译效果好,又能体现社会主义特色的、具有正确的政治观,那么可以评为优秀的译文,为翻译中国文化负载词工作树立正确的政治导向。译文不标准或存在错误的,尤其是因为思政认识不足,在政治和意识形态等方面有错误的,要进行扣分,从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观。
五、结语
在传统的高校翻译课程教学中,教师专注于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忽略了学生的政治道德素养,导致了思政教育与专业课程的脱节。在文化负载词的翻译教学中适当的融入思政理念,突出思政理论的引领作用,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关注本土文化,增强民族自信心,更好地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因此,我们有必要将课程思政在高校英语专业课程中继续推进实施,强化高校的育人本质,提高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